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和公园,由于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许多“尺度巨大、夏无遮荫之地、冬无御寒之所、无人问津”的死空间和废空间产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有一些地段已沦落成为城市犯罪率高发区,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危害。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终有效启动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形成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字: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景观设计
1引言
自从有了人类,产生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中的开放空间。从早期狭窄的街道、集市、码头到后来的广场、公园,再到今天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其形式和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户外活动的环境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问题会越来越重要,过去和现在是专家们在谈,而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
2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与其它设计领域一样,仍然存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的单向思维与封闭思维定式,以设计者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终极目的――人类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是基于某种理论指导思想、设计师主观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价值取向,尤其在审美层面上,与其他的艺术没有分别。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承载者,城市公共空间从来也不应该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美学观点,它因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又称人本主义设计,它最早出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所谓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最终将违背人性。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其设计者路西欧?哥斯达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在这座尺度宏大的“汽车城市”,人们几乎很难轻松地步行游览并穿越街区,时时处处需要乘车流动。这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难免使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别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缺少关注。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做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3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3.1强调功能使用,创造良好景观可达性
景观可达性是指景观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场地并使用的能力。可达性的好坏,主要依赖于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要求场地交通设计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考虑,最终形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公众方便地到达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
3.2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形成多元公共空间
人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这是空间活力的重要表现。
3.3加强景观可参与性,创造丰富空间体验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并做有效的引导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萌发更高层次的活动。如果能亲身体验公共空间中的精彩生活,空间使用者就可能形成独特的感观刺激与激情感受,进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
3.4完善细部设计,关怀人群细分
完善的细部设计可以使景观更适于多种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如铺装的防滑处理,透明玻璃材料的标识,合理尺度的台阶以及残疾人通道的设计,足够数量的座椅设计,空间色彩的合理搭配等。
4结语
人性化设计是景观设计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需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设计概念上要强调整体设计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人性化景观设计,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公共空间中人的公共生活,力求通过场所活动丰富游人感官体验,增加空间使用率与交往活动的多样化,从而使公共空间形成场所安全惑、领域感和归属感,最终营造出独具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伊恩?本特利,艾伦?埃尔科克,保罗马林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纪晓海,高颖,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姚阳,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4):35-38,
[3]熊秋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21):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