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

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

罗宁[1]2003年在《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五代轶事小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史料保存、文献整理、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其亡佚过半,且文学性相对较差,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范围界定、文献整理、类型划分等入手,进而就其内容题材、写作特点、敍述方式作了系统分析,并通过考察其与志怪、传奇、史书等多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展现出轶事小说在唐代小说中的面貌和地位。全文分为正文和存目两部分。 正文第一章在分析古代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总结古今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五代轶事小说的范围加以界定和分类。提出应尽量摈弃现代小说观念,以唐宋书目着录为确定是否为小说的主要标准。由此统计出唐五代轶事小说共119部作品,分为四个类别,即逸事小说82部,琐言小说11部,辩订小说13部,箴规小说13部。为了敍述方便和突现各时期的特点,将唐五代轶事小说划分为四个时段:初唐、盛唐(618—761),中唐(762—846),晚唐(847—907),五代(907—960)。 第二章,按照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的时段划分和时间顺序,分四节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有层次有重点的论述。这一章实际上是一个唐五代轶事小说的简史。初盛唐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类型轶事小说的范式意义。将《朝野佥载》和《隋唐嘉话》分别作为逸事小说和琐言小说的代表,揭示了它们在各自类型上的基本特徵。另外,通过对《说林》的研究,探讨了这一类型文字的源头,并注意到类书体式与轶事小说的关系。有些杂钞性的小说如《备忘小钞》,本身就是一部自己备用的小型化专门化的类书。在中唐时期作品的论述中,本文对琐言小说《国史补》以及四种“开元天宝题材”小说论述较多。首先根据李肇《国史补·序》,分析了轶事小说在内容题材上的规定性,表现出轶事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对立。其次,探讨了“开元天育题材”小锐的崖生原因及其共特特微。另外,在分析《大唐新韶》、《舞育缘》等作品畴,逻初步涉及到轶事小锐典史害的阴像固题。在晚唐轶事小锐的研究中,本文抓住晚唐小锐在内容题材上的峙代特黯,以“大中题材”、 “爵括题材”、“科皋题材”篇主要旗索展阴封作品的兼述。既注意到某些作品以某一题材篇主,如爵括题材小锐《霎溪友镶》、《本事爵》、《镇本事爵》,科攀题材小锐《文塌盛事》、《初皋子》等,也注意到很多作品兼有叁植题材的情况。在五代轶事小锐的研究中,本文注意到晚唐兰踵题材的延缤,亚且通遇比较《霎仙散路》、《阴元天育遣事》、《清具锋》的共同特徽,揭示了遣一颊小锐的倡造本胃,纠正了以往季界封《阴元天育遣事》性熨的错簇韶撇,指出它业不是一部“阴元天贵小锐”,而是典《霎仙散缘》同顺,高编造典故、杜撰代名而作。 在封轶事小锐作品淮行了清理典分析之筱,本文第叁章造一步封逸事、琐言、辫舒、藏规四踵轶事小锐各自的期型特黯、救述方式、相互阴保等周题造行了探封,深化了分颊研究。此外,封9部欲撰颊的逸事小锐、4部徘楷艘琪言小锐和13部辫舒小锐、13部藏规小锐逐一兼述。 本文原舒刻撰窝六章,除上述叁章外,第四章探封轶事小锐舆志怪小锐、傅奇作品的圃保,涉及褚多尚题,如轶事小锐典志怪小锐的相互渗透、包容,轶事小锐在救事方法、技巧、韶言等方面舆傅奇的比较等。第五章探封轶事小锐典菌史、史害修撰的阴像,包括轶事小锐被史害探取的情况,封轶事小锐材料来源龄史害的考橙和分析,轶事小锐典史害豁载同具的比较等:第六章抽轶事小锐的影密,如故事情筋、故事颠型封俊世文言小锐、白括小锐、献曲的影粤,轶事小锐典宋代各颊笨能的阴保,包括辫舒小锐典考橙肇能的界同等周题. 因篇现有毓文前叁章已樱遇畏,而且小部份章箭的窝作尚未完成,然法将输文梭叁章的内容打印提交答辩,特致歉意。

陈南贵[2]2014年在《唐五代小说序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五代小说序跋是研究唐五代乃至整个文言小说理论的重要资料,其所体现的理论特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当前对小说序跋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明清小说方面,已有数篇硕士论文和专着出现,而对整个中国文言小说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唐五代小说序跋,却至今仍鲜有研究者问津。本文从唐五代小说序跋入手,勾稽其现存序跋,分析、比较其构成要素特点,试图对唐五代小说序跋所体现的理论特色作一番较完整的梳理。全文共分叁章。绪论部分说明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对象的现存状况和研究状况。第一章分析唐五代小说序跋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比较志怪、轶事、传奇小说序跋构成要素各自的特点,从而为下一章提炼唐五代小说序跋的理论特色打下基础。第二章注重理论探讨,从时事与“史”对唐五代小说的理论介入、小说创作理论存在的矛盾与矛盾的调和方式、小说创作目的、态度的转变、小说虚构的自觉和叙述视角的转变四个方面,对唐五代小说序跋所体现的理论特色进行内外两方面的深入阐述。第叁章则从“小说序跋史”的纵向角度宏观把握唐五代小说序跋对唐前及其后宋元时期小说理论的继承与影响,其继承是全面的,影响则是笼罩性的,体现出唐五代小说序跋在文言小说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文言小说理论在唐五代时期是一个发展成型时期,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小说概念、范畴都成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对小说与经史关系的处理方式,也为后来的小说理论提供了范式,后世小说理论的发展也往往从唐五代小说序跋中取经。因此可以说,唐五代小说序跋所体现的理论特色,已成为后世小说理论发展的一个渊薮,在中国文言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王远征[3]2008年在《宋代轶事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宋代轶事小说的创作十分繁荣,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上都很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论文在对“文言小说”和“轶事小说”概念做出界定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对象,划分了宋代轶事小说的类别和发展阶段。进而,论文从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等角度考察了宋代轶事小说的内容。从北宋前期对唐末五代社会的关注,到南宋中后期对动荡政局、爱国思潮等的关注,每一时期的轶事小说内容无不与时代紧密相关。同时,论文还研究了宋代轶事小说的撰述思想、写作体例和写作特色。撰述思想主要考察宋代轶事小说的写作动机、写作原则和其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倾向性。写作体例方面,主要考察了“世说体”轶事小说和“杂记体”轶事小说在写作体例上的一些特性。写作特色方面,主要从小说的线索、结构、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等方面考察了它的独特性。另外,论文还从文学价值、补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叁方面研究了宋代轶事小说的价值。

朱银萍[4]2011年在《顾元庆及其编刊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元庆是明代中期苏州的一位文学家、刊刻家,编刊了《阳山顾氏文房小说》、《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广四十家小说》等叁种“小说”丛书,并创作《云林遗事》、《檐曝偶谈》两部文言小说。全文以顾元庆及其叁部“小说”丛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通过《武陵[顾氏]宗谱汇编》、《武陵埭川支[顾氏]宗谱》等,从家世、交游与着述叁个方面,探知顾元庆为“乡贤”、喜欢结交吴中才士和隐士,着述颇丰。其次,对叁部“小说”丛书进行专章论述,指出它们收录的作品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总结得出顾元庆“小说”丛书采录作品时遵循的总的标准为资谈助、裨见闻,扬风雅、寓箴规,易于学术等。再次,结合“小说”丛书的编选特点,分析顾元庆的小说创作和小说序跋,综合探讨顾元庆的小说观念。最后,结合明代小说的发展轨迹,指出顾元庆及其编刊小说在明代小说史上的过渡和推动作用,以及顾元庆在“小说”丛书汇编中的领先者地位。

林卿卿[5]2013年在《宋人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文言小说可以划分为笔记体小说与传奇体小说两大分类。笔记体底下又有两类,那就是轶事小说和志怪小说。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是指在正史以外,得之于当时传闻和后世记载的材料和故事。轶事小说与传奇或志怪小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轶事小说所记乃是人间言行、传闻故事。轶事小说主要以现实人物为主,因此,只要跟“人”有关系的“轶事”都会予以关注。小说与“事”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事”的关系,即“人”对“事”的认识、把握、记忆、表现诸种能力的发展变化。宋代轶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以内容而言,主要是以论述“人”为主,述说有关宋人的流传故事。以“形式”而言,主要是“随意”,随听随写,不拘一格,就算是军国大事,也只会描述其中的一个侧面,而且很可能存在大量虚构和民间传说的成份。本论文对宋人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小说概念、范围界定、时代背景等入手,进而就其形式体例、内容题材、文体关系和写作方式作了系统分析,并通过考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尽可能展现出轶事小说在宋代小说中的文学意义与地位。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宋代轶事小说的整体概况。理清小说文体观念的形成及演变的轨迹,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本质特征,是深入探讨轶事小说的第一步。在分析古代传统的小说概念和总结古今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人轶事小说做一个界定和分类。轶事小说属于“笔记体”底下的其中一条支流,它主要的内容是指“记载史官之所不记”的内容。这里我们认为“轶事”和“志人”是同宗的,两者并无实质的差异。第叁节主要讨论了轶事小说的虚与实问题,目的是想抛开“虚构性”和“纪实性”的既定印象和问题,专注在其审美意义和文学价值之上。接着第二章深入探讨宋代轶事小说的时代背景。宋代笔记的数量繁多,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轶事小说的创作也获得很大的发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节用五个原因总结了轶事小说繁荣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社会、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讨论。此外,文体的发展和作者本身脱离不了关系。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创作心态会直接影响小说的风格。因此,第二节和第叁节主要分析作者的身份及他们的创作动机。第叁章就直接进入剖析轶事小说的主体。这里主要也分为叁节,分别探讨(1)轶事小说的形式体例和主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小说的书名与体例,二是小说的主题思想。(2)轶事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由于文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袭性,加上笔记文体的随意,里面包含的内容更是形形色色。这里着重探讨轶事小说与传奇、志怪,诗话和散文之间的关系。虽然它们之间看似没有明显的界限,但透过对比以后,可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3)轶事小说的写作特色。小说的主题直接决定其内在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分析小说的叙事特色和艺术特色。唯有把握其艺术的表现特征,我们才有办法挖掘其更内在的文学价值。本文的前叁章主要分析轶事小说的整体大方向,而第四章至第六章就针对小说叙事内容的文学性分析。轶事小说中记载了数以千计的人物轶事,“人”自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主题。虽然说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但没有人物推动情节,有再好的故事也枉费。因此,第四章主要剖析轶事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这里着重探讨轶事小说里最常见的六种人物形象和类型,透过具体的文本例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性格和行为的特征。最后一部分是人物形象描写艺术探析,深入探讨作者们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第五章主要关注的“事”,是小说中的文坛现象与生态。宋代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为文人和文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这些题材也正是轶事小说的创作土壤。第一节主要从小说文本里,分析文人间的交游情况。第二节和第叁节则分析因为交游活动而产生的文学创作和旅游志趣。从轶事小说里对这些轶事的叙述去窥探文学的发展过程,还有其中生动有趣的逸闻轶事,将此结合起来,有助于发掘轶事小说独有的审美特色。第六章是探讨除了文学创作以外的文人日常生活。宋代文言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由雅转向俗的过程,轶事小说当然也不例外。第一节和第二节讨论文人的阅读风气和文艺生活。此外,在文本中发现文人的饮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状态。宋代文人喜欢在形容事物或举例时多引用食物,这自然与他们的喜好有关。对这些看似细微但不失文学趣味的篇章加以探讨,可以得知宋人更多不同种的面貌。

叶鑫[6]2013年在《“叁言”史传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与小说一直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渊源。诸多小说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冯梦龙的“叁言”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叁言”的初集《喻世明言》原名为《古今小说》,其中的一些故事在史籍中都有记载。这些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小说在整部“叁言”中共有二十篇。本文正是对这二十篇史传轶事小说进行分析研究。全文的论述由六部分组成,相互照应,构成统一整体。绪论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和思路的综述概括。第一章对二十篇史传轶事小说的故事流变进行梳理,并对它们整体的流变特征做出归纳和总结,为全文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的主题分析,在这一章里,重点分析了史传轶事小说所表现的“伦理道德主题”、“定命主题”和“政治评价主题”,探讨了冯梦龙编订“叁言”时选择小说的主题倾向及这叁类主题在“叁言”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叁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文体的研究,在这章中既分析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同时也将同一故事随着流变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进行比较。第四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的叙事研究,通过对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叁部分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叙事特征。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和升华。本文希望通过对“叁言”中这类史传轶事小说的流变、主题、文体、叙事等进行研究,展现其在“叁言”中独特的魅力;探寻话本小说中历史的面貌和叙事特色;总结历史人物和故事在流传和被改编过程中被赋予的价值与时代意义等。

张海[7]2005年在《前后蜀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代十国是晚唐的延续,北宋的肇端,处于唐宋这两个文学高度繁荣时期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若干战国形态的分裂时期不时与之交替,为时也并不短暂。五代十国,就是在统一遭受破坏之后,陷于全面分裂的一个历史时期。统一或分裂,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文学来说,同样命运攸关。文学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统一时期与分裂时期就各不相同,至少有着重大差异。五代十国的文学,历来被认为是处于前有唐音、后有宋调的两个巅峰之间的一条峡谷。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宋代文学的复兴,可以说是统一的结果。五代十国文学发展相对停滞落后,则是分裂的结果,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整个相对停滞落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文学也有局部的繁荣。前后蜀时期的文学便是这一时期较为繁荣的文学之一。 从时间上看,前后蜀文学处于五代十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前承唐音,后启宋调,是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学。从空间上看,前后蜀政权偏安于巴蜀,其文学又不得不带上浓郁的地域色彩。因此,前后蜀文学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一种文学形态。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看,都有其独特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简介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本文认为虽然目前学界已对前后蜀文学有了零星的关注,但仅停留在对个别作家和作品的探讨上,将前后蜀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性文

曹海珍[8]2016年在《顺治、康熙年间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言行、琐闻轶事为主要内容。清代小说研究领域长期重“白话”轻“文言”、重“志怪”轻“轶事”的不平衡性,致使轶事小说一直处于清代小说研究的边缘地带,其自身独立品格价值未获得足够重视。清初鼎革之际,一部分明遗民作家群秉持垂遗备忘、劝勉训诫等创作动机,追思明朝先贤先烈,实录社会动乱之态;也有部分作家忌惮于当朝高压文化政策,其作品呈现出消遣性、民间化、当代化的倾向。清初轶事小说在内容与体式上既又与前代一脉相承,又具有本朝自身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清初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文人士子心态,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清初顺治、康熙年间46种轶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例、题材的分析,探索清初轶事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言梳理了清代轶事小说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思路;第一章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从轶事小说的概念、清初的时间范围和轶事小说的分类叁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二章以清初轶事小说的作家群体和编纂动机为研究对象,探寻作家身份经历与轶事小说的编撰动机、思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叁章梳理清初轶事小说的成书方式,主要从取材方式、体例形式、叙事方式叁个角度着眼,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第四章探求清初轶事小说的题材取向特点,主要着眼于“乱世遗民之思叹”和“写心怡情之闲笔”两个角度,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点。结语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和不足。

耿丽珍[9]2014年在《唐深州张氏家族及其作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叁张是指唐代深州以小说传世的张鷟、张荐、张读叁代人。他们叁人同属一宗,且均有小说作品流传于世。张鷟生活于初盛唐时期,有单篇传奇《游仙窟》、轶事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传世。而其孙张荐生活于中唐时期,并着有志怪传奇小说集《灵怪集》,此书虽散佚不全,但存下的十几篇不乏精品。再到晚唐时期的张读,是张荐的孙子,他撰写的《宣室志》也是一部描写鬼神精怪的志怪小说集,不仅数量颇多,其中有很多故事也很有魅力。到目前为止,可以看到的研究叁张的书籍或者论文,多是对叁人的分别研究,而将其看做一个小说世家的整体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探索,将叁张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即张氏家族及其作品做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介绍学术界对张氏家族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最后就研究思路作了说明。第一章,分别介绍张鷟、张荐、张读叁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其着作流传和版本情况。第二章对叁张小说和小说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对其内容类型做一些介绍,为下一章的论述做好准备。第叁章,探讨叁张小说的题材类型与创作方法的继承。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故事类型的继承性,从征兆谶言故事类型和鬼怪故事类型这两种故事类型的相似性来讨论;第二部分史传叙事方法的继承,首先,他们叁人在文本内容上,多采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春秋笔法,这也是唐人小说中所共有的特性。并探讨了家学继承意识和崇宗意识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章,讨论叁张小说作品的不同意蕴和创作特色。首先第一部分论述了叁张小说集文体上的不同,《朝野佥载》属于笔记轶事小说,《灵怪集》介于传奇与志怪之间,而到张读的《宣室志》则是一部集大成的志怪小说。第二部分就作者本身的性格因素和不同的创作意图来讨论叁张作品中思想气质的不同。第叁部分结合叁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来阐释叁人的不同艺术风貌。第五章叁张小说作品的意义。叁张小说作品虽不算是传世名着,但仍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时代的创作观念和特点,在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上对后世亦有一定启发。

周瑾锋[10]2016年在《唐宋笔记小说硏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代小部研究领域,肇记小说历来较少受到嗣注,有限的关注集中在其史料价值上,而未能给予其独立的文学视角的研究,即大多还停留在迥逞的研究,没有从笔记小说本身的文体学或理论批评角度展开。在唐宋小说研究领域,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笔记小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唐代小说研究一直以傅奇为主流,而宋代的小说研究重点也是以括本为主的白话小说,笔记小说虚于次要地位。唐宋两代在文化上高度繁荣,在笔记小说作品的数量和品质上达到很高的水准,其中唐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重要过渡陪段,宋代是肇记小说走向成熟、繁荣的陪段,唐宋两代的笔记小说理应成为笔记小说乃至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是关于唐宋笔记小说的综合性研究,关注唐宋笔记小说的多个方面,目的是为了能够弥补当前唐宋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大致了解笔记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创作、传播、批评等情部沉,有助于我封唐宋小说发展的总体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能够对笔记小说在唐宋时期小说总体格局中有一个准确定位。本论文涉及了一些笔记研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首先,关于“小说”、“笔记”、“笔记小说”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仍然处于模糊含混的状态,有待于进一步的厘清和规范。唐宋两代作为笔记创作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笔记”或者“笔记小说”的创作和观念上有哪些继承和燮化发展也有待于作过一步的梳理。其次,本论文将涉及唐宋时期笔记体小说的多个方面,对笔记体小说的撰述背景、撰述意图、撰述方式、命名方式、目录着录等方面过行探封,以期对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的创作、传播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第叁,关于小貌文体的研究,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傅奇体、话本体、章回体都己经有了专门的论着,得到了学界的承认。而“笔记体”这一称谓在学界还存在较大学议,本论文作为对唐宋笔记体小说的研究,势必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笔记小说作一番梳理,以期对笔纪小说的体制、叙事、审美方面的特徵具备比较深入的认识。第四,本论文在输述的遇程中,不但注意到唐宋笔记小说在创作和文体规范的延续性、一致性,也兼顾到了差异性,即因唐宋雨代具体历史背景的不同,从而造成笔记小说在观念、创作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文体上的差异。最后,本论文在材料的挖掘上,将立足于已有的材料基础,尽可能有所扩展,将以往被忽略或重视不够的材料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内,加以关注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新观点新结论。

参考文献:

[1]. 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 罗宁. 四川大学. 2003

[2]. 唐五代小说序跋研究[D]. 陈南贵. 辽宁大学. 2014

[3]. 宋代轶事小说研究[D]. 王远征. 暨南大学. 2008

[4]. 顾元庆及其编刊小说研究[D]. 朱银萍. 暨南大学. 2011

[5]. 宋人轶事小说研究[D]. 林卿卿. 复旦大学. 2013

[6]. “叁言”史传轶事小说研究[D]. 叶鑫. 浙江大学. 2013

[7]. 前后蜀文学研究[D]. 张海. 四川大学. 2005

[8]. 顺治、康熙年间轶事小说研究[D]. 曹海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9]. 唐深州张氏家族及其作品研究[D]. 耿丽珍. 鲁东大学. 2014

[10]. 唐宋笔记小说硏究[D]. 周瑾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