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南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气象局,气象科普,气象观测站
苏南小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1](2019)在《浅谈苏南小城镇“趋边缘化”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南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各小城镇由于自身资源和发展定位的不同,出现了明显的强弱不均的态势。一些经济实力强劲的城镇,受到经济实力相对弱的小城镇和周边农村居民的青睐,他们通过购买商品房等方式主动融入进来。再加上"强镇扩权"、镇区建设功能调整和乡村撤(本文来源于《学校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李君[2](2019)在《创新发展时期苏南工业小城镇的转型路径探索——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老苏南模式"使一大批小城镇通过快速推进工业化成为全国"明星小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创新、绿色发展的新时期,部分苏南工业小城镇的传统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条件。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剖析其面临的低端工业化与低质城镇化相互制约的现实困境,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的发展要求及区域转型趋势,以"打造创新引领的专业特色小镇"为发展目标,提出"固化人口、全域统筹、控制成本"的发展策略,以应对人才不足的创新核心困境,以期为促进同类小城镇在创新发展时期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李君[3](2019)在《创新发展时期苏南工业小城镇的转型路径探索——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老苏南模式"使一大批小城镇通过快速推进工业化成为全国"明星小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创新、绿色发展的新时期,部分苏南工业小城镇的传统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条件。文章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剖析其面临的低端工业化与低质城镇化相互制约的现实困境,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的发展要求及区域转型趋势,以"打造创新引领的专业特色小镇"为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应对人才不足的创新核心困境,以期为促进同类小城镇在创新发展时期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期刊2019年06期)
由迪[4](2018)在《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环境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小城镇,大战略"战略规划的实施,已经全面进入以城镇为核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阶段,小城镇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以风貌形式为对象的设计过程,对促进小城镇的建设,有效提升小城镇的生态文明水平,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城镇环境美好和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以苏南地区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梳理目前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属性,进而给出苏南小城镇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操作策略。(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慧新[5](2018)在《转型期苏南小城镇一站式商业中心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从当前我国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国策,加速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目标出发,针对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小城镇出现了公共交往空间的衰败停滞,文化活动空间缺失的现实问题,提出以小城镇新型公共空间——小城镇一站式商业中心建设来引领小城镇的商业服务升级,培育小城镇当代化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它们成为丰富小城镇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基层社区文化重建的平台。本课题开始之初,笔者对苏南地区2006年后涌现的新型小城镇商业中心案例进行了调研考察,特别关注在苏州地区开发建设的中宏新农中心为品牌的连锁小城镇商业综合体的实践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实践,在这些一手的调研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同时对国外郊区一站式社区商业中心及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趋势做了考察,通过内生和外引两个角度的调研和总结,最终系统地梳理出小城镇一站式商业中心的设计开发策略,涵盖了业态构成、空间环境、风格特色和建设运营等主要方面,这个设计和开发框架结合了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叁方面统筹的考虑。本课题在具体研究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理论上符合新型城镇化、城乡服务均等化理念,实践上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小城镇的公共生活空间建设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它不但关系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最基层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基层社区文化重建和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本课题对小城镇新型商业中心的探索,是此领域的专项研究之一,有助于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扬,朱喜钢,郭紫雨,冯建喜[6](2018)在《从“叁集中”到“有机集中”:对苏南小城镇工业用地集聚集约发展的再思考——以常州市礼嘉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重构与集聚集约发展是苏南模式实现自我转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键。过去的20年里,苏南积极推行"叁集中"策略以引导分散化空间的转型和重构,但是收效甚微。以常州市礼嘉镇为例,探索苏南"叁集中策略"的实践、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礼嘉镇仍然存在工业用地总量过大而集约化水平较低、乡村工业用地无序蔓延、没有向工业园区有效集中、工业园区建设止步不前等问题。忽视乡镇企业的多样性和根植性、小城镇财权与事权不对等造成的调控能力有限性等是"叁集中"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机集中"的空间转型策略以替代简单、机械的"叁集中"策略,并提出基于多样化指标精准评估镇域存量空间,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别化政策、搭建兼顾区域生态"底线"和企业竞争力的多样化产业集中平台、构建多维度支撑与保障体系等具体路径来落实"有机集中"。(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姜淑琴[7](2017)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南小城镇由“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正在从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以第叁产业为主转型。在经历了“以地兴企”的工业用地增量形成阶段、镇级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增量扩张阶段、“叁集中”政策引导下的工业用地存量挖潜阶段叁个阶段之后,苏南小城镇产生了较多的闲置、低效、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工业用地。这些存量工业用地的再开发将为城镇建设释放为数可观的土地资源。首先,本文基于二次开发的视角,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可再开发的存量工业用地进行界定。本文依据空间分布,将可再开发的存量工业用地分为中心镇区分散型、镇区边缘分散型和镇级工业园区型叁个类型,并分别分析中心镇区分散型存量工业用地,功能布局不合理、土地收益低等问题;镇区边缘分散型存量工业用地功能布局不合理、未来用地性质不确定等问题;镇级工业园区型存量工业用地低效利用和大量闲置等问题。继而,本文从多元利益主体、规划滞后、土地极差效益和工业用地市场机制四个方面分析苏南小城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困境;提出利益共享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增值收益原则、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原则;进而分别提出多元利益主体收益共享、规划方法因地制宜、充分挖潜增值收益和规范存量工业用地市场等宏观策略。最后,本文根据各个类型可再开发存量工业用地的现状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再开发模式,针对中心镇区分散型存量工业用地提出静态蓝图再开发模式,实现土地资源一次性高效配置;针对镇区边缘分散型存量工业用地提出灰色用地再开发模式,实现土地资源多次优化配置;针对工业园区存量工业用地提出弹性土地出让再开发模式,实现产业周期性更新。(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张丹[8](2017)在《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多强调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动力,高度追求产业尤其是二产的发展,“以产兴城、以园促城”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典型模式。这种过度追求第二产业发展的发展道路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城镇用地失控、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外来务工人员社会问题等,这在苏南地区尤为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内涵发展和产城融合理念的兴起,亟待进一步思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回顾当前小城镇方面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城市层面的产业和城镇融合,极少关注产镇方面的融合问题,而小城镇的产镇关系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和城镇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单向关联,更与空间、社会、环境等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产镇关系的“互融”关系体现在多项要素的融合和均衡。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城镇的产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提升小城镇的融合度,解决产镇失衡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由此,本文基于产镇融合理念视角建立研究框架,选择苏南地区典型案例开展小城镇产镇融合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本文立足于苏南发达地区,结合苏南小城镇发展历程和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综述,建立起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产业与城镇的互动研究。其次,分别选取金坛区的五个小城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效验具体指标的测度,并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印证。最后,总结和归纳了影响小城镇产镇融合的要素,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对策,从而探究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模式和策略研究,以期为探索小城镇建设新思路,为当前城镇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产镇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划分:产镇初步分离阶段、产镇加剧分离阶段、产镇初步融合阶段、产镇生态融合阶段。(2)苏南小城镇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为产业融合、空间融合、社会融合和环境融合四个层次。(3)指标体系实证案例的应用和校验:金坛区的五个小城镇:直溪镇、薛埠镇、儒林镇、朱林镇和指前镇。(4)开展产镇融合发展优化策略研究,通过对案例的解析,指标体系的分析得出影响产镇融合要素,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徐玉华,赵莉,计轶园[9](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居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苏南小城镇曾经创造了中国经济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经济的富足是否带来了相应的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本研究以苏南小城镇的缩影——苏州市吴江区为例,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环境卫生素质叁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市民文明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小城镇居民文明建设的对策,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马文嘉,朱喜钢,孙洁[10](2016)在《苏南小城镇外来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常州市礼嘉镇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外来农民工已经成为苏南小城镇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尽管拥有较好的城镇化基础和宽松的落户政策,但是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并不强。以常州市礼嘉镇为例,从就业和定居意愿两方面探究农民工的城镇化问题,调研发现稀缺的住房供给、低包容的女性就业环境、外来化和趋低化的消费结构、单一的人际网络关系、公共服务缺位等因素均对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构成了负面影响。基于调研结论,提出苏南小城镇应在尊重农民工不同居留意愿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住房供给体系、公共政策、城镇消费生活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以推进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进而留住人口红利并实现健康城镇化。(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5期)
苏南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老苏南模式"使一大批小城镇通过快速推进工业化成为全国"明星小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创新、绿色发展的新时期,部分苏南工业小城镇的传统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条件。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剖析其面临的低端工业化与低质城镇化相互制约的现实困境,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的发展要求及区域转型趋势,以"打造创新引领的专业特色小镇"为发展目标,提出"固化人口、全域统筹、控制成本"的发展策略,以应对人才不足的创新核心困境,以期为促进同类小城镇在创新发展时期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南小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朱伟.浅谈苏南小城镇“趋边缘化”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J].学校管理.2019
[2].李君.创新发展时期苏南工业小城镇的转型路径探索——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9
[3].李君.创新发展时期苏南工业小城镇的转型路径探索——以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
[4].由迪.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环境艺术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5].刘慧新.转型期苏南小城镇一站式商业中心的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8
[6].周扬,朱喜钢,郭紫雨,冯建喜.从“叁集中”到“有机集中”:对苏南小城镇工业用地集聚集约发展的再思考——以常州市礼嘉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
[7].姜淑琴.转型发展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8].张丹.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9].徐玉华,赵莉,计轶园.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居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黑河学刊.2017
[10].马文嘉,朱喜钢,孙洁.苏南小城镇外来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常州市礼嘉镇的调查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