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短萼黄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连,鉴定,血清学,特性,植物,种群,生态学。
短萼黄连论文文献综述
茆菁华,刘学医[1](2012)在《短萼黄连的生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短萼黄连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其使用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从基源鉴定、形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四个方面对短萼黄连进行研究。结果短萼黄连生药学特征和黄连相似,但可以从性状和横切面特征区别,短萼黄连成分和黄连一致,主要为小檗碱,含量为5.29%~8.52%。结论生药学研究表明短萼黄连符合药典对黄连药材的要求,可以作为黄连药用。(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2年09期)
刘学医[2](2011)在《安徽短萼黄连资源调查和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宣黄连是特指产于安徽宣州地区(今安徽宣城及临近的皖南山区、浙西山区)的黄连。经考证,其原植物为毛莨科黄连属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由于多年来对野生药材的依赖,资源已经十分匮乏。为发掘安徽历史名药,摸清现今短萼黄连的生存状态,对短萼黄连展开保护,本课题对短萼黄连进行了本草考证、对安徽黄连属作了资源调查,对短萼黄连药材作了生药学研究,同时,还对短萼黄连的人工栽培作了探讨。方法:查阅了自《本草经集注》到《本草纲目拾遗》1200年间的历代本草着作,并结合古代地理行政划分对本草中记载的地名进行考证,分析历代药用黄连的使用情况;对安徽中医药高专腊叶标本室(WUH)、安徽中医学院标本馆(ACM)馆藏的黄连属标本进行研究,并进行野外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广泛调查和定点观察,研究野生短萼黄连的生物学习性,并进行移栽观察;观察短萼黄连药材特征和显微特征,用HPLC法研究其成分并和黄连进行对比。结果:本草研究表明,自《本草经集注》(约公元536年)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803年)的1200年间,短萼黄连均作为药用,且以安徽宣州地区为道地产区,即“宣黄连”;标本研究和资源调查表明短萼黄连是安徽唯一黄连属野生种,其资源面临枯竭,短萼黄连和黄连在安徽都有零星栽培,但产量极少,无商品供应;栽培研究表明短萼黄连对栽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海拔400m以下高度不育,生长缓慢,400m以上可以实现自然繁育;生药学研究表明宣黄连和黄连药材性状差别较大,但主要成分相同且生物碱含量较高,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对黄连药材的要求。结论:短萼黄连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其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安徽是短萼黄连的道地产地,目前有野生种群存在,但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急需开展保护工作;短萼黄连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人工栽培在海拔400m以上的林下是解决短萼黄连资源的方法,借助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进行人工栽培短萼黄连,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应进一步加强对短萼黄连的研究和保护。(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20)
张莉,张小平[3](2005)在《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安徽省境内短萼黄连的地理分布、分布地自然概况及种群大小、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萼黄连在安徽省主要分布于九华山、黄山、清凉峰和牯牛降等山区.其生境涉及林冠下和水沟边两种类型,均表现为阴湿、土壤疏松、呈酸性而富含有机质,要求光照荫蔽度平均达到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90%,土壤含水量在30%以上.现有短萼黄连种群均为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小种群,表明种群已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短萼黄连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8期)
张莉,张小平[4](2004)在《安徽珍稀濒危植物短萼黄连的调查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2002年对安徽省短萼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var.brevisepalaW.T.WangetHsiao)的分布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短萼黄连在安徽省境内仅分布于皖南山区,海拔600~1600m;其群落组成成分共计39种,隶属于31科37属,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开垦、修路等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采挖已造成短萼黄连资源的严重破坏,致使现有短萼黄连种群数量少,规模小,至今未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张林碧[5](2003)在《黄连与短萼黄连的组织学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连的药典品种 :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 .、叁角叶黄连C .deltoideaC .Y .ChengetHsiao和云连C .teetaWall.,以及地方品种短萼黄连C .chinensisFr.Var.brevisepalaW .T .WangetHsiao进行了组织学鉴别、显微摄影和特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张莉[6](2003)在《短萼黄连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与黄连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和黄连(C.chinensis Franch)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黄连属(Coptis Salisb),前者为后者的变种。二者均为我国常用中药,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功能。但目前两种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急剧减少,野生种类已难以找到。短萼黄连和黄连同属国家叁级保护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濒危级别为渐危。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工作者对黄连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较多的是针对黄连属植物,特别是黄连的成分化学、药材质量、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但对黄连属的形态学研究,包括黄连属的解剖学和孢粉学研究,尤其在分子方面的证据几乎为零,短萼黄连与黄连的比较研究也未见报道;黄连属植物的稀危原因与机制至今了解不多,缺少对短萼黄连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在内的,有关其致濒机制的系统研究。 为此,本文从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生长与繁殖特性、形态解剖学、种群与群落学特性及免疫血清学和同工酶等几个方面对两种黄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期探寻短萼黄连的致濒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和建议;同时为短萼黄连和黄连的分类、系统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如下: 1、短萼黄连自然分布于安徽、浙江、广西、福建及广东等省,多生于海拔600~1600m之间的山地沟边林下或山谷阴湿处,呈间断性零星或小块状分布,其模式标本采于广西全州。黄连自然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多生长于海拔500~2000m之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湿处,其模式标本采自于四川成口。野生黄连现已极为稀少,市场上所售黄连几乎全是栽培。两者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似,均忌高温干旱,要求气温冷凉,降雨丰富,日照少;要求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和砂粒含量高;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中氮、钾丰富。 2、两种黄连均为浅根系植物,花期基本一致。从移栽于校园内的情况看,黄连始花的时间略早于短萼黄连。两种黄连每花具有雌蕊心皮8~12,每心皮具胚珠6~10枚,但由于两者的雄蕊败育及胚珠败育率均较高,加上雌雄蕊异熟,雄蕊花丝较短,雌蕊较长,而开花季节传粉昆虫因气温较低活动较少,结实率较低,这也是两种黄连的濒危原因之一。 3、短粤黄连在形态、解剖方面与黄连的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发达须根系植物,根只具有初生结构,表皮具角质层,上表皮无气孔,沿叶脉处密生指状表皮毛;下表皮分布无规则型气孔;两者花粉均为球形,具散孔,花粉外表壁及孔盖有短刺,黄连花粉孔的密度大于短曹黄连。 4、免疫血清学是植物分类学研究中有效而简便的方法之一。从两种黄连的当年生成熟叶片中提取多组分球蛋白,作为抗原,进行的抗原电泳谱带相同,均为6条带,且迁移率也相同,Rf值分别为0.013、0.081、0.200、0.338、0.513和0.656。说明两种黄连具有同源蛋白或相同的蛋白。免疫双扩散的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间反应所产生的沉淀线,无论是以抗原为中心,另两个为相同或不同的抗血清,还是以抗血清为中心,另两个为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均产生一条清晰的沉淀带,且两沉淀带相吻合,边缘光滑,说明两种黄连的抗原距离为零,二者具有相同的蛋白质。由此得出,用免疫血清学方法难以对两种黄连作出分类学上的鉴定。 5、利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两种黄连的叁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两种黄连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有5条谱带,前叁条带染色较深,后两条带较浅,两种及居群间无差别;酉旨酶同工酶共有4条谱带,其中前两条带染色较深,且种间无差别;苹果酸脱氢酶谱带最多,共有9条,且8、9两条带较粗,种间及种群间也无差异。对叁种同工酶谱带的聚类分析认为,在本文研究的3种同工酶水平上,两物种及其不同居群间无差别。短尊黄连居群间的同工酶谱带无差异,说明短尊黄连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居群间的遗传一致程度很高。由此认为,该物种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差异不显着。遗传多样性较低也有可能是其稀危的因素之一。 6、根据对两物种的形态、解剖、花粉、免疫血清学、同工酶等方面的研究,确立两种黄连的分类地位,支持诚静容等将短尊黄连作为黄连一变种的处理。 7、根据短尊黄连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措施对其实施保护;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其生存环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人民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后果;严禁山民和药农大量采挖。另外应加大科学研究,以寻求解决短粤黄连的解危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吴发旺,陈勇[7](1998)在《珍稀植物短萼黄连的引种栽培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萼黄连是国家叁级保护植物,近年来野生资源已极稀少.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了短萼黄连人工引种栽培的试验,对其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生物学特点等进行研究,并对引种栽培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3期)
短萼黄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宣黄连是特指产于安徽宣州地区(今安徽宣城及临近的皖南山区、浙西山区)的黄连。经考证,其原植物为毛莨科黄连属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由于多年来对野生药材的依赖,资源已经十分匮乏。为发掘安徽历史名药,摸清现今短萼黄连的生存状态,对短萼黄连展开保护,本课题对短萼黄连进行了本草考证、对安徽黄连属作了资源调查,对短萼黄连药材作了生药学研究,同时,还对短萼黄连的人工栽培作了探讨。方法:查阅了自《本草经集注》到《本草纲目拾遗》1200年间的历代本草着作,并结合古代地理行政划分对本草中记载的地名进行考证,分析历代药用黄连的使用情况;对安徽中医药高专腊叶标本室(WUH)、安徽中医学院标本馆(ACM)馆藏的黄连属标本进行研究,并进行野外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广泛调查和定点观察,研究野生短萼黄连的生物学习性,并进行移栽观察;观察短萼黄连药材特征和显微特征,用HPLC法研究其成分并和黄连进行对比。结果:本草研究表明,自《本草经集注》(约公元536年)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803年)的1200年间,短萼黄连均作为药用,且以安徽宣州地区为道地产区,即“宣黄连”;标本研究和资源调查表明短萼黄连是安徽唯一黄连属野生种,其资源面临枯竭,短萼黄连和黄连在安徽都有零星栽培,但产量极少,无商品供应;栽培研究表明短萼黄连对栽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海拔400m以下高度不育,生长缓慢,400m以上可以实现自然繁育;生药学研究表明宣黄连和黄连药材性状差别较大,但主要成分相同且生物碱含量较高,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对黄连药材的要求。结论:短萼黄连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其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安徽是短萼黄连的道地产地,目前有野生种群存在,但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急需开展保护工作;短萼黄连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人工栽培在海拔400m以上的林下是解决短萼黄连资源的方法,借助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进行人工栽培短萼黄连,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应进一步加强对短萼黄连的研究和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萼黄连论文参考文献
[1].茆菁华,刘学医.短萼黄连的生药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
[2].刘学医.安徽短萼黄连资源调查和质量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张莉,张小平.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5
[4].张莉,张小平.安徽珍稀濒危植物短萼黄连的调查与保护[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
[5].张林碧.黄连与短萼黄连的组织学鉴别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
[6].张莉.短萼黄连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与黄连的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
[7].吴发旺,陈勇.珍稀植物短萼黄连的引种栽培实验[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