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氟硅酸和碳铵制高纯二氧化硅的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赵晗[1](2019)在《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铁、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纯石英砂是指SiO2含量在99.99%以上石英粉体,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当中,其制备方法一直被欧美强国所垄断。目前我国制备出的高纯石英砂与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高纯石英砂的需求多依赖于进口,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高纯石英砂的制备方法中,通过高温煅烧高纯二氧化硅得到高纯合成石英砂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方法。高纯二氧化硅的制备多采用沉淀法,其难点主要在于硅酸钠溶液的提纯净化工艺上。本实验选取Na2SiO3·9H2O为原料,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硅酸钠溶液,分别向硅酸钠溶液中引入NaAlO2、Fe2(SO4)3、Ti(SO4)2来模拟水玻璃体系中Al、Fe、Ti这三种杂质的存在形式。然后向体系中加入不同的钙基除杂剂(CaO粉末或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按钙硅比为1:1、液固比为30:1的比例进行投料。在反应温度分别为120℃、140℃、160℃、180℃,反应时间分别为1 h,2 h,4 h,6 h,8 h,10 h,12 h,14 h,16 h的条件下,采用水热法进行除杂。通过对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物质进行XRD和SEM分析,得到硅酸钠溶液深度除杂的除杂反应过程;通过对除杂反应过程的研究得到脱除Al、Fe、Ti的最佳条件。综合考量除杂的最佳条件后,对工业级水玻璃溶液进行深度除杂,经ICP-MS分析得出溶液中剩余的Al、Fe、Ti杂质含量,并计算其脱除率。本实验参考铝酸钠中脱除硅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硅酸钠-铝酸钠-氧化钙-水体系中,在反应温度为120℃和140℃时,是以生成钠硅铝渣Na6(AlSiO4)6·4H2O和Na6Al6Si10O32(H2O)12的形式脱铝。(2)在硅酸钠-铝酸钠-氧化钙-水体系中,在反应温度为160℃和180℃时,是以生成钠硅铝渣Na6(AlSiO4)6·4H2O和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这两种形式脱铝。(3)在硅酸钠-铝酸钠-氯化钙-水体系中,是以生成多种水化石榴石(Ca2.93Al1.97Si0.64O2.56(OH)9.44、Ca5Si5Al(OH)O17·5H2O和Ca3Al2(SiO4)1.53(OH)5.88)的形式脱铝。(4)在硅酸钠-硫酸铁-氯化钙-水体系中,在反应温度为120℃和140℃时,是以生成(Ca,Fe)SiO3和Fe2O3·H2O这两种形式脱铁。(5)在硅酸钠-硫酸铁-氯化钙-水体系中,在反应温度为160℃和180℃、反应时间为14 h时,是以生成(Ca,Fe)SiO3和Fe2O3·H2O这两种形式脱铁。(6)在硅酸钠-硫酸铁-氯化钙-水体系中,在反应温度为160℃和180℃时,反应进行6 h后,是以生成Fe2O3和Fe2(SiO4)这两种形式脱铁。(7)在硅酸钠-硫酸钛-铝酸钠-氯化钙-水体系中,是以生成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和Al3Ti5O2这两种形式脱铝,是以生成Al3Ti5O2的形式脱钛。(8)最佳脱除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9)在工业级水玻璃溶液体系中,综合考量各杂质的最佳脱除条件进行除杂,反应后Al、Fe、Ti的脱除率分别为97.85%、95.74%、99.22%,Al、Fe、Ti的总杂质含量为5.763 ppm,能够达到制备高纯石英砂的要求。
何宾宾,张晖,傅英,周琼波,姜威[2](2017)在《浅议磷肥副产氟硅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氟硅酸是磷肥企业副产的废物,量大组分复杂,难以利用。本文综述了氟硅酸利用的方法及途径,主要用于制取冰晶石、氟化钠、氟化铝以及氟化铵等产品。
谭蕾,汤正河[3](2017)在《磷肥副产含硅化合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高纯二氧化硅属于高性能无机硅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磷肥副产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的研究情况,着重论述了由氟硅酸和氟硅酸钠制备高纯二氧化硅的具体工艺,并对磷肥副产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的前景进行了扼要展望。
李霞[4](2016)在《用氟硅酸制备高纯氟化钾联产白炭黑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工业副产氟硅酸为原料制备氟化钾,会造成磷酸根和硫酸根在氟化钾产品中的累积从而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在使用氢氧化钾碱解的过程中碱的用量不好控制,稍过量就会使二氧化硅溶解从而影响氟化钾的产品质量。重点研究了使用工业副产氟硅酸制备高纯氟化钾联产白炭黑的工艺,解决了杂质累积问题,并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关键点控制、产品质量及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该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工艺合理、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
张琪[5](2016)在《氨化法制备高纯二氧化硅及高纯石英的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硅酸是磷肥生产中的副产物,任其排放会污染环境,造成氟硅资源的浪费。利用氟硅酸,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硅产品或氟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环保意义。本实验以氟硅酸为原料,一步氨化反应得到氟硅酸铵溶液,设计铵盐钙盐除杂,得到净化的氟硅酸铵溶液,经过二步氨化反应得到产品高纯二氧化硅,然后高温煅烧高纯二氧化硅,制备了高纯晶体石英。对反应过程中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制备氟硅酸铵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一步氨化反应终点p H=3.84.0,氨水滴加速度1.5ml·min-1,反应温度25℃,搅拌速度200r·min-1,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氟硅酸铵得率93.6%。铵盐为添加剂调节氟硅酸铵溶液p H=6.5,溶液中的Ca金属杂质去除率达88.8%,Mg金属杂质的去除率达81.2%;钙盐为沉淀剂除杂,溶液中Fe去除率为82.3%,Al去除率达79.8%。除杂的最佳工艺条件:m(钙盐):m(H2Si F6折100%计)=9wt%,陈化40min,静置9h,最佳工艺条件下,去除了溶液中97.9%的金属杂质,得到了高纯的氟硅酸铵溶液,除杂效果理想。当m(钙盐):m(H2Si F6折100%计)=9wt%时,产品Si O2中金属杂质去除率98.1%,杂质含量小于100μg·g-1,属于高纯二氧化硅,产品Si O2纯度达到99.99%。制备高纯二氧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终点p H=8.5、反应温度40℃、氨水滴加速度4ml·min-1。该条件下,高纯二氧化硅得率94.6%,粒径0.35μm。经由IR、TG检测,证明产品是Si O2,XRD分析,产品Si O2为非晶态;SEM分析,样品分散性良好,呈蓬松多孔状。高纯二氧化硅在煅烧温度高于1200℃时发生晶型转化,当温度达到1300℃,保温时间为2h时,无定型Si O2转化为方石英晶体,转化率接近100%;晶化后样品的表面孔道消失,结构更为紧实;高温煅烧后,样品粒径减小,体积收缩,当煅烧温度达到1300℃,体积收缩率达81.89%。
安涛[6](2014)在《高纯二氧化硅联产无水氟化氢铵新工艺开发及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纯二氧化硅作为优良的绝缘体用于电子工业。氟化氢铵用于铝材表面处理、玻璃蚀刻等领域。目前,国内多个厂家开发了以氟硅酸、液氨为原料生产白炭黑联产氟化氢铵工艺,现有的工艺生产的氟化氢铵易潮解、结块;白炭黑附加值低。因此,开发一种高纯二氧化硅联产无水氟化氢铵的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氟硅酸氨解法生产高纯二氧化硅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硅产率主要受原料配比影响;反应温度是控制反应的主要因素,搅拌速率和滴加速率次之,同时得到了氟硅酸氨化法制备高纯二氧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最佳的原料配比为n(NH3): n(H2SiF6)=18:1,此时二氧化硅产率达到98.4%;反应温度40℃,滴加速率6mL/min,搅拌速率采用二档(500rpm),陈化时间2.0h,在此条件下,二氧化硅纯度达到99%。利用氨解反应的滤液,分别采用热解法、酸化法制备氟化氢铵。通过对比,热分解法所得的产品含量低,原料利用率低,分解耗能高;酸化法不需要加热,所得产品纯度高,质量能达到优等品。酸化法最优的氟化铵溶液质量分数为30%,反应终点pH值为3,该条件下,氟化氢铵的收率达到95%,含量在98%以上,所得产品达到了优等品的标准。分别采用冷却结晶和结片法得到最终的产品,通过稳定性考察,结片法所得的产品吸湿量小,稳定性好,经过3个月实验后,产品含量仍可达到优等品标准。本文进行了年产2000吨高纯二氧化硅联产1.5万吨无水氟化氢铵项目工艺设计。首先确定了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各单元操作进行物料衡算,对典型设备进行了热量衡算;进行设备选型计算,确定了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汇总形成了工艺设备一览表,对典型设备进行了控制方案设计,并绘制了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完成了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管道布置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平面布置。
周绿山,明大增,李沪萍,李志祥[7](2013)在《氨解剂在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回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介绍国内外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当前国内运用氨解剂回收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的工艺及方法。通过与传统工艺相比较,指出了利用氨解剂的优势,即:工艺设备能普遍适用于各种无机氟化物的生产,弥补了传统工艺设备只能适用于单一产品生产的缺陷;传统工艺大多只能单一利用磷肥副产物中的氟或硅资源,而使用氨解剂后,能同时利用氟和硅,且利用率更高。
余正兴,明大增,李志祥,牛永生,尹莉婷,杨宇静[8](2012)在《氟化铵合成工艺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化铵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氟化物,随着无机氟化工的发展,氟化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氟化铵的各种生产工艺,包括气相法、升华法、液相法,其中液相法又分为中和法和氨解法。着重介绍了磷肥副产氟硅酸生产氟化铵的工艺,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指出今后氟化铵的研究发展方向。
杨妮[9](2011)在《硅石制备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材料的化学组成提出一定的要求,而且对材料的形态有了严格规定。高纯、超细材料的研制、生产以及应用已成为现代高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纯超细二氧化硅除在电子行业与航天航空技术等方面广泛使用外,其在涂料、塑料、润滑剂、纳米生物材料等方面也使用很多,这使得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压碱浸法以及化学沉淀法,研究了高压碱浸过程中浸出温度、压力与时间,以及硅石粒度对硅石浸出率的影响。在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中,以硅石的浸出液为原料,以硫酸等为沉淀剂,研究了酸浓度、滴定终点pH值、搅拌速度、超声波、陈化时间与温度、表面分散剂、不同种类的螯合剂对产品粒度及纯度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酸种类对产品粒度、纯度以及形貌的影响。通过对化学沉淀反应过程中影响产品纯度和粒度分布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硅石制取高纯超细二氧化硅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本实验使用ICP-AES、Variancary5000、SEM、TG-DTA、RISE-2002对产品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冰乙酸为沉淀剂,可制得杂质总含量为0.0396%、平均粒径约400nnm的高纯超细二氧化硅产品;以硫酸为沉淀剂,可制得杂质总含量为0.0334%,平均粒径为28.35μm的高纯超细二氧化硅产品;以盐酸为沉淀剂,可制得杂质总含量为0.0462%,平均粒径为28.68μm的高纯超细二氧化硅产品。
陈娜[10](2011)在《化学法处理燃煤炉渣制备化工原料》文中提出燃煤炉渣是燃煤锅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完全的灰烬与燃烧不完全的煤块组成的混合物。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富煤、贫油、少气,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很大比例,超过60%。燃煤炉渣也成为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中产量最大的废渣之一。我国的发电厂以火力发电居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炭,每燃烧1吨煤大约会产生0.2吨炉渣,因而每年会产生数量巨大的燃煤炉渣。燃煤炉渣如果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堆积量会越来越大,它不但能造成土壤污染还能造成水和大气污染。另一方面,燃煤炉渣富含Si、Al、Fe、C等多种元素,若能有效加以利用,减少燃煤炉渣堆积量,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课题采用一种环保高效的燃煤炉渣分解利用新技术M两酸法在低温条件下分解燃煤炉渣,考察了酸浸浓度、酸浸盐酸用量、酸浸温度、酸浸时间、燃煤炉渣粒径、油浴加热时H2[SiF6]用量等对燃煤炉渣分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炉渣的最佳酸浸条件是:盐酸摩尔为2.0 mol/L,燃煤炉渣与盐酸质量比为1:8,酸浸温度为100-110℃,酸浸时间为1 h,酸浸粒度为0.074mm,燃煤炉渣与H2SiF6质量比为1:6。从而实现了燃煤炉渣的精细化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用氟硅酸和碳铵制高纯二氧化硅的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氟硅酸和碳铵制高纯二氧化硅的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铁、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英简介 |
1.2.1 石英矿的资源分布 |
1.2.2 石英矿料中的杂质类型 |
1.2.3 石英砂的分类 |
1.2.4 石英的发展应用 |
1.3 高纯石英砂简介 |
1.4 高纯石英砂的发展现状 |
1.5 高纯石英砂的研究现状 |
1.5.1 高纯天然石英砂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 |
1.5.2 高纯合成石英砂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 |
1.5.3 硅酸钠溶液提纯的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2 Na_2SiO_3-CaO溶液体系下深度脱铝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步骤 |
2.1.4 表征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12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2.2.2 14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2.2.3 16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2.2.4 18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Na_2SiO_3-CaCl_2 溶液体系下深度脱铝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步骤 |
3.1.4 表征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12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3.2.2 14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3.2.3 16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3.2.4 18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Na_2SiO_3-CaCl_2 溶液体系下深度脱铁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步骤 |
4.1.4 表征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12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4.2.2 14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4.2.3 16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4.2.4 18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Na_2SiO_3-CaCl_2 溶液体系下深度脱铝、钛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步骤 |
5.1.4 表征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12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5.2.2 14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5.2.3 16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5.2.4 180 ℃所得产物的物相分析 |
5.3 综合脱除水玻璃中Al、Fe、Ti的研究 |
5.3.1 晶种的制备 |
5.3.2 工业级水玻璃溶液深度脱除Al、Fe、Ti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浅议磷肥副产氟硅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制无水氟化氢副产水玻璃 |
2 制氟化钠 |
3 制取冰晶石 |
4 制取高纯二氧化硅副产氟化铵 |
5 制氟化铝 |
(3)磷肥副产含硅化合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副产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现状 |
1.1 氟硅酸法 |
1.2 氟硅酸钠法 |
2 建议及展望 |
(4)用氟硅酸制备高纯氟化钾联产白炭黑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原理 |
1.3 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
2 实验过程关键点控制 |
2.1 白炭黑溶解 |
2.2 氟硅酸分步碱解 |
2.3 氟硅酸浓度 |
2.4 氢氟酸溶解微量二氧化硅 |
3 产品质量及成本对比 |
4 结论 |
(5)氨化法制备高纯二氧化硅及高纯石英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高纯二氧化硅 |
1.2.1 国内外生产现状 |
1.2.2 气相法 |
1.2.3 沉淀法 |
1.2.4 溶胶—凝胶法 |
1.2.5 非金属矿法 |
1.3 高纯二氧化硅提纯工艺 |
1.3.1 由硅石提纯制备高纯二氧化硅 |
1.3.2 人工合成法提纯工艺 |
1.4 高纯二氧化硅用途 |
1.4.1 电子工业领域 |
1.4.2 光伏工业领域 |
1.4.3 橡胶领域 |
1.4.4 塑料领域 |
1.4.5 医药及化妆品领域 |
1.5 氟硅酸性质和应用 |
1.5.1 制备氟硅酸盐 |
1.5.2 制备氟盐 |
1.5.3 制备氟化氢 |
1.5.4 四氟化硅 |
1.5.5 制备二氧化硅 |
1.6 课题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标 |
1.6.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工艺流程 |
2.1 实验工艺 |
2.2 工艺流程 |
2.3 实验步骤 |
第三章 氨化反应制备氟硅酸铵 |
3.1 原料及试剂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装置 |
3.4 分析测试方法 |
3.4.1 氟硅酸含量测定 |
3.4.2 氟硅酸铵得率测定 |
3.4.3 氟硅酸转化率 |
3.5 实验数据分析 |
3.5.1 终点p H值的确定 |
3.5.2 氨水滴加速度的影响 |
3.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5.4 搅拌速度的影响 |
3.6 验证实验 |
3.7 小结 |
第四章 铵盐钙盐除杂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装置 |
4.4 分析方法 |
4.5 除杂 |
4.5.1 工艺 |
4.5.2 添加剂和沉淀剂的设计 |
4.6 单因素试验 |
4.6.1 铵盐除杂 |
4.6.2 钙盐除杂 |
4.6.3 钙盐添加量对除杂的影响 |
4.6.4 陈化时间的影响 |
4.6.5 静置时间的影响 |
4.6.6 高纯氟硅酸铵 |
4.7 小结 |
第五章 高纯二氧化硅的制备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装置 |
5.3 实验方法 |
5.4 检测方法 |
5.4.1 金属杂质含量测定 |
5.4.2 DBP值测定 |
5.4.3 二氧化硅得率 |
5.4.4 X射线衍射分析 |
5.4.5 热失重分析 |
5.4.6 扫描电镜表征 |
5.4.7 红外光谱(IR)检测 |
5.4.8 粒度分析 |
5.5 实验数据分析 |
5.5.1 添加钙盐对SiO_2纯度的影响 |
5.5.2 钙盐添加量对SiO_2纯度的影响 |
5.5.3 原料H2Si F6浓度对SiO_2纯度的影响 |
5.5.4 终点p H值的影响 |
5.5.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5.6 氨水滴加速度的影响 |
5.5.7 洗涤和过滤 |
5.5.8 煅烧 |
5.6 样品检测 |
5.6.1 样品SiO_2纯度 |
5.6.2 XRD衍射分析 |
5.6.3 热重分析 |
5.6.4 样品SiO_2的SEM分析 |
5.6.5 红外光谱(IR)分析 |
5.6.6 粒度分析 |
5.6.7 副产品氟化铵的XRD图 |
5.7 小结 |
第六章 高纯SiO_2晶化过程研究 |
6.1 设备仪器和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3 检测方法 |
6.3.1 X射线衍射分析 |
6.3.2 红外光谱分析 |
6.3.3 扫描电镜 |
6.3.4 粒度分析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X射线衍射分析 |
6.4.2 煅烧温度对高纯SiO_2晶化的影响 |
6.4.3 保温时间对高纯SiO_2晶化的影响 |
6.4.4 煅烧温度对高纯SiO_2体积的影响 |
6.4.5 高温煅烧后的高纯SiO_2表面形态 |
6.4.6 粒度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高纯二氧化硅联产无水氟化氢铵新工艺开发及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产品的性质 |
1.3 产品的用途 |
1.3.1 二氧化硅的用途 |
1.3.2 氟化氢铵的用途 |
1.4 二氧化硅的主要制备工艺 |
1.4.1 物理粉碎法 |
1.4.2 沉淀法 |
1.4.3 气相法 |
1.4.4 微乳液法 |
1.5 氟化氢铵的制备方法 |
1.5.1 液相法 |
1.5.2 气相法 |
1.6 产品的国内外的生产概况 |
1.6.1 二氧化硅生产概况 |
1.6.2 氟化氢铵生产概况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高纯二氧化硅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实验原理 |
2.1.3 实验流程 |
2.1.4 产品含量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因素实验 |
2.2.2 正交实验 |
2.2.3 最佳条件下产品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氟化氢铵制备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1.2 实验原理 |
3.1.3 实验流程 |
3.1.4 产品含量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氟化铵热分解制备氟化氢铵 |
3.2.2 氟化铵酸化法制备氟化氢铵 |
3.2.3 普通产品和无水产品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年产 2000 吨高纯二氧化硅联产 1.5 万吨氟化氢铵项目工艺设计 |
4.1 工艺流程设计 |
4.1.1 工艺原理 |
4.1.2 流程框图与工艺概述 |
4.2 物料衡算 |
4.2.1 计算基准 |
4.2.2 氨解酸化反应工序 |
4.2.3 浓缩蒸发工序 |
4.2.4 煅烧工序 |
4.3 热量衡算 |
4.3.1 反应釜(R101) |
4.3.2 加热器(E203) |
4.3.3 蒸发釜(V204) |
4.4 主要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
4.4.1 氟硅酸储罐(V001) |
4.4.2 液氨储罐(V003) |
4.4.3 反应釜(R101) |
4.4.4 压滤机(M101) |
4.4.5 沉降罐(M101) |
4.4.6 进料泵(P202) |
4.4.7 加热器(E203) |
4.4.8 蒸发室(V203) |
4.4.9 结片机(M201) |
4.4.10 干燥塔(T301) |
4.5 P&ID 设计 |
4.5.1 典型设备的控制方案 |
4.5.2 管道材料 |
4.6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
4.6.1 储罐布置 |
4.6.2 反应釜布置 |
4.6.3 压滤机布置 |
4.6.4 浓缩蒸发装置布置 |
4.7 管道布置设计 |
4.7.1 储罐配管 |
4.7.2 泵的配管 |
4.7.3 反应釜配管 |
4.7.4 换热器配管 |
4.8 总平面布置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图 |
附图 1 图纸目录 |
附图 2 首页图 |
附图 3 物料平衡表 |
附图 4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图 5 设备一览表 |
附图 6 设备布置图 |
附图 7 管道布置图 |
附图 8 管道特性表 |
附图 9 管段表 |
附图 10 综合材料表 |
附图 11 设备管口方位图 |
附图 12 总平面布置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氨解剂在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回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的利用现状 |
1.1 国外利用现状 |
1.2 国内利用现状 |
2 氨解剂在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回收中的应用 |
2.1 氨水 |
2.2 碳酸氢铵 |
2.3 氨气 |
2.4 液氨及其他 |
3 使用氨解剂的优势 |
4 结语 |
(9)硅石制备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硅石 |
1.1.1 硅石的分类 |
1.1.2 硅石在资源分布 |
1.2 二氧化硅的性质 |
1.3 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用途 |
1.3.1 涂料方面 |
1.3.2 塑料方面 |
1.3.3 润滑剂方面 |
1.3.4 纳米生物技术方面 |
1.3.5 其他方面的用途 |
1.4 高纯超细二氧化硅制备方法 |
1.4.1 沉淀法 |
1.4.2 溶胶-凝胶法 |
1.4.3 微乳液法 |
1.4.4 氟硅酸法 |
1.4.5 气相法 |
1.4.6 微波水热法 |
1.4.7 其他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硅石浸出试验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1.3 硅石浸出原理 |
2.1.4 硅石浸出工艺流程 |
2.1.5 实验步骤 |
2.2 高纯超细二氧化硅制备实验 |
2.2.1 试验原料 |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3 超细高纯二氧化硅的制备原理 |
2.2.4 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 |
2.2.5 实验步骤 |
第三章 实验结果讨论 |
3.1 浸出过程影响因素 |
3.1.1 温度的影响 |
3.1.2 压力的影响 |
3.1.3 粒度的影响 |
3.1.4 时间的影响 |
3.1.5 杂质的浸出行为 |
3.2 高纯超细二氧化硅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
3.2.1 硫酸浓度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2 滴定终点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3 搅拌速度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4 超声波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5 陈化条件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6 螯合剂对产品纯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 |
3.2.7 表面分散剂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2.8 沉淀剂对产品纯度、粒度以及形貌的影响 |
3.2.9 热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化学法处理燃煤炉渣制备化工原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燃煤炉渣的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盐酸溶解燃煤炉渣的原理 |
2.2 氟硅酸溶解燃煤炉渣的原理 |
2.3 两酸溶解后产品分离的原理 |
2.4 课题研究的工艺流程 |
3 原料及产品介绍 |
3.1 原料介绍 |
3.2 主要产品的介绍 |
4 条件试验 |
4.1 试验仪器、设备与化学试剂 |
4.2 酸浸燃煤炉渣条件试验 |
4.3 油浴酸浸渣的条件试验 |
4.4 油浴后固体酸煮的条件试验 |
5 产品的分析 |
5.1 白炭黑的分析方法 |
5.2 氯化钙的分析方法 |
6 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2 环境与社会效益分析 |
7 主要成果及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用氟硅酸和碳铵制高纯二氧化硅的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铁、钛)的研究[D]. 赵晗. 渤海大学, 2019(01)
- [2]浅议磷肥副产氟硅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J]. 何宾宾,张晖,傅英,周琼波,姜威. 山东化工, 2017(07)
- [3]磷肥副产含硅化合物制取高纯二氧化硅的研究综述[J]. 谭蕾,汤正河. 广东化工, 2017(02)
- [4]用氟硅酸制备高纯氟化钾联产白炭黑工艺研究[J]. 李霞. 无机盐工业, 2016(12)
- [5]氨化法制备高纯二氧化硅及高纯石英的过程研究[D]. 张琪. 南昌大学, 2016(06)
- [6]高纯二氧化硅联产无水氟化氢铵新工艺开发及工艺设计[D]. 安涛.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8)
- [7]氨解剂在磷肥工业含氟副产物回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周绿山,明大增,李沪萍,李志祥. 化肥工业, 2013(04)
- [8]氟化铵合成工艺进展[J]. 余正兴,明大增,李志祥,牛永生,尹莉婷,杨宇静. 无机盐工业, 2012(06)
- [9]硅石制备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研究[D]. 杨妮.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10]化学法处理燃煤炉渣制备化工原料[D]. 陈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