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膜,阿霉素,纳米,白介素,红细胞,细胞,凉茶。
红细胞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延媛,沈华,马爽,南勇,刘鸿翔[1](2019)在《IL-1和IL-6诱导小鼠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露及其相关衰亡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L-1和IL-6在诱导小鼠红细胞衰亡特征性表现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经IL-1和IL-6分别处理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0、10.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和神经酰胺的标记率。结果:经IL-1或IL-6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后出现FSC减小,分别为[(81.9±1.86)%、(82.13±2.18)%vs.(87.6±0.55)%,P<0.05],膜的PS外露水平和神经酰胺含量增加,分别为[(5.7±0.62)%、(5.73±0.45)%vs.(2.7±0.17)%,P<0.01]和[(2.4±0.15)%、(2.0±0.36)%vs.(0.7±0.26)%,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IL-1和IL-6均可诱导红细胞体积缩小,促进红细胞膜PS外露以及神经酰胺的增加,是小鼠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2](2019)在《红细胞膜n-3脂肪酸与心血管代谢性因素关系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验红细胞膜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体脂及其分布、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代谢性因素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广州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队列,于2008-2010及2013年共招募4048名年龄40-75岁的"健康"的社区居民,每隔3年进行一次调查。检测基线血样红细胞膜脂肪酸,每次随访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指标及调查一般情况膳食摄入等,于2013年及以后访问采用超声法检测NAFLD及采用DXA法检测体脂肪。结果共有3075名和2671人分别同时完成了脂肪酸检测以及第1次和第2次随访检测。总体上,总n-3 PUFA与与下列指标呈保护性关联:(1)体脂肪(尤其是腹部)及其3-年变化值,其最高4分位组比最低4分位组的腹部脂肪低5.81%,变化值低2.11%;(2)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多因素校正的HR(95%CI)在最高4分位组与最低组相比分别为:代谢综合征为0.74(0.61,0.89),IMT增厚为0.70(0.55, 0.90)。在各单一脂肪酸中,DHA保护性关联优于EPA。结论红细胞膜n-3PUFA与广州中老年人多种心血管代谢性因素的现状及进展呈保护性关联。(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黄际薇,姜彩云,罗宇燕,郭喆霏,张永明[3](2019)在《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 NP),采用离心法提取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红细胞膜与纳米粒不同比例共挤压不同次数来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通过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度仪来表征NP和RBCM-NP,利用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BTNP),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重现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冯诗倪,张慧杰,高晓冬,中西秀树[4](2019)在《红细胞膜仿生氮化硼纳米球的制备及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利用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膜对BNNS进行包被,构建出新型仿生纳米给药系统RBC-BNNS。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粒径及电位分析等手段表征并对比了红细胞膜包被前后BNNS的基础性能。在此基础上,选用阿霉素(Doxorubicin,DOX)作为抗癌药物模型,对比了细胞膜包被前后载体对阿霉素装载量的变化。选用HeLa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考察了RBC-BNNS的生物安全性以及DOX@RBC-BNNS的细胞摄取和体外抗肿瘤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彭明喜,戴梦玲,许德义,郝秀芳,陈伟岳[5](2019)在《丙酮酸钠与贮存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酮酸钠(SP)与贮存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献血者血液20份,去除白细胞后等量留取2份样本均50 mL/袋(20×2)分为试验组20份(SP组)、对照组20份(NS组)。试验组每袋加入100 mmol/L的SP溶液8.0 mL,对照组加入等量0.9%生理盐水,轻轻混匀制成悬浮红细胞,分别在第1天、第14天、第28天每袋取样1 mL用于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表面PS表达;取5 mL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叁磷酸腺苷(ATP)。结果:红细胞膜表面PS阳性表达率、上清液中MDA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照组上升较快,均自第14天开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第14天,t=2.763、P<0.05;第28天,t=3.027,P<0.05,MDA:第14天,t=2.763、P<0.05;第28天,t=3.027,P<0.05);上清液中ATP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对照组变化快,自第14天起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t=2.385,P<0.05;第28天,t=2.879,P<0.05)。结论:红细胞在贮存过程中添加SP,可提升ATP、减低MDA,能抑制红细胞膜PS暴露,具有改善红细胞贮存损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期刊2019年04期)
刘佳琪,祝连庆,曲兴华,张帆,董明利[6](2019)在《基于光镊技术的血红细胞膜剪切模量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测量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对人血红细胞力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光镊技术的细胞膜剪切模量测量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上集成光镊系统,可利用双光阱对粘贴微球的人血红细胞进行横向拉伸操控并分析细胞形变与光阱力的关系,从而测量得到细胞膜的剪切模量。通过测量不同浓度氯化钙溶液中血红细胞膜剪切模量,分析了血红细胞力学特性受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测量结果显示对比PBS中的正常血红细胞,经浓度为100、200、300、400和500μM的氯化钙溶液处理过的血红细胞膜的平均剪切模量分别减少了7. 8%,20. 3%,34. 4%,48. 4%及59. 3%。为了验证测量结果,建立了血红细胞力学模型并对其施加单向拉伸力进行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一致。此测量方法为其他细胞力学特性的测量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叶鹏举[7](2019)在《红细胞膜包裹的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体系的构建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红细胞膜包裹的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传递体系(PDC@RBC-NPs),首先对其进行表征,进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最后对评价其体外细胞摄取和抑制肝癌增殖作用进行。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粒子(PDC-NPs)是根据实验室的前期基础优化合成的纳米粒子,其具有更好的尺寸,更利于借助EPR效应进入肿瘤部位。我们运用低渗透析挤压法将PDC-NPs挤压进红细胞囊泡来制备PDC@RBC-NPs。我们通过纳米粒度仪测量其与PDC-NPs、红细胞膜囊泡(RBCm-vesicles)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的对比来对其进行初步表征,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直观的观察。结果显示PDC@RBC-NPs为同心圆形,平均粒径为151.4 nm,Zeta电位为-16.0 mV。稳定性试验表明了包裹了红细胞的PDC@RBC-NPs比未包裹红细胞的PDC-NPs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在模拟人体血液环境(pH7.4)中能起到保护药物的作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PDC@RBC-NPs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第二部分:我们首先用溶血率测定法对PDC@RBC-NPs的溶血率进行评价,然后通过MTT法检测HUVEC细胞存活率,评价PDC@RBC-N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由于阿霉素具有包括心肌毒性在内的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后通过MTT法检测PDC@RBC-NPs对人正常肝细胞L02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实验向我们证明了PDC@RBC-NPs保持了缓慢释放的特性,且具有比游离DOX和PDC-NPs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第叁部分:药物作为外源性大分子,易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被吞噬,大大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为了探究PDC@RBC-NPs被免疫系统摄取的情况,我们选用PMA诱导后的THP-1源性的巨噬细胞为细胞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DOX荧光强度,并通过荧光拍照来观察巨噬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我们包裹了红细胞膜的PDC@RBC-NPs能有效的降低PDC-NPs的免疫原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长循环,避免PDC-NPs过早的被免疫细胞捕获并清除,有利于保护药物在体内运输。根据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基础,我们了解到PDC-NPs对肝癌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抑制肿瘤增殖方面,我们选用肝癌的叁种细胞系,HepG2、SMMC-7721、BEL-7402来进行评价。通过结合这叁种细胞系的MTT结果来看,包裹红细胞膜后的PDC@RBC-NPs对肝癌细胞株展示出了与PDC-NPs类似的抑制效果,在细胞层次说明我们的PDC@RBC-NPs在降低PDC-NPs免疫原性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到PDC-NPs对肝癌细胞的正常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董丹丹[8](2019)在《基于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自供氧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肿瘤的传统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具有毒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治疗方式如声动力(Sonodynamic therapy,SDT)治疗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以用于治疗深部肿瘤。然而在声动力治疗肿瘤过程中,常常因肿瘤部位缺氧限制声动力的治疗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构建了一个具有靶向作用的生物载体系统,将化学治疗与声动力治疗相结合,并将过氧化氢酶载入到载体系统内部,这样载体系统就可以将肿瘤内部的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解决了声动力治疗中肿瘤部位缺氧的问题。此外,本课题对制备的载体系统的结构、形态、体外抗肿瘤活性、及体内药效学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1)DOX/CAT@PLGA-RM/HA/HP载体系统的制备和表征实验中先制备PLGA纳米粒,将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化疗药阿霉素(Doxorubicin,DOX)同时载入PLGA纳米粒形成DOX/CAT@PLGA混合溶液。DOX/CAT@PLGA混合溶液中加入声敏剂(Hematoporphyrin,HP)和靶向剂(Hyaluronic acid,HA)通过挤压法在PLGA纳米粒外层包裹一层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RM),制备了DOX/CAT@PLGA-RM/HA/HP药物递送系统。利用纳米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等表征载体系统。使用过氧化氢酶试剂盒检测载体系统中CAT的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用于检测载体系统中DOX的包封率和释药率。(2)体外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研究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细胞模型。分别研究载体系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细胞摄取情况、声动力产生活性氧情况。使用MTT法检测载体系统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荧光显微镜定性检测细胞对载体系统的摄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癌细胞对载体系统的摄取情况;使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超声条件下,载体系统在癌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情况。(3)体内药效学研究在体内药效学实验中,选择42只体重18±2 g的昆明(KM)小鼠在右上肢皮下接种S180腹水瘤细胞,建立肿瘤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记录小鼠在治疗期间肿瘤变化情况,检测其治疗效果。根据小鼠体重变化及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检测载体系统的毒性。研究结果: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DOX/CAT@PLGA-RM/HA/HP呈球形,粒径约110.26±2.04 nm,电位约-10.96±1.03 mV。HPLC结果表明DOX成功包载进入载体系统,DOX的包封率为90%。过氧化氢酶试剂法检测得到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为1000(U/mL)。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该载体系统可以控释释放药物,在H_2O_2和US共同刺激下,实现药物的控释释放,48 h时载体系统中DOX释放率达到86.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CAT@PLGA-RM/HA/HP生物相容性良好。DOX/CAT@PLGA-RM/HA/HP可将声动力和化学治疗相结合共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HA修饰后DOX/CAT@PLGA-RM/HA/HP载体系统具有靶向性,细胞摄取效率达到96.1%。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DOX/CAT@PLGA-RM/HA/HP可联合声动力和化学疗法,显着抑制肿瘤生长,相对肿瘤体积为0.90±0.40,显着低于相对肿瘤体积为8.00±0.60的空白组。结论:本研究构建的DOX/CAT@PLGA-RM/HA/HP载体系统,具有肿瘤靶向性,能够解决声动力治疗缺氧的问题,同时联合声动力和化学治疗,显着抑制肿瘤增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可欣,黄鹭,黄晓晖,赵敏,杨杏芬[9](2019)在《广东凉茶提取物对兔红细胞膜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膜成分、结构和功能角度观察广东凉茶提取物对兔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对照组、H2O2组(1 000μmol/L)、0.1 mg组(0.1 mg/mL凉茶+H2O2)、0.2 mg组(0.2 mg/mL凉茶+H2O2)、0.4 mg组(0.4 mg/mL凉茶+H2O2),参照Dodge法制备兔红细胞膜,观察各组对丙二醛(MDA)含量、蛋白羰基含量、膜封闭能力、细胞膜ATP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细胞膜蛋白成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蛋白羰基含量、GPX酶活力升高,细胞膜封闭率、CAT酶活力、Ca2+Mg2+?ATP、Mg2+?ATP、Na+K+?ATP酶活力降低(均P<0.01)。与H2O2组比,广东凉茶提取物0.1 mg组、0.2 mg组、0.4 mg组的MDA和DNPH含量均降低,细胞膜封闭率、Ca2+Mg2+?ATP、Mg2+?ATP、Na+K+?ATP酶活力、GPX酶活力、CAT酶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东凉茶提取物可抑制H2O2引起的红细胞膜成分、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学进[10](2018)在《血液疾病中红细胞膜结构、细胞力学与分子血液流变学关联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细胞血液病是血液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红细胞膜异常的纳米结构及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变化与许多血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紧密关联。目前,人们已发展一些实验技术来研究血液疾病中病变红细胞的生物力学响应;然而,在单细胞水平研究膜结构缺陷对红细胞力学和流动性能影响仍面临大的挑战。我们从红细胞膜微结构出发,并结合临床检验和微流控实验数据,建立了患者特异化(Patient-Specific)红细胞多尺度力学模型,成功预测了红细胞生物力学和粘附特性及血粘度个体化差异,并从分子-细胞-血管等层面探索了某些血液疾病的可能发生机制。首先,我们发展了一套基于细胞膜纳米结构和膜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红细胞模型,研究了血液疾病中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变形及力学性能对血流动和血流变行为的影响。其次,我们借助粒子模型模拟研究了镰状血红蛋白(sickle hemoglobin)和异常淀粉样蛋白质(amyloid protein)纤维化的过程,并分析了自聚合纤维的二级螺旋结构稳定性及其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红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验红细胞膜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体脂及其分布、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代谢性因素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广州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队列,于2008-2010及2013年共招募4048名年龄40-75岁的"健康"的社区居民,每隔3年进行一次调查。检测基线血样红细胞膜脂肪酸,每次随访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指标及调查一般情况膳食摄入等,于2013年及以后访问采用超声法检测NAFLD及采用DXA法检测体脂肪。结果共有3075名和2671人分别同时完成了脂肪酸检测以及第1次和第2次随访检测。总体上,总n-3 PUFA与与下列指标呈保护性关联:(1)体脂肪(尤其是腹部)及其3-年变化值,其最高4分位组比最低4分位组的腹部脂肪低5.81%,变化值低2.11%;(2)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多因素校正的HR(95%CI)在最高4分位组与最低组相比分别为:代谢综合征为0.74(0.61,0.89),IMT增厚为0.70(0.55, 0.90)。在各单一脂肪酸中,DHA保护性关联优于EPA。结论红细胞膜n-3PUFA与广州中老年人多种心血管代谢性因素的现状及进展呈保护性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细胞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延媛,沈华,马爽,南勇,刘鸿翔.IL-1和IL-6诱导小鼠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露及其相关衰亡特征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
[2].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红细胞膜n-3脂肪酸与心血管代谢性因素关系的前瞻性研究[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黄际薇,姜彩云,罗宇燕,郭喆霏,张永明.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冯诗倪,张慧杰,高晓冬,中西秀树.红细胞膜仿生氮化硼纳米球的制备及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5].彭明喜,戴梦玲,许德义,郝秀芳,陈伟岳.丙酮酸钠与贮存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9
[6].刘佳琪,祝连庆,曲兴华,张帆,董明利.基于光镊技术的血红细胞膜剪切模量测量[J].仪器仪表学报.2019
[7].叶鹏举.红细胞膜包裹的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体系的构建及表征[D].南华大学.2019
[8].董丹丹.基于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自供氧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9].张可欣,黄鹭,黄晓晖,赵敏,杨杏芬.广东凉茶提取物对兔红细胞膜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9
[10].李学进.血液疾病中红细胞膜结构、细胞力学与分子血液流变学关联研究新进展[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