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入量及控制方法对早产儿血糖影响的疗效观察

液体入量及控制方法对早产儿血糖影响的疗效观察

李静王玲(通讯作者)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输液方式对早产儿血糖紊乱的影响,寻找维持早产儿血糖稳定的最佳输液方式。方法将90例胎龄34周—36+5周,出生体重≥2kg的早产儿分三组。普通输液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计滴数”法,5-6滴/min;微量泵泵入组:使用微量泵并根据医嘱将葡萄糖或药物设置速度后泵入;微量泵24小时持续泵入组:使用微量泵24小时持续输注,观察血糖变化。结果微量泵24小时持续泵入组控制血糖最稳定,疗效最好。结论微量泵24小时持续泵入组控制血糖紊乱优于普通输液组和微量泵泵入组,从而降低了早产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液体入量;控制方法;早产儿;血糖影响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糖原和脂肪贮备不足,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糖消耗过多,容易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对糖的耐受力低,若不能正确控制输液总量及调整输液滴速可导致早产儿高血糖;而低血糖和高血糖均可导致早产儿神经系统损害,为了在输液过程中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纠正低血糖和医源性高血糖的产生,笔者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们共收治早产儿90例,分别采用普通输液组、微量泵输液组和微量泵24小时持续泵入组控制血糖紊乱,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早产儿90例,分普通输液组、微量泵泵入组、微量泵24小时持续泵入组,均采用留置针输液,胎龄34周—36+5周,出生体重≥2kg,男44例,女46例;低血糖20例,肠外营养8例,合并新生儿窒息21例,糖尿病母亲高危儿30例,新生儿感染11例。

1.2方法采用瑞特(Rightest)GM300血糖仪测定,血糖仪已经过校正,试纸使用配套试纸,并置于专用瓶中密封保存。足跟用毛巾湿热敷,75%酒精消毒,待其自然干燥,穿刺深度要适宜,以针刺到真皮乳头层的毛细血管网为准,弹簧针刺入消毒部位的足跟深度2-3mm,不可用力挤压,让末梢血自然流出,待形成血滴足够测试时[1],将血糖仪试纸轻触顶端区域,使血液填满确认窗口,自动报出所测结果。对低血糖或高血糖2小时后复测血糖一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糖浓度及液体需要量,用微量泵控制输糖及输液速度。治疗过程中每日测血糖4次,连续3—5天。诊断标准:早产儿血糖<2.2mmol/L为低血糖,血糖>7mmol/L为高血糖[2]。

1.3观察指标每天记录血糖值。比较各组治疗中血糖变化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普通输液组与微量泵组预防血糖紊乱的输液方式无统计意义(p>0.05)。普通输液组与微量泵24小时持续组比较;微量泵组与微量泵24小时持续组比较;可见控制输糖浓度及改变输液方式对血糖紊乱有意义,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和表2。

表1普通输液组与微量泵24小时持续组血糖紊乱比较

3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小,全身器官发育不成熟,缺乏成人所具有的staub-trauptt效应[3],尤其是胰岛细胞功能不全,对输入葡萄糖反应不灵敏和胰岛素灵活性差,血糖调节功能低下,容易引起高血糖。同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棕色脂肪少,产热少,体表面积大,散热多,自身很难维持正常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寒冷体温不会刺激棕色脂肪分解增加,合成消耗大量糖原,导致低血糖。近年来研究证明,低血糖、高血糖症状均隐匿,但危害极大。低血糖易导致弥漫性脑水肿,脑损伤;高血糖导致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并留有脑瘫,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据报道,有半数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出现低血糖[1]。本研究结果证明,普通输液组和微量泵组比较血糖紊乱占34%-48%,微量泵24小时持续组血糖紊乱占11%,低于报道,可能与微量泵24小时持续、微量、恒定泵入有关,有利于早产儿血糖控制。早产儿对葡萄糖耐受差,易引起医源性高血糖,故输注速度不宜太快,浓度不宜过高,应采用微量泵24小时持续输注,且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血糖变化,避免药物因浓度的大小起伏波动而产生的副作用,保证药物的最佳有效浓度,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本研究显示,早产儿血糖异常与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临床上医源性输入葡萄糖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液液量过多时机体不能耐受或调节功能不成熟因素均可导致高血糖。研究认为,输液量、输液速度导致高血糖危害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血糖症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脑血容量增加,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并可导致乳酸增加,使脑损害较单纯缺氧缺血时更严重。另一方面细胞葡萄糖超负荷,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增加,过氧化物带来的细胞毒性增加,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我们采用微量泵24小时持续、均匀泵入液体,可控制输糖量及输糖速度,使血糖稳定,波动范围小,从而可以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亚彩.血糖仪测定血糖结果可靠性研究[J].临床医学,2005,25(1):37-38.

[2]陈惠金.实用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200.

[3]赵文祥主编.临床儿科急诊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149-151.

标签:;  ;  ;  

液体入量及控制方法对早产儿血糖影响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