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筛选论文_黄月玥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斑马,线粒体,水稻,基因,突变体,磷酸酶,果蝇。

遗传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黄月玥[1](2019)在《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精子冻存》一文中研究指出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行使两方面功能,一是清除血液中由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含氮废物,二是维持体液渗透压和pH值稳定。肾脏对生命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肾脏功能缺陷和紊乱所导致的肾病种类繁多,发病率高,目前的研究表明肾病的发病原因,特别是人类的遗传性肾脏疾病是由于调控肾脏发育的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因此,肾脏发育的研究有利于对肾脏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肾病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肾病临床治疗策略新的探索。在脊椎动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由中间中胚层形成的肾脏出现了叁种形态和结构逐渐复杂化的形式:前肾、中肾以及后肾。在鱼类以及两栖动物中,前肾会在胚胎期形成,然后形成最终的成熟肾脏-中肾。现有的研究表明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肾脏发育是保守的,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具有类似的肾脏发生过程。斑马鱼是一种肾脏结构简单的低等脊椎动物,其前肾仅由两个肾单元组成,包含了哺乳动物肾脏中的所有细胞类型,而且调控前肾器官形成的转录因子在哺乳动物的肾脏发育中有高度保守的功能,因此斑马鱼前肾是一种良好的肾脏研究模型。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有较多显着的优势。斑马鱼的卵子采用体外受精方式;受精卵快速生长,在24小时内已经完成了叁个胚层、胚胎体轴、以及血管、神经等组织或器官的发育;胚胎体外发育,且呈半透明状,便于体外观察;斑马鱼生长周期短,3个月即可性成熟;斑马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条母鱼每次可产上百颗卵,且产卵间期短;斑马鱼体型小,约叁至四厘米长;尤其是已经在斑马鱼中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技术,如基因敲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这些优势有利于实验室开展大规模的斑马鱼养殖以及科学研究。我们通过化学诱变剂ENU对斑马鱼进行诱变,使其在斑马鱼基因组中随机地引起突变,用正向遗传筛选的方法,筛选出感兴趣的前肾发育缺陷的突变体。这样可以更加系统、无基因歧视地研究调控肾脏发育的基因,为肾脏研究以及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次筛选采用经典的F2代自交产生F3代胚胎筛选隐性遗传突变的策略。目前关于斑马鱼肾脏突变体的筛选的研究报道基本是采用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斑马鱼肾脏形态的方法,并不能分辨出表型不明显或表型出现较晚的突变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的方法对斑马鱼肾管进行染色标记,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肾管的形态,并进行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前期经过4代的传代和筛选,我们保留了 24个稳定遗传的F5斑马鱼肾脏遗传突变品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的结果分析,我们将这些突变体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肾管偏细型、肾管偏粗型、肾管短缩型以及肾嚢肿型。肾管偏细型共有11个品系,分别为V1、V6-A、V6-B、V7-C、V27-A、V29-A、V29-C、L27、L34、L38以及L48-7;肾管偏粗型共有5个品系,分别为V3-202-A、V7-B、V7-F、V19-A以及V19-B;肾管短缩型共有6个品系,分别为V3-202-B、V27-B、V29-B、V47、L48-6以及L76;肾管囊肿型共有2个品系V3-5及V43。为了获得更加单一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我们进行了 F6的重筛选。截止到成文,V1、V6-A、V6-B、V7-C、V27-A、V29-A、V29-C、L27、L34、L38、L48-7、V3-202-A、V7-F、V3-202-B、V27-B、V29-B、V47、L48-6、L76以及V43都已筛选出正确的F6突变体,而V19-A、V19-B以及V7-B和V3-5这四个F6家系虽经过多次自交,仍未筛选到突变体,这可能因为这4个F6家系中,成鱼的总数略少,公母比例失衡,造成我们难以筛选到目的突变体,我们已经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将鉴定的F5杂合子再次传代并饲养。由于斑马鱼前肾突变正向遗传筛选涉及的突变品系较多,且又经历了多次的筛选和传代。这期间为了维持及筛选这些斑马鱼突变品系耗费了实验室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占据了斑马鱼鱼房较多空间。为了维持24种我们筛选出的稳定遗传的突变品系,通过传代和筛选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源上保证这些珍贵的品系不会丢失,同时为了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空间,我们对已筛选获得的斑马鱼前肾发育缺陷突变品系进行了精子冷冻保存。我们从每个品系中筛选出2至3条精壮的杂合子雄鱼,将其单独喂养,待其状态达到可以进行精子冻存的最佳状态后,即可冻存精子。为了确保冷冻保藏的精子可以长久保存,每一个品系至少需要冻存3个合格的精子备份。我们在冻存精子时,每个精子备份都需要同时冻存两管精子,一管精子是用于冻存保种,另一管的冻存精子于一定时间后复苏并进行体外受精以检测精子冷冻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 15种前肾发育缺陷突变品系的精子冻存保种,包括肾管偏细型的品系V1、V6-A、V6-B、V27-A、V29-A、V29-C、L34、L38 以及 L48-7,以及肾管短缩型的品系 V3-202-B、V27-B、V29-B、V47、L48-6、L76。每种品系保存至少3个精子备份,平均精子活力不低于40%,足以达到保种的要求。此外,我们还对实验室中其他ENU诱变筛选获得的消化器官发育缺陷斑马鱼品系进行了精子冻存,共完成了 21种突变品系的保种,每种品系不少于3个精子备份,平均精子活力不低于48%。同时,也对实验室里的基因敲除鱼系及转基因鱼系进行梳理和精子保种,总计完成了 53种基因敲除鱼系及49种转基因品系的精子冻存,每种鱼系不少于2个精子备份,平均精子活力达到42%以上。历时一年半,我们总计完成了实验室里的138种斑马鱼品系的精子冻存储藏,每种鱼系的精子冻存数量以及精子活力都达到了我们长久保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邓大杰,孟亚南,邓二杰,董金皋,曾凡力[2](2019)在《丝状真菌遗传筛选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组时代的发展,主要丝状真菌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然而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效率极低,为了保证在大量非转化子背景下能筛选到目标转化子,恰当的筛选标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常用的筛选标记可分为两类:药物抗性筛选标记和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但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研究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筛选标记加以修饰改造,以更好地用于遗传筛选。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遗传筛选系统的分子机制及运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造的新型筛选标记理论,为丝状真菌在各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佳[3](2018)在《大规模RNAi遗传筛选鉴定Dhpr是线粒体形态和组织稳态维持的重要调节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细胞器,其会通过融合与分裂过程来维持不同的形态。调控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过程的一些关键基因突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人类疾病。然而,人们对线粒体形态维持的具体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探究这个科学问题,我们以果蝇为模型,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RNAi遗传筛选实验。在该遗传筛选中,我们共筛选了 4000多个基因,约占果蝇全基因组的四分之一。我们总共鉴定出578个基因,其缺失会导致不同形式的线粒体形态和分布异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质复合体分析),我们发现蛋白酶体和RNA剪接体的重要组分缺失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线粒体形态异常。在578个基因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系列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基因。另外,我们还发现参与调节酪氨酸代谢和赖氨酸降解过程的关键酶对于线粒体正常形态维持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Dhpr敲减会引起线粒体形态出现异常,线粒体呈现膨大聚集。这一表型与帕金森疾病相关基因Pinkl和park缺失引起的线粒体形态异常表型非常相似。在Dhpr突变体果蝇中,我们也观察到线粒体膨大聚集和脊减少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Dhpr缺失的果蝇表现出大脑TH神经元的减少、寿命缩短、渐进性的肌肉损坏和爬行能力衰减等缺陷。我们在Dhpr缺失的果蝇组织中过表达Pin1和和park,Dhpr缺失产生的缺陷可以被部分恢复。我们还发现Dhpr的四氢蝶啶还原酶活性对于其维持线粒体正常形态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缺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会加重Dhpr缺失导致的线粒体和肌肉块的缺陷。Dhpr缺失会降低Drpl的亚硝基化水平。过表达Drpl可以恢复Dhpr缺失产生的线粒体缺陷,而过表达亚硝基化缺陷形式的Drpl不能恢复Dhpr缺失导致的线粒体缺陷。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一个机制模型:Dhpr通过调节Drpl的亚硝基化进而参与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形态和组织的稳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李冉,孙炜,齐婷,吴文章,张亢[4](2018)在《水稻抗病突变体遗传筛选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提高水稻抗病性已成为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拟南芥-丁香假单胞系统为代表的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显着,但对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先天免疫调控网络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亟须建立一套高效的水稻抗病突变体遗传筛选体系。前人研究发现,细菌鞭毛蛋白、真菌几丁质等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能显着诱导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PBZ1的表达。本实验将OsPBZ1的启动子与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融合,构建了pOsPBZ1::LUC转基因水稻稳定表达株系,发现鞭毛蛋白等PAMPs能显着诱导转基因水稻中pOsPBZ1::LUC的表达,研究结果为创建水稻抗病突变体库奠定了基础。水稻抗病突变体高效遗传筛选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加速解析水稻抗病信号调控网络,而且能为提高水稻抗病性提供新的靶标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Zheng-Quan,He,Bao-Long,Xia,Yu-Kai,Wang,Jing,Li,Gui-Hai,Feng[5](2018)在《小鼠单倍体体细胞的获得及其在遗传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本研究通过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ha ESCs)的分裂周期进行观察,发现M期滑移是发生二倍化的原因。通过对调控M期的小分子抑制剂进行筛选,发现CDK1激酶抑制剂和ROCK激酶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二倍化。通过ROCK抑制,课题组可以将ha ESCs分化为单(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何贤[6](2018)在《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致变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研究其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与人的亲缘性很近,小鼠是用于研究肾脏发育最常用的模式动物,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如肾脏结构复杂、胚胎体内发育不便体外观察等。斑马鱼作为经典的脊椎模式动物,具有易于饲养、性成熟周期短、产卵数量多、胚胎体外发育且发育迅速、胚胎透明便于观察及便于体外操作等优点,是目前脊椎动物中最适合大规模遗传筛选的模式动物。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的叁种不同形式的肾脏,前肾、中肾和后肾。哺乳动物中前肾和中肾存在时间很短,后肾才是其真正的功能器官。鱼类胚胎期的前肾具有生理功能,在幼年期会进一步发育成中肾,并直至成年。斑马鱼前肾结构简单,由两个肾单位组成,它在细胞类型与调控机制上与小鼠的后肾非常相似,加上斑马鱼本身的优势,是研究肾脏发育的理想模型。为系统地研究斑马鱼前肾发育,我们进行了前肾缺陷突变体遗传筛选。本筛选运用ENU诱变在斑马鱼基因组随机引入突变,采用经典的F2代家系自交产生F3代胚胎筛选隐性突变的策略,首次使用碱性磷酸酶底物染色的方法对肾管进行染色,筛选出具有前肾管缺陷的候选突变体。目前有关斑马鱼肾脏筛选的报道主要是基于显微镜下直接肾脏形态观察,这些方法只能得到肾脏有较大缺陷的突变体,对于更轻微的突变则无法分辨。由于方法的改进,我们得到了多个以前未曾报道的突变体。此次筛选的规模为212个突变基因组,经过四次筛选和传代,保留下24个稳定遗传的突变品系。根据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将突变家系分为四类,分别是“肾管变粗”型、“肾管变细”型、“肾管短缩”型、“肾囊肿”型。为了验证碱性磷酸酶底物染色筛选方法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选用肾管特异RNA探针(cdh17、pax2a)对其中的22个家系做了原位杂交(2.5dpf),并根据原位杂交结果对突变体进行了分类,将突变家系分为五类,分别是“肾管变粗”型、“肾管变细”型、“肾管短缩”型、“肾囊肿”型、“正常”型。分类结果与碱性磷酸酶底物染色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我们选用的筛选方法可靠,并初步分析了各家系肾管缺陷发生的时期。进一步,我们检测了上述突变体的肾管内纤毛,发现两个肾囊肿的突变体纤毛分布紊乱,这与现有报道一致。纤毛标记出的肾管形态与前面的结果一致。斑马鱼前肾由肾小球和肾管组成,为探究突变体中肾小球的发育情况,我们选取肾小球特异RNA探针(podocin、wt1a)对上述突变家系进行原位杂交实验(2.5dpf胚胎),根据原位杂交结果将两探针原位杂交结果分为5类,分别是“肾小球变大”型、“肾小球变小”型、“肾小球缺失”型、“肾小球不能融合”型、“正常”型。我们将肾管、肾小球结果整合分析,以探究肾管、肾小球在发育过程中的相关性。将突变家系分为3类,分别是“前肾管缺陷”型、“肾小球缺陷”型、“前肾管和肾小球缺陷”型。其中超过一半的突变家系既有肾管缺陷,又有肾小球缺陷;肾管、肾小球单一突变家系数量相等,说明肾管和肾小球的发育调控既有特异性,也有相似性。为研究突变体中的致变基因,我们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克隆。V47突变体表型为前肾管变粗、PCT缺陷无发夹结构,并且鱼体发育迟缓,严重畸形。通过initial mapping我们将其突变位点定位于第15号染色体上,通过后续的chromosome walking将突变位点逐步限制在长度约为4.4Mb的染色体区域内,但由于这段区域中遗传marker与斑马鱼基因组DNA无法对应,我们推测此段基因组序列排列有误。V43突变体表型为肾管囊肿、肾管纤毛异常,通过initial mapping我们发现突变位点也定位在第15号染色体上,chromosome walking正在进行中,现已将将突变位点锁定在一个长约4.7cm(centimorgan)的区域内,后续实验将逐步推进。我们基于碱性磷酸酶染色筛选斑马鱼前肾管缺陷突变体的方法,得到了除肾囊肿外的多种未报到的前肾管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突变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肾脏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齐婷,吴文章,柳建英,张亢,孙文献[7](2017)在《水稻PTI关键调控组分高效遗传筛选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威胁,提高水稻抗病性已成为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抗病机制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对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抗病途径的了解仍旧十分匮乏。前期研究发现,细菌鞭毛蛋白、肽聚糖、真菌几丁质等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s)能够显着诱导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PBZ1的表达。因此,笔者构建了pOsPBZ1:lucuferase转基因水稻,发现转基因水稻愈伤中pOsPBZ1:LUC的活性能被细菌鞭毛蛋白fig22强烈诱导。获得pOsPBZ1:LUC转基因水稻纯合株系后,笔者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水稻PTI关键调控组分EMS突变体库,快速筛选MAMPs处理后水稻PTI信号显着改变的突变体,并检测候选突变体对水稻白叶枯菌、稻瘟菌、稻曲菌等重要病原菌的抗性,对抗病性显着改变的突变体进行图位克隆与功能鉴定。水稻PTI关键调控组分高效遗传筛选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加速解析水稻PTI信号传导的分子调控机制,而且能为提高水稻抗病性提供新的靶标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张娟[8](2017)在《遗传筛选研究生物钟基因DEC2调控睡眠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是一项基本的生命活动,对于动物生存不可或缺。从蠕虫到人类中都存在睡眠或类似睡眠的行为。在人类中睡眠不足会降低认知能力,长期缺乏睡眠还会增加罹患多种疾病及癌症的风险。因此了解睡眠的调控机制对提高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之前的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DEC2的一个突变(DEC2-P384R)减少了人类的睡眠,并且在小鼠和转基因果蝇中得到了验证。我们以携带hDEC2-WT和hDEC2-P384R的转基因果蝇对DEC2调控睡眠的机制进行研究。首先由于睡眠与代谢及寿命有一定联系,一些睡眠受到影响的突变体果蝇也表现出了寿命的缩短,而且低酵母培养基能够延长果蝇的寿命。因此本研究分别用高酵母和低酵母培养基检测了转基因果蝇的寿命,研究DEC2突变是否影响果蝇的寿命。通过研究发现DEC2-P384R在高酵母和低酵母条件下都不影响果蝇的寿命。随后为了研究DEC2-P384R与哪些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睡眠,我们将已知的影响睡眠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筛选找出与DEC2-P384R互作的基因。具体方法为通过将购买到的影响睡眠的基因的RNA干扰(RNAi)、突变体和过表达果蝇品系与DEC2-WT/P384R果蝇杂交,通过睡眠的变化判断这些基因是否与DEC2-P384R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没有监测到DEC2-P384R突变果蝇睡眠明显减少的情况,但遗传筛选发现wide awake(wake)基因和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Fmr1)基因突变,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N)基因CanB和Go/i家族的Go基因的RNA干扰能够使DEC2-P384R在果蝇中发挥睡眠减少的作用。即在这些基因突变或干扰背景上DEC2-P384R突变减少果蝇睡眠。因此这4个基因可能与DEC2-P384R互相作用调控睡眠。本研究通过遗传筛选找到了几个与DEC2-P384R基因互作调控睡眠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DEC2调控睡眠的机制提供了思路和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二龙[9](2017)在《拟南芥TRANSPORTIN 1互作基因的遗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TRANSPORTIN 1(TRN1)是拟南芥Importinβ家族17个成员之一。其酵母及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对目的蛋白的入核转运,从而影响了众多生物学过程。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也能够通过一些非核质转运的方式发挥作用,比如通过促进microRNAs和ARGONOUTE 1的相互结合来正调控前者的活性,但并不涉及它们的核质分布调控。为了寻找TRN1更多的遗传互作基因,我们首先对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及等位分析,发现它是茎尖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正常发育和维持的必需基因。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其弱突变体sic1进行了基于转基因激活标签(activation tagging)技术的二次诱变,筛选到了一些抑制子和增强子。对其中一个抑制子B639的进一步分析表明,KAKTUS(KAK)基因的表达水平缺陷可能是导致其表型的原因。因此,我们利用TRN1和KAK的等位突变体构建了更多组合的双突变体,并对其表型进行了相关分析,确定了这两个基因的遗传互作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尤其是在调控SAM活性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朱世诚[10](2016)在《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中,先后产生了前肾、中肾和后肾叁种形式的肾脏。虽然不同形式的肾脏在器官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在细胞组成、分布和分子调控水平上具有很多共性。斑马鱼前肾简单又具备正常的生理功能,是研究肾脏发育、肾脏功能及肾脏疾病的理想模型。斑马鱼作为经典的模式动物,具有易于饲养、子代高产、胚胎体外发育且半透明便于观察、性成熟早等优点,是目前脊椎动物中最适合进行大规模遗传筛选的材料。由于与人类在进化上较近的亲缘性,小鼠是肾脏发育研究的主要模式生物,但是小鼠肾脏结构复杂、胚胎体内发育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使得肾脏发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我们针对斑马鱼前肾缺陷突变体进行了遗传筛选,以便系统地无基因歧视地研究肾脏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有望发现全新的调控因子及分子机制。此次筛选我们利用高效而又无位点偏好性的化学诱变剂ENU对斑马鱼进行诱变处理,采用经典的F2家系自交产生F3代胚胎筛选隐性突变体的策略。已报道的斑马鱼肾脏突变体筛选均采用显微镜下直接进行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碱性磷酸酶底物染色来标记斑马鱼前肾肾管,这样可以更加特异性地观察肾管形态。在完成了212个突变基因组的筛选,并经过两次传代纯化遗传背景后,我们最终获得了37个突变品系,根据其表型特征将其分为四类:肾囊肿型突变体,肾管短粗型突变体,水肿型突变体和其它型突变体。为了检测突变体中肾小球发育状态,我们以podocin为探针对这37个突变品系进行原位杂交。初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突变体的肾小球不存在缺陷,这表明肾管与肾小球的发育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调控网络,但也存在共通之处。在完成筛选以后,我们挑选了AB遗传背景下的V3-5(肾囊肿型)、V47(肾管短粗型)、L27(水肿型)等叁个突变体与WIK品系杂交建立了mapping家系,采用经典的图位克隆法对V3-5和L27进行突变基因的克隆。V3-5突变体因遗传背景等原因,其mapping品系中突变体表型出现比例很低,突变体胚胎的收集较为困难。我们通过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二十叁号染色体上。因突变体胚胎数目较少,染色体步移(Chromosomal Walking)缩小候选区域进展缓慢,我们最终采用了基于RNA-seq寻找突变位点的方法,目前测序数据正在分析中。在L27突变体的mapping家系中,我们通过对3497个突变体胚胎的重组性分析,最终将突变位点锁定在斑马鱼第十叁号染色体上一个长约0.662Mb的区域,此区域包含15个编码基因,我们将通过DNA测序逐一鉴定候选基因。V47突变体目前还在收集突变体胚胎阶段。L27突变体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肾管的近端小管可以正常分化,但其形态呈平行直管状并距胸鳍较远;其肾小球足细胞及颈部特异性marker表达下调或缺失。这种表型与已报道的敲降wt1a/b或osr1产生的表型相似。L27图位克隆确定的候选基因均未有肾小球发育调控功能的报道,这显示L27突变基因是一个调控肾小球及肾管颈部分化的新因子。除了正向遗传筛选之外,我们还采用基因敲除方式初步研究了lhx1a在斑马鱼肾脏发育中的功能。通过RNA原位杂交的方法,我们首先对lhx1a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lhx1a具有母源性,在早期的前肾及其前体中均有表达,随着肾管节段化完成,lhx1a在肾脏中的表达急剧下调直致无法检测。敲除lhx1a会导致wt1a的表达逐渐丧失、podocin的表达完全缺失以及pax2a表达的下调甚至部分缺失,而肾管发生是正常的。这些结果表明lhx1a是肾小球足细胞发生所必需的,但对于肾管是非必需的。令人意外的是,注射lhx1a mRNA不仅无法挽救lhx1a突变体表型,还会造成野生型和杂合子胚胎中podocin表达的下调甚至缺失。这显示过量的lhx1a的表达会抑制肾小球足细胞的终末分化。本研究工作将会发现一个新的肾脏发育调控因子,并为深入阐释肾脏发生的分子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加深我们对肾脏发生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8)

遗传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基因组时代的发展,主要丝状真菌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然而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效率极低,为了保证在大量非转化子背景下能筛选到目标转化子,恰当的筛选标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常用的筛选标记可分为两类:药物抗性筛选标记和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但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研究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筛选标记加以修饰改造,以更好地用于遗传筛选。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遗传筛选系统的分子机制及运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造的新型筛选标记理论,为丝状真菌在各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黄月玥.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精子冻存[D].西南大学.2019

[2].邓大杰,孟亚南,邓二杰,董金皋,曾凡力.丝状真菌遗传筛选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周佳.大规模RNAi遗传筛选鉴定Dhpr是线粒体形态和组织稳态维持的重要调节因子[D].浙江大学.2018

[4].李冉,孙炜,齐婷,吴文章,张亢.水稻抗病突变体遗传筛选体系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Zheng-Quan,He,Bao-Long,Xia,Yu-Kai,Wang,Jing,Li,Gui-Hai,Feng.小鼠单倍体体细胞的获得及其在遗传筛选中的应用[J].科学新闻.2018

[6].何贤.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致变基因的克隆[D].西南大学.2018

[7].齐婷,吴文章,柳建英,张亢,孙文献.水稻PTI关键调控组分高效遗传筛选系统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张娟.遗传筛选研究生物钟基因DEC2调控睡眠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刘二龙.拟南芥TRANSPORTIN1互作基因的遗传筛选[D].兰州大学.2017

[10].朱世诚.斑马鱼前肾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实验技术路线图转基因克隆猪遗传筛选D1~D10:...引物BPPCT023在138株F1个体中的扩...扩增潮霉素基因验证Tmac1基因的互...农杆菌介导的菌株FI29的转化高山被孢霉转化子的Southernblot分析

标签:;  ;  ;  ;  ;  ;  ;  

遗传筛选论文_黄月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