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思想论文_刘朋朋,耿纪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思想,体系,郭沫若,西行,梦之,方法论,规定性。

译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朋朋,耿纪永[1](2019)在《方梦之译学思想再探——兼评《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梦之译学思想的系统性可以从其最新修订的专着《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一书中窥知。借新书出版之机,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方梦之相关的译学着作,通过梳理发现,方梦之的译学思想具有系统性、动态性以及多维性等特点。方梦之的译学思想自成体系,他对于应用翻译学学科的讨论、对于现实重大问题的关切、其翻译实践的心得以及关于科学译史的研究方法论都对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建设、翻译史的书写,应注重对现当代译学学者的关注,发现该群体译学思想对现实关切的重大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6期)

赵文清[2](2019)在《阿普特的译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学者艾米丽·阿普特(Emily Apter)通过多年对翻译和文学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跨文明翻译中存在不可译性的译学思想,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阿普特的后殖民主义译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批判,但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仍存在着误解和误读。本研究将对阿普特提出的不可译性进行详细解读,从哲学源头出发,一路拨乱反正,一步步的揭开这个影响世界文学和当今国家交流的重要概念的神秘面纱。(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7期)

张思永[3](2019)在《刘宓庆译学思想中的描写观——兼谈翻译理论的描写性与规定性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宓庆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仍笔耕不辍,是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界的常青树。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描写观是其译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本文从历时性视角对他的描写观进行了述评,指出他的描写观经历了从语言学描写观向语言哲学描写观的转向,并在此话题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翻译理论的描写性和规定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余霞[4](2018)在《阿瑟·韦利译学思想评述——以《汉诗一百七十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作为一位英国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学的译介,他在中国诗歌的翻译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汉诗一百七十首》是韦利终身研究中国诗歌的基础,是他翻译杰出成就中的里程碑。本文以韦利《汉诗一百七十首》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描述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诗进行分析。详细分析韦利汉诗翻译中的用词、用韵、典故及格式,深入探讨韦利的英文翻译特色,并总结韦利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8年02期)

汤富华[5](2017)在《理论的“在”与“是”——从方梦之先生的译学思想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作为系统的学科探索还比较年轻。理论化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有待进一步走向成熟。方梦之先生所引领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获得译界的广泛认同,文章从诗学层面诠释其翻译艺术观,尝试从存在主义之时间窗阐述学科理论之发生与消解,并从古代汉语"是"的修辞视角试图还原理论之真与理论之伪。(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7年06期)

汪庆华[6](2016)在《董秋斯译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秋斯是我国着名的翻译思想家,对中国传统译学思想在20世纪中期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我国的翻译史研究还是翻译理论研究对其译学思想关注都还很不够,相关研究多属概述性或零星散论。为此,本文以董秋斯译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叁方面内容:1)董秋斯对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反思;2)董秋斯对传统译学思想的创新,即翻译学建构思想;3)董秋斯译学思想具有的现实意义。董秋斯在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初对我国传统译学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反思。本文选取其六个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董秋斯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翻译家,在一些问题上不免会继承中国传统译学思想。比如,在翻译选材“为人生”和“为艺术”的问题上,他支持“为人生”的观点,表现出对我国传统译学思想中的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意识观的传承。再如,为了化解翻译家们在间接翻译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他借用了中国传统译学思想中的译者修养的概念,把大家的一些零散观点融汇到一起集中表述出来,并将其作为判断间接翻译好坏的关键量尺。研究还发现,董秋斯也提出了一些颇有创见的观点。比如,针对翻译标准向来不分文体的作法,他认为翻译标准要有文体之别,文学文以“信”为标准,而非文学文以“信”和“达”为标准。这一观点与纽马克关于语义型和交际型翻译的理论异曲同工,但却领先了四十多年。再如,针对翻译是“创作”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再创作”。“再创作”既肯定了译者主体创作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译者的创作是一种忠实于原作基础上的“创作”,不可任性发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忠实与创作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又如,针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的思想,董秋斯提出翻译是科学,强调关注翻译客观规律性,标志着中国译学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向。研究发现,董秋斯之所以对中国传统译学思想涉及到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厘清和阐释,是因为他希望能够为建国后中国译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翻译学建构思想是董秋斯整个译学思想中的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本文对该思想做了重点探讨。研究发现,董秋斯对我国翻译学的建构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始创性贡献。他率先将翻译批评从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分离开来,并对二者进行重点研究,又将翻译史纳入到翻译学科的研究范畴,由此搭建起了一个由翻译批评、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构成的叁位一体的翻译学框架体系。从学科性质、学科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角度来看,董秋斯的这一理论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特征。通过把董秋斯与谭载喜、霍尔姆斯等国内外翻译学肇始期影响较大的几位学者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董秋斯的翻译学思想不仅提出的时间早,而且也有其独到的亮点。就翻译学科建构这一历史贡献而言,董秋斯不仅是在中国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堪称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董秋斯离开译坛己近半个世纪了,然而其译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译界当前的实际情况,选取他的叁个主要思想观点为代表,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翻译需要理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翻译批评要重在“建设性”,尝试探讨其译学思想对我国当代译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晴[7](2015)在《集名家思想,现译学异彩——评王秉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第2版)》》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第2版)》行文方式和谋篇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介,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能发掘出该书更多精彩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5年01期)

李克莉[8](2014)在《胡愈之译学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胡愈之以社会活动家和出版家闻名于世。殊不知年轻的胡愈之在"五四"新文化思潮涌现之前,就以翻译家的身份登上文坛。胡愈之虽然从事翻译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和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综合梳理与分析胡愈之的翻译实践和成就,探讨胡愈之的翻译思想和他为中国翻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期引起学界对其翻译贡献的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36期)

李懿[9](2014)在《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译学思想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时期。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超过了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变革,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是任何其他时代的文学无法与之比拟的。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4年08期)

钱纪芳[10](2014)在《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由方梦之先生撰写的论文为主要研究素材,辅以其着作,探寻出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从主编翻译学刊淬炼出创造性思维;从辞典编撰的术语学及其术语范畴化构建出科学的中国译学体系和译学建设的方法论体系;凭籍多重学者身份,通过追溯历史脉络,缔造出应用翻译理论的有机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4年03期)

译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当代学者艾米丽·阿普特(Emily Apter)通过多年对翻译和文学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跨文明翻译中存在不可译性的译学思想,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阿普特的后殖民主义译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批判,但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仍存在着误解和误读。本研究将对阿普特提出的不可译性进行详细解读,从哲学源头出发,一路拨乱反正,一步步的揭开这个影响世界文学和当今国家交流的重要概念的神秘面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刘朋朋,耿纪永.方梦之译学思想再探——兼评《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J].上海翻译.2019

[2].赵文清.阿普特的译学思想[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3].张思永.刘宓庆译学思想中的描写观——兼谈翻译理论的描写性与规定性之关系[J].外文研究.2019

[4].余霞.阿瑟·韦利译学思想评述——以《汉诗一百七十首》为例[J].译苑新谭.2018

[5].汤富华.理论的“在”与“是”——从方梦之先生的译学思想谈起[J].上海翻译.2017

[6].汪庆华.董秋斯译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王晴.集名家思想,现译学异彩——评王秉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第2版)》[J].青春岁月.2015

[8].李克莉.胡愈之译学思想述评[J].名作欣赏.2014

[9].李懿.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译学思想概述[J].林区教学.2014

[10].钱纪芳.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J].上海翻译.2014

论文知识图

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1)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3)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4)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5)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6)音乐出版档案音乐图书出版档案(2)

标签:;  ;  ;  ;  ;  ;  ;  

译学思想论文_刘朋朋,耿纪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