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833000
摘要:教材是专家们在中华文学宝库中挑选出的精华,师生如能利用好课本资源,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挖掘出许多经典素材,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定会增色不少,老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语文课文标题文体内容语言
一、学课文的标题
纵观高中人教版的课文题目,如《林黛玉进贾府》、《蜀道难》、《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等,大部分题目的拟定都是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或论述观点为中心的,所以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或观点的概括。学生如注意到这一点,就避免了将作文题目和作文内容分离的失误。更有甚者,不注意这点,先写作文内容再拟题目,或者干脆忘拟题目,而导致失分。当然,拟题时如果在概括观点的基础上再有些深意或加些修辞就更好了,如《祝福》、《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其实每一单元有每一单元的文体特征,自然有每一文体拟题的侧重,讲解课文时可以分析,但针对高一学生的能力,作文拟题首先应该做到写记叙文概括主要人物或事件、写议论文准确亮出观点,其次再要求美化题目。
二、学课文的文体特征及结构
在高中写作时,大部分学生会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中做选择。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有些学生的作文文体不清。针对这种现象,记叙文可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讲解记叙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求,强调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课下结合所讲布置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加强印象。议论文以《劝学》为例,总分的结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有理有据的思路可以作为学写议论文的重点。课下让学生摹写议论文的结构,此外再强调观点和论据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利用课文,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
1.巧妙借用课文内容,增强作文的思想内涵。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事迹,比如苏武、苏轼、史铁生等。
(2)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熟记并理解他们的名篇名句(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3)试着将积累的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掌握素材变通的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下扎实的素材基础。
比如一位考生在作文中用到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鸿门宴》里的重点人物,可见该考生对项羽这个人物还有较深刻认识的。
2.巧妙化用课文诗句,增强作文的语言文采。化诗入文就是将诗歌中写景、抒情、言志的语句化入文章中,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引用,也可结合自己的语言来间接引用。当把经典的诗句换成优美的语段,定能为作文增色不少。我们在作文里经常要用到排比段落,此时我们就可以诗句连缀,增强美感和气势。
如2006年安徽高考作文《读》中这样用名句加议论,夹叙夹议的方法读到李白: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里化用了李白的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将进酒》。)
此外也可同时用到多个诗人和多句诗句并列的形式。如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当然,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吃透课本是捷径。有源头活水,才能清澈方塘;学好课本,活学多用,才能化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语文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语文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