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疏水,硅烷,乙烯,离子,氢氧化物,层状。
原位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超,杨昌跃,周天楠,邓莎[1](2019)在《原位交联法制备聚丙烯酸钠改性聚醚砜吸附小球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交联法和液-液相分离法制备聚丙烯酸钠改性聚醚砜小球。通过红外、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对小球进行表征确认;通过测试改性聚醚砜小球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来表征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清除能力,通过模拟吸附柱实验进一步考察改性小球的吸附应用能力。该实验设计合理,效果明显,涉及改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吸附性能测试等方面内容,适合针对工科学生开设。(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田晶,郭慧君,杨威龙,杨春才[2](2019)在《原位纳米SiO_2改性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二醇、1,4-丁二醇、阳离子扩链剂N-甲基二乙醇胺等原料,合成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加入正硅酸乙酯,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将SiO_2粒子引入,合成不同含量(正硅酸乙酯与预聚物质量比)的5种自乳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通过对乳液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乳液粒径尺寸分析、耐热稳定性能分析.在红外表征中Si-O键的出现,可以表明乳液中成功引入SiO_2粒子.通过粒径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可以得出结论: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粒径反而减小,耐热性能却有所提高,表面张力也存在增大的趋势.原位合成聚氨酯乳液具有分散性好、储存稳定、热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俊议,陈九玉,王鹏,杨骐宁,刘颖[3](2019)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原位改性及其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材料对水体中碘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铜基LDH材料,利用煅烧及煅烧后还原分别制得层状双金属氧化物(CLDH)和Cu-Cu_2O-CLDH材料,并探究这3种LDHs材料对水体中I-的吸附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到Cu-Cu_2O-CLDH的表面上长出了小颗粒,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这些小颗粒为Cu及Cu_2O,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Cu-Cu_2O-CLDH的比表面积达到了316. 76 m~2/g,远远大于LDH及CLDH材料。吸附实验结果显示:LDH和CLDH对I-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3. 8、84. 8 mg/g,而改性后的CuCu_2O-CLDH对I-的饱和吸附容量提升到了134. 5 mg/g。根据I-的吸附实验结果及吸附后的样品表征,发现Cu、Cu_2O能够与I-反应生成Cu I,加上与CLDH的协同作用,使得材料对I-的吸附效率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静,杨建军,付立兵,吴庆云,吴明元[4](2019)在《原位聚合法制备纳米SiO_2/PTFE改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TMPT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酸正丁酯(BA)、2-甲基-2-丙烯酸十叁烷基酯(TDMA)、硅酸乙酯(TEOS)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为反应单体,聚四氟乙烯(PTFE)分散液作种子,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种子乳液法制备出纳米SiO_2、PTFE协同改性的丙烯酸酯(SiO_2/PTFE/PA)复合乳液。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对复合乳液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当PTFE占体系中丙烯酸酯类单体总质量16%、纳米SiO_2用量为2.4%(质量分数)时,复合乳液平均粒径为151nm,胶膜表面水接触角为112.3°,吸水率为3.8%;在热失重5%和10%条件下,纳米SiO_2/PTFE/PA胶膜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47.7℃和375.5℃,相比改性丙烯酸酯胶膜热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59.6℃和27.7℃,疏水性和耐热性均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邓扬[5](2019)在《通过原位交联方法改性PVDF膜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快速发展,因其具有高分离效率和操作简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PVDF膜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耐候性,是一种制备超/微滤膜的常用材料,在水处理应用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PVDF膜本身的疏水性会在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膜表面的疏水性会增加过膜压力,从而减小过滤通量;另一方面,膜的疏水性导致其抗污染性较差,在应用中容易受到污染,导致通量急剧衰减,降低膜的使用寿命。所以对PVDF膜进行亲水性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两种基于P(MMA-co-GMA)和PEI通过原位交联共混的方法反应来提高PVDF膜的亲水性,并系统的考查了不同方法所制备的膜的形态结构、湿润性、机械强度,以及膜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将P(MMA-co-GMA)和PEI与PVDF共混,并使其进行原位交联共聚,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超亲水的和用于油/水乳液分离的水下超疏油膜。P(MMA-co-GMA)作为交联剂和亲水性的PEI发生交联共聚,可以有效的减少制膜过程中亲水性物质的损失。通过TGA,SEM,ATR-FTIR和XPS表征证明了这些改性的成功完成。所制备改性膜具有超亲水性和水下超疏油性,同时还表现出水下抗油污性能。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膜的亲水疏油性能呈现增强的趋势,纯PVDF膜表面的水接触角为96°±3°,并且在10分钟内变化不大,M30,M40的表面水滴可以快速渗透。纯PVDF膜的水下油接触角为128±3°,M20的水下油接触角为153±2°,油滴无法粘附在M30,M40上面。混合PVDF膜可以截留油滴,同时允许水通过,表现出优异的油/水乳液分离性能。此外,由于采用原位交联策略,共混PVDF膜可承受重复使用和长期操作。在第十次循环后,所有膜的截留率均高于98.3%,水下油接触角超过150°。为了进一步减少制膜过程中亲水性物质的损失,添加了碳酸氢铵作为致孔剂,且改变成膜方式,刮膜完成后,将改性膜置于60°的烘箱中,利用碳酸氢铵分解所产生的气体和水成孔,以避免在进行水凝固浴相分离时亲水性物质分离到水中,当添加剂投加量为40%时,改性膜中添加剂损失量仅为投加量的3%。并对所制备的改性膜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探究了添加剂投加量与膜的亲水性以及抗污染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晓曼[6](2019)在《棉织物表面酯酶催化原位聚合疏水化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纤维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成本低、可再生等特点,但是由于棉纤维具有很强的极性和亲水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易沾污、抗皱性差、易滋生细菌、与非极性树脂间的界面粘结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棉纤维进行表面功能化改性,降低棉纤维表面的亲水性,解决棉纤维因其亲水性而产生的应用局限性问题。本文利用棉织物表面纤维素分子富含羟基及酯酶(角质酶/脂肪酶)在无水条件下可以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特性,一方面将叁油酸甘油酯中的疏水性分子结构油酸酯长链通过角质酶催化接枝到棉织物表面,降低棉织物表面亲水性;另一方面,在酯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功能性聚酯的基础上,分别在棉织物表面酶促原位合成疏水性聚酯、多元醇聚酯和氟化多元醇聚酯,实现棉织物表面的疏水化功能改性,建立一种新型、高效的非均相体系中棉织物表面酶促功能化改性体系。为了提高酶促合成聚酯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和聚酯聚合度,系统研究脂肪酶催化二羧酸酯与二醇酯、二羧酸酯与多元醇(乙二醇/丙叁醇)、氟化二羧酸酯与乙二醇的酯交换反应,在此基础上提高棉织物表面疏水性。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角质酶在无水环境中的反向催化特性以及棉织物表面纤维素分子富含羟基的特性,在非均相体系嗜热放线菌(Thermobifida fusca)角质酶催化作用下,将叁油酸甘油酯分子结构中的油酸酯长链接枝到棉织物表面的纤维素上。通过水滴润湿时间及溴酚蓝液滴测试方法表征改性后棉织物表面的润湿性变化,改性棉织物的水滴润湿时间为1.91 s,溴酚蓝液滴润湿时间为3 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反射红外光谱、液质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一系列测试手段表征分析改性棉织物表面形貌及化学结构的变化,证明油酸酯长链成功接枝到棉织物表面的纤维素分子上,阐明棉织物表面角质酶催化接枝改性作用机制。(2)采用超声波辅助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CALB)催化二羧酸酯(乙二醇二乙酸酯)和二醇酯(戊二酸二乙酯)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脂肪族聚戊二酸乙二酯,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试手段表征生成的聚戊二酸乙二酯,探讨超声波处理分别对初始反应动力学、聚合度、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在相同酶载量条件下,在不影响生成聚酯分子大小的情况下,超声波的应用将反应时间从24 h缩短至7 h;超声波可以强化初始反应动力学,提高单体转化率和聚酯的聚合度。在此基础上,在棉织物表面通过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脂肪酶催化原位合成聚戊二酸乙二酯,实现棉织物表面功能改性,通过测定其静态接触角、折皱回复角表征棉织物的疏水性和抗皱性,改性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为127.01°,溴酚蓝液滴润湿时间远大于32 s,显着高于棉织物表面角质酶催化接枝油酸酯后的溴酚蓝润湿时间(3 s),其折皱回复角提高了30.13%。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改性棉织物表面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棉织物表面脂肪酶催化原位合成了低聚物聚戊二酸乙二酯,并且以涂层方式沉积在棉织物表面,赋予棉织物表面疏水性能。(3)采用固定化脂肪酶CALB在真空条件下催化二羧酸酯单体(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甲酯)和多元醇(乙二醇/丙叁醇)聚合生成四种新型多元醇聚酯,即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酸丙叁醇酯、聚丁二酸丙叁醇酯,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表征生成的多元醇聚酯,探究反应底物分子结构对多元醇聚酯的平均聚合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底物己二酸二甲酯比丁二酸二甲酯反应性更强,乙二醇比丙叁醇反应性更好;在四组酶促聚酯合成反应中,酶促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单体转化率最高,为88.5%,其余叁组酶促合成多元醇聚酯的单体转化率均在50%以下;固定化脂肪酶CALB催化合成的多元醇聚酯平均聚合度在2~3之间,均为低聚物。(4)基于脂肪酶催化合成多元醇聚酯的反应,在棉织物表面通过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脂肪酶催化原位合成多元醇聚酯,功能化改性棉织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静态接触角为评价指标,以反应温度、酶载量和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优化了棉织物表面酶促原位合成多元醇聚酯的疏水化改性工艺。棉织物表面分别原位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A_0)、聚丁二酸乙二醇酯(B_0)、聚己二酸丙叁醇酯(C_0)、聚丁二酸丙叁醇酯(D_0)的最优工艺分别为A_0-真空45℃、50%(v/w)脂肪酶、反应8h,B_0-真空55℃、35%(v/w)脂肪酶、反应8 h,C_0-真空45℃、50%(v/w)脂肪酶、反应8 h,D_0-真空35℃、50%(v/w)脂肪酶、反应6 h;最优工艺条件下改性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11.99°±3.61°(A_0)、136.89°±2.76°(B_0)、130.05°±4.98°(C_0)、132.40°±1.80°(D_0);与前期研究中棉织物表面原位合成聚戊二酸乙二酯的静态接触角相比,除原位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A_0)之外,其余叁组在最优条件下改性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分别提高了7.78%(B_0)、2.39%(C_0)、4.24%(D_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分析最优工艺下改性棉织物表面形貌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棉织物表面原位沉积有一层片状或者颗粒状或者网状结构的低聚物多元醇聚酯分子,从而使棉织物表面疏水性得到改善。(5)采用固定化脂肪酶CALB催化氟化二羧酸酯单体与乙二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叁种新型氟化多元醇聚酯(即聚四氟丁二酸乙二醇酯、聚六氟戊二酸乙二醇酯和聚八氟己二酸乙二醇酯),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氟谱、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生成的氟化多元醇聚酯分子。探讨反应底物的类型与大小、反应温度、反应器类型、反应时间及催化剂存在与否分别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优化酶促氟化多元醇聚酯合成工艺。结果表明,脂肪酶CALB对短链氟化二酯的催化活性更高;叁组酶促合成反应中,四氟丁二酸二甲酯与乙二醇发生酶促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更高;脂肪酶CALB对氟化多元醇聚酯合成反应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不使用脂肪酶CALB时,反应温度为40℃时单体转化率可以达到反应温度为70℃时的高转化率水平;超声波处理对酶促聚酯合成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与初始氟化二酯单体的分子量成正相关;最优工艺条件为首先将反应混合液在超声波40℃水浴条件下反应1 h,然后在真空(2 mbar)40℃条件下反应6 h;单体转化率和氟化多元醇聚酯的平均聚合度均与氟化二酯单体的分子大小成反比;合成的叁种氟化多元醇聚酯的热稳定性与其氟化亚甲基的含量呈反比。在此基础上,通过脂肪酶催化在棉织物表面原位合成氟化多元醇聚酯,其中原位合成聚四氟丁二酸乙二醇酯的棉织物表面溴酚蓝液滴润湿时间大于60 min,实现棉织物表面酶促原位聚合疏水化功能改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黄伟[7](2019)在《毫米级含水胶囊壁材原位聚合改性及封装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囊化技术具有改变芯材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控制芯材释放以及免受环境影响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农业、计算机、食品加工、化妆品等领域。毫米级中空海藻酸钙(Ca-SA)载水胶囊具有制备方法简易,操作简单,制备的胶囊粒径均一且可控的优点,因其特殊的核壳结构,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香精封装、化妆品、烟草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Ca-SA胶囊半透性的囊膜不能完全阻止胶囊内相水分的挥发,在非水的环境下胶囊容易失水塌陷,缩短了胶囊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抑制Ca-SA胶囊内部水分的挥发,提高胶囊在非水环境的适用期和储存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反滴法制备了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且球形度较好的毫米级中空Ca-SA载水胶囊。采用原位聚合的方式,利用聚多巴胺(PDA)、无机纳米材料MWNTs和氰基丙烯酸乙酯(ECA)对Ca-SA胶囊进行表面改性及封装。制备了包覆了一层或多层阻水层的改性胶囊。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采用反滴法制备毫米级中空Ca-SA载水胶囊,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PDA包覆到胶囊表面,制备了PDA@Ca-SA胶囊。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在DA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活性。增加DA的浓度、加入强氧化剂SP以及选用碱性缓冲液体系下,均能提高DA在溶液中的反应活性,加快DA聚合形成PDA的速率。探究了DA浓度、反应体系pH值和氧化剂的种类对改性胶囊形貌、粒径、膜厚、球形度以及失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DA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形成PDA纳米粒子包覆到胶囊表面,在胶囊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的PDA涂层。在碱性缓冲液中,使用SP氧化剂,DA浓度为2 g/L时制备改性胶囊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和球形度,保水性能最好,相比于未改性的胶囊,水分完全挥发的时间延长了近两倍。利用无机纳米材料MWNTs的特殊性能,借助PDA极强的黏附性,采用原位聚合法方法对Ca-SA胶囊进行表面改性和修饰,成功制备了MWNTs-PDA@Ca-SA改性胶囊。考察了MWNTs的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胶囊形貌、粒径、球形度和失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DA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PDA纳米粒子附着在胶囊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PDA膜,同时吸附溶液中分散的无机纳米材料MWNTs包覆到胶囊表面,在胶囊表面又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无机纳米包覆层,进一步延缓了胶囊内相水分的散失。当MWNTs浓度为0.6 g/L或1.0 g/L时,胶囊的保水效果最佳。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利用ECA对Ca-SA载水胶囊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在胶囊表面包覆一层PECA聚合物,从而降低胶囊芯层溶液的挥发速率。本研究首先筛选了适宜的溶剂,考察了不同溶剂体系、ECA溶液的添加量,反应时间对改性胶囊外貌、粒径、球形度和失重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宜溶剂满足叁个条件:(1)溶剂不溶于水;(2)溶剂可溶解ECA溶液;(3)溶剂不会破坏Ca-SA胶囊结构。在含苯环的芳香族有机溶剂中,以甲苯和乙苯为溶剂,ECA溶液的滴加量为6 m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制备的改性胶囊具有较好的球形度,保水性能最好,1 h失重率分别为16.1%和35.5%,而未包覆的胶囊1 h后内相水分已全部散失。在氯代烷烃类有机溶剂体系中,二氯甲烷、叁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体系中均能制备出球形度较好的改性胶囊,当ECA溶液的滴加量为6 m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在四氯化碳溶剂体系中制备的改性胶囊保水性能最佳,1 h失重率仅为11.83%,大大提高胶囊在非水环境下的储存稳定性和寿命。(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5-01)
宋婉婷[8](2019)在《分散性土原位注液改性方法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性土分布广泛,因水利工程施工时常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所以许多项目中不可避免的将分散性土作为堤、坝的填筑料。但是分散性土具有抗冲蚀能力低、遇水分散的特性,时常会造成破坏位置隐蔽、破坏过程迅速的工程事故。因此,对分散性土的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究了由氯化铝(AlCl_3)、叁氯乙酸(CCl_3COOH)、氯化钙(CaCl_2)3种材料组成的ACC改性剂的最优配方及其原位注液改性的效果。改性剂的改性效果由分散性鉴定试验(针孔试验、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试验)进行综合鉴定,同时结合性能价格比为参考指标,共同评价分散性土改性剂的改性能力,从而得出最优配比的分散性土改性剂。在研制的ACC改性剂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原位注液改性试验,通过控制改性液剂量、土体压实度、养护龄期等影响因素,探究原位注液改性的最佳方案。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试验、渗透试验、溶质运移模拟等对原位改性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ACC改性剂作为分散性土化学改性剂,可以充分发挥叁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同时促进整体的改性效果。当AlCl_3、CaCl_2、CCl_3COOH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05%、0.05%时,改性效果显着并且最为经济。(2)对原位注液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随着改性液剂量的增大,原位改性的效果越好;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原位改性的效果呈现变差的趋势。其中,在压实度为96%、改性液剂量为4%(120g)时,渗透面积为78.54cm~2(直径10cm)的分散性土试样完全改性深度可以达到5cm,5-10cm深度的土层被改性为过渡性土。(3)影响分散性土原位注液改性的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改性液的渗透范围,二是改性液与土体作用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效果。其中,随着压实度的增大,土体的渗透系数减小,是影响改性液渗透性的主要因素。(4)ACC改性剂产生作用的机制是可以提供高价阳离子置换土体中的钠离子,减少土粒间双电层厚度,同时生成胶凝物质并降低土体碱性,从而抑制土体分散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邵亚诗[9](2019)在《原位改性纳米级白炭黑填充NR性能及其低滚阻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炭黑填充橡胶难以摆脱轮胎的“魔鬼叁角”难题,即低滚动阻力、高抗湿滑性、低生热性能,而白炭黑在此方面表现非常优异,但是白炭黑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原因尚不明确。轮胎工业中需要对白炭黑表面进行改性,以减少白炭黑表面极性基团含量,从而改善白炭黑在非极性橡胶中的团聚现象。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开展了以下工作:1、采用硫酸沉淀法制备了各种粒径的白炭黑,在白炭黑制备过程中分别加入Si-69和PEG2000对白炭黑进行原位改性,制备了粒径在0.5-0.9μm范围的纳米级白炭黑,实现了白炭黑网络的不同相互作用以及白炭黑与橡胶的不同相互作用,以此探究白炭黑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原因。2、与市售白炭黑、炭黑作对比,探究白炭黑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原因。研究发现,在0℃~+80℃范围内,粒径0.9μm的Silica-_(PEG2000)-0.9/NR和粒径0.6μm Silica-_(Si-69)-0.6/NR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模量(E")均低于炭黑(N330)/NR复合材料的;而PSilica-0.4/NR和PSilica-S_i-69-0.4复合材料的E'高于炭黑/NR复合材料,E''低于炭黑/NR复合材料,Silica-_(Si-69)-0.6/NR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损耗因子。市售PSilica-0.4和PSilica-S_i-69-0.4填充天然橡胶60℃的tanδ大于Silica-_(PEG2000)-0.9/NR和Silica-_(Si-69)-0.6/NR。3、进一步考察了原位改性中Si-69、PEG2000用量对白炭黑填充NR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原位改性白炭黑与直接混合改性白炭黑填充NR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Si-69、PEG2000用量的增加,Silica-_(Si-69)填充NR的物理力学性能、动态性能均优于Silica-_(PEG2000)。原位改性Silica-_(Si-69)比直接混合改性Silica/Si-69填充NR的Payne效应、60℃的损耗因子低,具有较好的动态力学性能。Silica-_(PEG2000)在橡胶中分散效果比Silica/PEG2000好,疲劳温升低,永久变形小,60℃的损耗因子低。4、提出了白炭黑降低滚动阻力的机理。5、考察了促进剂加入方式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发现与在开炼机上加入促进剂DZ的胶料相比,在白炭黑制备过程中加入促进剂DZ的Silica_(-Si-69-DZ)填充NR的tc10缩短,胶料硫化延迟这一现象得到改善。复合填料Silica-_(Si-69-DZ)/CB中,在复合填料总量为50份时,随着Silica-_(Si-69-DZ)用量从10份增加至50份,硫化胶的物理综合力学性能变好。Silica-_(Si-69-DZ)用量增加可提高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8)
王维,张可,房冉冉,刘玉硕,谭向君[10](2019)在《KH570原位改性纳米SiO_2球状颗粒的制备及疏水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疏水纳米SiO_2,提高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利用改进的Stber法合成出纳米SiO_2;依据脱醇缩合原理,用有机溶剂置换醇水溶剂,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作为改性剂对其进行原位改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及一系列疏水性能测试表征产物结构并评价疏水效果。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纳米SiO_2成功接枝上有机基团,颗粒形貌呈规则的球形,粒度约为50 nm,团聚现象明显减弱。通过疏水效果测试,改性后的纳米SiO_2能在有机溶剂中均匀分散,且在石蜡溶剂中能稳定存在1年以上;因其吸水率减小至28%,亲油化度增大至62%,接触角由23. 1°增大至129. 8°,可见疏水效果大幅提高。通过研究改性条件得出:最佳改性剂浓度为60%,最佳改性温度为100℃,最佳改性时间为25 h。(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原位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聚丙二醇、1,4-丁二醇、阳离子扩链剂N-甲基二乙醇胺等原料,合成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加入正硅酸乙酯,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将SiO_2粒子引入,合成不同含量(正硅酸乙酯与预聚物质量比)的5种自乳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通过对乳液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乳液粒径尺寸分析、耐热稳定性能分析.在红外表征中Si-O键的出现,可以表明乳液中成功引入SiO_2粒子.通过粒径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可以得出结论: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粒径反而减小,耐热性能却有所提高,表面张力也存在增大的趋势.原位合成聚氨酯乳液具有分散性好、储存稳定、热稳定性高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何超,杨昌跃,周天楠,邓莎.原位交联法制备聚丙烯酸钠改性聚醚砜吸附小球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2].田晶,郭慧君,杨威龙,杨春才.原位纳米SiO_2改性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
[3].王俊议,陈九玉,王鹏,杨骐宁,刘颖.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原位改性及其吸附性能[J].中国粉体技术.2019
[4].陈静,杨建军,付立兵,吴庆云,吴明元.原位聚合法制备纳米SiO_2/PTFE改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邓扬.通过原位交联方法改性PVDF膜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6].赵晓曼.棉织物表面酯酶催化原位聚合疏水化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9
[7].黄伟.毫米级含水胶囊壁材原位聚合改性及封装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9
[8].宋婉婷.分散性土原位注液改性方法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邵亚诗.原位改性纳米级白炭黑填充NR性能及其低滚阻机理分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9
[10].王维,张可,房冉冉,刘玉硕,谭向君.KH570原位改性纳米SiO_2球状颗粒的制备及疏水效果评价[J].中国粉体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