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褐油葫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葫芦,黄褐,昆虫,阶段,配方,营养成分,饲料。
黄褐油葫芦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明,魏文娟,任炳忠,李娜,袁海滨[1](2008)在《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吉林省松花湖库区的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的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褐油葫芦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O=27,其中有7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2L+7M+4S+X;属"1B"核型;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带,其中L1~M7及X染色体各具一弱染端带。同时我们也将其与黄脸油葫芦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李晓光,董本春,李岩,宗秋菊,朴燕[2](2006)在《黄褐油葫芦人工饲料的配方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规划求解法筛选出肉骨粉和豆粕作为供试蛋白源。将麦麸、玉米、肉骨粉、豆粕作为供试饲料,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饲料配方饲喂黄褐油葫芦低龄若虫,调查单体增重与存活率。结果经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分析,求得二次回归模型及影响因子。根据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主效应分析以及对所选配方的优化分析,筛选出适合黄褐油葫芦生长期最佳饲料配方:按质量分数分别为肉骨粉24.1%~34.3%,豆粕21.5%~25.0%,麦麸25.9%~21.3%,玉米31.2%~18.3%。(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徐伟,程彬,袁海滨,史树森[3](2005)在《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维生素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药用昆虫黄褐油葫芦虫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维生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该种昆虫虫体富含3种维生素,且抗氧化酶活力较高。其中:维生素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发育阶段呈负相关;维生素B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维生素A等4种抗氧化因子可能是此种昆虫体内主要的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因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史树森,徐伟,程彬,王哓龙[4](2005)在《黄褐油葫芦虫体营养成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虫为高蛋白低脂肪昆虫,各发育阶段虫体的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脂肪含量为5.40%,PG值平均为3.45,蛋白质、脂肪含量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增加,但卵期蛋白含量较高。虫体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57.3%,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5.47%;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以Ca,Fe,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64,320.3和107.9μgg。5种脂肪酸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发育阶段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5年04期)
徐伟,路红,张晓静,史树森[5](2005)在《黄褐油葫芦虫体氨基酸组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褐油葫芦富含18种氨基酸,除胱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在若虫期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45.56%,仅在某些发育阶段体内表现有2种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和苏氨酸。黄褐油葫芦属优质蛋白源。(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李晓光[6](2004)在《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人工饲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油葫芦隶属于直翅目、螽斯亚目、蟋蟀总科、蟋蟀科,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也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具有较高的食用、饲用、药用及观赏娱乐价值,并可进行人工饲养。本试验主要是对黄褐油葫芦人工饲料进行筛选,以期找到一种成本低,营养均衡,适口性好的配方。试验首先是对蛋白源饲料的筛选,并以国外饲养家蟋蟀的饲料配方为对照。根据蟋蟀的营养水平需求,分别以玉米,麦麸为基本饲料,与所选用的8种蛋白源饲料组合,利用规划求解模板设计饲料配方。用所得配方饲喂油葫芦,10天后记录其单体增重与存活率。所得单体增重与存活率经方差分析,筛选出了动物蛋白源Ⅰ、动物蛋白源Ⅱ和植物蛋白源Ⅰ叁种高蛋白饲料作为供试蛋白源。将麦麸、玉米、动物蛋白源Ⅰ、动物蛋白源Ⅱ和植物蛋白源Ⅰ作为供试饲料,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饲料配方,分别饲喂低龄、高龄的油葫芦,10天后记录单体增重与存活率,结果经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分析,分别求得动物蛋白源Ⅰ、动物蛋白源Ⅱ分别饲养低龄、高龄若虫的二次回归模型及影响因子,根据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主效应分析以及对所选配方的优化分析,筛选出适合黄褐油葫芦生长期最佳饲料配方范围。求得动物蛋白源Ⅰ与基本饲料组合饲养低龄油葫芦的最佳饲料百分比含量范围为:动物蛋白源Ⅰ 24.1%-34.3%;植物蛋白源Ⅰ 21.5%-25%;麦麸25.9%-21.3%;玉米31.2%-18.3%。求得动物蛋白源Ⅰ与基本饲料组合饲养高龄油葫芦的最佳饲料配方范围为:动物蛋白源Ⅰ 21.4%-32.2%;植物蛋白源Ⅰ 25.8%-26.4%;麦麸22.2%-24.1%;玉米19.2%-21.6%。求得动物蛋白源Ⅱ与基本饲料组合饲养低龄油葫芦的最佳饲料百分比含量范围为:动物蛋白源Ⅱ 21.4%-33%;植物蛋白源Ⅰ 25.8%-28.2%;麦麸31.2%-24.1%;玉米21.6%-14.7%。并对所选饲料配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饲料的消化率、食物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代谢能高于对照,饲料成本低于对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徐伟[7](2003)在《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虫体营养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黄褐油葫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营养成分及其与发育阶段相关性的研究,提出了黄褐油葫芦做为资源昆虫,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及获取最佳营养的虫态或发育阶段。为其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确凿的科学依据。试验根据黄褐油葫芦的个体发育过程,选取卵、1龄、3龄、5龄、7龄、9龄若虫、羽化3日的雌、雄成虫和羽化10日的雌、雄成虫10个发育阶段,分别测定其虫体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化学物质。试验结果如下: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鲜重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富含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45.56%,有2种限制性氨基酸;脂肪平均含量为5.40%,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昆虫,含有7种主要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57.3%,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5.47%;含糖量为1.76%;水分含量为70.34%;灰分含量为2.59%;含有Ca、P、Mg、Fe、Zn、Cu、Cr、Mn 8种微量元素,其中Ca、Fe、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64ug/g、320.3ug/g和107.9ug/g;虫体富含维生素,其中V_A含量为436.03ug/100g,V_(B2)为0.34mg/100g,Vc为1.22mg/100g;虫体含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酶,包括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力分别为1.694U/g、9.195U/g和231.7U/g。蛋白质含量在若虫和成虫期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除胱氨酸外17种氨基酸含量在若虫期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脂肪、脂肪酸、脂肪酸中软脂酸和油酸、V_(B2)、V_C的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力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魏春艳[8](2002)在《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 Gorochov)实验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油葫芦隶属于直翅目、蟋蟀科。蟋蟀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在我国从南到北广泛分布。蟋蟀除了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外,也是一类有用的药用昆虫、观赏娱乐昆虫及饲用、食用昆虫,有其特殊的经济价值。同时,它在昆虫胚胎学、生理学、内分泌学及毒理学研究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蟋蟀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黄褐油葫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养殖黄褐油葫芦的最佳生态条件。本试验目的在于为大量养殖该蟋蟀提供必要的技术指标,以期为更加有效的控制和利用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20、25、30、35和40℃恒温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黄褐油葫芦实验种群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黄褐油葫芦整个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通常若虫为10龄。黄褐油葫芦一些生物学特性与其它蟋蟀类有许多相似性,但又有其差异性。温度不同,黄褐油葫芦各虫态的头宽、体长、触角长、尾须长、体重及卵重等形态指标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黄褐油葫芦生长发育的最佳理论温度范围是25℃~30℃。其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分别是13.50℃、13.30℃和16.90℃;全世代的有效积温为2553.32日·度。35℃时发育历期最短,30℃时产卵量、产卵率和卵的孵化率最高,25℃时的各数值与之相近。五种温度下,黄褐油葫芦种群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29.5%、46.3%、56.4%、13.9%和0,以30℃为最高。40℃时若虫仅发育到6龄,且卵不能孵化,成虫不产卵,不能繁殖下一代。全代发育速率(y)与温度(x)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y=0.0005e~(0.0856x)(R=0.9990~(**))。温度是影响黄褐油葫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它对黄褐油葫芦的发育历期、种群参数、种群增长等都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应用6种曲线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显示,种群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与温度(x)呈抛物线关系,即:R_0=-314.14+27.587t-0.5058t~2;R_m=-0.1504+0.0118t-0.0002t~2,当环境温度为27.3℃和29.5℃时,二者分别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62.02和0.0237。此外,种群趋势指数(1)与温度(t)亦呈抛物线关系,即:I=-133.87+10.496t+0.1852t~2,当环境温度为28.3℃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14.9。(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黄褐油葫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规划求解法筛选出肉骨粉和豆粕作为供试蛋白源。将麦麸、玉米、肉骨粉、豆粕作为供试饲料,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饲料配方饲喂黄褐油葫芦低龄若虫,调查单体增重与存活率。结果经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分析,求得二次回归模型及影响因子。根据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主效应分析以及对所选配方的优化分析,筛选出适合黄褐油葫芦生长期最佳饲料配方:按质量分数分别为肉骨粉24.1%~34.3%,豆粕21.5%~25.0%,麦麸25.9%~21.3%,玉米31.2%~18.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褐油葫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明,魏文娟,任炳忠,李娜,袁海滨.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derelictus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
[2].李晓光,董本春,李岩,宗秋菊,朴燕.黄褐油葫芦人工饲料的配方筛选[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
[3].徐伟,程彬,袁海滨,史树森.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维生素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
[4].史树森,徐伟,程彬,王哓龙.黄褐油葫芦虫体营养成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研究[J].昆虫知识.2005
[5].徐伟,路红,张晓静,史树森.黄褐油葫芦虫体氨基酸组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
[6].李晓光.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Derelictus)人工饲料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
[7].徐伟.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derelictus)虫体营养价值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
[8].魏春艳.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derelictusGorochov)实验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