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慈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张家界427200
【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情况与微生物检验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5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微生物检验,并且对其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验:①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5例,占5.26%,变形杆菌6例,占6.32%,志贺菌6例,占6.32%,副溶性弧菌30例,占31.58%,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占6.32%,沙门氏菌7例,占7.37%,致病性大肠杆菌14例,占14.73%,不明原因21例,占22.11%;②病毒血清型分布。共分离出210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21株为K8型,占10.0%,135株为K6型,占64.29%,54株为其他,占25.71%;③病原菌检出情况。病原菌在粪便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且病原菌的检出种类从低到高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变形杆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等。结论:临床上给予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微生物检验可以明确病原菌种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类型,在食物中毒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50%-55%左右,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以腹泻、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但是与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1]。所以,为了提高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诊断率,及时行微生物检验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微生物检验运用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0-77岁,平均(43.7±10.5)岁,其中40例为女性、55例为男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仪器和试剂
本次研究仪器包括显微镜、电子天平、菌落计数器、保温箱、冰箱、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及配套的试剂盒、兔血浆平板、革兰阴性(GNID)细菌生化平板、琼脂(HE)平板、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平板以及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等。同时,采用的试剂包括肉汤培养基、缓冲葡萄糖蛋白陈水、动力硝酸盐培养基、琼脂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以及3%过氧化氢(H2O2)溶液等。
1.2.2检验方法
根据《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的相关规定对霍乱弧菌进行检测,并且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编GB4789系列》中的相关规定行微生物检验。同时,对患者的粪便或呕吐物以及食用过的食品进行检测,检验食品销售员或厨师的手拭子,并且对食品操作间进行涂抹样采集检查。
1.3观察指标
对每种菌落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并且对病毒血清型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5例,占5.26%,变形杆菌6例,占6.32%,志贺菌6例,占6.32%,副溶性弧菌30例,占31.58%,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占6.32%,沙门氏菌7例,占7.37%,致病性大肠杆菌14例,占14.73%,不明原因21例,占22.11%。
2.2病原菌检出情况
病原菌在粪便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且病原菌的检出种类从低到高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变形杆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等,见表1。
2.3病毒血清型分布情况
共分离出210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21株为K8型,占10.0%,135株为K6型,占64.29%,54株为其他,占25.71%。
3.讨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以下几点:①食品没有满足可安全食用标准;②食物已经出现细菌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存放食物的区域具有较高的温度,给细菌创造繁殖条件,增加细菌数量,使毒素产生,从而导致细菌感染;③食物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包括储存、运输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细菌污染,都容易导致食物中毒[2-3]。通常情况下,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后,在找出具体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及时行细菌微生物分析,掌握常见的致病菌,不仅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还有助于提高疾病预防水平[4]。本次研究发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原菌较多,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蜡样芽胞杆菌比较少见,并且从样本病原检出情况来看,呕吐物和粪便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这一结果与葛少锋[5]等研究报道一致,提示应该有针对性的采集样本,并且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从而使检出率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能够辨别病原菌种类,准确判断血清型,有助于明确诊断患者病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朴泰弘.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和特点及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195-196.
[2]裴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9):194+196.
[3]朱颖梅,谭海芳,林凤,苏乐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02):95-97.
[4]王海霞.浅谈如何提高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出率[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3):2350-2351+2355.
[5]葛少锋,倪丰安.白银市2000年-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94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