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室间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室间隔,主动脉,肥厚,先天性,超声,对称性,冠状。
室间隔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涛,袁昕,孙寒松,武恒朝,宋云虎[1](2019)在《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在换瓣同期行或不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2月阜外医院159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患者列为A组(n=19),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列为B组(n=140),为了调整两组之间基线数据的不同和选择偏倚,按照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各匹配11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近期和远期的临床转归。结果:术后30天内,两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平均随访(55.3±27.4)个月期间,A组患者较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下降幅度大,比例高(P均<0.05),而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的幅度和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二次手术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也相似(P均> 0.05),在匹配的患者中,结果相似。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并非影响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4.96,95%CI:0.65~37.81,P=0.1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同期,未必需要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陈圆圆,乔西宁,王丽娟[2](2019)在《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两组,每组均为39例。其中,A组应用常规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后,B组相较于A组,手术封堵成功率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着,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通过手术前、中、后叁个阶段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儿各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杨静[3](2019)在《呼吸机不同介入时机在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患儿一期大动脉调转术后应用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呼吸机不同介入时机在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TGA/IVS)患儿一期大动脉调转术(ASO)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TGA/IVS患儿94例,根据呼吸机介入时机标准分为未延迟组(n=70)与延迟组(n=24)。延迟组呼吸机介入时机>3d,未延迟组呼吸机介入时机≤3d。观察对比两组术后影响恢复因素[左心房压(LAP)]及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未延迟组术后LAP水平低于延迟组(P<0.05);未延迟组术后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延迟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与呼吸机介入时机>3d相比,呼吸机介入时机≤3dTGA/IVS患儿ASO术后LAP水平较低,术后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少,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郑孝志,倪炯,程文漪,程晓梅[4](2019)在《胎儿膜部室间隔的应变率:随胎龄和左室心肌质量的变化及预测完整膜部室间隔(无缺损)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室间隔缺损,尤其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胎儿和新生儿心脏问题。在整个孕期,二维和叁维超声分辨率低、左右室间压差较小,室间隔缺损分流不明显。有时,首次诊断有缺损的胎儿,出生后没有缺损(我们的经验0.4-0.8%),有时,初始诊断无缺损的胎儿,出生后有缺损(我们的经验0.5-1%)。至今为止,胎儿超声心动图对于诊断孕期2mm以下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仍有不小的难度,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一直困扰着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目前只能动态观测。应变率被认为主要反映了心肌成熟的内在特征,不依赖于心脏负荷条件的变化,且具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重复性良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描述胎儿膜部室间隔应变率随胎龄和左室心肌质量的变化及预测出生后膜部室间隔完整性(无缺损)的价值。方法我们测量1150个胎儿四个时间点(18~20周,24~26周,30~32周和36~38周)的膜部室间隔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产后1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室间隔的完整性。结果膜部室间隔的应变率绝对值均随孕龄增大而增加,且与孕龄(天)和左室心肌质量(克)明显相关(SRs和胎龄,r=0.62,P <0.0001;SRs和左室心肌质量,r=0.63;P <0.0001;SRe和胎龄,r=0.48,P <0.005;SRe和左室心肌质量,r=0.57,P <0.0001;SRa和胎龄,r=0.32,P <0.05;SRa和左室心肌质量,r=0.52;P <0.005)。在孕24周,SRe和SRa预测出生后完整室间隔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2,而SRs只有0.55。当SRe大于1.53 s~(-1)时,预测出生后完整室间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2.5%,85.7%和73.3%,当SRa大于1.53 s~(-1)时,预测出生后完整室间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2%,71.9%和73.8%。结论胎儿膜部室间隔应变率随孕龄和左室心肌质量的变化或许可以用于预测出生后膜部室间隔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谢超,张文君[5](2019)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室间隔缺损并先天性二尖瓣穿孔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女,6岁,出生时发现心脏杂音,自幼易感冒,无胸闷、气促、咳嗽、咳痰,无发热、胸痛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体格检查:心前区未见明显异常隆起,心率95次/min,律齐,搏动有力,胸骨左缘第叁四肋间隙可闻及3/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传导广泛,P2亢。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宽约8 mm,左向右分流,二尖瓣前叶脱垂并中度关闭不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二尖瓣前后叶发育尚可,瓣叶无增厚,未见赘生物,二尖瓣前瓣A1区瓣叶收缩期稍凸向左房侧,其上回声连续性中断约1~2 mm,该处可见细束中等量反流信号直行达左房顶(图1),收缩期峰值流速4.5 m/s,压差81 mm Hg(1 mm Hg=0.133 kPa),瓣叶舒张期开放可。超声提(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舟,肖云彬,左超,向金星,杨美玉[6](2019)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VSD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75例(男40例,女35例)。术中通过造影及TTE检查有无残余分流、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原有主动脉瓣反流加重,体表心电图评估介入封堵后是否影响传导系统。术后通过TTE和体表心电图对患儿进行随访,重点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和有无心脏传导阻滞。结果 75例患儿平均年龄(51.8±34.6)个月,平均体重(16.7±7.3)kg;嵴内型VSD 31例,膜周型VSD 44例;右冠状瓣脱垂轻度53例,中度22例。其中术前叁尖瓣轻度反流3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应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4例,偏心型VSD封堵器30例,ADOⅡ封堵器21例。术后叁尖瓣反流3例(同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7例(其中1例同术前),残余漏4例(术后6个月消失),室性早搏1例,叁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外科取伞并修补VSD后恢复窦性心律),封堵器脱落1例(紧急外科取伞并修补VSD),无左束支传导阻滞、机械性溶血发生。不同程度右冠状瓣脱垂VSD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类型VSD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嵴内型VSD与膜周型VSD患儿手术时间[(15.00±12.66)min比(19.68±13.48)min,P=0.028]、辐射剂量[(93.97±51.45)m Gy比(123.93±58.85)m Gy,P=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1.20±3.59)mm比(27.45±2.96)mm,P=0.09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19.60±2.22)mm比(16.71±1.87)mm,P=0.0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左心室射血分数[(63.85±4.77)%比(66.37±3.05)%,P=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介入封堵治疗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VSD是可行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评价其远期疗效,及更大样本量评估术后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珅玲,黄磊[7](2019)在《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滴鼻的镇静作用及对术后躁动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选择右美托咪定给予术前滴鼻后获得的镇静效果以及对术后躁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术前镇静方法。对照组51例,采用咪达唑仑药物进行干预;观察组51例,选择右美托咪定进行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在T0、T1时期,两组O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时期,观察组OA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接受度评分以及镇静情绪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在术前接受麻醉干预期间,右美托咪定滴鼻方法的有效应用,对患儿镇静效果的提升以及术后躁动的改善效果显着,最终为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手术成功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徐海涛,袁昕,孙寒松,武恒朝,宋云虎[8](2019)在《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换瓣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依据时间变化的左心逆重构过程以及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阜外医院59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后2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成左心室重量指数正常组(n=24)和残余左心室肥厚组(n=35)并进行比较,其中30例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均可获得,用来分析依据时间变化的左心逆重构过程。结果:30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重量指数逐渐下降,2年时达到最低点,而左心房直径在术后早期就迅速下降,3个月时达到平台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是术后2年残余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32,95%CI:1.796~8.177, 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是远期非致死性心原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48,95%CI:1.247~4.051, P=0.007)。Kaplan-Meier曲线提示两组患者远期免于心原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3),但残余左心室肥厚组患者远期免于非致死性心原性再入院率显着低于左心室重量指数正常组(P=0.014)。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房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3个月,而左心室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2年;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容易导致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与远期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9](2019)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技术重建左心室腔,以收缩期二尖瓣瓣叶前向运动(SAM)对应的左室间隔部位作为消融靶点,消融能量35 W,冷盐水灌注流速17 mL/min,温度43℃,每次放电时间40~60 s。以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50%作为消融有效终点。比较术前、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消融前室间隔厚度(20.3±1.9) mm,左室流出道压差(106.0±36.5) mmHg(1 mmHg=0.133 kPa),6 min步行试验(404.2±25.6) m。消融放电(5.6±0.9)次,左室流出道压差降至(44.0±35.2) mmHg,术中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术后6个月随访,左室流出道压差(28.4±12.9) mmHg,6 min步行试验(525.0±25.2) m,较消融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经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舟,肖云彬,王野峰,左超,杨美玉[10](2019)在《不同类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应用不同类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 VSD)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发生率,探讨CAVB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行介入封堵治疗的pm VSD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评估、术中造影、术后随访、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等),对接受不同封堵器类型治疗后发生CAVB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封堵pm VSD 500例,发生CAVB 11例,发生率2. 2%;其中对称型VSD封堵器CAVB发生率为1. 1%(4/359),偏心型VSD封堵器CAVB发生率为4. 2%(5/93),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CAVB发生率为5. 4%(2/48)。偏心型和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致CAVB发生率高于对称型VSD封堵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偏心型VSD封堵器与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致CAVB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 0. 05)。发生CAVB的11例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无效,3 d后转外科取出封堵器,其中应用对称型封堵器的3例,偏心型封堵器的1例,小腰大边型封堵器的3例,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均未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结论偏心型和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封堵pm VSD后CAVB发生率高于等边对称型VSD封堵器,选择偏心型和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封堵pm VSD需严格把握指征。(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室间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两组,每组均为39例。其中,A组应用常规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后,B组相较于A组,手术封堵成功率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着,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通过手术前、中、后叁个阶段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儿各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室间隔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涛,袁昕,孙寒松,武恒朝,宋云虎.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在换瓣同期行或不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2].陈圆圆,乔西宁,王丽娟.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J].临床研究.2019
[3].杨静.呼吸机不同介入时机在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患儿一期大动脉调转术后应用中的比较[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郑孝志,倪炯,程文漪,程晓梅.胎儿膜部室间隔的应变率:随胎龄和左室心肌质量的变化及预测完整膜部室间隔(无缺损)的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5].谢超,张文君.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室间隔缺损并先天性二尖瓣穿孔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6].杨舟,肖云彬,左超,向金星,杨美玉.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7].刘珅玲,黄磊.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滴鼻的镇静作用及对术后躁动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
[8].徐海涛,袁昕,孙寒松,武恒朝,宋云虎.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换瓣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9
[9].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10].杨舟,肖云彬,王野峰,左超,杨美玉.不同类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比较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