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疫苗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T细胞疫苗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赵振林[1]2003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制备针对LOU/C大鼠的BN大鼠T细胞疫苗(_(LC)TCV)及针对Lewis大鼠(同种无关抗原对照)的BN大鼠T细胞疫苗(_LTCV)。用所制备的疫苗分别免疫正常BN大鼠,每周1次,连续3周,同时设空白对照,用RPMI1640培养液代替T细胞疫苗。于疫苗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5天以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CD_4~+、CD_8~+T细胞亚群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MLR结果显示:在_(LC)TCV免疫组,疫苗接种后反应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受到显着抑制,接种后的cpm值与接种前比较P<0.01、在_LTCV免疫组,接种后的cpm值显着低于接种前(P<0.05)、在空白对照组,疫苗接种前后cpm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相同时点cpm值比较,_(LC)TCV免疫组和_LTCV免疫组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_(LC)TCV免疫组显着低于_LTCV免疫组(P<0.01);在_(LC)TCV免疫组和_LTCV免疫组,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接种后比接种前显着增加(P<0.01),而CD_4/CD_8于接种后明显减小(P<0.01)、_(LC)TCV免疫组和_LTCV免疫组对应时点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在空白对照组,T细胞凋亡率和CD_4/CD_8接种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应用T细胞疫苗在3周内可以诱导出针对同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CD4‘T细胞特异性克隆删除可能在T细胞疫苗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周T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和cD4/cD。的减小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密切相关,对外周T细胞凋亡率和CD‘/CD:的流式细胞分析可以作为判断免疫耐受状态的参考指标。

赵振林, 郭永章[2]2004年在《T细胞疫苗免疫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供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LOU/C大鼠脾细胞和LEW大鼠脾细胞免疫BN大鼠 ,获取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制备成针对LOU/C大鼠的T细胞疫苗 (LCTCV)和针对LEW大鼠的T细胞疫苗 (LTCV)。分别用制备的T细胞疫苗免疫正常的BN大鼠 (0 .2ml/次 ,1次 /周 ,连续 3次 ) ,于第 3次免疫后第 5天以被疫苗免疫BN大鼠作为受体 ,以LOU/C大鼠作为供体进行原位肝移植 ,设单纯移植组作为对照。观察移植后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 (MST) ,并对肝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于移植后第 7天以受体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结果 单纯移植组MST为 (8.4 3± 1.99)d , LTCV免疫组为 (11.2 9± 1.98)d ,与单纯移植组比较P <0 .0 5 ,LCTCV免疫组为 (17.4 3± 4 .12 )d ,与LTCV免疫组比较P <0 .0 1;观察移植后第 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 :单纯移植组呈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征象 , LTCV免疫组仅出现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水肿 , LCTCV免疫组肝移植物结构基本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损害 ;MLR结果表明 :单纯移植组每分钟脉冲数值为(16 0 0 2± 2 330 ) /min、在LTCV免疫组为 (10 0 2 2± 1348) /min ;比单纯移植组明显

孙佳冰[3]2009年在《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同种异体神经和异种神经移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与同种移植相似,但其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却更为严重。有研究表明,T细胞疫苗免疫受体动物能够显着延长同种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T细胞疫苗作为一种新技术为在不需预先清除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情况下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新的途径。FK506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降低了IL-2基因转录,减少了IL-2的分泌,从而抑制T细胞增生,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本实验首先在小鼠到大鼠的神经移植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异种神经移植后的一些变化。然后在12周时间里采用T细胞疫苗接种联合应用FK506来抑制大鼠的异种神经移植排斥反应,以观察该方法抑制大鼠异种神经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结果表明T细胞疫苗作为预处理手段可预先清除体内的T细胞克隆,可以对异种神经移植后产生有效的免疫耐受。而且T细胞疫苗联合FK506未能诱导异种移植后的完全免疫耐受,但较之其他对照组,对大鼠神经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杨晓剑[4]2007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器官移植对许多终末期疾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但器官移植导致的排斥反应是影响其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目前需要病人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然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除了会引起免疫抑制剂本身的毒副作用(诸如升高血压、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外,也可引起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从而影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受者的长期存活率。若能造成移植宿主对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状态或低免疫应答状态,同时保持对其它抗原免疫应答的反应能力是器官移植领域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同种器官移植后,产生抗同种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主要是因为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供体不相容的MHC抗原,引起免疫应答,触发了同种排斥反应的结果。其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在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灭活后作为T细胞疫苗免疫,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或免疫低反应性。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TCV)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的致病性T细胞。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保持了活化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特征。研究证明,把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制备成TCV,免疫动物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可以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或反应能力,表现为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和诱导同种移植物质延长存活。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危害最严重、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并发症,我国糖尿病病人中糖尿病肾病总发生率为47.7%。尤其以I型糖尿病病人为主。若I型糖尿病病程过20年,10%会有肾病,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是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唯一有效途径。196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Kelly和Lillehei成功实施了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根椐全美器官分配网络(UNOS)和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记录,胰腺移植的总数正不断的增加,从1966年12月至2002年10月,总数达18843例,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13951例)。自1987年到2002年,UNOS报道的13330个胰腺移植病例中,其中78%采用SPK。迄今为止,SPK被公认为治疗I型糖尿病( IDDM)并发尿毒症的最理想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得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不断提高。本课题旨在研究T细胞疫苗是否能够诱导胰肾联合移植时的免疫耐受,为临床提高胰肾联合移植的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首先制备了T细胞疫苗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实验选用近交系AS大鼠、SD大鼠和Wistar大鼠,利用AS大鼠和SD大鼠分离脾细胞后免疫Wistar大鼠,分离Wistar大鼠的脾细胞。在体外用ConA将其活化,使其表达多种活化受体,从而增强其抗原性,然后用丝裂霉素处理,灭活后制成T细胞疫苗。实验表明两种T细胞疫苗免疫Wistar大鼠后,都能够诱导脾细胞对ConA诱导的增殖能力低下,表明T细胞疫苗免疫后引起一定程度的T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部分解释了T细胞疫苗作用的抗原非特异性;T细胞疫苗能够诱导针对同种抗原发生免疫耐受,该效应既具有特异性,也有非特异性效应;T细胞疫苗能够诱导外周血T细胞发生凋亡,使CD4/CD8比值减小。建立稳定可靠的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对于进行胰肾联合移植的生理及免疫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鼠由于基因型恒定,可利用纯系品种建立模型,证明模型稳定、可行,再用同种异体大鼠进行理论探索。因此大鼠是较理想的胰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的实验动物。我们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基础上建立了大鼠胰肾联合移植模型,术后生化指标、病理结果均正常。手术成功率为76%,为以后的免疫耐受试验奠定了基础。我们建立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模型采用了改进的血管吻合技术,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并缩短了手术时间。采用的胰液肠内引流术式更合乎生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利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工作基础,制备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接种给胰肾联合移植受体大鼠,通过不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进行免疫接种,以观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建立及排斥发生情况。我们用T细胞疫苗对同种异基因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进行了治疗,实验中设立了免疫抑制剂FK506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T细胞疫苗可部分抑制CD4和CD8细胞的比值增高,能够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并且能够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下调选择素的表达。根据现有的实验结果判断,我们认为T细胞疫苗对于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因而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制作了T细胞疫苗,经验证明具有一定的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并利用制作的T细胞疫苗观察了其对大鼠胰肾联合移植过程中免疫耐受的诱导,结果表明T细胞疫苗能够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希望今后在临床胰肾联合移植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

胡春雷[5]2010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证实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ation, TCV)可以抑制同种异体间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时间,关于TCV在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移植异种胰岛细胞治疗Ⅰ型糖尿病(IDDM)虽然供源丰富,但是异种间排斥反应强烈,如何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问题亟待解决。TCV是一种潜在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本研究在移植前用TCV免疫受者,移植异种胰岛细胞后观察受者血糖和体重的变化。目的:探讨特异性TCV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160mg/kg)诱导建立Balb/c小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取Wistar大鼠胰腺,用酶消化法和:Fico11400)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细胞,整个过程保持无菌操作。供体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丝裂霉素处理)和受体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细胞浓度为2×10(?)),加入刀豆蛋白A(ConA)诱导增殖48小时后收集细胞,调细胞浓度制成供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备用。实验随机分为叁组,A:糖尿病小鼠组;B:PBS对照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移植+PBS平衡盐溶液(对照组);C:T细胞疫苗免疫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T细胞疫苗(实验组)。于胰岛细胞移植d-14,d-7,d-l,经腹腔注射疫苗细胞(1×107/ml、0.2ml,i.p)于实验组Balb/c小鼠,对照组用PBS替代。d0将Wistar大鼠的胰岛细胞按1500IEQ/只经肝门静脉导入Balb/c小鼠体内,移植后观测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变化。Balb/c小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丝裂霉素处理的Wistar大鼠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1:1的比例(细胞浓度为1×106/ml)混合培养,疫苗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五天分别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模型Balb/c小鼠随机血糖值连续2次>16.7mmmmol/l,并稳定五日视为造模成功。DTZ染色胰岛细胞,产量为(3570±356)IEQ/胰腺,纯度达到70%-80%,AO-PI荧光染色胰岛细胞,活率达到80-90%。在观察期间,移植胰岛细胞前小鼠血糖值:糖尿病小鼠组(21.5±1.46)mmol/l,PBS组(20.6±1.57)mmol/l,TCV组(22.3±1.37)mmol/l。胰岛细胞移植后:未移植组小鼠呈持续高血糖状态,移植组小鼠血糖值24h后开始下降,移植d3时PBS组血糖值(11.2±0.86)mmol/l,移植d4达到最低值(9.2±1.36)mmol/l,2天平台期后开始升高,移植d8血糖值(19.4±1.53)mmol/l;移植d3时TCV疫苗组血糖值(11.8±1.84)mmol/l,移植d6达到最低值(6.4±1.67)mmol/l,14天平台期后开始升高,移植d24血糖值(19.5±1.22)mmol/l。胰岛细胞移植前:叁组体重变化相似。胰岛细胞移植后:糖尿病组小鼠体重持续下降,TCV组和PBS组小鼠体重在血糖值正常后逐渐升高,PBS组在移植d10开始下降,TCV组体重持续增加至移植d26。MLR结果显示:免疫前TCV组同PBS组平均OD值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免疫后相同时间点TCV组平均OD值明显低于PBS组(P<0.01),TCV组免疫后平均OD值显着低于免疫前(P<0.01),PBS组免疫前后平均OD值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供体特异性T细胞疫苗免疫受体可以显着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是一种潜在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

王鲲鹏, 张信英, 石作为[6]2006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TCV)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制备受者Lewis大鼠针对供者DA大鼠的TCV,应用TCV,免疫正常Lewis大鼠共3次,每周1次。设TCV组和TCV未接种组,在接种前及接种后5d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设TCV组、CsA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接种后7d进行DA大鼠针对Lewis大鼠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在术后7d进行淋巴细胞毒检测,术后21d进行嵌合分析。结果MLR显示,Lewis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接种组显着低于未接种组(P<0·01);微量细胞毒测定显示,死亡细胞百分率在TCV组、CsA组、空白对照组3组比较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嵌合分析显示经处理的Lewis大鼠脾脏,胸腺中检测出了DA大鼠源性的骨髓嵌合体。结论T细胞疫苗可以抑制受者对供者的免疫应答;作为骨髓移植前预处理手段,T细胞疫苗接种后行吻合血管的骨髓移植成功地诱导出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嵌合耐受。

胡春雷, 赵振林[7]2010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体外制备供体特异性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探讨T细胞疫苗免疫(T cell vaccination)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Balb/c小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用酶消化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无菌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制备Balb/c小鼠针对Wistar大鼠的T细胞疫苗:实验随机分为叁组,G1:糖尿病小鼠对照组;G2:胰岛细胞移植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移植+1640培养液(对照组);G3:胰岛细胞移植加T细胞疫苗免疫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T细胞疫苗(实验组),于d1,d7,d14,d21实验组Balb/c小鼠接种TCV(1×107/mL),对照组用1640替代。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5d分别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胰岛细胞移植:将Wistar大鼠的胰岛按1200~1500IEQ/kg经肝门静脉导入小鼠体内,移植后观测血糖和体重变化。结果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可以诱导I型糖尿病小鼠血糖降至正常水平且维持一段时间,对照组小鼠移植后(5.12±1.36)d即发生排斥,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时间达(20.25±3.45)d。结论TCV能够有效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是一种潜在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

赵振林, 郭永章, 李立[8]2003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异体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BN大鼠针对Lou/C大鼠 (同种异体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CTCV)及针对Lewis大鼠 (同种无关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TCV) ,然后分别免疫正常BN大鼠 ,连续 3周 ,每周 1次 ,同时设空白对照。以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 ,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 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T细胞亚群CD4+ 、CD8+ 进行检测。结果 MLR结果显示 ,在LCTCV组 ,BN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着减弱 (P <0 .0 1) ,组间相同时点比较 , LCTCV组每分钟脉冲数值 (cpm值 )显着低于其他两组 (P <0 .0 1) ,在LTCV组 ,BN大鼠脾细胞的反应性显着高于LCTCV组 (P <0 0 1) ,而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 ;在LCTCV组和LTCV组 ,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于接种后显着增加 (P <0 0 1) ,并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CD4/CD8于接种TCV后明显减小 ,并且与cpm值的递减趋势一致。结论 T细胞疫苗可以诱导出同种异体特异性免疫耐受。通过诱导抗原反应性T细胞凋亡去除独特型T细胞克隆 ;可能在T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CD4/CD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耐受状态 ,CD8+

赵振林, 郭永章, 李立[9]2003年在《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制备SD大鼠针对豚鼠的T细胞疫苗 (TCV) ,然后用T细胞疫苗免疫正常SD大鼠 ,连续 3周 ,每周 1次 ,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以被免疫SD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豚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 ,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 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CD4 + 、CD8+ 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MLR结果显示 ,在TCV组 ,SD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着减弱 (P <0 0 1) ,接种后相同时点组间比较 ,TCV组显着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接种T细胞疫苗后 ,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比接种前显着增加 (P <0 0 1) ,并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随着接种T细胞疫苗次数的增加 ,CD4 CD8逐渐减小 ,与MLR的cpm值的递减趋势一致。结论 :T细胞疫苗成功地诱导出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T细胞疫苗可能通过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反应性T细胞凋亡去除独特型T细胞克隆 ,进而诱导出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CD4 CD8与免疫耐受的产生有关 ,CD4 CD8降低有利于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形成。

赵振林, 祝庆华, 吴永嘉, 阎汝川, 纪监哲[10]2006年在《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检测细胞因子(CK)在肝移植物中的表达,探讨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TCV)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术前分别用特异和非特异TCV免疫受者,另设单纯移植对照。大鼠原位肝移植后观察肝移植物的存活时间(MST);术后第7天获取移植物,作组织切片观察;通过RT-PCR检测肝移植物内IL-2、IFN-γ、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发现供者特异性LCTCV组MST(15.7±4.2)d比非特异性LTCV组(11.3±2.7)d显着延长(P<0.01),而单纯移植组MST为(5.7±1.4)d(P<0.05);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LCTCV组未发现明显排斥改变;与其他两组比较,特异性LCTCV组MLR受到显着抑制(P<0.01);RT-PCR显示:特异性LCTCV组IL-4、IL-10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两组,IL-2和IFN-γ在单纯移植组呈高表达,同时IFN-γ在非特异LTCV组有表达。实验表明:细胞因子网络调控在免疫耐受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FN-γ和IL-2主要参与急性排斥反应,IL-4和IL-10促进同种耐受的形成,不同的微环境下同一种细胞因子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会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 T细胞疫苗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赵振林. 昆明医学院. 2003

[2]. T细胞疫苗免疫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探讨[J]. 赵振林, 郭永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 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孙佳冰. 吉林大学. 2009

[4]. 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杨晓剑.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5]. 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胡春雷.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6]. 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 王鲲鹏, 张信英, 石作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7]. 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 胡春雷, 赵振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8]. 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 赵振林, 郭永章, 李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9]. 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探讨[J]. 赵振林, 郭永章, 李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3

[10]. 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J]. 赵振林, 祝庆华, 吴永嘉, 阎汝川, 纪监哲. 现代免疫学. 2006

标签:;  ;  ;  ;  ;  ;  ;  

T细胞疫苗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