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相互作用,动力学,腺苷酸,结合能,靶标,药物。
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新[1](2018)在《等温滴定量热方法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等温滴定量热方法研究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周一凡[2](2018)在《JAK2蛋白热点氨基酸与配体相互作用理论计算预测及新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JAK2蛋白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nus激酶家族的关键成员,它能通过信号通路JAK2-STAT3/STAT5来实现对不同细胞生理过程的调控。由于JAK2蛋白的变异(V617F)与多种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故发现JAK2蛋白抑制剂在治疗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尤为显着。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计算方法丙氨酸扫描-相互作用熵(AS-IE)来定量评估蛋白质-配体体系中残基特异性结合自由能(包括焓贡献和熵贡献),以此预测对JAK2蛋白与配体结合体系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的氨基酸。根据热点氨基酸能对现有小分子抑制剂进行一定优化或者设计新的结合力更强的化合物。该方法不仅可以对特异性残基-配体结合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也能更精确的评估蛋白质-配体总结合自由能。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14个JAK2蛋白-配体结合系统(全部具有晶体结构及结合数据),通过AS-IE来评估蛋白-配体结合位点附近的各个氨基酸对总结合自由能的贡献,数个残基被预测其对复合体系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其他残基。根据对特异性残基与小分子结合强度的评估得到蛋白-配体总结合自由能。与应用MM/GBSA方法获得的数据相比,用AS-IE方法计算的JAK2-配体总结合自由能与实验测量的数据符合更好。基于AS-IE在JAK2蛋白-配体小分子结合能预测中的准确性,我们利用SPECS小分子数据库针对JAK2蛋白为靶向蛋白质做了筛选,对打分排在前面的小分子做了AS-IE计算,并对对接得到的蛋白-配体结构中各特异性残基与相应小分子的结合强度及总结合自由能进行了分析,以期给今后JAK2蛋白新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3)
刘凤娇[3](2018)在《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科学计算方法的发展,理论化学计算与分子模拟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不仅能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提供系统的微观解释,建立正确的微观机制,而且可以对生物分子的优化设计、小分子调控生物分子功能、生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等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本文针对一系列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DFT方法,多尺度模拟,自由能计算方法被应用到相应的研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使用DFT方法研究了过氧丙酮氧化一系列SP~3 C-H化合物的反应性与选择性。对于“饱和底物”,活化能与键解离能(或反应能)存在贝尔-埃文斯-波拉尼关系(Bell–Evans–Polanyi relationship):ΔH~?_(sat)=0.91*BDE–67.8。对于“不饱和底物”,如烯烃、芳烃和羰基化合物等,则显示出另一类贝尔-埃文斯-波拉尼关系:ΔH~?_(unsat)=0.35*BDE–13.1。该发现与Bernasconi教授提出的不完美协同效应(NPS)相吻合。我们使用形变能/相互作用能模型(Distortion/Interaction model)分析了该效应的根本来源。计算结果表明“不饱和C-H”的过渡态发生的比较早,而“饱和C-H”过渡态则相对较晚。反应性主要受控于形变能和C-H键离解的程度。一方面,键解离能越高的底物其相对应的反应能垒也越高,这和贝尔-埃文斯-波拉尼关系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饱和底物”与“不饱和底物”(受离域自由基的影响)分别对应于两种贝尔-埃文斯-波拉尼关系是出乎意料的。在第叁章中,我们采用QM(M06-2X)/QM’(PM3)多尺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加速的Diels-Alder反应(环戊二烯和甲基乙烯基酮),并将结果与之前采用QM/MM(TIP3P)和QM/MM+3个QM水分子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显示,用PM3水模型进行过渡态采样得到异步性为0.54(?),而之前用QM/MM,QM/MM+3QM得到的结果分别是0.48(?)和0.54(?)。C-C键长形成的时间间隔对于QM/QM’,QM/MM以及QM/MM+3个QM水分子方法则分别为19 fs,20 fs,和25 fs。过渡态采样和时间间隔的一致性表明,水分子的极化效应对于采样和键的动态变化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反应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从反应物到过渡态,氢键键长分别变短了0.4(?),0.15(?)和0.15(?),均显示出了过渡态时的氢键增强效应,QM/QM’方法与QM/MM+3个QM水分子方法相比,高估了氢键的增强效应;氢键键角的变化分别为19°,4°和10°(相应于QM/QM’,QM/MM和QM/MM+3个QM水分子方法)。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水分子取向的调整,水的极化效应对于正确的描述氢键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而QM/QM’方法对过渡态氢键增强效应的高估则可能是由于PM3对反应物氢键的低估,这是PM3模型的缺点之一。在第四章中,通过实验上对野生型链霉亲合素(WT)以及其叁个突变体(S45A,D128A,S45A/D128A)与生物素的结合自由能测定可知,双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链霉亲合素与生物素结合能的减少比两个单突变体减少的总和更多,显示出了相互作用的协同性。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末态自由能计算的方法,并结合可极化的PPC电荷,研究了这种协同效应的根本来源。结果表明,协同效应来源于熵和焓的共同作用。其中焓的作用主要是来源于溶剂化自由能的贡献。能量分解的结果表明对协同性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发生突变的两个残基,而是在突变体中与生物素具有氢键相互作用的N49和S88残基。喹唑啉与p38αMAPK通过一个桥键水分子紧密地结合。目前对于这类水分子是否应该被取代以提高亲和能或新配体的专一性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预测该介导水分子被新的配体取代时的自由能变化,该方法将蛋白配体结合的过程分解成了很多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可以通过MBAR或者TP方法计算得到相应的自由能变化。该方法在水分子去耦合过程中避开了使用“hard wall”模型来阻止周围水分子进入结合口袋。此外,通过有效地结合MM/PBSA方法,可以快速地预测新设计配体的相对结合自由能变化。最终结果表明,将原始配体中3-位N原子替换为极性的氰基以取代结合口袋中局域水分子的方案是可行的,-CH_2OH和-CH_2Cl也可作为p38αMAPK抑制剂优化的候选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会亭,赵园园,葛保胜,黄方[4](2017)在《多态性蛋白Mad2与其配体Cdc20~(121-138)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态性蛋白Mad2是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SAC)的关键蛋白,也是多态性蛋白质家族中研究最广泛的成员之一.Mad2有两种不同的天然构象:O-Mad2和C-Mad2.Mad2构象间的转变及其与配体Cdc20间的相互作用对SAC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利用荧光各向异性技术对O-Mad2和C-Mad2与配体TAMRA-Cdc20~(121-138)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在无盐和低盐溶液(100 mmol/L NaCl)中,Mad2两种构象与Cdc20~(121-138)的平衡解离常数(K_D)均在10~(-6) mol/L,但C-Mad2与Cdc20~(121-138)结合的K_D值约为O-Mad2的1/5;在高盐(300 mmol/L NaCl)溶液中,Mad2两种构象与TAMRA-Cdc20~(121-138)结合的K_D值无明显差别.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种缓冲液中Mad2两种构象与Cdc20~(121-138)相互作用的解离速率常数k_d没有显着差别,而C-Mad2与Cdc20~(121-138)的结合速率常数k_a却比O-Mad2高一个数量级,这表明C-Mad2与Cdc20~(121-138)不仅结合力更强,且结合速率要快很多.Mad2与Cdc20~(121-138)突变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离子强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提示,Mad2和Cdc20间的相互作用不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而可能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研究为揭示多态性蛋白Mad2的构象转变机理及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7年03期)
闫玉娜[5](2017)在《基于残基的蛋白—蛋白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对接软件可以产生很接近晶体结构的几何构型,但是虚拟筛选的成功率却不总能尽如人意。通常,经验的打分函数来自于大量的已知实验结合数据的蛋白配体复合物。但是拟合或训练一个适用于所有种类靶标的打分函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在大部分的打分函数中通常认为蛋白配体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是线性加和的,然而这一点却不总是成立的。对于虚拟筛选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区分活性分子与非活性分子的能力。降低虚拟筛选过程中的假阳性率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虚拟筛选的实际应用中,推荐使用针对特定靶标的打分函数。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分解和机器学习的分类模型。我们以蛋白配体经验的相互作用能量项(PLEIC)作为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描述符,并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训练,发展了针对特定靶标的分类模型(PLEIC-SVM)用以区分活性分子与非活性分子。数据集为实验上有活性与非活性数据的特定靶标。我们从DUD-E数据库中取了 36个靶标用以模型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PLEIC-SVM模型相比于对接软件GLIDE中Glide SP打分函数可以更好的区分活性与非活性分子。PLEIC-SVM模型是非线性的分类器有助于考虑相互作用项之间的耦合,而且可以捕获可以区分活性与非活性分子的重要相互作用模式。在计算化学中,理论计算蛋白-蛋白结合自由能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表明,尽管蛋白蛋白表面是由很多残基组成的,但是真正对蛋白-蛋白结合稳定性起作用的残基却只有几个:热点残基。PPIs障碍可引起许多疾病,主要是由于异常变化,包括缺乏盐桥,疏水相互作用减弱,空间位阻的形成。热点区域的变化是引起PPI紊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准确计算热点残基对蛋白-蛋白结合自由能的定量贡献对于阐明结合机制是非常有帮助的。MM/PBSA方法已被成功的应用于热点残基的预测。在这些研究中,变异前后熵变的影响通常认为相互抵消,所以在计算结合自由能时不考虑熵变。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熵变对于热点残基预测的影响。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相互作用熵和MM/GBSA的计算特定残基对于结合能贡献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熵变对于结合能的贡献是通过相互作用熵的方法得到的。相互作用熵是由气相下的结合能的浮动决定的,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高。我们取了 SKEMPI数据库中存在丙氨酸变异数据的24个蛋白蛋白复合物来评估该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将熵的贡献引入,计算得到的丙氨酸变异结果与实验值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5)
鲁攀,柴亚红,鲁圣军,姚立[6](2016)在《采用超低场生物力谱技术研究核酸适配体与凝血酶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体最为重要的两类生物大分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许多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一种全新的超低场生物力谱技术,以凝血酶蛋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凝血酶与其对应的核酸适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凝血酶蛋白与核酸适配体之间的结合力大小约为80 p N。同时,在分子水平上获得了凝血酶蛋白与核酸适配体之间的解离动力学信息。(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瑶[7](2016)在《人血清白蛋白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清中蛋白含量的60%,通常健康成年人的血清中白蛋白的浓度约为50mg/mL(-600μM)。血清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结合并传递各种药物以及内源性代谢物至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白蛋白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含有58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质量为66 kDa,其单体由叁个结构域组成,其中每个结构域又含有两个子结构域。因此,在白蛋白的表面会形成多个结合位点,如脂肪酸结合位点,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等。其中有两个主要的药物结合位点,称之为Sudlow's site Ⅰ和Sudlow's site Ⅱ。而药物在体内的药效药性,以及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等,都与白蛋白上的这两个结合位点密切相关。白蛋白上还有四个主要的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其中Site A为锌离子的首要结合位点。而血清中的锌离子大部分都结合在白蛋白上,因此对锌离子结合位点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重要性。晶体衍射是目前蛋白质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然而,结晶过程以及样品的配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且繁琐复杂。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技术在蛋白质的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我们无需再对样品进行分离预处理,.也无需破坏样品的完整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分离样品所带来的耗时和误差。由于白蛋白体积过于庞大,氨基酸之间互相重迭包裹,因此普通的一维氢谱不仅谱峰变宽严重,而且谱峰之间相互重迭,大大的影响了我们对谱图的分析。而常规的横向弛豫滤波技术虽然可以滤掉宽包信号,但同时也抑制掉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本课题中,我们通过引进新的谱编辑技术,可直接观测天然丰度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信息。(1) 我们首先建立了基于辐射阻尼效应的WaterLOGSY谱编辑技术(RD-WaterLOGSY),通过该技术增强白蛋白信号,然后通过引入横向弛豫加权(T2W),滤掉白蛋白谱峰上的一些弛豫时间较短的宽包信号,保留白蛋白表面与水分子具有快速交换或者强NOE的信号。结合常规二维TOCSY谱,我们发现该方法所观察到的血清白蛋白信号主要来自于白蛋白表面的组氨酸。(2) 基于以上所建立的T2W-RD-WaterLOGSY技术,我们可观察离子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在改变溶液的pH值时,T2W-RD-WaterLOGSY技术所观测的谱图上低场区某些信号化学位移会发生明显的移动,据此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化学位移的相对变化来判断溶液pH的变化。另外,当向溶液中逐步加入金属锌离子时,T2W-RD-WaterLOGSY谱图上某些峰强度的变化与锌离子浓度的变化成线性关系,表明T2W-RD-WaterLOGSY技术可以对锌离子的结合起到指示的作用。(3) 基于以上T2W-RD-WaterLOGSY技术,我们可以还可以快速观察药物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判断作用位点信息。我们向白蛋白溶液中加入了两种不同的药物,观察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白蛋白信号的变化情况。发现该技术所观测到的低场区的某些信号的化学位移和强度与特定药物结合位点有关:当药物结合在Sudlow's site Ⅰ时,这些低场区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而当药物结合在Sudlow's site Ⅱ时,这些信号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 我们利用T2W-RD-WaterLOGSY技术对血清中白蛋白进行了检测,发现该技术同样可以选择性检测血清中的白蛋白,消除其他小分子信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6-05-01)
李倩[8](2016)在《两种膜蛋白色谱模型的建立及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和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创新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其研发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制约其研发的瓶颈之一为活性成分的筛选,因此,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方法的建立就成为该领域的重点问题。本论文以离子通道蛋白VDAC-1和G蛋白偶联受体β2-AR为例,建立了固定化VDAC-1和β2-AR色谱模型。采用VDAC-1色谱模型研究了VDAC-1与叁种配体的相互作用,采用β2-AR色谱模型研究了其与七种药物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色谱法所得结果进行佐证,为膜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借鉴。在此基础上,将VDAC-1色谱模型对中药大黄中作用于VDAC-1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证明该方法有望为膜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及中药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提供新方法,对高通量筛选复杂体系中药物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4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本论文将膜蛋白识别药物的特异性和色谱技术的高分离能力相结合,建立了两种VDAC-1色谱模型和一种β2-AR色谱模型,扩展了亲和色谱的应用。2、采用VDAC-1色谱模型研究了VDAC-1与ATP、NADH和NADPH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色谱法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叁种配体以等摩尔结合于VDAC-1的核苷酸结合位点(NBS),结合常数在10-45℃内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静电作用力为结合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采用β2-AR色谱模型研究了β2-AR和七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七种药物与β2-AR的亲和力大小排序为班布特罗>克伦特罗>妥布特罗>氯丙那林>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甲氧那明,氢键作用力为七种药物与β2-AR的主要作用力,与文献结果一致。说明本论文建立的VDAC-1和β2-AR色谱模型可用于VDAC-1和β2-AR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为膜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借鉴。3、采用VDAC-1色谱模型,对中药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鉴定蒽醌类物质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和大黄酚及鞣质成分儿茶素为大黄中作用于VDAC-1的活性成分,证明VDAC-1色谱模型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为复杂体系中药物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提供了新思路。4、在色谱理论方面,基于经典前沿分析理论,推导获得了可同时测定蛋白与配体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比的新公式。该公式具有结合参数信息量大的优点,能克服经典前沿分析、竞争置换和直接进样法缺乏结合比信息的不足,为色谱法全面测定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信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3-01)
范成艳,郭正光,郑直[9](2016)在《通过配体文库研究GIPC2 PDZ配体结合特点及其相互作用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验证性筛选配体文库,获得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点,进而找到GIPC2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1)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从已有的PDZ配体库中寻找与GIPC2的PDZ结构域配体结合特性;2)根据GIPC2的亚细胞定位和肿瘤相关功能再结合PDZ结构域结合序列的共同特征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预测GIPC2的天然潜在配体;3)将天然潜在配体的C末端序列依次与GIPC2 PDZ结构域或GIPC2全长进行验证反应,从而得到阳性蛋白。结果 1)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性是C末端最后4个氨基酸为-X-S/T-X-V/L/I,是Ⅰ类PDZ配体;2)综合GIPC2的生物学特征和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点,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预测得到47个天然潜在配体;3)将天然潜在配体的C末端序列克隆至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验证,最后得到10个确定的阳性蛋白。结论获得10个GIPC2相互作用蛋白。(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6年02期)
白玉巍,张琼林,Mark,Bartlam[10](2015)在《人抗增殖蛋白Tob与其配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增殖蛋白Tob作为BTG/TOB家族成员之一,对细胞增殖与mRNA降解具有重要作用.在磷酸激酶Erk1和Erk2的作用下,Tob中的3个丝氨酸位点可以进行磷酸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Tob通过与去腺苷酸化酶中的核糖核酸酶D家族成员之一的Caf1相互作用于mRNA 3′端,共同组成去腺苷酸化酶复合体.同时,Tob对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因子结合蛋白3(CPEB3)对蛋白表达的负调控具有抑制作用.并且,Tob可以与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PABP)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内mRNA脱腺苷化.通过对Tob的3个参与磷酸化的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分别研究了人源野生型与丝氨酸突变型Tob对其与人源Caf1,PABP及CPEB3相互作用及多聚腺苷酸降解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JAK2蛋白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nus激酶家族的关键成员,它能通过信号通路JAK2-STAT3/STAT5来实现对不同细胞生理过程的调控。由于JAK2蛋白的变异(V617F)与多种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故发现JAK2蛋白抑制剂在治疗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尤为显着。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计算方法丙氨酸扫描-相互作用熵(AS-IE)来定量评估蛋白质-配体体系中残基特异性结合自由能(包括焓贡献和熵贡献),以此预测对JAK2蛋白与配体结合体系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的氨基酸。根据热点氨基酸能对现有小分子抑制剂进行一定优化或者设计新的结合力更强的化合物。该方法不仅可以对特异性残基-配体结合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也能更精确的评估蛋白质-配体总结合自由能。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14个JAK2蛋白-配体结合系统(全部具有晶体结构及结合数据),通过AS-IE来评估蛋白-配体结合位点附近的各个氨基酸对总结合自由能的贡献,数个残基被预测其对复合体系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其他残基。根据对特异性残基与小分子结合强度的评估得到蛋白-配体总结合自由能。与应用MM/GBSA方法获得的数据相比,用AS-IE方法计算的JAK2-配体总结合自由能与实验测量的数据符合更好。基于AS-IE在JAK2蛋白-配体小分子结合能预测中的准确性,我们利用SPECS小分子数据库针对JAK2蛋白为靶向蛋白质做了筛选,对打分排在前面的小分子做了AS-IE计算,并对对接得到的蛋白-配体结构中各特异性残基与相应小分子的结合强度及总结合自由能进行了分析,以期给今后JAK2蛋白新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新.等温滴定量热方法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周一凡.JAK2蛋白热点氨基酸与配体相互作用理论计算预测及新方法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刘凤娇.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张会亭,赵园园,葛保胜,黄方.多态性蛋白Mad2与其配体Cdc20~(121-138)的相互作用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7
[5].闫玉娜.基于残基的蛋白—蛋白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鲁攀,柴亚红,鲁圣军,姚立.采用超低场生物力谱技术研究核酸适配体与凝血酶蛋白的相互作用[J].化学通报.2016
[7].陈瑶.人血清白蛋白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
[8].李倩.两种膜蛋白色谱模型的建立及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和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6
[9].范成艳,郭正光,郑直.通过配体文库研究GIPC2PDZ配体结合特点及其相互作用蛋白[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
[10].白玉巍,张琼林,Mark,Bartlam.人抗增殖蛋白Tob与其配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