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晖[1]2003年在《中药痛经巴布剂治疗痛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痛经巴布剂治疗痛经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中药痛经巴布剂主要药效学的研究,验证其治疗痛经的有效性;通过皮肤刺激试验,对中药痛经巴布剂的毒理作用有所认识,验证其安全性。 方法 ①扭体试验: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凡士林组(空白对照组)、布洛芬乳膏组(阳性对照组)及痛经巴布剂组(试验药物组),各组大鼠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连续10天,第5天起分别用各组相应药物,连续6天。第11天用药40min后,腹腔注射催产素2u/只,记录30min内的扭体反应。②对痛经模型大鼠前列腺素E_2的影响:扭体试验观察完毕后,即刻眼眶取血,取血后立即取出大鼠子宫,称取子宫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子宫组织中的PGE_2含量。③对正常家兔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雌性家兔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连续2天,第3天处死,制备离体子宫平滑肌标本,固定在盛有洛氏液的恒温浴皿中。标本平衡后依次加入月月舒冲剂,痛经巴布剂高、低剂量中药原液,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给药前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幅度。④对催产素所致家兔子宫平滑肌剧烈收缩的影响(基本方法同③):将标本平衡并加入催产素,10min后,依次加入各试验药物。⑤皮肤刺激试验:白色家兔设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采用左右侧自身对照,每日给药1次,连续7天,观察7天后及停药一周内的皮肤刺激情况。 结果 ①痛经巴布剂能显着抑制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反应。②痛经模型大鼠痛经巴布剂组血浆及子宫组织中的PGEZ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布洛芬乳膏组相比较血浆中PGEZ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而子宫组织中的PGEZ含量无统计学差异。③痛经巴布剂高、低剂量组能降低家兔正常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降低催产素所致子宫平滑肌剧烈收缩的幅度,低剂量组和用药前比有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和用药前及月月舒冲剂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④痛经巴布剂无明显皮肤刺激征。 结论①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中药痛经巴布剂能够治疗原发性痛经。②中药痛经巴布剂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与其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解痉作用)、降低PGEZ含量及镇痛作用有关。③皮肤刺激试验初步说明痛经巴布剂是一个安全的外用制剂。
徐文杰[2]2009年在《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各药材项下规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各药材进行定性鉴别;进行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的初步药效学筛选实验:通过小鼠扭体实验和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抑制实验,分别以镇痛抑制率、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及活动力为指标,观察痛经药方叁种不同提取物(提取物A、B、C)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及小鼠痛经模型的影响,确定痛经药方的有效部位;建立处方中各药材指标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通过对影响萃取的主要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进行考察,以阿魏酸、桂皮醛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当归、川芎、桂枝叁种药材的超临界CO2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芍药苷、延胡索乙素的含量为指标,优选白芍、延胡索二种药材的渗漉法提取工艺;通过比较常用基质材料的性能,优选基质种类;采用正交设计,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基质用量;以成型性为指标,筛选影响成型的重要因素(混合顺序与干燥时间),优化巴布剂制备工艺;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文献相关规定,拟定产品的质量标准;探索薄层定性鉴别方法;运用方法学考察,确立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各药材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色谱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痛经药方提取物C对小鼠痛经模型和醋酸所致的小鼠疼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正常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和由缩宫素所致的子宫平滑肌剧烈收缩亦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确定提取物C为有效部位;确定当归、川芎、桂枝优选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为2.5h,解离条件是分离釜Ⅰ、分离釜Ⅱ压力分别为8MPa、6MPa,分离釜Ⅰ、分离釜Ⅱ温度分别为50℃、55℃,药材粒度为10目,CO2流量20L/h;确定白芍、延胡索优选的渗漉提取工艺为:将药材粉碎至约20~40目颗粒,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渗漉,收集药材8倍量渗漉液;确定巴布剂制备工艺为:按处方配比药材浸膏:黏着剂(卡波姆:NP700=1:3):保湿剂(甘油:聚乙二醇400=2:1):交联剂(甘羟铝)=5:30:0.2,制备卡波姆-NP700凝胶,再与药粉、挥发油、交联剂的保湿剂体系混融,得一均匀膏体,涂布于背衬材料(6cm×12cm),75℃干燥2h,放冷,加盖衬,切割,包装即得。拟定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贴膏剂项下的各项检查项、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为主的质量标准草案,每片按芍药苷计应不低于16mg。结论:巴布剂制剂工艺可行,成型性良好、稳定,质量稳定可靠。本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肖雯晖, 王香桂[3]2005年在《中药巴布剂治疗痛经的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了解中药治疗痛经巴布剂的药理作用。方法进行扭体试验、对痛经模型大鼠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对家兔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及对催产素所致家兔离体子宫剧烈收缩的影响四项试验。结果中药治疗痛经巴布剂能抑制催产素所致的大鼠扭体反应;抑制家兔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催产素所致家兔离体子宫剧烈收缩;降低痛经模型大鼠PGE2水平。结论中药治疗痛经巴布剂能够治疗动物实验性痛经。
杨月, 陈晓, 张莉[4]2010年在《治疗痛经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就治疗痛经的中药外用制剂,如中药膏剂、贴膏以及巴布剂的研究以及中药巴布剂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综述,指出中药巴布剂是一种治疗痛经的新型外用制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刘路[5]2007年在《归芍巴布剂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归芍巴布剂提取和制备工艺,研究其体外经皮释药规律,并拟定质量评价草案。方法:(1)根据中医药组方理论和药理、药化研究成果,随方确认有效组分,以有效组分含量、出膏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和单因素比较法,筛选提取工艺;(2)通过比较常用基质材料的性能,优选基质种类。借助均匀实验设计,以黏力和成型性为指标,筛选基质用量;(3)以24h累积释药量和渗透系数为指标,筛选促渗剂种类和用量。确定本品体外经皮释药符合零级释药方程和Higuchi方程;(4)以成型性为指标,筛选影响成型的重要因素(混合顺序及干燥时间),优化巴布剂制备工艺;(5)按药典及文献相关规定,检查并拟定标准;摸索薄层定性鉴别方法;运用方法学考察,确立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确定本巴布剂制剂工艺为当归、香附药材加10倍量水,水蒸汽蒸馏5h,收集挥发油。芳香水浓缩至与生药体积比约1:1,60%醇沉,减压抽滤,浓缩,70℃减压干燥。药渣与白芍用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合并滤液,浓缩,70℃减压干燥。浸膏粉碎,过120目筛,备用。按处方配比(药粉:黏着剂:保湿剂:交联剂:促渗剂=4.5:8:4:0.06:1.33),制备卡波姆-聚丙烯酸钠凝胶,再与分散药粉、挥发油、交联剂、促渗剂的保湿剂体系混融,得一均匀膏体,涂布于背衬材料(5cm×7.5cm),75℃干燥2h,放冷,加盖衬,切割,包装即得。本制剂体外经皮释药行为基本符合零级方程:Q=0.0168t+0.0466(r=0.9888);Higuchi方程:Q=0.1033t-0.0854(r=0.9808);24h累积释药量为0.48mg/cm2,以白芍中芍药苷计,经皮释药率为71%。拟定以药典巴布剂项下检查项、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为主的质量标准草案,每片按芍药苷计应不低于19mg。结论:巴布剂制剂工艺可行,成型性良好、稳定,体外透皮释药率较高,质量稳定可靠。本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张莉[6]2008年在《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制具有良好皮肤黏贴性,含水量低,稳定性好的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制剂,对其进行提取工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释放度、离体透皮试验、初步稳定性及初步药效学等研究。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以君药延胡索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提取量作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乙素的含量,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延胡索、白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其中对氧化铝柱法纯化供试品工艺进行考察研究;以豆蔻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豆蔻挥发油提取工艺。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在查阅文献及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基质的种类及用量范围,测定贴膏制剂的黏附性,并结合其平整性、光泽度、软硬度、均匀性、皮肤残留、背衬渗透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_(18)(3~7)正交试验优选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剂基质的配比;以样品的黏性、涂展性、外观、剥离性等为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复方元胡止痛巴布剂的基质配比。3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分别采用释放度装置及改良Fanz装置进行释放度及离体透皮吸收试验,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分别计算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复方元胡止痛巴布剂中延胡索乙素的释放度和离体透皮率,对两种不同剂型制剂的释放度与离体透皮率进行比较。4制剂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延胡索、白芷及豆蔻进行定性鉴别,对贴膏剂、巴布剂、黑膏药3种剂型的薄层层析图谱进行比较;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ZORBAX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叁乙胺调pH值至6.0)(64:36);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35℃;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Ⅱ贴膏剂项下黏附性、重量差异检查方法,对制剂进行检查。5加速初步稳定性研究:将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制剂于温度37℃,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以制剂的性状、鉴别、含膏量、黏附力、延胡索乙素含量为考察项目,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6初步药效学研究:采用缩宫素及氯前列醇引起大鼠痛经模型所致扭体实验,观察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对于痛经的镇痛作用。结果:1优选的延胡索、白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为:以3倍量7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药材中延胡索乙素转移率可达82.7%;含量测定中优选的氧化铝柱纯化供试品工艺优于乙醚萃取工艺;优选的豆蔻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为:药材(碾碎)加10倍量水,先浸泡2小时,再提取4小时。2优选的复方元胡止痛贴膏的成型工艺为:石蜡1份,硬脂酸8份,叁乙醇胺3份,明胶2份,聚丙烯酸(钠)(70%)1.5份,甘油0.5份,月桂基硫酸钠0.1份,浸膏3.2份,熔融搅拌法制备。优选的巴布剂的基质组方配比为:明胶:聚丙烯酸(钠)(70%):PVP K-30:甘油=3:4:2:1。3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复方元胡止痛贴膏中,廷胡索乙素在水中150min的释放度为24.28%,48h的累计离体(小鼠)透皮吸收率为34.78%;复方元胡止痛巴布剂中,延胡索乙素在水中150min的释放度为82.63%,48h的累计离体(小鼠)透皮吸收率为40.95%。4质量标准研究:薄层鉴别:制剂中各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简便,图谱清晰,黑膏药制剂中延胡索生物碱和白芷中成分损失明显。含量测定:延胡索乙素的线性范围为0.1148μg~1.148μg(r=0.9999);精密度试验:RSD=0.495%;重复性试验:延胡索乙素平均含量0.04431mg/贴,RSD=2.45%;回收率试验: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95%,RSD=2.89%。3批制剂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分别为0.443mg/贴、0.378mg/贴、0.381mg/贴。本品的黏附力、重量差异等项目检查符合规定。5加速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6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复方元胡止痛贴膏能够减少缩宫素及氯前列醇所致痛经模型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有止痛作用,并且疗效优于原剂型元胡止痛片。结论:研制的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具有良好的皮肤黏贴性,基质中含水量低,稳定性好。通过提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制剂质量标准、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试验、加速初步稳定性试验以及初步药效学试验研究,为中药新药复方元胡止痛贴膏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元锋[7]2007年在《黄芩痛经贴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行黄芩痛经贴药学方面的研究,为开发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5类新药奠定基础。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以黄芩总黄酮、汉黄芩素、黄芩苷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黄芩总黄酮的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汉黄芩素、黄芩苷的含量,对黄芩水提工艺,黄芩乙醇回流提取工艺(L_9(3~4)正交试验优选),黄芩乙醇渗漉提取工艺(L_9(3~4)正交试验优选),黄芩索氏提取工艺以及黄芩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进行比较。2纯化工艺研究以黄芩总黄酮、汉黄芩素、黄芩苷的得率及在产品中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以UV法测定黄芩总黄酮的含量,以HPLC法测定汉黄芩素、黄芩苷含量,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对酸沉法纯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进行研究,比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方法与酸沉法对黄芩总黄酮的纯化效果。3成型工艺研究在预试验摸索的基础上,以黏性、硬度、均匀度、熔化性、载膏量作为考察指标,L_9(3~4)正交试验优选黄芩痛经贴的成型工艺。以巴布剂样品的黏性、涂展性、外观、剥离性等为考察指标,通过L_(16)(4~5)正交试验优选巴布剂的成型工艺。4制剂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芩痛经贴中黄芩苷、汉黄芩素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痛经贴中黄芩苷、汉黄芩素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58∶42∶0.05);检测波长:278nm;流速:1.0mL·min~(-1);柱温:35℃。对制剂的含膏量、黏着力、赋型性、重量差异进行检查。以制剂的性状、鉴别、含膏量、黏着力、黄芩苷及汉黄芩素含量为考察项目,进行制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5释放度及透皮率研究以UV法测定黄芩痛经贴、巴布剂中黄芩总黄酮的释放度和离体透皮率,以HPLC法测定黄芩痛经贴、巴布剂中汉黄芩素、黄芩苷的释放度和透皮率,对两种剂型的释放度及透皮率进行比较。6初步化学分离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对黄芩提取物进行分离。结果:1优选的黄芩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为:黄芩药材粗粉,以30倍量70%的乙醇为溶剂,浸泡36h后渗漉提取,流速5mL/min/kg,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补充适量水,加浓盐酸调pH值1.0~2.0,80℃保温1h,静置24h,滤过,沉淀用蒸馏水洗涤至pH值7.0,减压干燥。按此工艺,药材中黄芩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素的提取率分别可以达到8.02%、6.01%、0.47%,提取物中黄芩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素的含量分别可以达到97.61%、38.36%、4.15%。2优选的黄芩痛经贴的成型工艺为:每贴贴剂加入相当于2g生药量的浸膏粉(0.4g),十二烷基硫酸钠0.1g,甘油0.4g,单甘酯0.3g,石蜡0.3g,凡士林0.4g,熔融法制备。优选的巴布剂的基质组方配比为:70%聚丙烯酸钠:PVPK-30∶D-山梨醇:甘油:明胶:PEG-400:浸膏粉=4∶3∶1∶4∶2∶1∶4.7。3质量标准研究结果:①制剂中黄芩苷、汉黄芩素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图谱清晰。②含量测定:黄芩苷、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4μg~2.2μg(r=0.9999),0.0128μg~0.2048μg(r=0.9999);精密度试验:黄芩苷、汉黄芩素的精密度(RSD)分别为1.83%、0.84%;回收率试验:黄芩苷、汉黄芩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5%和101.9%,RSD值分别为0.99%和1.26%;重现性试验:黄芩苷平均含量7.32%,RSD=1.95%;汉黄芩素平均含量0.65%,RSD=1.90%。以贴剂中黄芩苷、汉黄芩素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暂定每贴黄芩痛经贴中黄芩苷含量不少于100mg,汉黄芩素含量不少于10mg。本品的含膏量、黏着力、重量差异、赋型性等项目检查符合规定。4释放度及透皮率研究结果:黄芩痛经贴中,黄芩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素在水中200min的释放度分别为37.41%、13.23%、30.10%,36h的累计离体(大白鼠)透皮吸收率分别为1.00%、0.61%、1.02%;在巴布剂中,黄芩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素在水中200min的释放度分别为99.91%、99.99%、100.00%,36h的累计离体(大白鼠)透皮吸收率分别为0.69%、0.58%、1.68%。5分离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并分别测定了6个化合物的熔距,化学结构待定,6个化合物的药效学试验待做。结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涉及到黄芩痛经贴的制备工艺,不同类型基质的贴剂(乳剂型基质贴剂与巴布剂)释放度及离体透皮吸收率的比较研究,黄芩痛经贴的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初步稳定性研究、初步化学分离研究等,为中药新药黄芩痛经贴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晓燕[8]2009年在《芩术痛经膏贴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古方芩术丸进行剂型改革,研制成能黏贴于皮肤上,用于治疗痛经的外用膏贴制剂。对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步药效学筛选、提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制剂质量标准、释放度、离体透皮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等研究,为研制芩术痛经膏贴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提取工艺的初步药效学筛选试验:采用常规方法取小鼠离体子宫标本,通过BL-420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药材的不同提取工艺进行筛选。2.提取工艺研究:在工艺筛选的基础上,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芩术痛经膏贴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试验中,以黄芩中的汉黄芩素及黄芩苷的提取率作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汉黄芩素及黄芩苷的含量,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浸泡时间、渗漉速度为影响因素。另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白术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3.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在查阅文献与预实验基础上确定基质种类及用量范围,通过测定膏贴制剂的黏附力,膜残留量,结合膏贴的感官,如平整性、光泽度、均匀度、软硬度、背衬渗透情况等方面作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采用L_3(3~4)正交试验优选芩术痛经膏贴的基质配比;以巴布剂样品的黏附力,各项物理性状(外观,膜残留量,涂展性等相结合)作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芩术痛经巴布剂的基质配比。4.制剂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汉黄芩素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58:42);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8nm;柱温:25℃;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ⅠⅠ膏贴剂项下黏附性、重量差异检查方法,对制剂进行检查。5.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对芩术痛经膏贴、芩术巴布剂进行释放度及离体透皮吸收试验,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汉黄芩素的含量,分别计算芩术痛经膏贴、芩术巴布剂中汉黄芩素的释放度和离体透皮率,对两种不同剂型制剂的释放度与离体透皮率进行比较。6.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将芩术膏贴制剂于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放置,在试验中对样品的前后均进行了外观性状、薄层鉴别、含膏量检查、黏附力试验、含量测定的考察,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1.提取工艺的初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和白术的合并渗漉醇提液以及分提后再合并的渗漉醇提液均对未孕小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收缩及对造模剂引起的子宫兴奋性收缩呈抑制作用。2.优选的芩术痛经膏贴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为:将黄芩与白术合并粉碎,用15倍量的70%乙醇渗漉,渗漉速度为15ml·min~(-1)·kg~(-1)。优选的白术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将白术粉碎,浸泡两小时2h,加水6倍量,提取3h。3.优选的芩术痛经膏贴的成型工艺为:聚丙烯酸钠2份,单甘脂2份,月桂基硫酸钠0.25份,微晶纤维素0.25份,浸膏1.125份,熔融法制备。优选的巴布剂的基质组方配比为:聚丙烯酸钠(1%):PVP K-30:明胶:甘油为4:4:3:4。4.质量标准研究:薄层鉴别:制剂中黄芩的薄层鉴别方法简便,图谱清晰。含量测定: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为0.0148μg~0.148μg(r=0.9999);精密度试验:RSD=1.26%;稳定性试验:RSD=1.72%;重复性试验:汉黄芩素平均含量0.106%,RSD=1.87%;回收率试验: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0%,RSD=1.01%。3批制剂中汉黄芩素含量分别为4.8455mg/贴、4.8169mg/贴、4.8268mg/贴。本品的黏附力、重量差异等项目检查符合规定。5.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芩术痛经膏贴中,汉黄芩素在水中100min的累积释放度为9.82%,48h的累计离体(大鼠)累积透皮吸收率为15.71%;芩术巴布剂中,汉黄芩素在水中100min的累积释放度为99.79%,48h的累积离体(大鼠)透皮吸收率为17.92%。6.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40℃条件下,考察的样品各项检测结果与试验前比较,无明显改变。在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无包装的样品检测得到的吸湿增重在5%以上,而有包装的样品无明显变化。结论:研制的芩术痛经膏贴具有良好的皮肤黏贴性,基质含水量低,稳定性好。通过提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制剂质量标准、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试验、影响因素试验,为芩术痛经膏贴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群, 曹晓慧[9]2009年在《中药巴布剂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巴布剂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日本出现[1],日本药局方第11改正版对巴布剂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打入美市场[2],我国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起步于2
李智勇[10]2010年在《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由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目前癌症已超过了艾滋病、结核、疟疾致死病例的总和,成为人类第一位死因。癌性疼痛的众多临床表现中,疼痛是癌症病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抗癌痛药物的毒副作用、昂贵的治疗成本等问题,造成临床中癌痛治疗严重不足。癌痛膏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临床实践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疼痛的经验处方,具有温经通络,消瘤止痛之功,主治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在临床使用十余年,病例数达上千例,临床疗效确切,没有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本研究针对癌痛的临床特点和现有癌痛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指导下,将癌痛的治疗特点和巴布剂的给药特性相结合,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将其开发为疗效独特、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无创伤给药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本论文主要从提取工艺,巴布剂基质筛选、促渗剂的筛选与优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主要药效学和药理毒理安全性方面进行研究。1.提取工艺的研究根据癌痛巴布剂各味药材的功能主治、现代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的研究状况,在中药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味药物含有脂溶性或水溶性有效成分不同,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或水提取、分离其主要有效部位。1.1肉桂、生姜挥发油的提取: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药材的粉碎度、提取时间等主要影响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将肉桂、生姜粉碎成粗粒,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5h,即可达总收油量的97%以上,基本提取完全。1.2赤芍、红花和肉桂与生姜提油后药渣水提工艺研究: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为主要考察因素,以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叁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水提工艺,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1.3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中的主要有性成分多为脂溶性成分,因此分别以草乌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类生物总碱、白芷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欧前胡素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的最佳提取醇浓度、提取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醇取提工艺进行优化,优选的最佳醇提工艺为每次加入10倍量60%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1小时。2.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筛选研究中药巴布剂主要存在黏性差,内聚力不足,反复揭扯性能差等问题,以膏体外观性状,气泡多少,凝聚时间,表面粘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进行癌痛巴布剂基质的初步筛选,确定了以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醇、明胶、高岭土、甘羟铝、柠檬酸、蓖麻油为癌痛巴布剂的基质组成。并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外观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U17(1716)均匀设计进行拟水平试验,对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进行优选研究,实验设计结果的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程显示,癌痛巴布剂基质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聚丙烯酸钠:明胶:高岭土:甘羟铝:蓖麻油:甘油:聚乙烯醇(6.46:6.0:4.1:0.08:0.1:56:0.05)。验证结果显示,该配比制成的癌痛巴布剂粘度适宜、剥离性好、外观平整。3.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筛选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的最大障碍是皮肤对药物渗透的屏障作用,因此对于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选择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促进足够量的药物进入人体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1癌痛巴布剂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的建立通过考察不同接收介质、不同动物离体皮肤、离体皮肤储存时间等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建立了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吸收的实验方法:采用脱毛的小鼠腹部皮肤为研究对象,接收介质选用生理盐水,试验温度32℃,磁搅拌子旋转速度为200r/min。3.2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以目前最常用的氮酮、油酸、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等透皮促渗剂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分别考察了0%,1%,2%,3%,5%氮酮;0%,1%,2%,3%,5%,7.5%,10%油酸;0%,5%,6%,7.5%,8%,10%丙二醇;0%,0.5%,0.75%,1%,1.5%,1.75%,2%薄荷脑;0%,0.5%,0.75%,1%,1.5%,1.75%,2%冰片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透皮吸收的影响,并计算Qn、Q、J、ER和TLAG,并绘制渗透曲线,结果显示除油酸加入(1%)即引起癌痛巴布剂出现漏膏现象,不适宜用作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外,氮酮(0%~3%)、丙二醇(5%~8%)、薄荷脑(0.5%~1.5%)、冰片(0.75%~1.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具有不同程度的促渗透作用,并对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不造成严重影响。3.3癌痛巴布剂多元渗透剂的均匀设计法优选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常联合使用由亲水性分子和亲油性分子构成两元、叁元甚至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系统。根据不同浓度氮酮、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的单因素考察结果,以外观综合评分、初黏力、持粘力、芍药苷的透皮吸收速率常数(J)等为评价指标,采用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筛选癌痛巴布剂的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剂。结果最优的癌痛巴布剂多元复合促渗剂的配比组成为:氮酮(1.54%)-丙二醇(7.53%)-薄荷脑(1.26%)-冰片(1.50%),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优选的多元复合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的促进吸收作用优于各单种促渗剂。4.癌痛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在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基质配方以及促渗剂配方确定的情况下,考察浸膏含水量、以及促渗剂同时加入巴布基质后对巴布基质的强度、黏性与成胶时间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处方基质适宜载药量、药物基质的添加顺序、搅拌速度和时间、除泡方法、涂布方法、涂布时间、涂布厚度、癌痛巴布剂的干燥方法和温度进行考察,确定癌痛巴布剂的成型工艺为:取处方量的聚乙烯醇,加入150倍(g/ml)蒸馏水,记录重量,置90℃水浴中加热溶解(需要补少量水),放凉,补重,加入明胶,静置溶胀,置50℃水浴中溶解,加入高岭土,50℃水浴中搅拌均匀,得A相;取聚丙烯酸钠,加入少量甘油分散混匀,加入蒸馏水适量,快速搅拌均匀,静置,使充分溶胀,搅拌均匀待用,得B相;取少量蒸馏水溶解柠檬酸,与甘羟铝和剩余甘油混匀,加入肉桂、生姜挥发油、蓖麻油,促渗剂等,混匀,再加入浸膏,搅拌均匀,得C相;在50℃水浴下A相加入B相,搅拌均匀,再加入C相中,搅拌均匀;把调制好的药料置涂布机上,调节好涂布规格,涂布成型、室温晾干,裁成规格为8.5cm×12cm的片材,质检,包装,即得。5.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贴膏剂项下巴布剂的制剂通则和要求,制定了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肉桂、白芷、赤芍、红花、乳香和生姜等进行了定性鉴别,实验结果表明,鉴别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对含膏量、赋形性、粘附性、重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进行了研究,规定每100cm2癌痛巴布剂含膏量应不少于9.8g;粘附性照巴布膏剂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一法)取7号钢球,测定,应符合规定;照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二法)持黏力测试,巴布剂滑落至脱落的时间应大于40s;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癌痛巴布剂中的乌头总碱、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欧前胡素等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规定本品每片含草乌以乌头碱(C3H47NO11)、次乌头原碱(C33H45NO10)和新乌头碱(C33H45NO11)的总量计,应为3mg~15mg;含赤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18.5mg;含白芷以欧前胡素(C16H14O4)计不得少于1.2mg;含红花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0O15)计不得少于7.4mg。从而为控制癌痛巴布剂的内在质量提供可靠依据。6.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按照拟定的质量标准草案对叁批癌痛巴布剂用纯铝袋包装下,以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鉴别、含膏量、黏附性(初黏力以钢球号计、持黏力以时间s计)、微生物检查以及癌痛巴布剂中乌头总碱、芍药苷、欧前胡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测定等为考核指标,进行了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初步考察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癌痛巴布剂在样品包装条件下,叁批样品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和在常温条件下,考察6个月,外观无变化,鉴别均呈正反应,检查、含膏量、黏附性、含量测定合格,微生物检查检查符合规定。说明样品6个月内基本稳定。7.癌痛巴布剂和癌痛膏的体外透皮对比实验研究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对比了癌痛膏和癌痛巴布剂体外离体透皮情况,结果显示,与癌痛膏相比,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24h后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具有显着性提高,达到62.38%±1.84%,相比癌痛膏30.74%±1.50%提高2.03倍,透皮吸收常数达(7.64±0.53)μg·cm-2·h-1,是癌痛膏的透皮吸收常数(2.83±0.17)μg·cm-2·h-1的2.70倍,而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75h与癌痛膏的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27h相比增加2.78倍。证明癌痛巴布剂无论是在累计透皮吸收百分率、透皮速率常数均优于癌痛膏,其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较癌痛膏具有较大的提高,而透皮迟滞时间有所延长。8.癌痛巴布剂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实验研究8.1采用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法,以麝香追风膏,吡罗昔康贴片为阳性对照,以巴布剂空白基质为空白对照组,并设立原剂型癌痛膏组,观察癌痛巴布剂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癌痛巴布剂高、中、低剂量组对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癌痛巴布剂高、中剂量组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原癌痛膏和麝香追风膏贴,提示癌痛巴布剂的镇痛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8.2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其对皮肤刺激性反应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的活动、饮食、粪便等有异常情况,眼、鼻等亦未发现异常分泌物;涂药部位未发现色素沉着,未见出血点等异常情况。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刺激性反应。8.3以豚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的过敏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有哮喘、站立不稳或者休克等全身性过敏性反应。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豚鼠皮肤有明显的致敏性作用。8.4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毛发、眼和粘膜有异常变化,亦未发现实验动物的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和四肢活动有异常表现。两周内,实验动物全部成活并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痛经巴布剂治疗痛经的实验研究[D]. 肖雯晖. 浙江中医学院. 2003
[2]. 复方当归痛经宁巴布剂的药学研究[D]. 徐文杰. 广东药学院. 2009
[3]. 中药巴布剂治疗痛经的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 肖雯晖, 王香桂.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5
[4]. 治疗痛经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概述[J]. 杨月, 陈晓, 张莉. 中医药信息. 2010
[5]. 归芍巴布剂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D]. 刘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6]. 复方元胡止痛贴膏制剂研究[D]. 张莉.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7]. 黄芩痛经贴的药学研究[D]. 魏元锋. 湖北中医学院. 2007
[8]. 芩术痛经膏贴的药学研究[D]. 张晓燕.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9]. 中药巴布剂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王群, 曹晓慧.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10]. 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D]. 李智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