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材料分析研讨会报告

课程材料分析研讨会报告

一、关于课程教材分析讲习班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睦楚[1](2021)在《“在地化”之探索:略论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地方教育服务》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由北平师范大学演变而来的西北师范学院,在陕甘一带艰难办学。该校在为国育才的同时,亦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方教育服务工作。如举办和参与陕甘中学教员暑期讲习会、复办小学教育通讯处、创办小学教员进修班、成立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区、组织学生开展乡村社教服务等。这些探索一方面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也注重地方现实需要,主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话中凸显地方特色,并在短期内集中师资力量提升在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总的来说,这些服务工作,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促进了西北特别是陕甘两省中小学地方教育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很好地反映出彼时西北师范学院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之间、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状况,彰显了高等院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

王立[2](2021)在《燕京、魁阁、清华:那些社会学先贤的心灵驿站——写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文中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兴旺,是一代代社会学先贤的追求。一代代社会学先贤的苦苦求索,成就了中国社会学的兴旺。1979年,在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队伍中,汇集了以"燕京学者-魁阁团队-清华学人"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先贤。本文沿着这一脉络回顾和审视了那些社会学先贤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学术研究观照国家命运,寻找爱国救国的道路,伴随中国社会学曲折前行的艰难历程。

林干,肖韵贤[3](2021)在《试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的侨务实践》文中认为1926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国民党党立华侨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产物。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国民党左派,海外部部长彭泽民仿效毛泽东同志举办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举办的全国唯一的华侨运动讲习所。它的任务是培养国民党海外党务活动骨干和华侨运动的积极分子,借此推动海外华侨革命运动的发展,以配合国内国民革命。中共派出中共党员张航声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实际工作,萧楚女等中共党员任讲习所教员。学员也以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居多。中共在华侨讲习所的侨务实践,也为此后中共制定侨务政策及开展侨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刘豪兴[4](2021)在《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建筑工”——王康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中的贡献》文中提出在百废待举的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年代里,从魁阁走出来的一对师生——费孝通与王康,为社会学新厦不断添砖加瓦。这是时代使然。花甲之年的王康深知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阻力与困难,不遗余力地协助费孝通做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解释和"正名"工作,培育社会学"种子",实践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计划,支持、协助各省(区、市)建立社会学会、社会学研究机构,以及举办社会学讲习班、研究班,组织力量编写社会学教材和辞书。在学术上,他把握方向,多有自己的见解。

吴荻[5](2021)在《浙江音乐教育家靳卯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兆增[6](2021)在《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研究(1928-1938)》文中指出云南近代中等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在民国初期得到初步发展,1928年后的十年间,社会安定,教育系统逐渐完善。出于推行义务教育所产生的师资需求,相应的中等师范教育被教育当局所重视,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且日渐多样化,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中愈发体现师范性。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不仅为云南这个民族众多的边陲省份提供了可观的师资,也进一步推动了滇省义务教育的普及。本文以1928-1938云南中等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云南省档案馆、图书馆馆藏资料,对此时期云南省中等师范教育进行研究。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首先,分析此时期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其中,云南省对于义务教育普及的需要是本时期中等师范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政局平稳与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其次,在政策上和数量上梳理了1928-1938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情况;再次,从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管理情况;然后,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与训育等方面对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该时期的中等师范教育对于云南省厉行义务教育以及维持云南边地和内地的联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该时期义务教育师资的过分需求主导着这一时期云南省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致使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对自主性,在发展中难免出现急于求成的问题,加之时代限制、经费不足等原因,又导致其发展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云南中等师范教育为云南近代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是“新云南”发展的人才基础,也是义务教育、民众教育推行的保证。经过这十年左右的发展,云南省中等师范教育的基础大体奠定,对之后的云南教育事业乃至现代的义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近代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的反思,为今天的云南师范教育提供借鉴。

蔡晨欣[7](2021)在《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会研究》文中认为云南省教育会是云南近代历史中较为重要的教育团体,存在时间很长。它经历了组建、发展、停滞、重振四个时期,会务重心经历了兴学补政、教育研究到亲民教育的改变,组织体系前期为会长制,后期为委员制。云南省教育会积极开展教育、社会、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为最主要开展的活动,分为推广教育、研究教育、辅助教育行政三大板块。政治活动主要是参与政治改革、舆论宣传。社会活动以开办图书馆、职业介绍所等福利事业为主要方式。因为战争、经费、云南政治、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省教育会具有组织规模有限、教育活动比重最大、注重教育实践的特点。云南省教育会开展的活动对民国时期云南文教具有一定历史作用:第一,云南省教育会通过创办教育杂志、讲演会、讲习会等活动进行教育推广,促进国内外教育理论与教育时事在云南的积极传播,提高教育界科研能力,培养师资人才,促进近代先进教育思想在云南的推广。第二,云南省教育会积极联络省内教育界人士,举行会议提供教育建议,并关注教育界人士利益保障,凝聚教育合力,促进教育改革及教育行政制度的近代化推进。第三,云南省教育会积极参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承办第九届教育会联合会,实现边疆与内地首次大规模教育交流,促进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近代化同步发展。第四,云南省教育会通过开办活动进行教育交流,鼓励教育研究,使教育界及学校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热情,提高教员教学水平。第五,通过出版杂志、创办开智印刷公司、创办图书馆等方式,开阔民众视野、教化民众、改良风气,推进了云南文化的近代化。结语部分在总结了前文对云南省教育会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云南省教育会对云南文教的发展具有一定示范性。研究云南省教育会对当代教育团体在推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凝聚教育合力、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项祎[8](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指出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赵子夜[9](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岳五妹[10](2021)在《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1840-1926)》文中提出对于区域教育史地理范围的厘定,往往以交通枢纽、政治地位、经济中心为划分的标准,山东运河区域则是由运河联通而成的公共区域,其已突破了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定,呈现出了动态分布,层级辐射的特点。由于运河流经的城市众多,加之各地旧学之传统各异,学校教育的发展程度的确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异质化的同时,经过明清两朝的积淀,运河的流淌使运河区域形成了稳定且不断传承的文化特质,保证了运河区域社会的稳定以及文教活动的同质特征。所以,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思潮的现代化。在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经过历史变革,由传统教育的衰落,新式教育的发展,而至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全文共分五章,立足现有史料,全方位展现了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为清代传统教育的回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起步较晚,山东境内仍以封建教育为主,传统府州县学、书院教育是该时期官方学校教育的内容,私塾、义学为民间办学形式。聊城地区、济宁地区官学教育突出,松林书院、泺源书院为知名的书院,武训义学办学规模较大。山东运河区域传统教育繁杂,办学传统一直延续至民初,科举制下的传统旧式教育逐渐成为了早期现代化的阻碍。1840-1900年为山东运河区域早期教育的转型时期。1840年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型。此时清政府学习西方器物、军事、文化,以“求富”、“自强”为口号开展洋务运动,教育上主要是建立洋务学堂,发展西方军事工业。传教士来华兴建教会学校,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山东运河区域开办有峄县煤矿厂、山东机器制造局等以发展洋务实业,举办山东威海水师学堂以培养人才,这些活动促进了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转型。1900-1911年为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变革时期。清末新政的变革,是对政治、经济、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废除科举制度,山东清末新式教育对旧式教育造成了冲击。清末新政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不断完善,山东法政专门学堂、山东农业高等专门学堂、山东大学堂、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等学校的建立组成高等教育改革。同时,由师范讲习所、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等各级师范教育发展成为师范教育体系,为清末文化事业带来新的契机,山东教育早期现代化得以充分进展。山东运河区域早期现代化水平与全国保持一致。济南、德州等地学校教育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带来区域文化和教育上的变革。1912-1926年为山东运河区域早期现代化的蜕变时期。民国初期,民主共和政制得以发展,《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的陆续颁布,山东地区早期现代化走向制度化。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几所省立师范的建立、几所专门高等学校的成立,大大丰富早期现代化学校教育的内容。王祝晨、范明枢等一批教育家推动全省教育改革,推动了山东地区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济南等地开展了教育早期现代化运动。最后,文章对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做出了反思。山东运河腹地具有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始终伴随着教育早期现代化。大运河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积淀,济宁、德州、聊城等沿运城市深厚的儒学传统,这些因素促使运河区域学校在进行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同时,又确保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文脉的传承,为我们构建教育自信,进而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经验。

二、关于课程教材分析讲习班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课程教材分析讲习班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在地化”之探索:略论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地方教育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时西北师范学院地方教育服务之缘起
    (一)对战时中小学教师进修问题的重视
    (二)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之提倡
    (三)李蒸对社会教育的推动
        1.战时推行社会教育刻不容缓。
        2.关于社会教育的任务和推行方法。
        3.社会教育对于个人、国家和民族的积极作用。
        4.中等以上学校学生须利用暑假参加有关的社会服务。
        5.关于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方法。
二、主办和参与陕甘两省中学教员暑讲会
    (一)参与甘肃省暑讲会情况
    (二)参与陕西省暑讲会情况
    (三)主办暑讲会情况
三、小学教育通讯处的复办及小学教员进修的开展
    (一)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的由来及复办
    (二)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的运行
    (三)小学教员进修班的举办
四、乡村社教实验区及学生暑期乡村服务
五、余论:“在地化”之求索

(2)燕京、魁阁、清华:那些社会学先贤的心灵驿站——写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燕京时期
三魁阁时期
    1. 云南大学前期(1938年8月至1944年6月)
    2. 云南大学后期(1944年7月至1946年8月)
四清华时期
五重建时期
六余论

(3)试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的侨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革命时期的广州侨务状况与华侨运动讲习所缘起
    (一)广州侨乡都市的历史特点
    (二)大革命浪潮中侨界的力量
    (三)左右两派对侨务主导权的争夺
    (四)华侨运动讲习所缘起
二、中共对华侨问题的关注
    (一)团结华侨是统一战线的需要
    (二)中共首先提出“保护华侨”政策
    (三)中共对海外华侨运动的认识
三、中共在开办华侨运动讲习所的侨务实践
    (一)中共参与筹办领导华侨运动讲习所
    (二)中共主导华侨运动讲习所的教务
    (三)华讲所是中共培养华侨运动骨干的开端
    (四)华侨运动讲习所开启了中共华侨统一战线工作
四、中共在华讲所的实践对其日后侨务政策的影响
结语

(4)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建筑工”——王康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中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社会学“正名”
二培育社会学“种子”
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论着与见解

(6)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研究(1928-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寻求真相:展现1928-1938 年间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情况
        (二)现实诉求:对当代云南省教师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师范教育的研究
        (二)文献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师范教育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28-1938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动力
        一、义务教育普及需要
    第二节 发展基础
        一、各级政府政策推动
        二、政治经济基础
        三、教育发展基础
第二章 1928-1938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改进规范时期(1928-1932)
        一、规划办学:师范学校的改进办理
        二、兼顾乡村:乡村师范教育的充实
    第二节 巩固发展时期(1933-1938)
        一、划分学区:师范学校恢复独立设置
        二、教化边地:发展边教以培养师资
第三章 1928-1938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
        二、校务组织设置和管理
    第二节 教师管理
        一、教职员任用资格
        二、教职员待遇
        三、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学生管理
        一、招生与管理
        二、师范生待遇
        三、就业与服务
第四章 1928-1938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培养目标
        一、省立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
        二、县立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
        三、边地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
    第二节 课程设置
        一、以实用性为主的课程设置
        二、体现师范性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实习与训育
        一、学生实习
        二、学生训育
第五章 1928-1938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成就
        一、促进了义务教育推广指导地方教育发展
        二、为维持边地和内地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二、师范生毕业率低
        三、教育教学存在局限
    第三节 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主要启示
        一、教育经费是师范教育的存续之基
        二、师范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三、教学实习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考察云南教育会对民国云南教育近代化的作用
        (二)云南省教育会研究对当今教育团体的运行具有借鉴作用
    二、选题意义
        (一)云南省教育会研究是对教育史研究的扩充
        (二)云南省教育会对当代教育团体在运作与功能上具有借鉴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中国近代教育会现状
        (二)云南省教育会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
        (一)教育会
        (二)教育近代化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云南省教育会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云南省教育会产生外在背景
        一、清末推行新式教育的需要
        二、结社传统与结社热潮的影响
    第二节 云南省教育会产生的内部条件
        一、云南近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云南新士绅阶层与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推动
第二章 云南省教育会的总体情况
    第一节 云南省教育会发展概况
        一、兴学补政:云南教育总会组建时期(1909-1912)
        二、研究教育:云南省教育会发展时期(1913-1927)
        三、改造重组:云南省教育会停滞时期(1927-1931)
        四、亲民教育:云南省教育会重振时期(1931-1949)
    第二节 云南省教育会的成员情况、组织结构与经费情况
        一、云南省教育会的成员情况
        二、云南省教育会的组织结构
        三、云南省教育会的经费情况
    第三节 云南省教育会的性质
第三章 云南省教育会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发展教育
        一、开设学校,推广教育
        二、发展学术,研究教育
        三、办理学务,辅助教育
    第二节 其他活动
        一、参与政治
        二、开展社会活动
第四章 云南省教育会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第一节 云南省教育会的特点
        一、组织规模有限
        二、活动以教育活动为主
        三、注重教育实践
    第二节 云南省教育会的历史作用
        一、推进云南近代教育发展
        二、促进云南近代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4.3.1 思想改造
        4.3.2 技能改造
        4.3.3 形象改造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1840-192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山东运河区域史、山东运河区域教育史研究
        二、山东运河区域清代传统教育回溯
        三、山东运河区域教育的转型(1840-1900)
        四、山东运河区域学校教育的变革(1900-1911)
        五、山东运河区域教育的蜕变(1912-1926)
        六、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经验总结
        七、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相关结论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山东运河区域
        二、教育早期现代化
        三、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山东运河区域清代传统教育回溯
    第一节 清代前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地方官学
        一、地方官学
        二、科举考试
        三、教学管理
        四、历史作用及困境
    第二节 清代前期山东运河区域的书院
        一、书院的种类
        二、组织机构
        三、教学与管理
        四、书院经费
        五、考试规定
        六、书院的教育特色
    第三节 清代前期山东运河区域的义学教育
        一、义学教育概况
        二、官方义学
        三、私人兴学活动
        四、义学分布统计
第二章 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转型(1840-1900)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转型
        一、洋务运动与山东早期现代化
        二、洋务运动与新式教育
        三、山东新式学堂的发轫
    第二节 教会教育与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转型
        一、西学的传播
        二、教会办学
    第三节 山东运河区域早期新教育的历史评价
第三章 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变革(1900-1911)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山东运河区域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山东运河区域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初等教育为中心
        一、私塾的延续
        二、新式学堂的建立
    第四节 山东运河区域的中等教育
    第五节 山东运河区域的高等教育
        一、山东大学堂
        二、山东官立法政学堂
        三、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四、山东优级师范学堂
        五、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
        六、高等教育的评价
    第六节 山东运河区域的师范教育
        一、师范传习所
        二、初级师范学堂
        三、济南师范馆到山东师范学堂
    第七节 清末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教育的评价
第四章 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蜕变(1912-1926)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教育蜕变
        一、辛亥革命与教育早期现代化
        二、北洋政府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教育早期现代化
    第二节 山东运河区域新教育体制的奠基
        一、民国时期新学制的颁行
        二、新学制的内容及影响
    第三节 山东运河区域初等教育的蜕变
        一、教育内容
        二、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
        三、德育和体育
        四、考试制度
        五、私立小学的兴办
    第四节 山东运河区域中等教育的蜕变
        一、省立中学
        二、私立中学
    第五节 山东运河区域高等教育的蜕变
    第六节 山东运河区域实业教育的蜕变
        一、工商教育
        二、农林教育
        三、医科教育
        四、着名实业学校举要
    第七节 山东运河区域师范教育的蜕变
        一、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二、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三、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四、师范讲习所
    第八节 民初山东运河区域教育的评价
第五章 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山东运河区域传统文化与教育自信
        一、山东运河区域儒学传统与文化自信
        二、文化传统与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
    第二节 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与当今教育发展
        一、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特点分析
        二、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课程教材分析讲习班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地化”之探索:略论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地方教育服务[J]. 张睦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05)
  • [2]燕京、魁阁、清华:那些社会学先贤的心灵驿站——写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J]. 王立. 魁阁, 2021(01)
  • [3]试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的侨务实践[J]. 林干,肖韵贤. 客家文博, 2021(03)
  • [4]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建筑工”——王康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中的贡献[J]. 刘豪兴. 魁阁, 2021(01)
  • [5]浙江音乐教育家靳卯君研究[D]. 吴荻.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6]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研究(1928-1938)[D]. 冯兆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会研究[D]. 蔡晨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山东运河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1840-1926)[D]. 岳五妹. 河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课程材料分析研讨会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