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西游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游记,成书,讽喻,年代,思想,文脉,句式。
后西游记论文文献综述
涂星[1](2019)在《论《围城》主题思想对《后西游记》“跳圈”描写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城》主旨与《后西游记》某些情节的主旨恰似异曲同工,即两书在人生感悟方面都有着相似的体味,都诠释"进去——出来——再进去"这一人生的常在模式。通过材料的对比与考证,能大致窥见这两部书的哲理蕴含甚是浓厚深刻,值得广大学者发掘之、深思之、探讨之。(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金田妮[2](2019)在《论《后西游记》的讽喻寓意》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作为一部讽刺类神魔小说,为后世现实讽刺小说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作品作者的时代探讨和文学评论,进一步了解作品中所讽刺的社会现实,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对儒家的批判,对封建统治阶级愚民的揭露和对世道人情的无情讽刺这叁个方面揭示作品中所体现的讽喻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赵兴勤[3](2018)在《关于《后西游记》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是《西游记》后较有影响的一部神魔小说,一般认为其产生于"明末清初"。然而,根据该书的最早刊本、题款、内容以及《在园杂志》《书隐丛说》等文献透露的信息,这部小说的成书,不会早于康熙初年,不会晚于康熙中叶。《后西游记》将《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改为唐大颠带领孙小圣诸人往西天取真解,且多次叙及真经在而无真解之事,看似随意杜撰,其实包蕴进一段明清之际学术思想演变的丰富内容。首先,取法程朱、表章六经,乃元代以来的学术指向。其次,思想界纷争时起,莫衷一是,学术发展亟须寻找新的出路。叁是学风浮躁,辄相模仿,而不能相互发明,激使学人"寻流泝源,推求古经本旨",以"真解"廓清"异说"。《后西游记》中虚构出的阴阳二气山与"造化小儿",所透现的乃是生当明清之际的读书人对现实人生的感喟与困惑,具有深刻的寓言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黎文华[4](2018)在《《后西游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全书共四十回,是《西游记》叁大续书之一,内容续在《西游记》取经完成之后。小说讲述如来在唐僧取得真经之后,重找唐半偈、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和共赴西天求取真解的故事。学术界对本书研究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也比较单一。本文拟一方面从社会背景出发窥探作者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以文本细读方法,深入全面探讨《后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并最终和《西游记》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全面掌握该书独特而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关于《后西游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成书论。主要是探寻《后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方面主要从小说内容、用语特色及相关资料来推导作者的情况。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着重介绍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以分析该作品受到的影响。第叁章是思想论。把《后西游记》的思想结构划分为叁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作者普遍存在的救世思想;基层结构是作者对明末清初社会世相的批判,主要是讽儒和刺佛。深层结构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通过自我修行达到自度以度世的目的。第四章是艺术论。首先是分析本书作为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审美特性。其次是从小说形象塑造符号化以及小说语言哲理化出发,分析小说偏向寓言说教以致哲理意蕴过重所造成的审美缺失。第五章是续书论。首先是《后》在主题上对原着写心主题的继承与崇信南禅心性修炼的反拨。其次是《后》在情节上对原着相关内容的续写以及相似情节中暗含的反拨。最后是《后》在结构上对原着线性结构的模仿拟作以及事件设置上的微小改造。(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怡微[5](2018)在《20世纪以来《后西游记》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部普遍被认为文学价值不高的《西游记》续作,作于清初的《后西游记》在清末明初出版时可谓繁荣,铅字排印本多,到了当代反而没有《续西游记》的通行本多,出版频率也不及《续西游记》频繁。一般而言,《后西游记》的早期评价不高,直到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海内外学人的关注,并重新思考其文学价值和意义。1992年,美国就有以《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在这部很少被研究者关注的论文中,为《后西游记》纳入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由此可见,《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可被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徐霄涵[6](2018)在《《后西游记》被动句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神魔小说,原书不署作者,书中题“天花才子点评”,其主要故事情节延续《西游记》,是《西游记》叁大续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一部。《后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浓厚口语色彩的长篇小说,其语言是典型的古白话。在《后西游记》的诸多语法现象中,被动句式十分有特色,正处于向现代汉语被动句式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是研究当时被动表示法极有价值的语料,对其研究可以展现此时期被动句式的面貌,也可以梳理、管窥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以《后西游记》为语料,对该书中的被动句式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探讨,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后西游记》中的被动句式做了界定和分类,《后西游记》中被动句式共有363例,我们将其分为叁类十种。分别为文言被动句式,包括“于”字式、“为”字式和“见”字式,这一类形式在《后西游记》中出现很少,属于古汉语被动句式在当时语言中的残留;“被”字式,这一类被动句在《后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最高,可以看出“被”字式在表示被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其他形式,也就是近代汉语被动句式的新兴形式,包括“蒙”字式、“吃”字式、“遭”字式、“着”字式、“让”字式、“与”字式。第二,对《后西游记》中残留的文言被动句式做了研究,分为“于”字式、“为”字式和“见”字式叁个小节,分别梳理了它们的发展脉络,存在缺陷或优势,其中包含分析其构成形式,标志性词语的词性与具体作用等并分别对它们做了静态的描写。第叁,对《后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被”字式进行详尽描写,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们将《后西游记》中的“被”字式分为“N被句”和“零被句”两类,梳理其产生发展并与古代汉语时期“被”字式进行对比,试图勾勒出此时期“被”字式的发展面貌。第四,对《后西游记》中出现的新兴古白话被动句式进行静态描写,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由“遭受”语义虚化而来的“吃”字式、“蒙”字式、“遭”字式;由使役动词虚化而来的“让”字式、“着”字式;以及由“给予”义动词虚化来的“与”字式。通过研究新兴被动句式,试图找到不同被动标志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被动标志词产生所蕴含的规律,这为我们研究新兴被动式的产生条件提供了思路。第五,结合现代汉语“叁个平面”语法理论,对《后西游记》中一些主要被动句式的语义色彩和语用价值进行简单分析,力求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示汉语被动式的面貌。第六,总结《后西游记》被动句式的使用特点,如“于”字式等文言被动句式基本已消亡殆尽,“被”字式被继承且十分兴旺,其中出现了许多复杂形式,一些新兴的古白话被动句式也有运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杨国学,朱瑜章[7](2012)在《前《西游记》文化与后《西游记》文化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洪强[8](2011)在《《后西游记》作者及成书年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第17回中的"截腰坑"、"情欲堑"乃实有其地,是在广东,又加之小说多用潮州方言,则可大体断《后西游记》作者为潮人;《后西游记》中第32、33回出现了"不老婆婆",在明末小说《韩湘子全传》第24回中也出现了"不老婆婆",则可大概断《后西游记》为明末作品。(本文来源于《潍坊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林海曦[9](2010)在《从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兼具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文学特性,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其自身价值所蕴含的特质与弊端一直被学界所忽略。本文以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体系的双重要素,逻辑价值对实在价值的影响,及其价值缺陷的成因。(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刘丽华[10](2009)在《《后西游记》与晚明文人价值观的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续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虽然沿袭了神魔小说的题材,但是它却和现实贴得很近。作者利用西游故事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代表着晚明文人的价值观。小说抨击虚伪道德,否定救世的可能性,价值观的最终走向是消极的,而经济发展、社会风气以及思想界的活跃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09年18期)
后西游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西游记》作为一部讽刺类神魔小说,为后世现实讽刺小说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作品作者的时代探讨和文学评论,进一步了解作品中所讽刺的社会现实,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对儒家的批判,对封建统治阶级愚民的揭露和对世道人情的无情讽刺这叁个方面揭示作品中所体现的讽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西游记论文参考文献
[1].涂星.论《围城》主题思想对《后西游记》“跳圈”描写的借鉴[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金田妮.论《后西游记》的讽喻寓意[J].青年文学家.2019
[3].赵兴勤.关于《后西游记》研究的几点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4].黎文华.《后西游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5].张怡微.20世纪以来《后西游记》研究述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徐霄涵.《后西游记》被动句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7].杨国学,朱瑜章.前《西游记》文化与后《西游记》文化辨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2
[8].刘洪强.《后西游记》作者及成书年代考[J].潍坊学院学报.2011
[9].林海曦.从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缺陷[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10].刘丽华.《后西游记》与晚明文人价值观的变化趋势[J].丝绸之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