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_雷易萌,韩芳,石玉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家族,细胞,分子,免疫,受体,适应性。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雷易萌,韩芳,石玉秀[1](2017)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NTN5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蛋白5(CNTN5)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高度表达于人脑的杏仁核区及枕叶区,在听觉系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前末端表达丰富。近几年,人们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CNTN5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与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症、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障碍相关性疾病的联系。另外免疫荧光实验发现,CNTN5在下丘脑中只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元,谷氨酸能神经元减少可导致突触的长时程增强,而长时程增强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重要机制,这提示CNTN5基因突变是PTSD发生的机制之一。本文总结了CNTN5的研究进展,旨在找到CNTN5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颜周,陈雅彤,吴晓东,徐静[2](2017)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与黑素瘤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素瘤致死率高,尽管近年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内在机制,发现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CD147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属于高度糖基化的1型跨膜蛋白,在黑素瘤中高表达,且在促进黑素瘤侵袭、转移、增殖、生存等生物学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CD147可能是潜在的黑素瘤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近年CD147与黑素瘤生物学特性及其内在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CD147在黑素瘤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黑素瘤临床治疗提供有前景的新型靶点分子。(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刘聪辉[3](2016)在《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是所有含有免球蛋白样叁维拓扑结构的蛋白分子的群体集合。脊椎动物中含有基于免疫球蛋白的适应性免疫,无脊椎动物虽然缺乏高度可变的免疫球蛋白,但已有研究表明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类似适应性免疫的“选择适应性免疫”(alternative adaptive immunity),无脊椎动物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分子可能在无脊椎动物的“选择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软体动物IgSF成员结构和免疫功能的了解非常有限。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手段,鉴定并分析了长牡蛎Ig SF分子的结构和进化特征,探讨了IgSF分子在长牡蛎个体发育和免疫微生物(河口弧菌、溶藻弧菌、塔氏弧菌、灿烂弧菌和鳗弧菌)和PAMPs(LPS、PGN、GLU和poly(I:C))刺激的表达模式,查明了几种IgSF成员分子(CgJAM-A-L、CgSiglec-1和CgNCAM)的结构与免疫学功能。通过结构域分析,从长牡蛎中共鉴定得到了268个IgSF成员分子,分别含有1-36个Ig结构域,其中162个基因由Ig结构域串联重复而成,而其余106个基因(39.6%)则由Ig结构域与其它结构域重组而成。注释分析提示长牡蛎IgSF主要具有识别和粘附的功能,其中共有217个IgSF成员分子被预测具有识别和结合的功能。HMM-3D功能聚类的分子结果对GO注释的结果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将部分在Blast2GO软件中未能成功注释基因与其他明确注释基因聚类到了一起。根据已报道海洋动物基因组中IgSF的进化分析发现,IgSF家族体现出以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节点的阶段性扩张趋势。转录组分析发现PAMPs和弧菌刺激后表达量显着升高的IgSF分子数量分别达到116和166个,提示长牡蛎IgSF可能在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发现大量的IgSF在免疫响应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含较少Ig结构域的IgSF分子功能多样性更为丰富,表明长牡蛎IgSF在进化扩张过程中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在灿烂弧菌刺激的转录组分析中筛选获得大量的IgSF单碱基突变和可变剪接,并且有大量突变位点具备对灿烂弧菌二次刺激的特异性,暗示长牡蛎IgSF可能通过点突变和可变剪接产生多样性,且点突变形成的新个体变异型可能参与“选择适应性免疫”应答。另外通过分析长牡蛎不同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发现,部分长牡蛎igsf能够在特定发育时期上调表达,可能参与母源免疫和卵裂期、胚胎期、幼虫期和稚贝型的发育调控。非跨膜型的cgjam-a-l是在长牡蛎中发现的一个jam家族分子同源基因,含有叁个串联的i-set型ig结构域。它能够识别并结合多种pamps(lps、pgn、man、lta、poly(i:c)和glu)和微生物(灿烂弧菌、鳗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耶罗维亚酵母和毕赤酵母),并在长牡蛎的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调理作用。同时cgjam-a-l的结构进化信息表明了jam家族分子与抗体分子可能具有一个多功能的“祖先基因”,并在进化中实现了功能的特异性分化,从而分别形成jam和抗体分子。跨膜型的cgsiglec-1基因包含两个ig结构域和两个胞内的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并在长牡蛎的免疫识别和诱导下游级联反应中发挥连接作用。它在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并且血淋巴细胞中的转录本能够在灿烂弧菌刺激后显着地上调。cgsiglec-1能够结合多种pamps(psias、lps和pgn),并且通过抑制下游信号通路,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吞噬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中发挥调节作用。跨膜型的cgncam包含五个ig结构域、两个fniii结构域和一个跨膜区,并可能在长牡蛎的固有免疫中发挥模式识别作用。它与一种植物的凝集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且在微生物刺激后,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能够显着上调。重组的rcgncam蛋白具有对多种pamps(lps、glu和man)和微生物(灿烂弧菌、鳗弧菌、大肠杆菌、藤黄微球菌、耶罗维亚酵母和毕赤酵母)的广谱识别能力。同时cgncam还可能在长牡蛎extracellulartraps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叁中不同类型的igsf共同说明长牡蛎igsf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粘附,游离型的igsf可能发挥调理分子的作用,而跨膜型igsf能够作为抗原分子的表面受体并调节下游的免疫通路。综上所述,长牡蛎中的igsf数目众多,种类丰富,并能够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长牡蛎igsf可能通过点突变和可变剪接产生基因的多样性,且新形成的个体变异型可能参与“选择适应性免疫”应答。igsf成员分子cgjam-a-l、cgsiglec-1和cgncam能识别结合多种外源微生物,并分别发挥调理分子、免疫调节分子和表面受体的作用。该结果探索了无脊椎动物中igsf分子与高等动物的异质性,初步揭示无脊椎动物IgSF分子在“选择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IgSF分子的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丰富和发展了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学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4-01)

曾斌,江翠华,张吉翔[4](2014)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参与疾病发生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of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CRIg)可通过T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疫反应,参与多种疾病发生。文中对动物模型研究CRIg在免疫性肝损伤、肠缺血再灌注损伤、Ⅰ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志平,韩彦军[5](2013)在《水生无脊椎动物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免疫一直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免疫机制,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无脊椎动物体内也存在许多在结构或功能上与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分子类似的免疫成分.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关于水生无脊椎动物中肌联蛋白、唐氏综合症细胞黏着分子、特异性凝集素、几丁质结合蛋白和185/133基因家族以及含有V和C结构域的蛋白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研究进展,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并揭示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起源与进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余晓玲[6](2008)在《HAb18G/CD147晶体结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新二聚化模式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D147 (EMMPRIN、Basign、HAb18G)是一个I型整合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在体内大量涉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CD147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Ab18G/CD147是用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mAb)HAb18筛选人肝癌细胞cDNA文库而获得的一个新的肝癌相关抗原,具有刺激肝癌细胞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高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的功能,从而在肝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HAb18G/CD147不仅参与肿瘤侵袭、病毒感染以及内风湿关节炎发病机理,而且可做为一个新的通用型肿瘤生物标志物用于多种类型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因而成为相关疾病治疗干预措施的潜在靶标。尽管大量的研究揭示了CD147分子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但决定这些功能的结构基础仍是未解之谜,这不仅限制了对其功能机制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也阻碍了针对这一抗原的新的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因此,确定HAb18G/CD147分子的叁维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高效的真核和原核表达体系,获得高纯度蛋白用于蛋白质结晶研究,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测定HAb18G/CD147分子的叁维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找到针对HAb18G/CD147分子的特异性单抗HAb18在该分子上的表位,并通过定点突变研究验证关键表位残基对抗原抗体识别和亲和力的影响。方法1 HAb18G/CD147胞外区(HAb18GEP)的高效表达和纯化1.1 HAb18GEP的定点整合真核分泌表达PcDNA5/FRT/18GEP-Fc重组表达质粒转染Flp-InTM CHO细胞并以潮霉素B筛选稳定高表达细胞株。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高表达CHO细胞株,收获的培养上清首先利用融合标签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再用3C蛋白酶特异性切除融合标签并再纯化。1.2 HAb18GEP的原核可溶性表达表达质粒pET21a(+)/HAb18GEP转化E.coli OrigamiB(DE3)菌株;表达产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2 HAb18GEP的结晶和结构解析2.1 HAb18GEP的结晶和初步X-ray衍射采用悬滴扩散法对真核和原核表达的HAb18G/CD147胞外区蛋白进行晶体生长条件的筛选和优化,然后在X-ray衍射仪上进行天然和硒代蛋白晶体的初步衍射。2.2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在同步辐射光源(Photon Factory, Japan)上分别收集天然蛋白晶体和硒代蛋白晶体衍射数据,用单波长反常散射法(SAD)进行结构解析。首先用硒代蛋白晶体的衍射数据获得相位信息和初始结构模型,再用天然蛋白晶体的衍射数据进行结构确定和精修。3 HAb18单抗分子对接和突变验证利用计算机模拟HAb18单抗的叁维结构并与HAb18G/CD147的晶体结构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特异性单抗HAb18的可能表位并通过定点突变实验进行验证。结果1 HAb18G/CD147胞外区(HAb18GEP)的高效表达和纯化1.1 HAb18GEP的定点整合真核分泌表达PcDNA5/FRT/18GEP-Fc重组表达质粒转染Flp-InTM CHO细胞并以潮霉素B筛选阳性细胞克隆,获得高表达细胞株H8F8E10。经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后,培养上清中的表达产物可达到17mg/L。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并切除融合标签后,获得高纯度的真核HAb18G/CD147胞外区蛋白用于晶体培养。1.2 HAb18GEP的原核可溶性表达HAb18GEP在OrigamiB(DE3)菌株中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经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原核可溶性蛋白用于晶体培养。2 HAb18GEP的结晶和结构解析2.1 HAb18GEP的结晶和初步X-ray衍射经过晶体生长条件的大量筛选和优化,原核表达的HAb18GEP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出蛋白单晶;在此基础上,制备硒代蛋白并培养出硒代蛋白晶体,通过在X-ray衍射仪上的初步衍射,筛选出分辨率在2.8~3.0?的天然和硒代蛋白晶体用于同步辐射光源上的数据收集。2.2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利用天然蛋白晶体的衍射数据(2.8?)和硒代蛋白晶体衍射数据(3.1?)进行结构解析的结果,确定HAb18G/CD147胞外区晶体的空间群为P41212,在一个不对称单元有四个分子,每个分子由两个Ig样结构域组成,N端结构域为Ig C2型,C端结构域为Ig I型;四个分子相互粘联形成寡聚体。3 HAb18单抗分子对接和突变验证抗原抗体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HAb18G/CD147胞外区残基Glu49、Thr51、Asp65为HAb18单抗的关键表位残基。突变前后的Western Blot显示,突变后的抗原结合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结论1. HAb18G/CD147分子晶体结构的解析,首次从原子水平揭示了一个具有独特的IgC2–I结构域排列方式的IgSF成员,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其它CD147家族成员的一般结构。2.在晶体结构中发现的由IgC2结构域介导的二聚化模式为IgSF的同型粘附模式增添了新的范例。3.首次通过晶体结构观察到CD147分子的寡聚现象,从而为该分子寡聚依赖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结构的阐释。4.基于HAb18G/CD147抗原的晶体结构,首次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和定点突变研究证实HAb18G/CD147胞外区残基Glu49、Thr51、Asp65为单抗HAb18的关键表位残基。(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孙晨鸣,马海霞,刘光伟,赵勇[7](2007)在《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T淋巴细胞(TH/TD)、B细胞,提供活化第1信号;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等第2信号分子,导致以TH细胞活化及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的方式(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张丽航,欧阳钦[8](2006)在《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炎症性肠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活动期都特征性地表现为大量白细胞在肠道间质内的广泛浸润。最近的许多研究均指出白细胞的大量浸润是通过白细胞与特异性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ECAMs)相互作用所介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06年12期)

谭玉珍,王海杰,张文彩,李鸿帅[9](2006)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和不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特点,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从狗的胸导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肺微血管分离内皮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在各种内皮细胞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分析表达强度。结果动脉、静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其中,ICAM-1和ICAM-3的表达较弱。VCAM-1在动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比静脉强。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和CD44,未观察到VCAM-1的表达。ICAM-3和CD44的表达比血管内皮细胞强。结论与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比较,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VCAM-1,而ICAM-3和CD44表达较强,这有助于解释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的黏附以及淋巴管新生的机制。(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柯进晶,邵钦树,叶再元,凌志强[10](2005)在《E-选择素、整合素β_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E-选择素(E-selectin)、整合素β(1Integrinβ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CAM-1)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这3种细胞粘附分子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NothernBlotting法和ELISA法检测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selectin、Integrinβ1及ICAM-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E-selectin、Integrinβ1及ICAM-1的表达。但胃癌细胞3种粘附分子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差别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E-selectin、Integrinβ1、ICAM-1可能与胃癌细胞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05年08期)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素瘤致死率高,尽管近年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内在机制,发现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CD147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属于高度糖基化的1型跨膜蛋白,在黑素瘤中高表达,且在促进黑素瘤侵袭、转移、增殖、生存等生物学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CD147可能是潜在的黑素瘤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近年CD147与黑素瘤生物学特性及其内在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CD147在黑素瘤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黑素瘤临床治疗提供有前景的新型靶点分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1].雷易萌,韩芳,石玉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NTN5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

[2].颜周,陈雅彤,吴晓东,徐静.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与黑素瘤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

[3].刘聪辉.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4].曾斌,江翠华,张吉翔.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参与疾病发生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

[5].王志平,韩彦军.水生无脊椎动物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

[6].余晓玲.HAb18G/CD147晶体结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新二聚化模式的发现[D].第四军医大学.2008

[7].孙晨鸣,马海霞,刘光伟,赵勇.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

[8].张丽航,欧阳钦.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炎症性肠病[J].四川医学.2006

[9].谭玉珍,王海杰,张文彩,李鸿帅.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和不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J].解剖学报.2006

[10].柯进晶,邵钦树,叶再元,凌志强.E-选择素、整合素β_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浙江医学.2005

论文知识图

一中剂量组图2一5小剂量组一1正常组图2一2模型组图2一3大剂量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结构模型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结构模型基因的原型和异型S:信号肽;D:...整合素信号传导途径3.2.3免疫球蛋

标签:;  ;  ;  ;  ;  ;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论文_雷易萌,韩芳,石玉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