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调控蛋白论文_张诗晗,杜芸辉,于海存,李玉明,刘慧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补体调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补体,蛋白,细胞,淋巴细胞,树突,螺旋体,基因治疗。

补体调控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诗晗,杜芸辉,于海存,李玉明,刘慧荣[1](2018)在《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家族对心血管代谢紊乱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omplement C1q/TNF related protein,CTRP)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脂肪因子超家族,目前已经发现该家族有15个成员。CTRP家族成员结构均包含一个氨基末端的信号肽、一个短的可变结构域、一个胶原样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球形结构域,其结构与脂联素有高度同源性,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组织表达和多样化的功能。本文将对CTRP家族各成员的组织分布和对心血管代谢紊乱及相关危险因素如糖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的调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欧阳倩雯[2](2015)在《补体调节蛋白CD59调控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迄今为止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年美国估计有232670例新病例确诊为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9%),约有40000人死于乳腺癌(排在肺癌和支气管癌之后),整体死亡率排名第二(死亡率15%),尽管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能提高乳腺癌患者临床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但是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确诊为肺转移后,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不超过2年)仍然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乳腺癌肺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能准确预测乳腺癌肺转移的标志物。CD59是一种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着于细胞膜表面的补体调节蛋白(Membrane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mCRP)蛋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的形成,最终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免疫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已经证实CD59在很多实体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它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补体的攻击;研究还发现肿瘤细胞高表达的CD59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然而CD5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深入探讨CD59在乳腺癌细胞增殖、浸润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CD59对于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第一章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中高表达,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鉴定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MDA-MB-231-HM中的表达与其在亲代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差异,并且进一步分析CD59在MDA-MB-231-HM差异表达的可能机制,为下一步继续探讨CD5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方面的影响,建立CD59移植瘤动物模型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选择了实验室构建的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MDA-MB-231-HM和其亲代细胞MDA-MB-231,对MDA-MB-231-HM和MDA-MB-231进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与MDA-MB-231相比,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呈现有差异地增高,而补体调节蛋白中的CD46和CD55并没有呈现出表达差异。流式细胞学检测进一步证实了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P<0.05),而不是CD46和CD55;然后根据已知文献报导和实验室的前期工作,我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导致CD59出现高表达的可能机制,有可能影响和调节CD59的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上、下游的细胞信号因子。我们首先研究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Spl和核磷酸化水平的Spl,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的Spl在这两个细胞系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然而,另一个转录调控因子CREB磷酸化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已经证实:CREB可以通过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直接或间接地被磷酸化,所以我们进一步检测了Akt和ERK以及它们的磷酸化后的水平,发现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通过比较高、低(或无)转移潜能细胞系、或者是比较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差别,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比较蛋白质在表达数量、表达位置和修饰状态上的差异,以发现与病理改变有关的蛋白质和疾病特异性蛋白质,是目前研究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主要思路。我们选用高肺转移潜能的细胞系MDA-MB-231-HM和MDA-MB-231,运用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发现在这两组细胞系中,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呈现差异性高表达。CD59是补体系统这个大家族的一个成员,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补体活化的终末阶段,通过阻止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MAC的形成,从而在补体级联反应的终末期抑制补体的激活,是补体系统的"抑制蛋白"。除此之外,CD59还具有其他的补体非依赖性功能,包括参与T细胞的粘附及活化信号的转导;通过酪氨酸激酶活化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肢体组织的再生;并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的生物标记物等。CD59的转录调控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认为涉及很多途径,我们的研究显示CD59在MDA-MB-231-HM中高表达,同时伴随着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的高表达。研究报导Akt和ERK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CD59在MDA-MB-231-HM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而且可能由Akt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介导。第二章下调MDA-MB-231-HM中CD59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肺转移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探讨CD59在MDA-MB-231-HM中对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CD59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价值。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案:(1)利用特定的小干扰siRNA下调C59的表达,我们设计了2套特异性shRNA,实验组为231-HM-shCD59和231-HM-shCD59'(对照组相应分别为231-HM-Vector和231-HM-Vector'),通过慢病毒包装、细胞转染及抗生素筛选等一系列步骤,构建相对应的稳转shRNA的细胞株,利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稳转细胞株中CD59的表达。(2)采用CCK8法检测下调CD59在调节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同时建立两组稳转细胞的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分别在雌性无胸腺的裸小鼠的左边第四个乳腺脂肪垫植入两组稳转细胞,监测乳腺肿瘤的生长,第5周处死裸鼠,剥离乳腺肿瘤及肺脏,计量肿瘤的大小及重量,HE染色法检测动物的肺脏组织。通过以上实验方案,我们分别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CD59在MDA-MB-231-HM-Vector中的表达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没有显着性的差异,然而CD59在MDA-MB-231-HM-shCD59细胞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HM细胞中的表达显着性地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插入的空白载体构建的MDA-MB-231-HM-Vector没有影响CD59的表达,插入的 shRNA载体构建的MDA-MB-23 l-HM-shCD59 和MDA-MB-23 l-HM-shCD59'显着下调CD59的表达,表明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2)CCK8实验结果显示:从细胞铺板后第四天开始,231-HM-shCD59的细胞增长比231-HM-Vector明显减慢,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1);(3)原位移植瘤模型中,实验组荷瘤鼠的肿瘤的大小比对照组荷瘤鼠的肿瘤大小显着性减小,相关的肿瘤重量显示一致的结果(P<0.01)。在HE染色切片动物的肺脏组织,我们发现对照组中10只动物有3只荷瘤鼠的肺脏组织中发现了转移灶,而在实验组中无裸鼠出现肿瘤转移,这些数据表明: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并进一步减少体内肺转移的发生。通过特异性shRNA下调CD59的表达,我们意外地发现不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明显被抑制。正如我们所期望的,下调MDA-MB-231-HM细胞CD59的表达,在原位移植瘤模型中显着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个结果充分说明CD59与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证明我们前一步的设想是正确的。补体调节蛋白,尤其是CD59,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促进肿瘤细胞得以生存,从而又可以阻碍以抗体介导的肿瘤免疫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此外,有研究报导CD59的高表达不仅可以保护乳腺癌细胞MCF-7免受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BCL-2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相反,下调CD59还可以促进Fas和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的增殖,减少裸鼠体内肺转移的发生。我们的结论是: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与CD59的高表达有关,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第叁章高表达CD59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肺转移,预后更差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论联系临床,探讨CD59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120例临床乳腺癌患者的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随访结果,卡方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CD5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D59的预后价值。我们在临床收集了 12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58例患者随访出现了肺转移,62例患者随访没有出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雌激素受体状态(ER),孕激素受体状态(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HER-2)。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D59的表达只与患者出现转移事件呈现显着性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l)。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CD59表达高的患者呈现出更高比例的表现为HER-2缺失的状态;而CD5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在这120例乳腺癌患者中,随访出现肺转移的患者占48.3%(58/120),我们采用了逻辑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去预测这些患者是否出现肺转移。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肺转移的发生与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以及CD59的表达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当患者具有以下特征时更加倾向于容易发生肺转移: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有脉管癌栓、CD59高表达。多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的CD59的表达、淋巴结状态、以及是否伴有脉管癌栓是预测患者出现肺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41、0.032和0.008)。此外,我们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CD59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证明:CD59表达水平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CD59的表达更高的患者与CD59的表达较低的患者相比,预后差。Madjd和Mikkel等曾经报导:CD59的表达缺失提示乳腺癌患者更差的预后,CD59的表达水平与转移能力呈现负相关,而我们的研究表明CD59的高表达提示乳腺癌的预后差,CD59的表达水平与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呈现正相关。在由Madjd报导的包含520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并没有把肺转移作为研究的变量参数,然而我们专注于肺转移并由此选择了 120名乳腺癌患者,把患者区分为转移和非转移两组;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CD59高表达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阴性的患者,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得出不同的结论。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复发风险评估中认为患者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伴有脉管癌栓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我们的结果与之是一致的。Mikkel等的研究显示:CD59是与转移的侵袭性相关,而不是与转移的本身相关;而在我们的研究中,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些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引起。事实上已经有研究报道CD59能通过Src的家族成员Lck介导T细胞的信号传导,我们不能排除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中,可能通过CD59传输的信号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CD59在乳腺癌中可能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由此,我们的研究最终证实:CD59的高表达是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临床乳腺癌患者中CD59的高表达与肺转移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5)

贺伸[3](2014)在《人补体调节蛋白CD46转基因猪的生产及其补体调控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法,研究构建人CD46转基因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表达载体制备转基因五指山小型猪;对获得的转基因猪进行体外功能验证。得到了如下结果:1、利用基因捕获技术捕获人CD46基因起始调控序列,人工合成人CD46基因cDNA序列,二者重组拼接形成拼接载体,添加抗性标记基因获得本试验所需转基因表达载体;体外转染成纤维细胞获得较好的转基因表达。2、构建原代五指山小型猪成纤维细胞,利用电转技术对构建的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基因载体的转染;48h后在培养液中添加嘌呤霉素进行筛选;对获得的阳性克隆点进行RT-PCR鉴定和FITC标记抗体染色。3、将筛选到的阳性克隆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并进行胚胎移植;共计移植胚胎数1260枚,移植受体6头,妊娠5头,分娩3头,产仔11头,经PCR和RT-PCR初步鉴定,10头为转基因阳性。4、采集转基因猪不同的组织器官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CD46微小基因表达载体具有类似于人体内源性CD46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不同的组织表现出不同方式的染色,其中多管腔组织染色更明显,并且染色集中在上皮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5、采集转基因猪主动脉血管和耳组织分别构建主动脉内皮细胞系和耳组织成纤维细胞,FITC标记抗体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所获得的转基因猪内皮细胞表达出高水平的CD46,主动脉内皮细胞转基因表达水平高于耳成纤维细胞。6、对转基因猪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人ABO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分析表明,CD46转基因猪内皮细胞受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同时观察到B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死亡细胞比例要明显低于其它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死亡。本研究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在小型猪品种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有效地促进在小型猪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为国内异种移植研究提供研究素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徐颖婕[4](2013)在《补体调节蛋白CD59在螺旋藻藻蓝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C-phycocyanin, CPC)和CD59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CD59基因在藻蓝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80只ApoE基因缺失(ApoE (-/-))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PC处理组、CD59处理组、CD59+CPC处理组。高脂饮食喂养小鼠并进行药物干预。12周后,RT-PCR检测全血中CD59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CD59蛋白表达量。检测各组小鼠全血血清中TG、TC等各项生化指标,截取主动脉根部制作石蜡切片,对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采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Bcl-2、Fas)蛋白、斑块稳定相关(MMP-2)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gD1的表达,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的mRNA水平。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通过脂质体转染实现小鼠组织中CD59基因的过表达。结果表明CD59与藻蓝蛋白都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对细胞周期进行正性调控,维持主动脉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稳定性,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而且CPC能够促进CD59在小鼠体内的表达。结论CD59基因与CPC都具有显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且CPC的抗动脉粥样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上调CD59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阻止内皮细胞的凋亡,降低血脂水平,从而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3-06-04)

杨晓红[5](2013)在《蜱唾液腺蛋白Salp20的补体抑制机制和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专性吸血外寄生物,由其传播的人畜疾病非常多,对人类及畜牧业发展危害极大。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又名鹿蜱、黑腿壁虱,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莱姆病病原体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肩突硬蜱唾液腺分泌多种具有抗炎症反应、抗凝血和抗免疫反应的唾液分子到宿主体内,抑制宿主对蜱体表吸血的抵御反应。该蜱唾液腺蛋白Salp20能保护莱姆病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B. garinii)免受补体介导的裂解。本文表达纯化了蜱唾液腺蛋白Salp20,对其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补体抑制机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蜱媒疾病防治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优化后的分离条件为:500ml样品量流经500μl的Ni-NTA亲和层析柱,用2ml含有20mM咪唑的缓冲液清洗四次,用250μl含有500mM咪唑的洗脱液洗脱四次并收集样品。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所得蛋白样品,结果显示蛋白具有高纯度且为目的蛋白Salp20。纯化的Salp20能够保护伽氏疏螺旋体免受补体裂解,证明分离纯化所得蛋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用C3b单克隆抗体检测莱姆病病原体表面C3b的沉积,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表面有大量的C3b沉积,而血清抗型伯格多弗疏螺旋体表面C3b沉积量极少。说明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能够引发强烈的补体反应,而血清抗型伯格多弗疏螺旋体不能。用C3b和P因子单克隆抗体检测伽氏疏螺旋体表面补体替代途径中C3b和P因子的沉积,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菌体表面有大量的C3b和P因子沉积,说明伽氏疏螺旋体引发了强烈的补体替代途径反应。向反应体系加入10μg/ml Salp20后,菌体表面没有C3b和P因子沉积,说明Salp20可抑制补体替代途径中的C3b和P因子结合到伽氏疏螺旋体表面。伽氏疏螺旋体与10μg/ml P因子反应后,菌体表面无P因子的沉积。伽氏疏螺旋体与C3缺失型人血清反应后,发现菌体表面无P因子。表明P因子不能直接与伽氏疏螺旋体表面结合来起始补体替代途径。因此Salp20通过P因子结合,使其不能稳定C3转化酶,抑制了C3b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了补体替代途径。研究了两种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III(juvenile hormone III,JH III)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的影响,对揭示蜱类生殖生物学规律和蜱类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蜱在宿主体表吸血3天后,向半饱血成蜱注射20E和JH III,20E的最大注射剂量为10μg/tick,JH III的最大注射剂量为5μg/tick。注射后叁天检测结果。体式显微镜下观察20E注射剂量为0.5μg/tick和1μg/tick20E蜱的卵巢充满了含有卵黄颗粒的卵细胞,卵巢体积较大,整体呈现棕黄色,而注射对照组卵巢体积极小,呈白色半透明状。这两个注射剂量组蜱的卵巢重量占体重比例,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白含量和卵黄原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增高。注射JH III蜱的的卵巢重量占体重比例,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白含量和卵黄原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20E对半饱血期孤雌生殖长角血蜱卵黄发生和卵黄原蛋白的摄取具有促进作用,而JH III无作用。向饱血当天成蜱注射20E和JH III,20E的最大注射剂量为1μg/tick,JH III的最大注射剂量为0.5μg/g bw。注射后四天检测结果。结果显示20E和JH III注射组蜱卵巢重量,脂肪体、血淋巴、卵巢组织中卵黄原蛋白和Vn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说明这两种激素对饱血期长角血蜱卵黄发生无作用。这些结果表明20E对半饱血蜱卵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饱血期蜱卵黄发生无显着作用。JH III对半饱血期和饱血期蜱的卵黄发生均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张艳,陈栋,李明,李永海,刘斌[6](2013)在《补体调节蛋白Crry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诱导同种移植免疫低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体调节蛋白Crry对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及诱导同种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机制。方法:分离BALB/c小鼠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试验分为2组:①脂多糖(LPS)刺激组,即培养结束前加入外源性脂多糖(1 mg/L)刺激24小时;②Crry处理组,加入抗小鼠Crry抗体5μg/ml,结束前加入外源性脂多糖(1 mg/L)刺激24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6、CD40、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其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10和IL-12的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3、C5、C3a和C5a的含量,并以BALB/c小鼠的DC作为刺激细胞,以C57BL/6小鼠的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进行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经LPS刺激后,培养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6和MHCⅡ分子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Crry处理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MHCⅡ分子的表达较LPS刺激组显着降低(P<0.05),而CD40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Crry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C3和C5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但C3a、C5a的含量较LPS刺激组显着减少(P<0.05);培养DC上清液中IFN-γ和IL-12的含量较LPS刺激组显着降低(P<0.05),IL-10的含量较LPS刺激组显着增加(P<0.05);培养的DC加入Crry抗体后,其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结论:补体调节蛋白Crry可以对DC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影响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补体的生成以及细胞因子的合成等,从而诱导同种移植免疫低反应性,丰富先天免疫对获得性免疫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阴海鹏,李翠玲,郭强,王恒孝,任霞[7](2012)在《膜补体调节蛋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负向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补体调节蛋白(m CRPs,membrane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s)是补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较多的m CRPs主要有膜辅助蛋白CD46、衰变加速因子CD55和保护素CD59。传统上认为m CRPs是补体活化的抑制剂,使补体的激活和抑制处于精细的平衡状态。以往研究证明肿瘤细胞膜表面往往高表达一种或几种m CRPs分子,以逃逸肿瘤患者机体的补体攻击,是肿瘤细胞逃逸重要机制。研究发现,m CRPs是联接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不但抑制补体系统活化,而且T细胞的m CRPs在增强机体负向免疫调控、抑制免疫活性T细胞效应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T细胞膜的CD46作为共刺激分子,在IL-2存在的条件下,CD3/CD46共刺激通路可诱导(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8)

张亚军,陈佩杰,王茹[8](2010)在《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补体系统在多种可溶性和膜结合调节因子作用下,参与机体抗感染防御、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及维持等生物学效应。其中补体调节蛋白以特定方式与不同补体成分相互作用,使补体激活与抑制维持精细的平衡状态,从而既防止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又能有效杀灭外来微生物,目前对膜结合调节蛋白CD55(decay-accelerating factor,DAF)、CD59(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lysis,MIRL)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陈栋,张艳,李明,张弛,黄亚冰[9](2009)在《补体调节蛋白CD46对CD4~+ T细胞的免疫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46分子对CD4+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人CD4+T淋巴细胞,体外检测CD3、ConA、CD3/CD28、CD3/CD46、CD3/CD28/CD46共刺激对CD4+T细胞的作用效果,并检测其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结果:与CD3组或阴性对照组相比,ConA、CD3/CD28、CD3/CD46和CD3/CD28/CD46共刺激后,CD4+T细胞均出现显着增殖反应(P<0.05),而且CD3/CD28/CD46共刺激组的增殖活性较CD3/CD28或CD3/CD46共刺激组显着增高(P<0.05)。CD3/CD28共刺激后,IL-2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和CD3组显着升高(P<0.05),CD3/CD46共刺激后,IL-10和TGF-β水平较阴性对照组、ConA组、CD3组和CD3/CD28共刺激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补体调节蛋白CD46可以诱导CD4+T细胞的增殖反应并产生IL-10和TGF-β,有可能抑制同种移植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15期)

陈栋,李明,尹注增[10](2009)在《小鼠补体调节蛋白对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小鼠补体调节蛋白Crry对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诱导同种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机制。分离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后,将CD4+ T淋巴细胞分为A、B、C、D、E和F组,分别用抗小鼠CD3、CD28、(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补体调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腺癌是迄今为止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年美国估计有232670例新病例确诊为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9%),约有40000人死于乳腺癌(排在肺癌和支气管癌之后),整体死亡率排名第二(死亡率15%),尽管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能提高乳腺癌患者临床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但是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确诊为肺转移后,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不超过2年)仍然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乳腺癌肺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能准确预测乳腺癌肺转移的标志物。CD59是一种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着于细胞膜表面的补体调节蛋白(Membrane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mCRP)蛋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的形成,最终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免疫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已经证实CD59在很多实体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它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补体的攻击;研究还发现肿瘤细胞高表达的CD59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然而CD5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深入探讨CD59在乳腺癌细胞增殖、浸润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CD59对于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第一章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中高表达,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鉴定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MDA-MB-231-HM中的表达与其在亲代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差异,并且进一步分析CD59在MDA-MB-231-HM差异表达的可能机制,为下一步继续探讨CD5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方面的影响,建立CD59移植瘤动物模型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选择了实验室构建的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MDA-MB-231-HM和其亲代细胞MDA-MB-231,对MDA-MB-231-HM和MDA-MB-231进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与MDA-MB-231相比,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呈现有差异地增高,而补体调节蛋白中的CD46和CD55并没有呈现出表达差异。流式细胞学检测进一步证实了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P<0.05),而不是CD46和CD55;然后根据已知文献报导和实验室的前期工作,我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导致CD59出现高表达的可能机制,有可能影响和调节CD59的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上、下游的细胞信号因子。我们首先研究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Spl和核磷酸化水平的Spl,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的Spl在这两个细胞系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然而,另一个转录调控因子CREB磷酸化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已经证实:CREB可以通过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直接或间接地被磷酸化,所以我们进一步检测了Akt和ERK以及它们的磷酸化后的水平,发现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通过比较高、低(或无)转移潜能细胞系、或者是比较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差别,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比较蛋白质在表达数量、表达位置和修饰状态上的差异,以发现与病理改变有关的蛋白质和疾病特异性蛋白质,是目前研究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主要思路。我们选用高肺转移潜能的细胞系MDA-MB-231-HM和MDA-MB-231,运用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发现在这两组细胞系中,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呈现差异性高表达。CD59是补体系统这个大家族的一个成员,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补体活化的终末阶段,通过阻止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MAC的形成,从而在补体级联反应的终末期抑制补体的激活,是补体系统的"抑制蛋白"。除此之外,CD59还具有其他的补体非依赖性功能,包括参与T细胞的粘附及活化信号的转导;通过酪氨酸激酶活化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肢体组织的再生;并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的生物标记物等。CD59的转录调控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认为涉及很多途径,我们的研究显示CD59在MDA-MB-231-HM中高表达,同时伴随着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的高表达。研究报导Akt和ERK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CD59在MDA-MB-231-HM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而且可能由Akt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介导。第二章下调MDA-MB-231-HM中CD59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肺转移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探讨CD59在MDA-MB-231-HM中对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CD59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价值。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案:(1)利用特定的小干扰siRNA下调C59的表达,我们设计了2套特异性shRNA,实验组为231-HM-shCD59和231-HM-shCD59'(对照组相应分别为231-HM-Vector和231-HM-Vector'),通过慢病毒包装、细胞转染及抗生素筛选等一系列步骤,构建相对应的稳转shRNA的细胞株,利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稳转细胞株中CD59的表达。(2)采用CCK8法检测下调CD59在调节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同时建立两组稳转细胞的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分别在雌性无胸腺的裸小鼠的左边第四个乳腺脂肪垫植入两组稳转细胞,监测乳腺肿瘤的生长,第5周处死裸鼠,剥离乳腺肿瘤及肺脏,计量肿瘤的大小及重量,HE染色法检测动物的肺脏组织。通过以上实验方案,我们分别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CD59在MDA-MB-231-HM-Vector中的表达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没有显着性的差异,然而CD59在MDA-MB-231-HM-shCD59细胞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HM细胞中的表达显着性地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插入的空白载体构建的MDA-MB-231-HM-Vector没有影响CD59的表达,插入的 shRNA载体构建的MDA-MB-23 l-HM-shCD59 和MDA-MB-23 l-HM-shCD59'显着下调CD59的表达,表明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2)CCK8实验结果显示:从细胞铺板后第四天开始,231-HM-shCD59的细胞增长比231-HM-Vector明显减慢,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1);(3)原位移植瘤模型中,实验组荷瘤鼠的肿瘤的大小比对照组荷瘤鼠的肿瘤大小显着性减小,相关的肿瘤重量显示一致的结果(P<0.01)。在HE染色切片动物的肺脏组织,我们发现对照组中10只动物有3只荷瘤鼠的肺脏组织中发现了转移灶,而在实验组中无裸鼠出现肿瘤转移,这些数据表明: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并进一步减少体内肺转移的发生。通过特异性shRNA下调CD59的表达,我们意外地发现不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明显被抑制。正如我们所期望的,下调MDA-MB-231-HM细胞CD59的表达,在原位移植瘤模型中显着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个结果充分说明CD59与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证明我们前一步的设想是正确的。补体调节蛋白,尤其是CD59,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促进肿瘤细胞得以生存,从而又可以阻碍以抗体介导的肿瘤免疫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此外,有研究报导CD59的高表达不仅可以保护乳腺癌细胞MCF-7免受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BCL-2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相反,下调CD59还可以促进Fas和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的增殖,减少裸鼠体内肺转移的发生。我们的结论是: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与CD59的高表达有关,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第叁章高表达CD59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肺转移,预后更差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论联系临床,探讨CD59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120例临床乳腺癌患者的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随访结果,卡方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CD5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D59的预后价值。我们在临床收集了 12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58例患者随访出现了肺转移,62例患者随访没有出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雌激素受体状态(ER),孕激素受体状态(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HER-2)。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D59的表达只与患者出现转移事件呈现显着性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l)。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CD59表达高的患者呈现出更高比例的表现为HER-2缺失的状态;而CD5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在这120例乳腺癌患者中,随访出现肺转移的患者占48.3%(58/120),我们采用了逻辑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去预测这些患者是否出现肺转移。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肺转移的发生与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以及CD59的表达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当患者具有以下特征时更加倾向于容易发生肺转移: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有脉管癌栓、CD59高表达。多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的CD59的表达、淋巴结状态、以及是否伴有脉管癌栓是预测患者出现肺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41、0.032和0.008)。此外,我们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CD59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证明:CD59表达水平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CD59的表达更高的患者与CD59的表达较低的患者相比,预后差。Madjd和Mikkel等曾经报导:CD59的表达缺失提示乳腺癌患者更差的预后,CD59的表达水平与转移能力呈现负相关,而我们的研究表明CD59的高表达提示乳腺癌的预后差,CD59的表达水平与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呈现正相关。在由Madjd报导的包含520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并没有把肺转移作为研究的变量参数,然而我们专注于肺转移并由此选择了 120名乳腺癌患者,把患者区分为转移和非转移两组;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CD59高表达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阴性的患者,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得出不同的结论。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复发风险评估中认为患者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伴有脉管癌栓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我们的结果与之是一致的。Mikkel等的研究显示:CD59是与转移的侵袭性相关,而不是与转移的本身相关;而在我们的研究中,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些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引起。事实上已经有研究报道CD59能通过Src的家族成员Lck介导T细胞的信号传导,我们不能排除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中,可能通过CD59传输的信号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CD59在乳腺癌中可能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由此,我们的研究最终证实:CD59的高表达是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临床乳腺癌患者中CD59的高表达与肺转移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体调控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诗晗,杜芸辉,于海存,李玉明,刘慧荣.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家族对心血管代谢紊乱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控的研究进展[J].生理学报.2018

[2].欧阳倩雯.补体调节蛋白CD59调控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3].贺伸.人补体调节蛋白CD46转基因猪的生产及其补体调控功能验证[D].四川农业大学.2014

[4].徐颖婕.补体调节蛋白CD59在螺旋藻藻蓝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调控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3

[5].杨晓红.蜱唾液腺蛋白Salp20的补体抑制机制和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张艳,陈栋,李明,李永海,刘斌.补体调节蛋白Crry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诱导同种移植免疫低反应[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

[7].阴海鹏,李翠玲,郭强,王恒孝,任霞.膜补体调节蛋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负向调控[C].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

[8].张亚军,陈佩杰,王茹.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

[9].陈栋,张艳,李明,张弛,黄亚冰.补体调节蛋白CD46对CD4~+T细胞的免疫调控[J].实用医学杂志.2009

[10].陈栋,李明,尹注增.小鼠补体调节蛋白对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论文知识图

温度对中华大蟾蜍和中华鳖离体红细胞...2108重组蛋白功能的检测结果Fi...清道夫受体家族结构域(Cantonetal.,...型清道夫受体功能结构域(Kimetal.,...分子结构(Jo′zsef等,2009)hrβ2GPⅠDⅠ二聚体作用前后的APS血清...

标签:;  ;  ;  ;  ;  ;  ;  

补体调控蛋白论文_张诗晗,杜芸辉,于海存,李玉明,刘慧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