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平高叶
(苏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15400)
【摘要】目的对降钙素原检测在临床感染方面的应用情况实施深入的剖析。方法随机选取67例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病人与60例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其实施CRP、PCT以及WBC检测,再进行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的CRP、PCT阳性率明显超过对照组,且P<0.05,两组病人的WBC检测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病人诊断环节展开降钙素原检测可以有效提升诊断的精确度。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应用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50-02
降钙素原为当今临床上的应用十分普遍的一种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血清标志物,降钙素在全身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以及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作用,此物质的敏感度及其特异性都十分之高,可以对疗效、病情以及预后等实施精确的评估。本次研究中出于以降钙素原检测在临床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实施评价研究的目的,针对收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病人与非感染性病人进行PCT检测,且比较两组病人的检测结果,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中资料均来自我院收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病人,随机抽取67例与60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观察组: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平均年龄为43.2岁;对照组:男型患者为34例,女型患者为26例,平均年龄为45.1岁。上述统计分析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有较强的可比性,上述病人均符合临床诊断指标。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上述统计的分析对象分别进行CRP、PCT以及WBC检测,检测完再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参数的结果。
1.2.2检测方法:对受检者采集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之后在24小时里完成CRP、PCT以及WBC检测。此组采用罗氏CobasE411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病人血清PCT的含量;CRP检测利用免疫比浊法,血常规检测利用SysmexXE2100实施测定。阳性指标:血清PCT值>每毫升0.5ng,CRP>0.8毫升/dl,WBC>每升10×109。
1.3统计学处理:分析中所得到的一系列数据利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实施处理分析,对于计数资料以及组间比较分别实施t检验与χ2检验,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参数检测结果:通过统计显示,两组病人的PCT与CRP检测水平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P<0.05,显示为观察组要超过对照组,但是WBC检测结果为,两组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P>0.05。
2.2两组患者的各项监测参数阳性率对比:通过统计显示,观察组病人的PCT检测结果阳性为60例,其阳性率占八十九个百分点,CRP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52例,阳性率占七十七个百分点,WBC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为50例,占七十四个百分点;对照组病人上述相关参数检测阳性率分别是二十六个百分点、五十一个百分点、六十八个百分点。两组对比PCT与CRP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P<0.05,但是WBC检测阳性率对比,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P>0.05。
3.讨论
针对PCT来说其为降钙素的前肽,是一种糖蛋白,没有激素活性,所以此物质在常人血清里是检测不到的,但是如果是出现感染,肝脏的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肺和肠道系统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都会分泌较多的合成PCT,因此造成血清里PCT的含量出现明显的提升,且伴随患者感染情况的发展,PCT程度也会随着出现明显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未来的临床诊治中,对于细菌感染性病人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PCT程度检测,畏怯有必要联合CRP程度检测,因此达到尽快确诊,第一时间采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且能够根据PCT检测结果评定患者的病情,评价疗效,对预后实施评估。综上所述,对于感染性疾病病人要对PCT检测进行科学的利用,因此确保此类病人的早期诊断精确性,治疗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痛苦,从而提升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守印;贺金荣;张双宅;刘劼;蔡虹;马凤琴;张建华;海荣;俞东征;徐建国;PCT早期鉴别诊断细菌和病毒感染及其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13(12):417-420.
[2].汪明明;孙玉秋;张娟;崔速南;史兆章;张景遥;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13(22):1421-1428.
[3].洪亮;丁继光;潘继豹;吴金国;李刚;孙庆丰;陈威;杜庆玮;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16(05):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