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整机组辊缝计算偏差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生[1](2021)在《基于AGC伺服控制系统的平整机辊缝调零研究》文中指出主要对热轧平整机AGC压上缸的伺服控制系统进行辊缝调零和位置及轧制力标定的研究,通过对热轧平整机的功能、参数设计、工艺调试方法等方面的过程简析和讨论,实现在伺服系统的液电控制下精确完成辊缝调整及位置闭环和压力闭环的切换过程和程序要求,并采用matlab/simulink确定出了PID控制器中的参数。为热轧平整机AGC控制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数据。
杜春城[2](2021)在《AGC及延伸率控制在单机架平整机的应用》文中提出该文简要介绍了河钢衡板1100单机架平整机因开发二次冷轧产品、改善湿平整功能而进行改造,增加延伸率及AGC控制的情况。并对AGC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各种AGC控制方式的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简单描述。
侯延伟[3](2020)在《1700罩退平整机辊缝标定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700罩退平整机是典型的单机架四辊平整机,可调节弯辊、倾斜等板形,该机组主要平整罩式退火未平整产品及待二次平整的浪形缺陷产品,成品的厚度为0.4~2.5 mm。本文对1700罩退平整机辊缝标定过程及常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简要阐述了该机组无带钢辊缝标定的步骤,同时,列举了标定过程容易产生的典型故障,以标定步骤为基础分析了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管控方法和技术标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
张君[4](2017)在《1420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与翘曲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冷轧板带材在汽车、家电、食品包装、建筑、国防及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板带生产工业获得迅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冷轧板带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平整作为冷轧板带生产过程中最接近成品的一道工序,在改善带钢板形质量、提高产品机械性能、控制成品表面粗糙度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冷轧带钢平整轧制过程中的板形计算模型,结合某钢铁企业1420双机架平整机组的设备和工艺特点,编写了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模拟软件,详细分析了来料板形、断面形状、弯辊力、轧制力、倾辊量等参数对成品带钢板形质量的影响,实现了不同平整参数下的板形离线模拟。随后,从板形参数综合优化设定、辊型改造技术研究两个方面对1420双机架平整机组的板形控制进行了研究。以充分发挥出机组所有板形参数控制手段的潜力为前提、成品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均匀为目标,提出了板形参数综合优化设定技术;针对机组在平整特殊薄规格带钢过程中易出现的板形问题及辊端压靠现象,对原机组辊型进行了辊型改造,工作辊改造为单边倒角的平辊辊型,支承辊改造为具有两个特征参数的余弦曲线辊型,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最后,针对生产现场出现的平整带钢翘曲缺陷,详细分析了翘曲缺陷的形态与形成机理以及平整过程中翘曲缺陷的影响因素,规划实验探究了生产现场出现翘曲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工作辊粗糙度初始数值优化设定的平整带钢翘曲缺陷治理技术,通过优化平整机组上下工作辊的初始粗糙度配辊方案,有效控制了成品带钢的翘曲缺陷。
李富强,宋君,赵勇,张鹏,胡秀梅[5](2016)在《冷轧平整机模型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对鞍钢1450 mm平整机过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轧制力、张力等模型设定参数,提出了修正轧制力公式及提高模型设定计算精度的方法。同时利用VB开发了模型参数设定计算仿真程序。仿真程序能够结合实际生产运行数据,离线准确地计算出各轧制参数设定值,为提高冷轧薄板成品质量提供支持。
李克萍[6](2016)在《冷轧平整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根据某冷轧厂一条二十世纪50年代建成的平整机组,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对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工作所应用到的技术和经过提炼经验完成的。该厂现有一条已改造完成的直流系统平整机组和两条全新的可逆轧机机组并运行稳定,为新改造机组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改造后平整机组设备和技术达到同行业领先,维护简单,故障率低,控制系统核心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本文结合平整机组设备控制特性和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试编程,并对所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改造后机组投入生产后,设备运行效果良好,故障率低,操作环境友好,维护工具全面,有效提高了平整机组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 1500平整机组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平整机组控制系统改造的基本思路;并对平整机组控制系统改造前后进行了对比。(2)研究了 1500平整机组传动以及L1系统,通过对其硬件系统的设计、变频器的调试、工艺板T400的编程,完成了传动以及L1系统的升级改造。(3)研究了计算机二级控制系统的设计,完成了二级系统的升级改造;详细研究了延伸率的检测、计算、控制方式以及控制系统模型,提高了模型预报精度,作为平整机组的核心技术,已经满足了现场生产需求。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研究方向。论文中的一些成果对于平整生产和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徐其亮[7](2016)在《京唐1700罩退平整板形控制技术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钢京唐建有2条离线平整机组,分别为1700mm罩退平整线及1420mm罩退平整线,设备分别由武汉研究院和西马克设计制造。1700mm罩退平整线主要生产产品为家电及少量汽车用钢,1420mm罩退平整线主要生产马口铁。其中1700mm罩退离线平整机组2011年5月投产,生产初期存在诸多表面质量缺陷,一度影响正常生产。通过技术人员的攻关,特别是浪形缺陷,现在得以有效控制,但还有改善和提高的空间。这期间对造成浪形缺陷的可能原因逐一排查也收获了许多控制浪形缺陷的知识和技巧。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践,建立了弯辊力前馈模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罩退平整中宽度薄规格带钢板形缺陷产生机理,通过平整机支撑辊VCL260辊形曲线优化、工艺参数优化等手段,该规格带钢浪形缺陷得以有效控制;(2)研究罩退平整宽薄规格带钢板形缺陷,通过优化支撑辊辊形,板形预设定参数优化,轧制力-弯辊力前馈控制模型建立等措施,该规格带钢浪形缺陷得以有效控制;(3)研究罩退平整链条钢肋浪板形缺陷,链条钢肋浪缺陷控制方案与现场试验,有效的提高了表面质量。通过本论文的工作优化了首钢京唐1700mm罩退平整生产线生产时工艺参数,解决了不同规格带钢常见板形缺陷问题,提高了冷轧退火后带钢产品的质量。
白振华,常金梁,郭乾勇,刘亚星,冯彬[8](2015)在《AS-UCM机型的开发及其板形控制技术》文中指出针对普通UCM平整机组因不能配置分段冷却手段而无法对板形的非对称复杂高次浪形进行精细控制的问题,研发了一套配置工作辊非对称弯辊、中间辊非对称弯辊、中间辊上下非对称窜辊的AS-UCM新机型,定量分析了AS-UCM机型对负载辊缝形状的控制能力,建立了一套适合于AS-UCM机型平整机组的板形控制模型,并在相同初始条件下将AS-UCM机型与普通UCM机型平整机组对非对称复杂高次浪形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采用AS-UCM机型的平整机组比普通UCM平整机组对非对称高次复杂浪形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的结论,从而为平整机组高次复杂浪形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李涛[9](2015)在《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的控制及虚拟板形仪的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部分板带用户由低端转向高端,对带钢的板形质量也相应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的板形质量,各钢铁企业纷纷在轧机的出口配置板形仪,对带材的板形进行闭环控制。与此同时,受投资成本、设备空间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较大一部分轧机出口没有配置板形仪,无法实现板形闭环控制。这样,提出了一套虚拟板形仪的设计技术,开发出了相应的板形分析与闭环控制系统,在不配置实体板形仪的前提下实现了板形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与闭环控制,以某1420四辊平整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四辊平整机组中出现的复杂浪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在普通四辊平整机组板形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四辊平整机组的设备参数和工艺特点,提出了一套采用非对称式结构来替代对称性结构,将板形控制手段从传统的对称弯辊(对称窜辊)、倾辊等二维增加到左弯辊、右弯辊、上窜辊、下窜辊以及倾辊等五维的板形控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以实际板形与目标板形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四辊平整机组的复杂浪形控制技术,编制了相应的板形模拟软件,为板形缺陷的治理垒实了基础;随后,考虑了平整机组由于压下量小、变形热与摩擦热少、轧辊热凸度不大而无法采用精细冷却的方式控制,从而产生中双组合浪、单肋浪、多肋浪、中肋组合浪、边肋组合浪等复杂浪形缺陷,结合某1420四辊平整机组进行了板形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板形质量;最后,将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的控制及虚拟板形仪的设计技术在某1420机组上进行了模拟,效果良好,弥补了平整机组因无法采用精细冷却而带来的板形控制先天性不足问题,为现场平整机组板形精细控制提供了一套新方法,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
冯彬[10](2015)在《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板形预报与控制技术》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家用汽车、军工、建筑、电器、造船、电子、航天等行业的飞速发展,板带材的需求也随之激增,这使得板带生产工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部分板带用户由低端转向高端,板带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产品板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平整作为板带产品最接近成品的一道工序,对成品带钢的板形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首先,论文针对六辊平整机组非对称轧制过程中存在的带材跑偏、工作辊与中间辊及支撑辊辊型不对称、来料断面形状分布不对称等问题,将充分考虑到六辊平整机的设备与非对称轧制的工艺特点,建立一套适合于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中基于机理的板形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模型的精度;同时,为方便现场使用,将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出相应的板形预报分析软件,并利用该软件模拟出非对称过程中各个因素对板形的影响规律,为机组板形缺陷的治理奠定基础;随后,将针对普通UCM机型的平整机组对肋浪、复合浪等高次非对称复杂浪形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套配置工作辊非对称弯辊、中间辊非对称弯辊、中间辊上下非对称窜辊的AS-UCM新机型,建立了适合于AS-UCM新机型的平整机组的板形控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AS-UCM机型的平整机组单独改变工作辊左右弯辊力差、中间辊左右弯辊力差以及中间辊窜动量差对负载辊缝的的影响,编制相应的软件;最后,为了更好地将科研理论服务于生产,用实践检验理论、验证理论,将结合六辊平整机组的设备和工艺特点,把六辊平整机组非对称轧制过程中的基于机理的板形模型应用于国内某1220六辊平整机组的生产实践中,通过模拟计算出的板形与现场实测记录的板形做对比,验证模型的精度,并将基于机理的板形控制手段应用到实际控制中,同时分别模拟新机型AS-UCM平整机和普通UCM平整机对非对称高次复杂浪形的板形控制效果,通过对比得出新型AS-UCM平整机对非对称高次复杂浪形的治理效果。
二、平整机组辊缝计算偏差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整机组辊缝计算偏差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GC伺服控制系统的平整机辊缝调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平整工艺 |
2.1 基本控制 |
2.2 调零过程 |
2.3 调零流程 |
3 结论 |
(2)AGC及延伸率控制在单机架平整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改造后控制系统功能概述 |
2 AGC控制 |
2.1 监控AGC |
2.2 张力AGC |
2.3 偏心控制 |
2.4 轧制效率补偿 |
3 恒延伸率控制 |
3.1 轧制力延伸率控制 |
3.2 张力延伸率控制 |
3.3 轧制力-张力延伸率控制 |
3.4 液压辊缝控制 |
3.4.1 液压辊缝控制支持以下几种控制模式: |
3.4.2 补偿控制 |
3.4.3 辊缝标定功能 |
3.5 轧辊偏心补偿 |
4 结束语 |
(3)1700罩退平整机辊缝标定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1700罩退平整机设备及工艺 |
1.1 1700罩退平整机设备 |
1.2 无带钢标定工艺 |
2 无带钢标定典型故障 |
(1)出现位置偏差超限故障。 |
300 kN)故障。'>(2)出现轧制力偏差超限(>300 kN)故障。 |
3 故障原因分析 |
3.1 位置偏差超限分析 |
3.2 轧制力偏差超限分析 |
4 改进措施 |
4.1 位置偏差超限改进措施 |
4.2 轧制力偏差超限改进措施 |
5 改进效果 |
6 结论 |
(4)1420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与翘曲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冷轧带钢平整工艺概述 |
1.2 冷轧带钢板形与翘曲缺陷介绍 |
1.2.1 带钢板形缺陷介绍 |
1.2.2 带钢翘曲缺陷介绍 |
1.3 冷轧带钢板形及翘曲问题研究现状 |
1.3.1 冷轧带钢板形问题的研究 |
1.3.2 冷轧带钢翘曲问题的研究 |
1.4 课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来源 |
第2章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模拟技术开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2.1 平整工艺板形计算模型介绍 |
2.1.1 带材金属变形模型 |
2.1.2 辊系弹性变形模型 |
2.2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计算模型 |
2.3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模拟软件的开发 |
2.3.1 欢迎画面介绍 |
2.3.2 密码框介绍 |
2.3.3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模拟软件主界面介绍 |
2.4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影响因素分析 |
2.4.1 来料板形的影响 |
2.4.2 断面形状的影响 |
2.4.3 弯辊力的影响 |
2.4.4 轧制力的影响 |
2.4.5 倾辊量的影响 |
2.5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模拟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 |
3.1 板形参数的综合优化设定 |
3.1.1 板形参数综合优化设定模型 |
3.1.2 板形参数综合优化设定软件的编制 |
3.1.3 板形参数综合优化设定效果分析 |
3.2 辊型改造技术的研究 |
3.2.1 辊型改造数学模型 |
3.2.2 辊型改造优化结果 |
3.2.3 辊型改造效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整带钢翘曲缺陷治理技术的研究 |
4.1 平整工艺中带钢翘曲缺陷的形态及形成机理 |
4.1.1 平整带钢翘曲缺陷形态 |
4.1.2 平整带钢翘曲缺陷形成机理 |
4.2 平整带钢翘曲缺陷影响因素分析 |
4.3 现场翘曲缺陷发生原因的探究实验 |
4.4 基于工作辊粗糙度初始数值优化设定的平整带钢翘曲缺陷治理技术 |
4.4.1 工作辊辊面粗糙度衰减模型 |
4.4.2 成品带钢表面粗糙度计算模型 |
4.4.3 平整带钢翘曲缺陷影响因子的引入 |
4.4.4 平整工艺翘曲缺陷控制模型 |
4.4.5 冷轧带材翘曲缺陷治理软件的编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1420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与翘曲控制技术的现场应用 |
5.1 1420 双机架平整机组翘曲缺陷治理技术的现场应用 |
5.1.1 平整工艺翘曲数值及粗糙度控制要求 |
5.1.2 基于工作辊初始粗糙度优化设定的翘曲缺陷控制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5.2 1420 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与翘曲后期跟踪监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冷轧平整机模型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平整工艺与控制系统 |
1.1 平整工艺 |
1.2 过程控制系统 |
2 平整数学模型分析优化 |
2.1 延伸率计算 |
2.2 轧制力计算 |
2.3 工作辊压扁半径计算 |
2.4 辊缝计算 |
2.5 轧制力模型优化 |
3 模型设定参数仿真 |
3.1 设定计算仿真软件 |
3.2 设定计算仿真结果 |
4 结论 |
(6)冷轧平整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平整机组电气控制系统构成 |
2.1 平整工艺 |
2.1.1 平整的目的 |
2.1.2 延伸率控制要求 |
2.1.3 影响平整工艺的关键因素 |
2.1.4 平整的工艺过程 |
2.2 平整机组电气控制系统改造基本思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整机组传动及L1级控制系统 |
3.1 平整机组传动设备设计 |
3.1.1 传动系统机构 |
3.1.2 传动设备设计选型 |
3.2 主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3 传动设备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3.3.1 变频器控制方式的选择 |
3.3.2 逆变器的调试 |
3.4 T400工艺板设计与实现 |
3.5 平整机组PLC系统硬件选型 |
3.5.1 PLC系统硬件选型及组态 |
3.6 平整机组机架系统硬件选择 |
3.6.1 机架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及组态 |
3.7 平整机组电气控制系统的通讯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整机组二级控制系统 |
4.1 计算机二级控制系统 |
4.2 二级系统硬件选择 |
4.3 HMI人机接口系统 |
4.4 延伸率检测 |
4.4.1 脉冲编码器 |
4.4.2 激光测速仪 |
4.5 平整模型分析 |
4.5.1 数学模型分析 |
4.5.2 轧制压力数学模型分析 |
4.5.3 数学模型优化 |
4.6 延伸率控制方式 |
4.6.1 轧制力延伸率控制 |
4.6.2 轧制力/张力联合延伸率控制 |
4.7 延伸率控制系统模型 |
4.7.1 轧制力反馈控制 |
4.7.2 轧制力前馈控制 |
4.7.3 张力反馈控制 |
4.8 延伸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9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京唐1700罩退平整板形控制技术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京唐1700罩退平整板形问题综述 |
2.1 中宽度薄规格带钢板形问题 |
2.1.1 实物板形的测量与分析 |
2.1.2 中宽度薄规格板形缺陷 |
2.2 宽薄规格带钢板形问题 |
2.3 链条钢(AB40401R)板形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宽度薄规格带钢板形缺陷控制 |
3.1 平整机辊形优化 |
3.1.1 平整机支撑辊磨损曲线 |
3.1.2 平整机支撑辊VCL260辊形曲线优化方案 |
3.1.3 VCL260辊形曲线仿真分析 |
3.1.4 VCL260支撑辊辊形试验方案 |
3.2 平整工艺参数优化 |
3.2.1 平整张力优化方案及试验 |
3.2.2 平整机弯辊力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薄规格带钢板形缺陷控制 |
4.1 酸轧来料板形目标曲线统一 |
4.1.1 一冷酸轧来料板形分析 |
4.1.2 二冷酸轧来料板形分析 |
4.1.3 一冷与二冷酸轧供1700罩退平整板形目标曲线优化 |
4.2 支撑辊辊形优化与试验 |
4.2.1 支撑辊辊形优化 |
4.2.2 VCL192支撑辊辊形试验 |
4.3 板形预设定参数优化 |
4.3.1 平整机张力优化 |
4.3.2 平整轧制力与弯辊力设定参数优化 |
4.4 轧制力-弯辊力前馈控制模型建立 |
4.4.1 数学模型 |
4.4.2 辊缝横刚度与弯辊力调控功效的计算 |
4.4.3 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链条钢肋浪板形缺陷控制 |
5.1 链条钢肋浪缺陷控制方案 |
5.2 链条钢肋浪控制试验 |
5.2.1 试验过程 |
5.2.2 板形检测 |
5.2.3 性能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S-UCM机型的开发及其板形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AS-UCM机型的开发 |
2 AS-UCM机型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技术 |
3 AS-UCM机型的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效果分析 |
4 结论 |
(9)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的控制及虚拟板形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平整工艺概述 |
1.2 国内外平整工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平整工艺的发展 |
1.2.2 国内平整工艺的发展 |
1.3 平整板形模型简介 |
1.3.1 板形的概念和定义 |
1.3.2 平整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压力模型 |
1.4 四辊平整机组辊型优化模型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来源 |
第2章 四辊平整机组非常态轧制时板形模拟软件的编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四辊平整机组非常态轧制时板形机理模型简介 |
2.1.1 前后张力的横向分布模型 |
2.1.2 四辊平整机组非常态轧制时辊系弹性变形模型 |
2.2 四辊平整机组非常态轧制时板形模拟软件的编制 |
2.2.1 欢迎界面的介绍 |
2.2.2 密码的介绍 |
2.2.3 四辊平整机组非常态轧制时板形模拟分析对话框的介绍 |
2.3 四辊平整机组板形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辊型对板形的影响 |
2.3.2 轧制压力对板形的影响 |
2.3.3 跑偏对板形的影响 |
2.3.4 弯辊力对板形的影响 |
2.3.5 倾辊量对板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控制技术的研究 |
3.1 平整过程常见板形缺陷简介及控制技术分析 |
3.1.1 复杂浪形的种类 |
3.1.2 复杂浪形治理的机理 |
3.2 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控制技术开发 |
3.2.1 复杂浪形控制技术的数学模型 |
3.2.2 复杂浪形控制技术的计算流程 |
3.3 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控制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辊平整机组虚拟板形仪的设计及闭环控制技术的开发 |
4.1 四辊平整机组虚拟板形仪的设计及闭环控制机理简介 |
4.1.1 板形动态显示功能 |
4.1.2 板形闭环控制功能 |
4.1.3 板形预报功能 |
4.2 四辊平整机组虚拟板形仪的编制 |
4.2.1 登陆界面介绍 |
4.2.2 主界面介绍 |
4.3 四辊平整机组虚拟板形仪的应用效果分析 |
4.3.1 板形动态显示现场效果分析 |
4.3.2 板形闭环控制现场效果分析 |
4.3.3 板形预报现场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板形预报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平整工艺概述 |
1.1.1 平整的定义 |
1.1.2 平整的目的 |
1.1.3 平整的工艺参数 |
1.1.4 平整生产工艺 |
1.1.5 平整机的类型 |
1.2 平整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平整工艺国外的研究概况 |
1.2.2 平整工艺国内的研究概况 |
1.3 板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1.3.1 板形的概念 |
1.3.2 板形的表示方法 |
1.3.3 板形的影响因素 |
1.4 本课题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来源 |
第2章 六辊平整机组非对称轧制过程中的板形预报模型 |
2.1 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中板形机理模型的建立 |
2.1.1 金属塑性变形模型 |
2.1.2 辊系弹性变形模型 |
2.1.3 金属变形模型与辊系弹性变形模型的耦合 |
2.2 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中板形预报软件的开发 |
2.2.1 欢迎画面的介绍 |
2.2.2 软件计算主界面介绍 |
2.3 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中板形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来料断面形状的不对称对板形的影响 |
2.3.2 带材不同的跑偏量对板形的影响 |
2.3.3 工作辊辊型的不对称对板形的影响 |
2.3.4 中间辊辊型的不对称对板形的影响 |
2.3.5 支撑辊辊型的不对称对板形的影响 |
2.3.6 中间辊不对称窜动对板形的影响 |
2.3.7 工作辊不对称弯辊对板形的影响 |
2.3.8 中间辊不对称弯辊对板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六辊平整机组非对称轧制过程板形控制技术的开发 |
3.1 平整机组AS-UCM新机型的开发 |
3.1.1 平整机组非对称高次复杂浪形缺陷简介 |
3.1.2 AS-UCM新机型平整机的简介 |
3.1.3 AS-UCM平整机对负载辊缝控制研究 |
3.2 AS-UCM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 |
3.2.1 AS-UCM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技术模型的建立 |
3.3 AS-UCM平整机组板形控制软件的开发 |
3.3.1 欢迎界面的介绍 |
3.3.2 软件计算主界面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中的板形预报与控制效果分析 |
4.1 板形预报模型在现场试验及应用结果简介 |
4.1.1 板形预报模型的现场试验 |
4.1.2 板形预报模型的应用 |
4.2 AS-UCM机型的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平整机组辊缝计算偏差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GC伺服控制系统的平整机辊缝调零研究[J]. 李雷生. 冶金设备, 2021(S1)
- [2]AGC及延伸率控制在单机架平整机的应用[J]. 杜春城. 电子质量, 2021(02)
- [3]1700罩退平整机辊缝标定过程研究[J]. 侯延伟. 重型机械, 2020(06)
- [4]1420双机架平整机组板形与翘曲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 张君. 燕山大学, 2017(01)
- [5]冷轧平整机模型研究与仿真[J]. 李富强,宋君,赵勇,张鹏,胡秀梅. 鞍钢技术, 2016(02)
- [6]冷轧平整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李克萍. 东北大学, 2016(06)
- [7]京唐1700罩退平整板形控制技术与工艺研究[D]. 徐其亮. 东北大学, 2016(06)
- [8]AS-UCM机型的开发及其板形控制技术[J]. 白振华,常金梁,郭乾勇,刘亚星,冯彬. 中国机械工程, 2015(10)
- [9]四辊平整机组复杂浪形的控制及虚拟板形仪的设计[D]. 李涛. 燕山大学, 2015(12)
- [10]六辊平整机非对称轧制过程板形预报与控制技术[D]. 冯彬. 燕山大学, 2015(12)
标签:带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