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主义论文_陶惟容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少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少,主义,空间,形式,康德,室内设计,视域。

极少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陶惟容[1](2019)在《极少主义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至今日,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居住空间的时尚性和实用性开始占据大部分人的需求,提倡简约精致的极少主义风格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新现代主义的风潮之一。设计和科技一样,同样是呈上升趋势的,在被装饰包裹的现代主义中,极少主义冲破牢笼如新起的新星一般。科技的进步否定繁琐而不实用的装饰,而文化的进步使简约已经变成了精神层面的丰富,整个社会层面对美学的追求逐步提升。(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0期)

任海[2](2019)在《推测现实主义的知道模式:双年展、极少主义与超越视觉的艺术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艺术的体验受艺术的展览方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中期的双年展,"世界作为一个图像"的世界观主导了艺术的体验。20世纪60年晚期之后,艺术展成为对美术馆机制的批评的重要方式,以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年展从国际化走向以体验经济为主的全球化。同时,艺术的体验也从单一的视觉视野向多元、多方位的感观和触觉方向发展。通过对艺术的体验的各种展览方式的探索,作者认为,在当今的超越各种艺术分类和观念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即后观念-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条件下,与经验和科学这两类知识体系相比,当代艺术不仅让我们认识和体验人的世界,而且也让我们接触在人类背景后的宇宙。这种艺术的知道模式就是推测现实主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徐钰茗,辛善超,孔宇航[3](2019)在《面向形式生成的极少主义建筑建构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密斯建筑设计中建构逻辑"显"与"隐"的启示,以极少主义建筑简约形式与复杂建构的二元矛盾为切入点,探讨其建构逻辑与形式生成之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两种关系类型——"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清晰性表达与"反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抽象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种建构逻辑对应的操作方法及形式表达。立足于建构的语境,促进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并对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李旭阳[4](2019)在《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的空间辩证法——空间与视域问题的一种可能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少主义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展示出一种空间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直指空间本身。而在空间的问题上,当代观念的起点无外乎康德,他通过先验感性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而在另一层意义上,从康德到极少主义,时间、空间与视域相关联的讨论进入当代话语中,带有遮蔽感的视域问题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视域便是空间的另一种展开,而其重合的部分,或许就是对真理的一种可能诠释。(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彭树坤[5](2019)在《极少主义空间形式在改造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背景下,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更新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重点。对可持续发展而言,由于使用功能改变而对现有建筑进行内部空间的改造再利用而非拆除重建无疑是一个合理的必然要求。室内设计是针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建筑改造热潮无疑能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机遇。但由于部分室内设计者缺乏空间形式调整的手段,导致建筑改造成为了建筑装饰。极少主义通过摒弃装饰,着重考究空间形式的理念十分值得室内设计者借鉴与参考,为此,本文将通过从极少主义的空间形式中提取手段,应用于建造改造的设计实践中,目的在于探寻切实有效的空间形式调整策略。第一章主要从社会背景以及学科背景指出建筑改造热潮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指出室内设计领域关于空间形式处理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从设计实践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所在,说明了空间形式的调整是改造设计中的主要工作与任务,再从室内设计者的惯有思维设计思维、接受的教育培养以及主要的设计方法叁个方面指出了室内设计空间形式调整策略的矛盾。第叁章从设计实践项目的具体空间形式问题出发从空间组织、界面处理及家具设置叁个方面指出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再通过对极少主义的设计案例从空间组织策略、界面处理特征及家具设置特点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取手段。第四章从进行形式调整的媒介出发,阐述了模型操作设计方法的特点、实践意义以及其与极少主义相适应的缘由。根据提取的极少主义空间形式处理手段结合模型操作的设计方法总结为空间形式调整的策略并以此作为设计实践的改造指导,完成设计实践的空间形式调整改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6)

周杰[6](2019)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探究极少主义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一方面在对收集到的美国东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作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针对以往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中审美体验的缺失,从材料的表现性入手,分析材料对于时代知觉特征的反映;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对作品社会文化部分的忽视,从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组织秩序所呈现出社会组织特征出发,分析研究两者所象征的工业时代社会和文化特征。首先论文在论述了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环境、学术脉络和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摒弃了以往沿着形式主义的道路,以迈克·弗雷德的剧场理论和罗莎琳·克劳斯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确定了人类学仪式理论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作品中的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点明了对以往研究的质疑和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极少主义起源的追溯,探讨了极少主义对于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达达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与反思。并以围绕极少主义的相关争论作为线索,论述了极少主义与仪式在其场所、各部分组成结构、重复、象征意义、内部矛盾与参与性等方面的共同点,极少主义作品虽然不再以仪式为基础,但它具有仪式特征。同时,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考量,极少主义作品也并非只具有表演的特征。接下来,第二章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美学特征的差异出发,引发对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分析,明晰了东海岸作品主要以现成的工业、建筑材料和工业产品为材料,它们象征着基本的建筑构件,也概括了基本的对建筑的知觉经验;西海岸作品则采用了新兴的有机材料和加工技术来制作作品的基底和进行着色,以此不断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轻工业制品、汽车、城市灯光等的回忆。第叁章对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组织的秩序进行探究,提出作品中多个形状之间的组织关系主要呈现为:数列性秩序、系列性秩序和构建性秩序。两种组织秩序是对社会生产和建筑构建秩序的象征,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是在部分作品中,某一类秩序发挥着主宰性的作用。第四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极少主义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方式的分析,明晰了极少主义作品从有序地进行空间组织到逐步消解了视角和空间结构,将参与者带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使作品与参与者之间在身体和感知上紧密联系起来。第五章对于作品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进行总体性地讨论。极少主义作品的象征指涉不仅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还从艺术家的主观性和人与物的交融角度将对社会生产的模拟上升到社会组织层面。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作品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合法性的模型。极少主义作品抽象的形式就通过其仪式性的象征和参与性,与人、经验、秩序和历史结合了起来,具有了社会性与文化性。总的来看,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极少带来的是外沿的极大拓展,极少主义就是一个集工业生产秩序、构建、互动、直观知觉经验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万花筒。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对“极少”的追求,带来了作品外延意义上的极大丰富。(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9-04-10)

石峰,周雅楠,李芝也[7](2019)在《从密斯到巴埃萨——探究极少主义理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极少主义思潮出现后,建筑的本质呈现与简洁明晰的空间体验成为众多建筑师所追寻的理想。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和继承其风格的坎波·巴埃萨,在极少主义思想的架构与表达上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文章对两者空间生成中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剖析了极少主义建筑理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王翠萍[8](2019)在《环境艺术居住设计的极少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于设计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少主义理念是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越来越多人的追求。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极少主义理念,对于今后的环境设计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5期)

秦佳[9](2019)在《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混凝土的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材料在国内室内设计运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材料在国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已经成熟。由于人们对传统装饰材料的使用习惯以及审美体验,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这种新的装饰形式。本文通过混凝土在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应用,向人们展示这种有情感的,高贵却质朴的材料。(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3期)

谭画[10](2018)在《现当代建筑与极少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极少主义是以无内容、无主题,客观表现存在物为特征的艺术运动,它与现代建筑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于极少主义受到现代建筑的影响,它反过来对现当代建筑构建也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本文将以现当代建筑几例与极少主义联系紧密的建筑对其相互间影响做一个简要阐述。(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7期)

极少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艺术的体验受艺术的展览方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中期的双年展,"世界作为一个图像"的世界观主导了艺术的体验。20世纪60年晚期之后,艺术展成为对美术馆机制的批评的重要方式,以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年展从国际化走向以体验经济为主的全球化。同时,艺术的体验也从单一的视觉视野向多元、多方位的感观和触觉方向发展。通过对艺术的体验的各种展览方式的探索,作者认为,在当今的超越各种艺术分类和观念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即后观念-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条件下,与经验和科学这两类知识体系相比,当代艺术不仅让我们认识和体验人的世界,而且也让我们接触在人类背景后的宇宙。这种艺术的知道模式就是推测现实主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少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陶惟容.极少主义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J].艺术品鉴.2019

[2].任海.推测现实主义的知道模式:双年展、极少主义与超越视觉的艺术体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徐钰茗,辛善超,孔宇航.面向形式生成的极少主义建筑建构逻辑研究[J].南方建筑.2019

[4].李旭阳.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的空间辩证法——空间与视域问题的一种可能解读[J].艺术评论.2019

[5].彭树坤.极少主义空间形式在改造设计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周杰.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D].上海大学.2019

[7].石峰,周雅楠,李芝也.从密斯到巴埃萨——探究极少主义理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J].城市建筑.2019

[8].王翠萍.环境艺术居住设计的极少主义[J].大众文艺.2019

[9].秦佳.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混凝土的美学研究[J].风景名胜.2019

[10].谭画.现当代建筑与极少主义[J].明日风尚.2018

论文知识图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时装店一l极少主义东方园林Fig3一1Mini...极少主义作品一3贾德的极少主义雕塑,由黄铜和...一3极少主义设计与东方禅宗Fig4一...华盛顿建筑师组合“沙漠之花”的土地...

标签:;  ;  ;  ;  ;  ;  ;  

极少主义论文_陶惟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