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王慧婷,徐红霞,郭琼泽,施小清,孙媛媛

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王慧婷,徐红霞,郭琼泽,施小清,孙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非水相液体,透射光法,迁移,源区结构

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婷,徐红霞,郭琼泽,施小清,孙媛媛[1](2019)在《饱和多孔介质中DNAPL污染源区结构及质量溶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重非水相液体(DNAPL)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和溶出行为,选取四氯乙烯(PCE)为代表,采用透射光法动态监测PCE在二维砂箱中的运移和分布,并以顶空气相色谱法监测其质量溶出,在此基础上通过乙醇冲洗来改变PCE分布,对比分析相应源区结构和溶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CE的运移以垂向入渗为主,并伴随由毛细管力引起的横向迁移;污染源区面积和溶出浓度的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均先迅速增大而后趋于平稳,由于泄露量小,70.7%的PCE以ganglia态残留在运移路径上.乙醇主要通过增溶作用改变污染源区结构,对PCE的空间展布影响弱,乙醇冲洗后ganglia态PCE占比增至99.6%,GTP值从2.4增至257.随着乙醇冲洗体积的增加,PCE源区面积从100cm~2减至50cm~2,对应溶出浓度从114mg/L减至12mg/L,二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6).此外,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无论是否经过乙醇冲洗,PCE污染源区结构和其相应的质量溶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至少16PVs)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程东会,李爽,于丹,王倩,杨银科[2](2019)在《准饱和多孔介质中圈闭气体对渗透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圈闭气体的地下水流称为准饱和流,准饱和流中的圈闭气体对含水层渗透系数有重大影响。通过柱试验开展了粉砂、细砂、中砂和粗砂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与准饱和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受介质的粒径影响,在细粒介质中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较大;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在0~15%范围内,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完全饱和相比减少了32.82%~56.38%,且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圈闭气体饱和度之间可表达为一个负线性相关的经验公式;该公式与Faybishenko公式等效,但形式简单,参数较少,使用方便;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可概化为圈闭气体占据了原有的有效孔隙,造成原有效孔隙度减少,从而使渗透系数减小。利用该理论,Kozeny-Carman方程能较准确地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而基于哈根-泊肃叶方程的渗透系数公式则存在较大误差,不适用于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证明了室内测定饱和渗透系数时排除圈闭气体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刘乐成,柳广飞,周集体,王竞,金若菲[3](2019)在《生物炭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共运移:静电作用、胞外电子传递和微生物趋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生物炭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中,不仅能够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还能够参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促进土壤生物修复。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微生物和生物炭在地下环境中的归趋和分布有关,但目前对细菌和生物炭的共运移行为还尚未有报道。本研究以典型胞外呼吸菌株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例,考察了不同水化学条件下细胞和生物炭在饱和石英砂柱中的共运移行为。通过分析穿透曲线和滞留曲线发现,细胞与生物炭共运移能力明显弱于各自单独运移能力,这是由于共运移时两者发生团聚使颗粒粒径增大,更易被截留在柱中。离子强度越高,细胞和生物炭之间的静电斥力越弱,有利于团聚从而抑制了共运移,因此静电作用是影响共运移行为的重要因素。另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胞外电子传递基因的突变株细胞与生物炭的共运移能力较强,且外加电子供体使野生株细胞的共运移能力进一步下降,但对突变株运移能力的影响较小。考虑到MR-1能够通过胞外电子传递使生物炭被还原,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生物炭与细胞的共运移行为,发现生物炭被还原后的疏水性得到提高,更易与细胞团聚从而抑制共运移。此外,MR-1细胞对生物炭表现出一定的趋向运动,这种趋化作用也有利于两者发生团聚,趋化强度与生物炭的氧化还原程度有关。因此,胞外呼吸和趋化作用等生物行为对共运移行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土壤和水体环境富含大量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非生物颗粒以及具有胞外呼吸能力的微生物,因此在天然环境中本研究所述生物行为的影响可能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赵方园[4](2019)在《离子类型对饱和多孔介质中抗性质粒与高岭土胶粒共迁移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性基因是与抗生素滥用密切相关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由于抗性基因具有能通过微生物得以表达和扩增并在微生物体间传播的生物学特性,其产生的环境健康风险甚至比单纯的抗生素污染更加严重。其中携带有抗性基因的质粒能在水环境中以自由态存在,并通过转化作用进入其它微生物体内,使其它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粘土胶体作为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胶体类型,其对抗性质粒有一定的携带和保护作用,是影响环境中抗药基因在微生物间传播的重要因子。研究粘土胶体对抗性质粒的迁移影响对于预测环境介质中抗药细菌的浓度分布与演变趋势,对于降低饮用水安全风险问题十分必要。地下水环境中含有多种离子,目前,不同的离子对于粘土胶体、抗性质粒以及粘土胶体-抗性质粒两者共迁移的影响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粘土胶体和抗性质粒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本研究以连续流通柱实验对两者的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氧化铁石英砂填充3cm的流通柱来模拟多孔介质,同时选用高岭土胶体代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粘土胶体,选用典型抗性质粒pBR322代表环境中的抗性质粒,并且选用NaCl溶液、Na_2SO_4溶液、NaNO_3溶液叁种盐溶液用来模拟地下水环境中八大离子种类中的Na~+和Cl~-、SO_4~(2-),以及离子特异性序列中的疏水性离子NO_3~-。实验通过高岭土胶体和pBR322质粒进入氧化铁石英砂柱前后浓度的变化反映其在砂柱中的迁移情况。本文研究了pBR322质粒和高岭土胶体在叁种盐溶液(NaCl、Na_2SO_4、NaNO_3)和两个离子强度(30mM和300mM)下的迁移和共迁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盐溶液中,高岭土胶体的迁移能力有所不同,从强到弱依次为Na_2SO_4>NaNO_3>NaCl。在不同的离子强度下,pBR322质粒的迁移能力也不同,300mM离子强度下的迁移能力优于30mM离子强度下的迁移能力。而且,经过pBR322质粒与高岭土胶体的共迁移实验发现,pBR322质粒会抑制高岭土胶体的迁移,而高岭土胶体能促进pBR322质粒的迁移。这些发现,意味着在地下水环境中,粘土胶体的存在,不但会阻碍抗性质粒在环境中的降解,还能增强其迁移和传播效应,从而增加抗性基因在地下水环境中的传播风险。(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9-06-21)

宋仕蕙,林山杉[5](2019)在《饱和多孔介质中Fe_3O_4纳米颗粒与铜离子的共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饱和柱渗流实验,探究了四氧化叁铁纳米颗粒(Fe_3O_4 nanoparticles,MNPs对铜离子(Cu~(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持留的影响.结果表明:MNPs对Cu~(2+)的迁移并无太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低浓度的MNPs微弱地促进Cu~(2+)迁移,其质量浓度为50 mg/L和180mg/L时,Cu~(2+)的最大出流率从0.78分别增长到0.82和0.83,这是由于低浓度的MNPs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分散性较好、聚合率较低,聚合后团聚体粒径较小,可以穿过多孔介质而不被拦截沉积,部分Cu~(2+)被吸附在MNPs表面随其一起出流;而高浓度的MNPs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u~(2+)的迁移,当MNPs的质量浓度增长到500mg/L时,Cu~(2+)的最大出流率则降至0.73,这与其高浓度的高聚合率和聚合后团聚体的大粒径有关.此外,MNPs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Cu~(2+)在介质中的空间分布,使得Cu~(2+)的空间垂向分布更为均匀,这与MNPs的失稳集聚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孙宇飞[6](2019)在《颗粒型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当中的多孔介质随处可见,多孔介质中质量和能量的传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入研究其内部热湿传递行为及基本机理,对许多学科和领域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内部液体分布随含湿率不同对介质整体传递特性有显着影响,因此,为了更充分了解含湿多孔介质热湿传递过程,本文将对颗粒型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孔隙尺度内部的液相形态分布及扩散过程与热湿传递现象间内在联系及关联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分析提供基础认识。本文以堆积沙粒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速CCD记录不同含湿率时试样加热条件下水分演变过程。通过观察其水分扩散情况,研究发现低含湿率时,由于不同孔隙间液态水大都相互不联通,虽然近热源处水分由于受热蒸发减少导致试样近热源区域与远热源区域之间存在毛细压差,但是液体不能“跳跃”,因此远热源处水分无法向近热源处补充。高含湿率时,由于不同孔隙间水分大都相互联通,远热源处水分会在受到毛细压差作用下向近热源处移动。同时加热过程中,近热源处水分受热产生蒸气,蒸气在扩散过程中遇冷凝结,从而在孔隙内形成一个含湿率较高的区域带。建立了加热条件下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数理模型,对含湿试样受热条件下内部温度场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分析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热质传热传递时,应考虑重力对气相的影响,可以忽略重力对液相的作用。低含湿率情况下,液相不应考虑毛细压差作用,但高含湿率情况下,则必须考虑毛细力作用对液相热湿传递的影响。通过实验与模拟计算结果分析,考虑高低含湿率不同时因液相形态分布不同而引起的热湿传递机制差异,对建立的数理模型进行改进,完善了考虑临界含湿率的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模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戴德宣[7](2019)在《趋旋性微生物在非牛顿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内的生物对流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对流是一种在含有微生物的流体中经常发生而且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现象。并且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对流的研究可以涉及到微生物学、流体动力学、稳定性理论、渗流力学等多个领域。本文以生物对流为主题,研究了趋旋性微生物在非牛顿流体饱和的多孔介质内的生物对流稳定性。微生物的趋旋性和流体的非牛顿性被用于考察对生物对流稳定性的影响。所用研究的非牛顿流体包括粘弹性流体和幂律流体。对于粘弹性流体,采用了Maxwell线性粘弹性本构方程;对于幂律流体,采用了Ostwald-de Waele模型本构方程。考虑多孔介质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需要对传统Darcy定律进行扩展。此外,在多孔层的底部加热或冷却用来对生物对流的稳定性进行调节。本文使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和伽辽金法分别对系统的控制方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数值计算。线性稳定性分析包括了定常对流的开始和振荡对流的不稳定性两个部分。利用数值计算得到的生物瑞利数表达式来直观分析生物对流的稳定性,其表达式中包含了所需要研究的所有影响参数。生物瑞利数越大说明生物对流的稳定性越强。对于粘弹性流体,考虑影响生物瑞利数的参数主要有温度梯度,粘弹性流体的松弛时间和微生物的趋旋性系数、平均游动速度以及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微生物的趋旋性能力越强、扩散系数越高都会加快生物对流现象的产生,削弱系统的稳定性。微生物的运动速度对生物对流稳定性的影响分两种情况,当微生物运动速度较小时,它对稳定性起破坏作用;当其运动速度较大时,它会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在振荡对流稳定性中,粘弹性流体的弹性越强,生物对流的稳定性越弱。随着流体弹性的增强,越可能发生振荡对流现象。对于幂律流体,考虑影响生物瑞利数的参数主要有温度梯度,幂律指数,垂直通流的稳定流速和微生物的趋旋性系数、平均游动速度以及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垂直通流的速度会影响幂律流体中生物对流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当流体是假塑性流体时,通流速度越小系统越稳定,当流体是膨胀性流体时,通流速度越大系统越稳定。微生物的趋旋性能力越强会加快生物对流现象的产生,削弱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趋旋性较大的生物,其对幂律指数更为敏感。在振荡对流情况下,研究发现假塑性流体比膨胀性流体更容易发生振荡运动。本研究扩展了生物对流在非牛顿流体领域的应用,可以为粘弹性流体和幂律流体等非牛顿流体中的微生物对流实验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曹钢[8](2019)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球磨生物炭的迁移及与Cd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极具潜力且十分重要的多功能材料,在改善土壤条件、固定土壤污染物和农业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生物炭的改性方法以提高其性能,但是这些方法在过程中均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使用机械力化学领域常用的球磨技术对生物炭进行处理,全程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相比化学改性技术环境友好。研究中使用行星式球磨机制备出球磨生物炭(Ball-milled Biochar,BMBC),并优化了其制备参数,使改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比表面积、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球磨生物炭进行表征,揭示了球磨前后生物炭的性质变化。通过室内柱实验,阐明了不同物理因素(流速、介质粒径)、化学因素(离子强度、pH)对球磨生物炭迁移的影响机制,探究了腐殖酸和阳离子价态对球磨生物炭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作用;通过BMBC与镉在砂柱中的共迁移实验及室内吸附实验,明晰了BMBC在多孔介质中与镉的相互作用。对于科学客观评价生物炭颗粒的环境效应及其潜在的威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球磨后生物炭的平均粒径为267 nm,比表面积由84.39 m~2 g~(-1)增加到179.31m~2 g~(-1)。表面主要组成元素(碳、氧、磷、钙、镁、铝、钾)种类不变,含量基本不变,表面官能团种类(羟基、羧基、酯基等)不变,但数量增加。(2)流速、介质粒径和pH增加,离子强度降低均有利于BMBC的迁移,流速和介质粒径主要影响石英砂柱的性质,流速和介质粒径增加使石英砂柱的弥散系数增大,BMBC的移动性增加。而pH和离子强度主要影响BMBC的稳定性,低pH和高离子强度会降低BMBC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从而聚集,使得BMBC的移动性降低。(3)腐殖酸的存在会促进BMBC的迁移,且腐殖酸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不同价态的阳离子对BMBC迁移的影响不同,价态越高,对BMBC迁移的阻滞作用越大,且这种阻滞作用随着其离子强度的增大而进一步增大。当腐殖酸和不同价态阳离子同时存在时,两者对BMBC的迁移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4)球磨生物炭对Cd的吸附在6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6.95mg g~(-1),对比原始生物炭4.51 mg g~(-1)的吸附量提升明显。BMBC会对Cd的迁移有抑制作用,Cd同样会使BMBC穿透速率变慢。当BMBC携带Cd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时,BMBC会抑制Cd在介质中的沉积,显着提高Cd的迁移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4)

熊峰[9](2019)在《饱和多孔介质土动力学数值模拟及在空沟隔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推导了两相饱和多孔介质的两种数值计算形式,完成了方法验证,并应用该方法进行了饱和土体空沟隔振影响效果的研究,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Biot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两相多孔介质模型,完善了固相骨架与液相流体相互耦合的u-p、u-U、u-p-U动力控制方程,并推导出了弱解型和广义型两种符合本文有限元计算形式的动力耦合方程。2.利用数值仿真软件对上述不同形式的动力耦合方程开展了典型算例的计算分析,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前人计算结果的对比,完成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饱和两相介质动力反应计算方法的验证,并将饱和两相介质动力反应u-p、u-U、u-p-U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3.选取了u-p耦合弱解型求解形式,并引入了更加符合实际工况下的黏性人工边界条件。分别从均质地基有无空沟、均质地基饱和土体参数、均质地基空沟几何参数、均质地基空沟位置、层状地基空沟几何参数、层状地基空沟位置六个方面进行空沟隔振效果研究,探讨了单一参数下对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规律。4.研究结论如下:(1)均质地基中空沟的设置有利于隔振。(2)孔隙率和泊松比对均质地基空沟隔振有较大的影响,孔隙率和泊松比的增大不利于空沟隔振。(3)空沟深度对均质地基空沟隔振有较大的影响,空沟深度的增大有利于空沟隔振,空沟宽度对均质地基空沟隔振的影响较小。(4)空沟的设置位置对均质地基的隔振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当研究点距离荷载中心的位置固定时,将空沟设置在尽量靠近研究点处可以更加有利于发挥空沟隔振的效果(5)空沟深度、空沟宽度对层状地基的隔振影响效果都不明显。(6)空沟设置的位置对层状地基的隔振效果影响规律与均质地基隔振效果影响规律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杜林,秦晓渊,任雪霏[10](2019)在《CO_2在饱和原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在含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研究是注CO_2提高采收率项目的基础,在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都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建立了CO_2在饱和原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模型和压降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求得了CO_2在饱和原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系数,并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扩散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可求取扩散系数。此外,扩散系数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压力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本文可用于注CO_2-EOR项目中参数设计和效果预测。(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圈闭气体的地下水流称为准饱和流,准饱和流中的圈闭气体对含水层渗透系数有重大影响。通过柱试验开展了粉砂、细砂、中砂和粗砂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与准饱和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受介质的粒径影响,在细粒介质中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较大;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在0~15%范围内,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完全饱和相比减少了32.82%~56.38%,且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圈闭气体饱和度之间可表达为一个负线性相关的经验公式;该公式与Faybishenko公式等效,但形式简单,参数较少,使用方便;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可概化为圈闭气体占据了原有的有效孔隙,造成原有效孔隙度减少,从而使渗透系数减小。利用该理论,Kozeny-Carman方程能较准确地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而基于哈根-泊肃叶方程的渗透系数公式则存在较大误差,不适用于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证明了室内测定饱和渗透系数时排除圈闭气体的必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婷,徐红霞,郭琼泽,施小清,孙媛媛.饱和多孔介质中DNAPL污染源区结构及质量溶出[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程东会,李爽,于丹,王倩,杨银科.准饱和多孔介质中圈闭气体对渗透系数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9

[3].刘乐成,柳广飞,周集体,王竞,金若菲.生物炭和ShewanellaoneidensisMR-1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共运移:静电作用、胞外电子传递和微生物趋化作用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赵方园.离子类型对饱和多孔介质中抗性质粒与高岭土胶粒共迁移的影响机理研究[D].沈阳大学.2019

[5].宋仕蕙,林山杉.饱和多孔介质中Fe_3O_4纳米颗粒与铜离子的共迁移[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孙宇飞.颗粒型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7].戴德宣.趋旋性微生物在非牛顿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内的生物对流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曹钢.饱和多孔介质中球磨生物炭的迁移及与Cd的交互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熊峰.饱和多孔介质土动力学数值模拟及在空沟隔振中的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9

[10].杜林,秦晓渊,任雪霏.CO_2在饱和原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及影响因素[J].石油化工应用.2019

标签:;  ;  ;  ;  

饱和型多孔介质论文-王慧婷,徐红霞,郭琼泽,施小清,孙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