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送直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铸,感应,热效率,钢坯,鞍钢,线圈,头部。
热送直轧论文文献综述
黄微冰[1](2016)在《连铸热坯热送直轧自动化核心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连铸热坯热送直轧技术,是连铸—棒材轧钢生产新工艺。连铸热坯通过辊道热送,不再经过加热炉,直接传送进入轧钢生产线的粗轧机进行轧制。这项技术实现的技术难度很大。在吸收外厂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连铸—热送—轧钢的一系列工序做了大量改进与试验,最终表明:(1)技术获得成功,证明连铸热坯热送直轧技术是可行的;(2)实现了规模生产,已稳定运行并生产了3年多;(3)每年获得经济效益5 000万以上;(4)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措施。对连铸热坯热送直轧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分,在连铸控制、热坯长度切割的控制、热坯称重、收集、剔除和移钢控制、热送辊道与传送控制、热坯传送过程头部加温技术、轧钢粗轧机入口前控制、轧钢生产线主轧区域控制、电气自动化软件核心技术与硬件配置要点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措施,作了技术论述与介绍。(本文来源于《连铸》期刊2016年04期)
李亚欣,张国滨[2](2006)在《热送直轧过程中感应线圈壁厚对补热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电磁感应和热传导理论,针对线圈壁厚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利用ANSYS对连铸坯在感应补热过程中多物理场的耦合问题进行了有限元解析与模拟,定量化地得到线圈壁厚对热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感应线圈壁厚为3 mm时,感应器的热效率最高;感应线圈壁厚对铸坯补热后的断面温度及其分布无影响。这对感应补热装置的设计及热送直轧工艺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王玉会[3](2004)在《连铸方坯热送直轧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及感应补热参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来自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棒材厂。该厂早在2000年初即实现了热送热装并取得了一定节能效果。但若能实现“热送直轧”则可取消燃耗极大的加热炉,不但真正实现无污染的绿色钢铁生产,还能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但连铸方坯的热送直轧新工艺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我国迄今仍未见有成功的报道。为在我国的棒材生产线上实现连铸方坯的热送直轧新工艺,须首先解决相关的设备、工艺参数对感应补热效果、铸坯断面上温度分布的定量化影响。本文采用大型工程计算软件ANSYS对感应补热过程的输送传热问题、电热耦合问题进行了多物理环境的有限元分析,所得结果对热送直轧新工艺的实施、感应加热装置设备参数的选择、补热工艺参数的制定等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硕士论文得到结果如下:1、本文成功的运用“物理环境法”实现了感应补热过程中多物理场的耦合问题,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符合的较好;2、整个热送直轧的感应补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本文在模拟时也相应的进行了连续化处理,使整个模拟过程随着工艺流程的变化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阶段的模拟首尾相接,承上启下,使计算精度得到提高;3、对热送直轧过程中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的铸坯表面温度与现场实测基本相符;4、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的后处理功能,实现了矢量场的可视化,直观地描述了电磁场在铸坯内的分布状况,这一形象化处理对判断铸坯在感应补热时磁场变化对补热效果的影响十分方便;5、本研究对影响感应补热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所得结果对新上设备的参数选择,或对已有设备的优化改造均具有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本课题在如下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1、本文以165~2大断面连铸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其它尺寸的铸坯还需进行具体研究;2、本文给出的结果尚需在生产实际中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学院》期刊2004-03-08)
董欣欣[4](2004)在《连铸方坯热送直轧温度场的计算机仿真及工业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连铸坯热送热装及“热送直轧”技术的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钢铁生产技术水平的新指标,而对炼钢热轧实施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准确掌握铸坯从切割后热送至轧机前各阶段的热场变化。但是,目前有关连铸方坯在热送、热装、感应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场模拟与预报大多是针对某单一过程的研究,不能适应实际生产中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硕士论文是根据热送热装和热送直轧的实际工艺过程,以唐钢棒材厂连铸方坯为研究对象,对其从热送、步进炉加热(或补热)以及电感应补热等过程的温度场变化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开发了铸坯温度梯度的仿真预报软件,该软件在计算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工艺过程及冷却条件对铸坯温度场的影响。根据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针对连铸方坯热送时带与不带保温罩两种传热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各种有关传热模型的数学解析,并对整个热送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所得结果与实测符合得较好,故为铸坯热装加热(或补热)及电感应补热过程的热场模拟提供了可靠的温度场初始条件;利用本研究定量给出的铸坯在热送过程中保温罩的保温效果,对减少铸坯的热损失、提高其热装温度给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数学解析得到的铸坯在步进炉内的传热模型及所采用的炉膛热平衡模型,其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基本吻合;给出的热装温度对步进炉能耗的定量化影响对降低燃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连铸方坯在感应加热过程中的热场变化,利用文献[41]对感应加热时的模型解析由于其假设条件与实际的感应加热条件差距较大,故在透热层内的模拟结果明显偏离实测;若将电效率及“气隙”对铸坯感应加热效果的影响考虑在内,则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单元法所得结果在变化规律上基本相似,角部温度差距最大到40℃,故本研究预报的温度场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本研究基础上开发的温度场仿真预报软件,充分考虑了不同工艺过程及冷却条件对铸坯温度的影响。大量实测及与有限元法的相互印证表明,本软件给出的预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从而为热送热装、热送直轧工艺开发及炉内热平衡预报提供了新的设计工具。(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学院》期刊2004-03-08)
朱国荣[5](1984)在《连铸板坯热送直轧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连铸板坯热送、直轧的概况;以日本为例,介绍热送直轧的动态;热送直轧的效果及鞍钢连铸板坯热送直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鞍钢技术》期刊1984年06期)
热送直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电磁感应和热传导理论,针对线圈壁厚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利用ANSYS对连铸坯在感应补热过程中多物理场的耦合问题进行了有限元解析与模拟,定量化地得到线圈壁厚对热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感应线圈壁厚为3 mm时,感应器的热效率最高;感应线圈壁厚对铸坯补热后的断面温度及其分布无影响。这对感应补热装置的设计及热送直轧工艺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送直轧论文参考文献
[1].黄微冰.连铸热坯热送直轧自动化核心技术[J].连铸.2016
[2].李亚欣,张国滨.热送直轧过程中感应线圈壁厚对补热效率的影响[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
[3].王玉会.连铸方坯热送直轧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及感应补热参数选择[D].河北理工学院.2004
[4].董欣欣.连铸方坯热送直轧温度场的计算机仿真及工业软件开发[D].河北理工学院.2004
[5].朱国荣.连铸板坯热送直轧的途径[J].鞍钢技术.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