蝶阀金属密封子结构介绍及复合金属密封圈的开发

蝶阀金属密封子结构介绍及复合金属密封圈的开发

一、介绍蝶阀金属密封副结构及复合层金属密封圈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彭川桃[1](2021)在《超高真空阀门金属密封环的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文中提出金属密封环作为超高真空阀门中的关键密封零件,其性能将直接影响超高真空系统设备的健康运行与工作效率。随着半导体芯片、特种冶炼、真空镀膜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超高真空阀门的应用大幅拓宽,其中的金属密封环也面临着更高性能的需求与挑战。因此,通过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提升超高真空阀门中金属密封环的综合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某型号DN40全金属超高真空角阀的金属密封环为研究对象,基于金属密封环的结构受力与密封机理定性的分析了密封过程的基本规律,以结果为导向梳理了影响金属密封环密封性能的主要控制参数,并围绕其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密封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和角阀的真空测量与检漏试验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实际密封结构的简化建立了金属密封环的2D有限元分析模型,经接触非线性处理后,分析了金属密封环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并基于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接触应力两项评价指标研究了温度、介质压差与工作载荷等外部因素以及弧面半径r、平面高度h、平面宽度g、斜面角θ、半顶角α等结构参数对金属密封环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又通过控制加载与卸载仿真了金属密封环的压缩回弹特性,同时以密封环直径D作为控制参数研究并给出了不同尺寸金属密封环的性能预测方程。根据各项参数与金属密封环密封性能的关系曲线,结合最大等效应力极小、最大接触应力极大的优化目标筛选出本课题的优化参数并建立多目标优化问题;同时基于响应面方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通过对3因素3水平试验的合理采样,建立了金属密封环结构参数与评价目标之间的二阶响应面模型,然后评估了响应面模型的拟合性与替代性;又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在基于MATLAB的Plat EMO平台完成了对金属密封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并依据工程实际选择了最终优化方案。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了金属密封环优化前后的应力水平,结合超高真空角阀的真空测量和真空检漏试验,检验了角阀的技术指标,对比发现试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论相吻合,验证了金属密封环优化方案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夏许超[2](2019)在《偏心蝶阀阀座密封结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各行业对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一些煤气管道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管道中,要求蝶阀必须达到零泄漏,所以蝶阀的密封结构设计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着重介绍了适用于高温、低温以及高压密封的偏心蝶阀阀座密封结构的设计原理,探讨了偏心蝶阀密封副结构设计的初步研究,并例举出11种偏心蝶阀密封副结构原理图以及每种密封结构的特点,希望通过论文的探讨成果使其在蝶阀密封副结构设计上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所帮助,以使蝶阀产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李莹[3](2018)在《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和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以其密封压力高、结构简单、减振效果好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航天等领域,但已有研究较少。针对密封效果好、抗振能力强的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结构完整性、泄漏特性和振动性能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结构改进的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建立了力学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预紧和操作工况下密封环的内部应力和接触压力分布和特点。与其他典型自紧金属密封环对比。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具有较优力学性能的U形密封环结构。建立适用于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分析模型,得到影响密封泄漏率的因素。从泄漏性能的角度分析了结构和操作参数的影响,得到各个参数对泄漏率的影响。基于泄漏分析模型建立了密封环的设计方法,并与PVRC法进行了对比,算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准确有效。建立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模态和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分析密封环的振动特性及操作参数和密封环结构参数对其振动性能的影响。在承受相同载荷情况下,密封环变形幅值远大于法兰变形幅值,响应也快于法兰,保证振动工况下密封可靠;增加内部支撑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振效果。建立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和其他几种典型自紧金属密封环的试验测试装置。试验验证了不同自紧金属密封环的力学性能、泄漏性能和振动特性。同样条件下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可压缩量、预紧力、自紧效果、较小的刚度及较大的压缩回弹量。验证了压力对泄漏率的影响及金属U形密封环受变载荷后变形振幅稳定更快,具有较好的耐振性能。通过论文研究所得到的改进的U形金属密封的力学性能、泄漏特性和耐振性能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高压、低温、振动等特殊工况下静密封结构的设计、操作,也可为其他新型自紧式的金属静密封的推广和使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茂雷[4](2016)在《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密封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旋转导向钻井技术,被誉为定向钻井技术的一场革命,代表了当今世界钻井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属于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将会给国内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密封是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封结构的性能,会影响其正常钻进和使用寿命。本文重点研究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近钻头端的密封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有:(1)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井下工具密封的发展动态,为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完善改进和密封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2)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导向轴的偏摆及挠曲变形对组合密封结构的影响,明确了密封结构尺寸的主要限制因素。(3)通过分析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环境以及对密封结构的要求,明确了密封设计的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一种带有压力补偿功能的组合密封结构,并利用SolidWorks完成其三维结构建模。(4)依据相关标准,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工程经验,初选了O形圈、波纹管、压力缸筒和螺旋密封的结构参数,并利用ANSYS软件采用控制变量法,重点研究了O形圈和波纹管的结构参数与其主要性能指标间的关系,利用MATLAB绘制了关系曲线,优选了结构参数,优化了结构性能。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为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近钻头端的密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法。

杨恒虎[5](2016)在《新偏心蝶阀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蝶阀作为一种旋转型平板阀,在流体控制系统中,具有截止和调节双重作用;基于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领域。随着三偏心蝶阀的提出,蝶阀克服硬密封与泄露、软密封与承压小等诸多矛盾,拓宽了使用范围,成为其它类型阀门的更新换代产品。三偏心蝶阀性能的好坏,不仅关系着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优异,而且还关系着未来阀门行业的发展方向。但在与阀门生产商的交流中了解到,三偏心蝶阀设计加工的核心技术为国外垄断,我国缺少相应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且自主研制生产的偏心蝶阀成品,在截止工况下,存在“过关闭”现象,无法应用于高要求的场所。此外,气动蝶阀在使用时,存在严重的“水锤”现象,需附加额外缓冲装置,增加了使用成本。因此,对三偏心蝶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本文基于三偏心蝶阀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偏心蝶阀结构,分析了其干涉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开发了结构参数干涉优化取值程序,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两种结构的结构特性和内部流场性能,为偏心蝶阀结构优化设计和研究方法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新偏心蝶阀的结构,并以阀门制造商提供的DN250三偏心蝶阀模型为原型,在三维软件PRO/E中对两种蝶阀结构实现参数化建模;(2)针对蝶阀的干涉问题,解析新蝶阀结构密封面坐标方程,提出干涉检查方法,利用MATLAB开发了干涉检查程序和界面;(3)为了更好的查看干涉检查结果,实现干涉参数与模型连接,对PRO/E进行界面二次开发;(4)为了快速获得蝶阀不发生干涉的结构参数,提出一种参数优化取值方法,并用MATLAB编写优化程序,实现了参数优化取值;(5)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析三偏心蝶阀,在关闭状态下产生“过关闭”现象的原因,并对两种结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6)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两种蝶阀结构不同开度下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两种结构在流体上的相关性能。

侯超[6](2015)在《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结构设计与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下井口头是海洋油气开发的关键枢纽性装备,环形密封装置是其核心部件,用来隔绝水下高压井口头和各层套管之间的压力、井孔内压,形成封闭的环形空间。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工况恶劣,井内油气压力高、腐蚀性强、安装拆卸操作复杂、工作周期长,对密封装置结构和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开展环形密封装置结构设计与可靠性研究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水下井口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了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研究。根据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的作业需求,研究其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并分析了影响密封性能的因素;对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进行功能结构和方案对比分析,确定其总体设计方案;开展金属密封机理研究,分析了金属密封特点、影响金属密封性能的因素,得到金属密封性能的评定标准。其次,进行了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结构设计。基于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案,开展了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并对关键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针对影响密封性能的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得到显着因子与接触压力的二阶响应模型;以接触压力、驱动载荷为优化目标,利用Ansys软件开展多目标结构优化设计,对密封体凸缘半径进行优化修正。再次,完成了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可靠性研究。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建立了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故障树,通过最小割集识别求解,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密封装置失效的原因,为提高装置可靠度提供理论支持;建立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Markov可修模型,开展密封技术可靠性定量分析,分析了各转移率对稳态可用度和MTTF的影响,提出了能够提高密封性能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本文环形密封装置结构设计和优化设计,设计了试验用环形金属密封试件,按照API17D和API16A的相关规定,对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静水压试验,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密封装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剪切试验,在驱动载荷作用下能够成功剪切,保证装置密封激励的顺利进行,为实际装置的加工制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潘克银[7](2014)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设计与集成》文中研究说明相继增压技术是改善发动机低负荷性能的有效措施。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门是实现相继增压技术的关键部件,控制阀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相继增压技术的成效。目前国内所设计的相继增压系统主要采用工业通用的对夹式气动蝶阀为控制阀门,由于该阀门单独设计,选配时未经过与增压器和进排气管路一体化设计,这样就使得相继增压系统尺寸较大,结构不紧凑。因此,有必要进行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的设计与增压器及管路系统的集成,以优化结构,减少安装空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以船用TBD234V12柴油机为对象,为其设计了一套相继增压燃气控制阀,此阀门采用金属双偏心硬密封蝶阀,摒弃了工业通用的气动执行器,设计了双作用气缸驱动的四连杆结构作为执行器,与工业上常用的同口径的阀门相比,其重量大大减轻,长度减小。运用CFD软件,对所设计的燃气控制阀进行了三维流场稳态与瞬态仿真计算。稳态计算结果表明,在蝶阀开启角度较小时,蝶板对气体流动的扰动较大,阀板后涡流现象明显,随着开启角度的增大,涡流运动减弱,阀后气体流动比较平稳,压力损失减小。瞬态计算结果表明,蝶阀开启响应时间越短,气体流经蝶阀后,流动越平稳,蝶板对气体的扰动较小,反之,蝶阀开启响应时间越长,气体在蝶板开启区域滞留的时间越长,流动充分扩散,涡流现象剧烈。所以,从气体流动平稳,能量耗散少为出发点,蝶阀的开启响应时间越短越好。为研究相继增压控制阀启闭响应时间对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的影响规律,以TBD234V12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继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的瞬态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说明,受控增压器切入过程中,燃气阀开启响应时间越短,空气阀开启响应时间越长,柴油机转速波动越大,所以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中,燃气阀应缓慢开启,空气阀应该快速开启,以使得切换平稳,颗粒生成物减少。对比分析可知,合理的控制阀开启响应时间为:燃气阀为1.2s,空气阀为0.2s。调节执行器的气源压力,以控制控制阀的启闭响应时间,进行了不同气源压力下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TC —2TC切换过程中,燃气阀缓慢开启,控制阀快速开启,可是使柴油机切换平稳,烟度减小,且合理的阀门开启响应时间为燃气阀1.01s,空气阀为0.25s, 2TC — 1TC切换过程中,燃气阀缓慢关闭,空气阀快速关闭,能使柴油机转速波动减小,对于TBD234柴油机,燃气阀最佳的关闭响应时间为0.62s,空气阀为0.25s。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王志敏[8](2011)在《基于C#.NET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70年代国外发明三偏心金属密封蝶阀以来,由于其具有启闭力矩小、采用斜锥面密封、密封性好、抗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的中高压流体系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用途。从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只有少数厂家能够制造三偏心金属密封蝶阀,但仍然有一些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如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密封副设计,不仅制造难度大,而且容易干涉,远达不到零摩擦、零泄漏以及快关要求。目前我国蝶阀密封副设计方法以经验参数设计为主,国内还没有关于三偏心蝶阀的结构优化设计软件,许多制造企业都是利用经验数据和相对简化的计算方法确定三偏心蝶阀的基本数据,很难使产品达到不干涉、小扭矩和零泄漏的要求。开发三偏心蝶阀的干涉分析软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研究了三偏心蝶阀的基本结构,给出了主要的结构参数,如蝶板的厚度计算、轴向偏心距的估算等,推导出了蝶板几个主要截面的几何参数(长轴、短轴)与三个偏心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参数优化要求。三偏心蝶阀的运动分析主要是讨论干涉性能的分析,三偏心蝶阀的干涉分析是性能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根据蝶阀的密封结构设计和机构的运动关系建立蝶板密封面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C#编写计算机程序对密封面上每个点在蝶板机构开启时的启闭角进行计算,验证蝶板是否与阀体产生干涉,调整三偏心参数,确定三偏心蝶阀最小的径向偏心,为驱动装置的选取提供了依据。本文还对该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进行了验证,通过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优化其设计参数,并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计算出轴向偏心、径向偏心、角偏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任取两个不连续的点,进行摩擦扭矩的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所计算出的摩擦扭矩显着减小,有效的降低操作扭矩,提高使用寿命。通过上述的研究,编写的三偏心蝶阀分析软件具备分析三偏心蝶阀基本结构参数、启闭性能指示角的计算、干涉分析和摩擦力矩计算,使得在该软件指导设计下的三偏心蝶阀蝶板运动无干涉、密封比压分布均匀、摩擦扭矩小,并且提供快捷高效的设计方法。

张启[9](2009)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温度场数值计算及漏风研究》文中指出受热面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是大型火电机组的普遍采用的主要辅机之一。它具有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容易布置等优点,同时其高漏风率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当过多的空气漏入烟气通道时,不仅会使送、引风机耗电增加,而且会使燃料送风量不足,导致了锅炉降低符负荷运行,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本文介绍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原理以及空气预热器在运行中常见的问题:漏风率偏高,低温腐蚀和堵灰,指出了实时监测金属蓄热板的温度是关键。由于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转子是不断旋转的,难以通过安装温度测点实现金属受热面壁温实时监测。本文从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工作机理出发,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其内部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沿转速方向周向展开,在蓄热单元和流体之间划分网格,通过建立每一有限单元内流体和蓄热单元的热平衡方程,利用高斯赛德尔迭代得到金属及流体的温度场。根据金属和流体的温度分布,计算转子的传热元件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和空气预热器漏风间隙,由此计算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量,得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分布,直接漏风占漏风总量的绝大部分,直接漏风中热端径向漏风量最大,其原因是其漏风间隙大的缘故。在进行漏风计算时,比较了单道密封和双道密封的漏风效果,计算结果显示,在漏风间隙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双道密封比单道密封的漏风量下降近30%。介绍了国内广泛使用两种控制密封间隙的方法。

刘汇源[10](2008)在《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硅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生产生活诸多领域得到应用,有机硅工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一个领域。生产有机硅单体装置回料系统的介质是固相为硅粉的高温气固两相流介质,气固两相流介质对输送管道上的球阀有很强的磨蚀作用,气固两相流介质的高温磨蚀特性要求球阀即要耐磨又能适应高温环境,目前的球阀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对高温耐磨球阀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出满足有机硅单体装置回料系统用高温耐磨球阀,以满足国家有机硅工业发展对高温耐磨球阀的需求。本文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陶瓷耐磨球阀的研制”(计划编号2004C31006)的资助下,针对有机硅装置回料系统介质的特点,对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双层辉光离子渗钨渗碳球体密封面特性。对经双层辉光离子渗钨渗碳工艺硬化处理的2Cr13材料的渗层深度、渗层的相组成、渗层的硬度分布,以及经此工艺硬化处理的2Cr13球阀启闭件球体的变形量和球体密封面的静压寿命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双层辉光离子渗钨渗碳工艺硬化处理的2Cr13球体密封面加工量小、硬化层厚且硬度高、静压寿命长,证实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钨渗碳工艺是一种能使硬密封球阀2Cr13球体密封面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硬化工艺。(2)硬密封球阀球体密封面精加工技术。提出了两种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结构,对基于这两种结构实现球体密封面研磨成型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提高球体密封面研磨质量,对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双轴转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球体研磨速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的整体结构形式和部件结构形式;分析了工艺参数值对球体密封面研磨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球体密封面研磨工艺参数值。对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样机的研磨效果进行了试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可研磨出密封性能达到零泄漏的硬密封球阀球体密封面,验证了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结构的可行性,以及提出的研磨工艺参数值的合理性。(3)高温防卡阻硬密封球阀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温防卡阻硬密封高温球阀结构——球体预置偏心高温浮动对中硬密封高温球阀结构,分析了该结构球阀的工作原理。(4)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密封结构。提出了一种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阀前阀座和阀后阀座都能密封的双面密封结构;在分析双面密封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阀座受力状况的基础上,推导出了阀座密封面密封比压的计算公式;针对双面密封结构的特点,提出了确定阀座密封面宽度的准则,以此准则为基础给出了确定阀座密封面宽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阀杆锥形柔性石墨环组合填料密封结构,分析了该阀杆密封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5)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阀体内腔耐磨衬里技术。在分析阀体内腔磨损形式的基础上,给出了阀体内腔耐磨涂层的热喷涂工艺形式并确定了涂层材料。(6)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试验研究。对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样机进行了压力试验和高温磨蚀条件下的工况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密封性能优异,高温磨蚀条件下操作灵活、工作寿命长,验证了球体预置偏心高温浮动对中硬密封高温球阀结构和阀门密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所确定的耐磨涂层的耐磨性。

二、介绍蝶阀金属密封副结构及复合层金属密封圈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蝶阀金属密封副结构及复合层金属密封圈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真空阀门金属密封环的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阀门金属密封研究现状
        1.2.2 金属密封元件性能研究现状
        1.2.3 金属密封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2.金属密封环密封理论分析
    2.1 密封环在角阀中的应用
        2.1.1 全金属角阀结构分析
        2.1.2 金属密封环受力分析
    2.2 金属密封环密封机理分析
        2.2.1 密封过程的微观分析
        2.2.2 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
    2.3 金属密封环的主要控制参数
        2.3.1 结构参数
        2.3.2 工况参数
        2.3.3 力学参数
    2.4 本章小结
3.金属密封环的有限元模型
    3.1 有限元概述
        3.1.1 有限元方法
        3.1.2 有限元工具
    3.2 密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3.2.1 结构简化
        3.2.2 材料模型
        3.2.3 结构非线性
        3.2.4 接触对的设置
        3.2.5 划分有限元网格
        3.2.6 边界条件与载荷
    3.3 金属密封环的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金属密封环的密封性能分析
    4.1 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分析
        4.1.1 常温关闭状态
        4.1.2 高温工作状态
    4.2 工况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介质压差的影响
    4.3 力学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3.1 工作载荷的影响
        4.3.2 压缩回弹的影响
    4.4 结构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4.1 弧面半径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4.2 平面高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4.3 平面宽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4.4 斜面角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4.5 半顶角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5 不同尺寸密封环的性能预测
    4.6 本章小结
5.金属密封环结构的多目标优化
    5.1 多目标优化概述
    5.2 优化问题建立
        5.2.1 目标函数
        5.2.2 优化参数
        5.2.3 约束条件
    5.3 响应模型建立与评估
        5.3.1 响应面方法概述
        5.3.2 试验设计
        5.3.3 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4 多目标优化求解
        5.4.1 优化算法概述
        5.4.2 优化过程与结果
    5.5 优化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超高真空角阀的试验分析
    6.1 真空度测量试验
        6.1.1 试验方法
        6.1.2 试验流程
        6.1.3 试验结果分析
    6.2 真空检漏试验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流程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和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自紧式密封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 低温高压静密封
    1.3 研究进展
        1.3.1 密封环的结构和性能
        1.3.2 密封环的振动分析
        1.3.3 密封环的试验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力学性能
    2.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
        2.1.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几何模型
        2.1.2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有限元网格
        2.1.3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材料参数
        2.1.4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接触及边界条件
        2.1.5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有限元结果分析
    2.2 金属U、C、O形密封环的力学性能对比
        2.2.1 最大Mises应力
        2.2.2 回弹率R
        2.2.3 轴向刚度k
        2.2.4 自紧位移回复率
    2.3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操作参数
        2.3.2 结构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特性
    3.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分析模型
        3.1.1 基于接触压力的泄漏模型
        3.1.2 金属U、C、O形密封环的密封性能对比
    3.2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泄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操作参数
        3.2.2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结构参数
    3.3 基于接触压力的泄漏模型的密封环设计法
        3.3.1 基于接触压力的泄漏模型的修正
        3.3.2 密封环设计流程
        3.3.3 与PVRC设计法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振动特性
    4.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模态分析
        4.1.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模态有限元分析模型
        4.1.2 模态分析结果
    4.2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动力响应分析
        4.2.1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动力响应数值模型
        4.2.2 金属U、C、O形密封环的动力响应对比
    4.3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振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操作参数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4.3.2 结构参数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4.4 内支撑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振动特性分析
        4.4.1 模态分析
        4.4.2 动力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试验验证
    5.1 密封环的泄漏试验验证
        5.1.1 密封环的泄漏实验准备
        5.1.2 密封环的泄漏试验流程
        5.1.3 密封环的泄漏实验结果
    5.2 密封环的振动试验验证
        5.2.1 密封环的实验准备
        5.2.2 密封环的振动试验流程
        5.2.3 密封环的振动实验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密封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1.2.1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研究与发展
        1.2.2 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研究与发展
        1.2.3 井下工具密封的研究与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导向轴偏摆及变形对密封的影响
    2.1 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密封特点
    2.2 偏置状态下导向轴的静力学分析
        2.2.1 偏置状态下导向轴静力学模型的建立
        2.2.2 静态偏置状态下导向轴的数学与力学方程建立
    2.3 导向轴受力变形的数值模拟
        2.3.1 创建导向轴有限元模型
        2.3.2 加载与求解
        2.3.3 结果分析
    2.4 导向轴偏摆及变形对密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OLIDWORKS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的密封结构设计
    3.1 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简介
    3.2 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密封工作环境及设计要求
    3.3 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密封结构设计
        3.3.1 密封结构设计及难点分析
        3.3.2 压力补偿组合密封结构工作原理
    3.4 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组合密封结构三维建模
        3.4.1 组合密封结构零件图
        3.4.2 组合密封结构装配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密封元件的设计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1 密封槽和密封圈的选择和分析
        4.1.1 常用密封槽和密封圈及其特点
        4.1.2 连接环处密封槽和密封圈设计
        4.1.3 活塞环处的密封槽和密封圈
        4.1.4 密封圈的有限元分析
    4.2 波纹管的设计和分析
        4.2.1 金属波纹管的概述
        4.2.2 金属波纹管参数的设计计算
        4.2.3 金属波纹管的有限元分析
    4.3 补偿压力缸筒的设计计算
    4.4 螺旋密封的设计参数选择
        4.4.1 螺旋密封的密封方式、特点和应用
        4.4.2 螺旋密封的结构参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5)新偏心蝶阀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蝶阀的结构简介
        1.2.1 中线蝶阀
        1.2.2 单偏心蝶阀
        1.2.3 双偏心蝶阀
        1.2.4 三偏心蝶阀
    1.3 蝶阀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蝶阀国外发展概况
        1.3.2 蝶阀国内发展情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偏心蝶阀结构设计及模型建立
    2.1 三偏心蝶阀构造原理
    2.2 新偏心蝶阀构造原理
    2.3 偏心蝶阀的三维建模
    2.4 三维模型参数化
    2.5 小结
第三章 新蝶阀结构的干涉分析及程序开发
    3.1 新蝶阀结构密封面方程式建立
    3.2 新蝶阀结构干涉检查方法
    3.3 编写干涉检查程序
    3.4 偏心参数与干涉分析结果
    3.5 干涉检查界面的开发
        3.5.1 界面开发原则
        3.5.2 干涉检查界面设计
    3.6 PRO/E软件界面的二次开发
        3.6.1 PRO/E二次开发简介
        3.6.2 PRO/E界面开发主要内容
        3.6.3 界面二次开发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偏心蝶阀干涉结构参数取值优化
    4.1 引言
    4.2 偏心蝶阀结构参数的优化问题
        4.2.1 优化简介
        4.2.2 优化方法选择
        4.2.3 优化问题描述
    4.3 干涉优化程序编写
    4.4 参数优化取值界面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偏心蝶阀有限元分析
    5.1 ANSYS有限元简介
    5.2 两种蝶阀结构静力学分析
        5.2.1 ANSYS Workbench静力学分析步骤及设置
        5.2.2 两种蝶阀静力学分析结果
    5.3 两种蝶阀结构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5.3.1 Fluent内流场数值模拟分析步骤及设置
        5.3.2 两种蝶阀流体模拟分析结果
        5.3.3 蝶阀流体参数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蝶阀干涉检查程序
附录2 压板二次开发程序
附录3 干涉参数优化取值程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结构设计与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公式参数、变量释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密封技术概述
        1.2.1 密封机理
        1.2.2 密封类型
        1.2.3 金属密封技术
    1.3 密封技术发展现状
        1.3.1 密封技术现状
        1.3.2 金属密封技术研究现状
        1.3.3 密封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1.3.4 密封技术新进展
    1.4 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研究现状
        1.4.1 水下井口头环形密封装置概述
        1.4.2 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4.3 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研究
    2.1 水下井口头密封需求分析
        2.1.1 水下井口头密封功能需求分析
        2.1.2 水下井口头密封非功能需求分析
        2.1.3 水下井口头密封性能影响因素
    2.2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总体方案
        2.2.1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功能结构分析
        2.2.2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密封方案对比分析
        2.2.3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3 金属密封机理研究
        2.3.1 流体运动方程
        2.3.2 金属密封机理分析
        2.3.3 金属密封特点分析
        2.3.4 金属密封影响因素分析
    2.4 密封性能评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结构设计
    3.1 设计基础和技术参数
        3.1.1 设计基础
        3.1.2 技术参数
    3 2 水下井口头环形金属密封装置结构设计
        3.2.1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材料选择
        3.2.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3.2.3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总体结构
    3.3 水下井口头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3.3.1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受力分析
        3.3.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零部件材料属性
        3.3.3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优化设计
    4.1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4.1.1 敏感性分析理论
        4.1.2 密封性能敏感性因素分析
    4.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参数建模
        4.2.1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试验设计及分析
        4.2.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数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4.3 环形金属密封敏感性分析
        4.3.1 环形金属密封敏感性有限元分析
        4.3.2 环形金属密封敏感性试验分析
        4.3.3 环形金属密封响应面法有限元分析
    4.4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多目标优化设计
        4.4.1 多目标优化理论及问题描述
        4.4.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结构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井口头密封技术可靠性分析
    5.1 可靠性研究基本理论
    5.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故障树法可靠性分析
        5.2.1 问题分析及其边界条件的定义
        5.2.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故障树建立
        5.2.3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故障树最小割集识别
        5.2.4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可靠性定性评估
    5.3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Markov法可靠性分析
        5.3.1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Markov系统模型
        5.3.2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Markov模型可靠性分析
        5.3.3 环形金属密封装置可靠性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密封性能试验
    6.1 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测试试验研究
        6.1.1 试验目的
        6.1.2 试验测试程序
        6.1.3 试验方法
        6.1.4 模拟试验试件制造
        6.1.5 密封体试验
        6.1.6 结果分析
    6.2 密封装置剪切销钉试验
        6.2.1 剪切试验特性
        6.2.2 剪切销钉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设计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继增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2.1 相继增压技术的国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2.2 相继增压技术的国内研究概况
    1.3 相继增压控制阀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相继增压系统燃气阀结构设计
    2.1 阀门类型的选择
        2.1.1 燃气阀的工作环境
        2.1.2 相继增压系统对燃气阀的要求
    2.2 蝶阀介绍
        2.2.1 蝶阀的分类
        2.2.2 阀门与管道的连接形式
    2.3 相继增压燃气控制蝶阀结构型式选择
    2.4 燃气阀结构设计
        2.4.1 燃气阀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
        2.4.2 蝶板最佳回转中心的确定
        2.4.3 燃气阀密封副设计
        2.4.4 执行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气阀系统仿真分析
    3.1 燃气阀流场仿真分析理论及基础
        3.1.1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3.1.3 流场数值计算的主要方法
    3.2 热分析理论基础
        3.2.1 热传导
        3.2.2 热对流
        3.2.3 热辐射
    3.3 燃气阀内流体三维流动仿真计算与分析
        3.3.1 CFD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3.3.2 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
        3.3.3 燃气阀开启流道内瞬态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3.3.4 燃气阀不同响应时间阀内流场计算分析
    3.4 燃气阀系统热仿真与分析
        3.4.1 燃气阀系统热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边界条件及加载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集成与模块化设计
    4.1 集成与模块化设计概念
    4.2 系统集成与模块化技术的优势
    4.3 涡轮增压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4.3.1 涡前压前集成方案
        4.3.2 涡前压后集成设计方案
        4.3.3 涡后压前集成设计方案
        4.3.4 涡后压后集成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继增压控制阀响应时间仿真研究
    5.1 柴油机整机性能仿真的数学模型
        5.1.1 气缸内热力过程的基本方程
        5.1.2 气缸工作容积
        5.1.3 气缸周壁的传热
        5.1.4 燃烧放热规律的计算
        5.1.5 进排气系统数学模型
        5.1.6 涡轮增压器数学模型
        5.1.7 中冷器数学模型
        5.1.8 瞬态计算模型
    5.2 瞬态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2.1 目标机型介绍
        5.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2.3 稳态仿真模型的标定
    5.3 控制阀响应时间对切换过程的影响分析
        5.3.1 控制阀响应时间对切换延迟时间的影响
        5.3.2 控制阀响应时间对切换过程平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相继增压控制阀响应时间实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测量仪器和设备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1 切入延迟时间的确定
        6.3.2 控制阀响应时间对切换过程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C#.NET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名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三偏心蝶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三偏心蝶阀结构的演变
        1.4.1 蝶阀的结构特点
        1.4.2 蝶阀的几种结构形式
第2章 三偏心蝶阀的基本结构分析
    2.1 三偏心蝶阀结构特点
    2.2 三偏心蝶阀的结构参数
        2.2.1 蝶板的厚度计算
        2.2.2 径向偏心的估算
        2.2.3 轴向偏心的估算
        2.2.4 蝶板的锥度
    2.3 蝶板的几个主要截面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
    2.4 参数优化要求
    2.5 小结
第3章 三偏心蝶阀蝶板密封面几何干涉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
    3.1 蝶板密封面干涉原理分析
    3.2 三偏心蝶阀的运动干涉分析
        3.2.1 三偏心蝶阀的运动干涉条件
        3.2.2 运动干涉分析
    3.3 蝶板的最佳偏心计算
        3.3.1 蝶板的锥顶角2α的计算
        3.3.2 蝶板偏心角γ的计算
        3.3.3 轴向偏心H 的计算
        3.3.4 径向偏心E 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设计
    4.1 概述
    4.2 软件开发意义
    4.3 软件开发工具
        4.3.1.N ET 概述
        4.3.2.N ET 框架
        4.3.3 C#.NET 概述
    4.4 干涉软件程序分析
        4.4.1 软件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4.2 程序界面的设计
        4.4.3 运行结果分析
    4.5 干涉计算分析示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的验证
    5.1 可行性分析
    5.2 蝶板的优化设计方案计算
    5.3 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温度场数值计算及漏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气预热器的发展及应用
        1.2.1 空气预热器的发展历史
        1.2.2 空气预热器在热力过程中的应用
    1.3 火电机组空气预热器的使用
        1.3.1 管式空气预热器
        1.3.2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原理及应用
    2.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结构及原理
        2.1.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结构
        2.1.2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原理
    2.2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
        2.2.1 携带漏风
        2.2.2 漏风间隙
        2.2.3 直接漏风
    2.3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运行的其他问题
        2.3.1 低温腐蚀
        2.3.2 堵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温度场计算研究
    3.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内部温度场建模介绍
    3.2 基于有限差分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温度场数值计算
        3.2.1 传热模型建立
        3.2.2 计算边界条件假定
        3.2.3 数值算法介绍
        3.2.4 数值计算方法的简化
        3.2.5 数值计算过程
    3.3 烟气和空气物性参数的计算
        3.3.1 烟气和空气物性参数的计算
        3.3.2 金属属性参数的计算
        3.3.3 蓄热元件的换热系数的计算
        3.3.4 温度场的计算初值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流动阻力及漏风计算
    4.1 回转式预热器流动阻力介绍
        4.1.1 蓄热元件流体通道内的沿程阻力计算
        4.1.2 蓄热元件流体通道内截面缩放局部阻力计算
        4.1.3 蓄热元件流体通道内膨胀流通阻力计算
    4.2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计算
        4.2.1 携带漏风
        4.2.2 直接漏风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实例及漏风研究
    5.1 已知参数
    5.2 程序设计流程
        5.2.1 温度场计算流程
        5.2.2 阻力计算流程
        5.2.3 漏风计算流程
    5.3 三分仓计算结果与结论
        5.3.1 温度计算结果与结论
        5.3.2 阻力计算结果
        5.3.3 漏风计算结果
    5.4 密封间隙的控制
        5.4.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热端径向漏风间隙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简介
        5.4.2 VN 型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密封布置简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引言
    1.2 硬密封高温球阀技术现状
        1.2.1 球阀简介
        1.2.2 硬密封高温球阀结构现状
        1.2.3 阀门金属密封面硬化工艺现状
    1.3 耐磨粒介质磨损技术现状
        1.3.1 耐磨材料简介
        1.3.2 阀门密封面耐磨粒介质磨损技术现状
        1.3.3 阀门阀体耐磨粒介质磨损技术现状
        1.3.4 耐磨粒介质磨损新技术
    1.4 耐磨球阀技术现状
    1.5 硬密封球阀球体密封面精加工技术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双层辉光离子渗钨渗碳球体密封面特性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试验设备及硬化工艺
    2.3 试棒试样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4 球体试样试验
        2.4.1 球体硬化后的加工量
        2.4.2 密封面静压寿命试验
    2.5 试验结果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硬密封球阀球体密封面精加工技术
    3.1 引言
    3.2 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结构
        3.2.1 结构形式
        3.2.2 球面研磨成型分析
    3.3 球体研磨运动速度分析
        3.3.1 双轴转动转速关系
        3.3.2 研磨速度
    3.4 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
        3.4.1 功能要求
        3.4.2 结构设计
        3.4.3 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3.5 球体研磨工艺
    3.6 双轴转动球体密封面研磨设备研磨效果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设计
    4.1 引言
    4.2 球体预置偏心高温浮动对中硬密封高温球阀结构
        4.2.1 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
        4.2.2 预置偏心量的确定
    4.3 双面密封设计
        4.3.1 双面密封结构和密封原理
        4.3.2 密封副和圆板弹簧材料选择
        4.3.3 关键参数的计算
        4.3.4 密封面宽度的确定
    4.4 阀体设计
        4.4.1 阀体结构
        4.4.2 阀体材料选择
        4.4.3 阀体壁厚确定
    4.5 阀杆密封设计
        4.5.1 密封结构
        4.5.2 材料选择
    4.6 阀体内腔耐磨涂层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压力试验
    5.3 工况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结论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介绍蝶阀金属密封副结构及复合层金属密封圈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真空阀门金属密封环的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D]. 彭川桃. 四川大学, 2021(02)
  • [2]偏心蝶阀阀座密封结构探讨[J]. 夏许超.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13)
  • [3]自紧式金属U形密封环的泄漏和振动特性分析[D]. 李莹.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4]可控弯接头导向机构密封设计与研究[D]. 展茂雷.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5]新偏心蝶阀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D]. 杨恒虎.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 [6]水下井口头密封装置结构设计与可靠性研究[D]. 侯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7]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设计与集成[D]. 潘克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8]基于C#.NET三偏心蝶阀干涉分析软件的研究[D]. 王志敏.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9]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温度场数值计算及漏风研究[D]. 张启.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10]硬密封高温耐磨球阀关键技术研究[D]. 刘汇源. 浙江大学, 2008(03)

标签:;  ;  ;  

蝶阀金属密封子结构介绍及复合金属密封圈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