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与市场均衡——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的套利分析

套利与市场均衡——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的套利分析

吴志峰[1]2003年在《套利与市场均衡——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的套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套利是证券市场价格形成的微观机制,是市场制度建设依赖的微观依据。本文共分五章,主要论述了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套利的概念,从套利的本原出发,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本文区分了狭义套利与广义套利,分类介绍了纯套利与风险套利,空间套利与时间套利,风险间套利、金融工具间套利与期限间套利,汇率套利、利率套利、证券套利与并购套利等概念,阐述了套利与现代金融理论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对套利内涵的认识;二是套利技术和应用,系统论述了套利技术基础,包括价值评估技术、复合证券与套利组合技术、以及市场跟踪与时机选择能力;举例介绍了汇率和利率套利、可转换证券套利、期货与指数套利、并购与风险套利、宏观套利等主要的套利形式,全面地阐述了套利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叁是套利与市场均衡关系的研究,这是全文的核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明套利对市场均衡促进的局限性,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等成熟市场也会出现泡沫;论述了对冲基金套利技术的运用及其对市场稳定的冲击,首次提出了垄断性套利的概念,为香港政府1998年的入市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套利现象进行实证检验,论述了中国现行制度安排下特殊的套利模式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和无效的原因做出了套利解释,认为转型经济中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应着重疏通正常的套利机制并消除非法套利模式的制度基础,如此方能促进市场的均衡与有效。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运用规范和实证结合、归纳与演绎统一的研究方法,并一般性的运用博弈论原理来阐述问题,大量运用案例来说明道理。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套利概念的本原出发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套利作为一种价格形成机制来看待,提出了在进行市场制度建设时应考虑套利机制的观点;2、系统总结了套利技术,有助于套利技术在中国的应用;3、首次提出了“垄断性套利”的概念,为香港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4、开创性地将外生的制度安排引入套利与市场均衡关系的研究中,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失衡和无效做出了套利解释,为转型经济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提供了微观依据。

董红苗[2]2003年在《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套利是企业和投资者利用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非均衡来获利的行为,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它的存在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有众多的内容,与以相对应金融套利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这些套利活动以价格套利为中心形成套利网络。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由价格机制和金融制度两部组成,与此相对应,价格套利与制度套利构成了金融套利的主体。在市场的运行中,非均衡是与违反一价定律相对应的,套利的过程就是套利者对违反一价定律机会的运用,同时市场恢复均衡的过程。套利活动是现代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它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制度效率并由此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同时也促进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但金融套利活动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样存在负面影响,它的存在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增加,对宏观金融管理造成一定的直接冲击,增加了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甚至会触发金融危机。所以,一国的金融监管者在对待金融套利的问题上要充分地认识到其两面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正面作用来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另一方面则有必要对套利活动实施一定的监控。

吴康[3]2008年在《中国国债跨市场套利研究》文中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渐提升,国债市场的运作也日益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金融监管、市场制度及参与者行为等诸多因素,我国国债市场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国债价格差较大、利率确定错位、市场体系分割、流动性缺乏、交易不规范等。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国债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不利于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也无法形成较为准确的国债定价体系,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由于各个市场之间没有统一的托管机制,资金不能相互流动,而国家对各市场参与者范围的限制导致不同市场上的同一国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其结果是,相同品种的国债现货和回购产品在不同市场中存在显着的价格差异,这就可能会产生套利机会。事实上,我国国债市场的分割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套利机会的问题一直为实务界关注,业界对于国债市场套利的具体操作也有较多的讨论。对于相同品种的国债而言,当其在不同市场中的价格存在差异且差价大于交易成本时,投资者可以在价格低的市场以低价买入国债,在价格高的市场以高价卖出国债,赚取无风险收益,实现套利。在实践中,有许多能够参与两个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做过国债跨市场套利,但这种套利交易并不是经常出现,这些机构投资者认为由于存在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差、交易结算机制、交易时滞、转托管等制度的限制,两个市场国债的套利往往很难实现。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的制度及市场环境对国债市场中的套利机会及策略进行分析,根据“制度安排—套利机制—市场均衡”这一作用机理,从微观市场机制的角度去理解国债市场的制度安排以及市场分割的问题。一、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论文首先对本文所要涉及的套利及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国债跨市场套利的市场背景即套利交易涉及的交易流通结算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阐述和分析了在我国国债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的成本和收益。这是其后进行套利实证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的重点是对国债在两个市场间的价差进行套利实证研究。选择010601,010503,010407,010301,010215这五只跨市场国债的2007年交易数据作为样本,其中,交易所市场主要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因为对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发现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国债市场流动性远远低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对这五只国债在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之间的价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由此判断两个市场间可能存在跨市套利机会。其次,笔者利用我国国债市场现有的交易机制设计了套利交易的两个模式,即现券无风险套利模式和跨市场回购套利模式。最后运用SPSS软件和visual Basic软件对这两个国债市场套利的收益率分布特征、市场容量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以反映在我国国债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在不同券种、不同时间和不同收益率上的不同分布情况。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跨市场国债品种存在较多套利机会,而且单次套利的收益率是相当高的,部分能够同时进入叁个市场进行买卖的投资者将得到超额收益。但是由于两个市场不同的交易机制以及流动性的限制,又导致很多套利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2)在国债现券交易中,银行间市场的现券价格长期高于交易所市场的价格,证明国债倾向于从交易所市场流向银行间市场,导致交易所国债市场托管量少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交易量和托管量占到很大的比例。(3)偶尔也会出现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价格低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情况,这个时候是进行套利交易的最好时机,也就是说,一旦发现这种机会应该马上在银行间国债市场买进然后再转托管到交易所国债市场上去。(4)银行间国债市场价格长期高于交易所市场可能是由于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低于交易所国债市场,从而具有更高的交易成本。文章的最后部分分析在我国国债市场上进行套利操作所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和交易价差风险,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测算和控制风险的VaR方法和降低风险的策略。二、论文的主要特点第一、对我国国债市场上跨市场套利所涉及的国债市场国债交易品种、交易结算体制、托管与转托管体制、流动性和市场参与主体做了系统的总结。第二、提出了两种套利模式:现券无风险套利模式和跨市场回购套利模式。这是利用我国国债市场现有的交易机制设计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第叁、对我国当前在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可以同时进行交易的五只国债010601,010503,010407,010301,010215以2007年的数据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到的一些实证结果能够反映国债市场的现实。

苏多永[4]2010年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金融逐渐向自由化、国际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正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经济现象。随着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流动越来越呈现出短期化趋势,短期资本在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短期资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上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对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均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资本管制逐渐放松,短期资本在华流动障碍逐渐清除,为短期资本在华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种“套汇”、“套价”、“套利”和“套税”资本蜂拥而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资产价格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一旦资本流动逆转,很可能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我国正面临着如何应对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和可能逆转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本文全文内容由以下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全文起点和重要的理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兴起的背景,短期国际资本的内涵、分类与特点,并结合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历史考察;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重点研究短期国际资本驱动因素,深入探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全面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第叁部分是全文最终归宿,结合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渠道来估算其流动规模,构建“四重套利”模型实证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主要动机,全面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并上升到政策层面提出应对之策。第一部分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最新动态及特点的分析,指出短期国际资本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股最为活跃的力量,能够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强调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本文根据投资者动机和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进行重新界定,在华的短期资本还包括长期投机资本,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另外,本文结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历史考察,展示了短期资本在不同时期内涵、流动机制和影响冲击,重点分析了牙买加体系下短期资本流动格局与特点,尤其是全球化和去杠杆化阶段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从而为后文分析资本流动逆转的货币危机理论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影响效应和监控管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利率汇率联动和避险(或避税),因此利率驱动说、汇率驱动说、利率汇率联动说和规避风险说就成为解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驱动因素的主要理论。本文将杠杆化和去杠杆化纳入了利率驱动说,给出了杠杆条件下麦克杜格尔国际资本流动模型;结合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动机,将资产溢价、中外税差纳入了利率汇率联动说,给出了资产平价和考虑税收的利率平价、资产平价,为后文的“四重套利”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对一国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弱化该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使得政策“失灵”,甚至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引发货币金融危机。本文重点探讨了因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逆转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构建了基于资本流动逆转的货币危机分析框架,探讨了杠杆化和去杠杆化在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当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短期国际资本投机性较强,影响巨大,必须加强对其监管。第叁部分深入探讨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渠道,估算其流动规模;构建“四重套利”模型实证分析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主要动机;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结合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特点、趋势、规模和影响等提出应对之策。“半开放、半管制”BOP结构和“宽进严出、放长限短”的资本管制特点决定了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隐蔽性,因此必须结合“贸易伪报”、“资本夹杂”和“地下钱庄”等对其进行重新估算,从而揭开了“热钱流出之谜”。基于“四重套利”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套汇”和“套价”是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的主要动机,人民币升值预期及股价和房价的不断上涨是其流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因素;“套利”和“套税”也是其持续流入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是在“套汇”和“套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投机动机。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已经造成了我国经济过热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资产泡沫不断积累,而且也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因此,“严防死守”堵塞短期资本在华流动的漏洞是防范其投机冲击的前提;积极探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是防范“套汇”资本进入的治本之策;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使隐性资本显性化是弱化其投机冲击的重要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和需求结构是我国应对资本流动逆转的根本举措,同时我们要谨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并对资本流动实行分层管理,防止资本流动逆转货币危机的发生。

宋文兵[5]1999年在《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和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这期间,国际短期资本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一股最为活跃的力量,其流动规模的巨大和反应速度的快捷往往令各国政府促不急防,特别是经济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针对这一重大的国际金融新现象,以国际货币制度作背景,以投资者的行为动机这个微观经济学的细节作突破口,沿着流动机制这条主线,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解释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制度背景、微观动因和运作机制,并着重对国际投机、国际套利和资本外逃进行了比较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实证研究。全文共约18万字,各章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阐述了所研究课题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说明了研究的角度、突破口、方法论及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 第二章运用历史制度的分析方法,从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研究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制度的关系。将国际货币制度作为一种国际公共品纳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历史纵览,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在一定国际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国际货币制度,规定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性质、范围与进程;随着国际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发展,各种具体的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变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资本流动的力量与结构,进而推动了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由非均衡走向均衡。一部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化史,就是一部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史。正是当前国际货币关系中的“无制度”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混乱无序。 第叁章采取文献概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整个分析沿着由流量模型到存量模型,由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逻辑顺序展开。流量理论认为,给定一组利率的差额,必将引起资本持续的流入或流出。这一理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但它无法解释此后国际短期资本的双向流动。在资产组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资产组合理论引入了资产的风险性、投资者的偏好及各种资产预期收益的相关性等因素,解释了国际间的相互投资。但这一理论所假定的投资者同质性和市场的完善性不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现实。现代国际资产组合理论在考虑到这些现实约束条件后,对投资者的偏好和预期不一致时的资产组合选择作出了比较有力的解释。动态的资产组合理论进一步从收入、消费、投资和财富积累这一更为现实的动态经济循环过程分析了跨期流动的资产组合。最近两年,经济学家再次强调了“动物精神”在国际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证明了它会使经济系统出现多重均衡,并由此掀起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漩涡,决定了短期资本流动的内在不稳定性。 第四章研究了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机制。首先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对外汇投机空间的现实性作了阐述,推导出了投机区域与投机市场的分界线,并讨论了不确 定性条件下的外汇投机真空;然后讨论了浮动汇率制下外汇投机的市场效应,对 传统的投机“稳定论”与“非稳定论”进行了评述:接着分析了固定汇率制下的 投机攻击与货币危机,对经典的投机攻击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与研究:最后对1四7 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国际短期资本激活论” 这一投机诱因的新解说,运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严格证明了国际短 期资本冲击下的政策错位与市场失灵的过程,并运用博奕论分析了投机攻击下货 币危机的实现机制。 第五章研究了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机制。首先论述了国际套利机会产生的根 源在于市场缺陷、市场差异与市场分割,分析了套利者的效用函数;进而对国际@套利理论进行了口顾与拓展,并结合中国1994年至1996年间所遭受的套利资本 冲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政策性超调”和汇 率形成机制的低效率,造成了国际短期资本无风险套利的巨大压力,并由此付出 了相当大的国内经济代价。第二,在较大风险报酬的诱使下,套利资本的流入有 多种灵活的渠道。 第六章集中笔墨研究了1987一1997年间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首先在中国 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给出了资本外逃的具体涵义,井跳出了国际上传统测算方法的 局限,开发出一个新的测算模型。然后进一步将中国的资本外逃分成“纯粹性”@资本外逃与“过渡性”资本外逃,分析了各自形成的原因和背后的具体动机,并 将其模型化。接着根据作者的调研,分析了资本外逃的多种渠道与方式,并在此 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第七章探讨了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当短期资本的流动对一国外汇市 场造成较大冲击时,货币当局最本能的反应是采取防卫性的干预。本文推导出一 个短期资本流动方程,并通过对有关国家及中国的?

陈小辛[6]2017年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文中指出本文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地位的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论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延伸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演变趋势。本文核心观点认为,通过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转型提升的路径选择。其中的关键是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体现在资源要素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为此,香港应明确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质量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近年来,受到美元地位削弱和国际贸易恶化的双重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文献综述方面,围绕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愈发的重要,并且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及发展趋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促进我国更快及更有效率地发展成为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第叁,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就非正式制度而言,香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使得香港多元化文化高度融合特征非常明显,也造就了香港成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性大都市,进而决定了香港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香港将法治观念、法治秩序、法治环境、法制管理贯彻到香港市民和法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使法治精神成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香港建立起以货币局制度为核心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联系汇率制度在弱化央行职能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资本在香港自由流动,加快了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叁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香港当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位于世界前叁,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但是,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香港作为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受到来自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然而,内地为香港转型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就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香港与上海优势互补,呈现错位发展的趋势,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就粤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地金融产业的梯度发展模式将演化为双轮驱动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的不断升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香港必须充分善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的排他性,促进实体产业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预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将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来弥补。进一步,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四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逐步完善,香港逐渐发展起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从最初的有限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到债券、股票、货币、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划分为借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市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2010年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资金交易量明显增长,形成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构筑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同时,香港也加快了离岸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大量离岸人民币被用于套利与套汇等投机活动当中,导致离岸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投机性和波动性都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离岸人民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所致,离岸人民币对境内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严重不足。因此,下一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总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集聚和周转,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产品,优化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配置,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地位。第五部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全面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积极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其国际流通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的职能和功能。其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一是有助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融通资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天然深水良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亚洲干散货、集装箱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优势。二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其运营、融资、投资活动。叁是有助于推动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使香港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客观上提升了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在以商品和货币为表征的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内的有效流动上,而且体现在资源在圈内的有效集聚上,同时还体现在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源集聚和循环以及资源的圈内和圈际流动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第六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香港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有被弱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贸易中转角色淡化。第二,资本中介角色淡化。第叁,产业对接角色淡化。第四,交通枢纽角色淡化。第五,政治沟通角色淡化。其次,香港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盛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离岸人民币存在一种单向做空机制,导致香港成为套利套汇投机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香港可能面临大规模国际资金转移的挑战。以日本离岸金融中心为例,日本离岸中心已成为再贷款的通道和国际避税的工具,对日元国际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既要防范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也要防范金融体系漏洞。第七部分,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通过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总结分析,笔者重申了若干观点。第一,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第二,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可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来弥补。第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发展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巩固香港在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是积极打造香港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奠定这一地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香港的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应该重点提供以下服务,包括为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服务、为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服务,等等。

张全超[7]2008年在《上海期铜跨期套利交易方案和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套利交易逐渐为投资者所熟悉,并运用到实践之中,套利交易以其风险相对较小、而又能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而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本文以上海期铜市场为对象,研究跨期套利的情况,跨期套利主要是通过追求价差的变动来获利。文章是一个应用研究,目的是找出一个比较可靠且较为简单实用的套利交易方案。首先介绍了目前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套利交易的情况,接着在文献综述部分概述了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是套利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有关期货合约的定价理论。然后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的套利交易策略,可将其归为叁类:一是基于牛熊套利的交易策略,这类策略就是根据最基本的知识,进行牛市套利和熊市套利等;第二类策略就是根据无套利均衡原理来运作,其实是攫取市场中的无风险收益,这种策略基于持有成本理论,如果远期月份合约的价格大于近期月份合约价格的程度超过了持有成本,则存在着套利机会;最后一类策略本文把它称为普通的价差套利模型,这类策略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估算出某一阶段的价差波动区间,因为价差在某段时间内经常在一个区间内波动,那么,当价差扩大到区间的上限时,或者缩小到区间的下限时,都可以作为入市时机,另外一种情况是价差的变动可能沿着一种趋势,这种情况下的套利策略作者把它归到了一类中,以趋势型牛市跨期套利进行分析。接下来本文给出了自己的套利交易方案。经过分析后指出,无论何种市场状况下,如果远月合约相对于近月合约走强到一定程度,它将不再继续走强,变化方向将会发生转变。为了给出比较精确的入市时机,为此将市场划分为叁种状态进行分析,①正向市场,②反向市场,③在正向市澈头聪蚴谐≈洳ǘ浠坏氖谐 H缓笠苑聪蚴谐∥得髁巳胧惺被统鍪惺被呐卸戏椒āW詈蠖蕴桌灰酌媪俚姆缦战辛朔治?给出了风险的规避措施和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套利与市场均衡——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的套利分析[D]. 吴志峰. 暨南大学. 2003

[2].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研究[D]. 董红苗. 浙江大学. 2003

[3]. 中国国债跨市场套利研究[D]. 吴康.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研究[D]. 苏多永.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机制[D]. 宋文兵. 华东师范大学. 1999

[6].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D]. 陈小辛. 吉林大学. 2017

[7]. 上海期铜跨期套利交易方案和风险控制研究[D]. 张全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套利与市场均衡——对中国证券市场失衡的套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