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超敏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异性,免疫学,免疫,电针,课堂,胸腺,病原。
型超敏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菲[1](2019)在《《Ⅰ型超敏反应》说课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Ⅰ型超敏反应》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免疫部分比较重要的章节,本文以说课形式通过教学分析、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及效果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与同仁进行交流探讨。(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3期)
吕建炜[2](2019)在《Ⅰ型超敏反应的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Ⅰ型超敏反应"授课结束后通过说课,阐述教学设计思路,着重强调针对本节内容,结合式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期望与同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王敏,赵玉霞[3](2019)在《Ⅰ型超敏反应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特别是变应性鼻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在全球儿童和青年中呈逐年增加趋势。大多数患者通过避免过敏原接触、接受传统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AIT)及对症药物治疗,病情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少数患者仍然有持续的症状,处于有生命威胁的过敏反应风险中。探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新疗法(novel immunotherapy)和开发传统AIT新技术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策略。现依据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制,对这两个方向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张甲[4](2019)在《某县区1500例Ⅰ型超敏反应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商洛市洛南县Ⅰ型超敏反应患者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为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诊断依据。方法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法对1 500例超敏反应患者进行常见的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射性变应原检测。结果 1 500例超敏反应患者吸入变应原皮肤阳性率以室内尘土、螨虫最高,分别为68.7%和67.8%;食入性变应原皮肤阳性率鱼、虾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6.5%和33.3%;接触性变应原皮肤阳性率以毛料用品、洗发水最高,分别为35.0%和31.7%;注射性变应原以青霉素、异种蛋白最高,分别为40.3%和35.1%。结论变应原检测可为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有助于寻找变应原,尽可能避免接触变应原,为脱敏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17期)
章能胜,陈晓玲[5](2018)在《翻转课堂在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以《Ⅰ型超敏反应》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复杂,学生反映难理解、难学。以《Ⅰ型超敏反应》教学为例,从内容选取、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法、教学反思等方面,探究翻转课堂在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18期)
王睿[6](2017)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背景"免疫学"是面向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病理过程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叁年级学生,讲授过程结合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思想,围绕生物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学生未来发展对专(本文来源于《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赵芳,方亮,曹子鹏,王迪雅,刘明朝[7](2017)在《铅中毒抑制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铅是环境中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在我国,铅中毒的危害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研究表明,铅中毒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其中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或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尽管以前的研究表明铅暴露会影响Th细胞的功能,但铅的免疫毒性仍未被完全了解。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铅暴露对大鼠T细胞发育的影响以及抑制大鼠体内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21天断乳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铅组,采用饮水染铅(本文来源于《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7-09)
高义森[8](2017)在《电针足叁里对小运鼠Ⅳ型超敏反应防治效应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电针疗法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但对于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针对小鼠DTH治疗效果,试探讨电针足叁里防治Th1介导的DTH的效应机制。方法使用雌性C57BL/6小鼠,共32只,体重约为18-20g,将小鼠通过编号查询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OVA-DTH组)8只、电针治疗组(DTH+EA组)8只、假电针组(DTH+Sham组)8只共4组。测量小鼠足垫厚度,使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足垫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G和IgE水平,并检测足垫组织匀浆上清炎症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和IL-5)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脾脏CD4~+IFN-γ+T细胞和CD4~+IL-4+T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脾脏分离纯化的T细胞T-bet与GATA-3蛋白表达,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能明显减小OVA导致的小鼠足垫厚度(P<0.05),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治疗组小鼠足垫组织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与聚集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可显着减轻OVA导致的小鼠足垫表皮层肿胀(P<0.0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可显着抑制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和IgE水平(P<0.01),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小鼠足垫组织Th1类细胞因子水平(如IFN-γ和TNF-α)显着降低(IFN-γ:P<0.05,TNF-α:P<0.01),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和假电针组小鼠足垫组织Th2类细胞因子(IL-4,IL-5)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流式细胞学的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脾CD4~+IFN-γ+T细胞明显增加(P>0.05),同时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脾CD4~+IFN-γ+T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比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叁组间脾CD4~+IL-4+T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脾CD4~+IFN-γ+T细胞和脾CD4~+IL-4+T细胞计数的变化水平,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的DTH小鼠脾Th1/Th2细胞比率(即脾CD4~+IFN-γ+T细胞数/脾CD4~+IL-4+T细胞数)降至正常值附近,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n blo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bet蛋白活性增强,而电针治疗组T-bet蛋白活性减弱,对GATA-3则无显着影响(P>0.05);通过T-bet/GATA-3比率的统计分析,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比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假电针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电针“足叁里”对OVA诱导的小鼠DTH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电针“足叁里”可通过减少IFN-γ的转录因子T-bet蛋白的表达,重建Th1/Th2平衡,改善Th1介导的过敏性皮肤炎症。3.电针“足叁里”可作为过敏性炎症和Th1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有效疗法。(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31)
庞慧,李水仙,王金胜,刘明社,原浩[9](2016)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微课参赛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体会到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法宝。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此教学方式较好,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觉地在课前、课后及时观看微视频,课堂上将不懂不会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微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QQ、微信等交流工具快速与教师进行沟通。借助微课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期待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9期)
李雪静[10](2016)在《1例肌注胸腺五肽致Ⅰ型超敏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患者,女,38岁。因"右腋下皮疹伴疼痛3d"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t36.1℃,HR74次·min-1,R20次·min-1,BP112/78mm Hg(1mm Hg=0.133k Pa)。神清,消瘦,右腋下约3~4cm左右斑片状疱疹,沿肋间神经分布,有少许淡红色丘疹,轻度触痛,感觉过敏,无溃破,无脱屑,无色素沉着。初诊为"皮肤带状疱疹",给予更昔(本文来源于《当代临床医刊》期刊2016年04期)
型超敏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就"Ⅰ型超敏反应"授课结束后通过说课,阐述教学设计思路,着重强调针对本节内容,结合式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期望与同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超敏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菲.《Ⅰ型超敏反应》说课设计[J].科技视界.2019
[2].吕建炜.Ⅰ型超敏反应的教学设计[J].甘肃科技.2019
[3].王敏,赵玉霞.Ⅰ型超敏反应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9
[4].张甲.某县区1500例Ⅰ型超敏反应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5].章能胜,陈晓玲.翻转课堂在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以《Ⅰ型超敏反应》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
[6].王睿.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
[7].赵芳,方亮,曹子鹏,王迪雅,刘明朝.铅中毒抑制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研究[C].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7
[8].高义森.电针足叁里对小运鼠Ⅳ型超敏反应防治效应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9].庞慧,李水仙,王金胜,刘明社,原浩.《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微课参赛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
[10].李雪静.1例肌注胸腺五肽致Ⅰ型超敏反应[J].当代临床医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