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断层论文_汤立方,王云,刘顺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界断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边界,活动性,层析,盆地,渤海湾,水性。

边界断层论文文献综述

汤立方,王云,刘顺喜[1](2019)在《大型边界断层对煤矿及周边矿床(点)的影响分析——以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逆断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型边界断层对煤矿区及周边矿床(点)的影响,以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大型边界逆断层为例,在分析区域地层、区域构造的基础上,采用了地质填图和钻探等方法进行研究。地质填图了解了该工作区煤矿、铅锌矿(点)的赋矿层位及范围;钻探方法控制查明了F_1边界逆断层。结合勘查线地质剖面图控制了逆断层,分析了大型边界断层对煤矿的影响性;通过地质填图和钻孔岩芯分析了边界断层与其周边铅锌矿(点)的关系,分析了大型边界断层对其周边矿床(点)的影响性。最后总结明确了该类构造研究的重要性,以期服务于后续煤矿开采技术等领域、周边其他金属矿床(点)的寻找,从而实现找矿突破。(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9年05期)

郭浩[2](2019)在《板块边界断层区高精度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活动断层快速运动的产物,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发生于主要的板块边界断层内。在大陆和海洋地壳内,断层可以处于震间闭锁状态从而不断地累积应力并最终产生大地震,也可以发生持续性的蠕滑并伴随小地震,或者间断性的滑动并伴随低频震颤事件。在俯冲带区域,不同深度的俯冲板块界面可能会发生地震、幕式震颤与慢滑移、无震蠕滑等不同断层行为。理解控制这些断层行为的断层区物理状态和力学性质对于理解常规地震和慢地震的物理机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非常重要。本论文首先发展了叁种先进的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新方法用于提高地震和震颤事件的定位精度以及断层区的速度模型分辨率,然后将新方法应用到叁个不同的板块边界断层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断层区的物性结构变化与不同断层行为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发展了叁种基于地震体波走时的地震定位和地震层析成像新算法。(1)我们发展了一种叁重差定位方法,可以提高地震和震颤事件定位精度。该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台站对到时差(同一地震事件到两个台站的到时差)和双对到时差(两个地震事件到两个台站的到时差)数据可以同时提高事件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2)我们将叁重差定位方法进一步发展为叁重差层析成像方法来联合反演事件位置和速度模型,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事件位置精度,并同时确定高精度的地震源区的深部速度结构和源区以外的浅层速度结构。(3)我们发展了Vp/V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S-P数据以及Vp/Vs模型一致性约束可以得到更可靠更高分辨率的Vp/Vs模型。我们使用合成和实际数据验证了这叁种新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我们对Cascadia大型逆冲断层上未来将会发生的大地震的破裂范围缺乏直接的观测或者物理约束。测地学模型显示,该俯冲板块的界面在大约20千米深度以内处于震间闭锁状态,30-50千米深度为幕式震颤和慢滑移事件(ETS)的发生区域,在闭锁区和ETS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闭锁区累积的弹性应变能将会通过大地震的形式释放,但大地震破裂能否通过下方的过渡带还不清楚。我们通过分析布设在Cascadia最南端Gorda板块上的海底地震仪和陆地上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数据,利用新发展的叁重差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算法,得到了俯冲板块界面附近高精度的地震位置以及地震波速比模型。结果显示,从闭锁区到过渡带,板块界面附近的波速比存在明显变化。我们推测这种变化很可能与孔隙率和流体含量的变化有关。将我们的结果与一个最新的电阻率模型相结合分析,我们认为,闭锁区和ETS区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流体含量,而过渡带的孔隙率要低一个量级。结合断层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认为板块界面附近的孔隙率和流体含量随着深度的变化反映了断层流变性的变化,浅部的孕震区和深部的ETS区之间的过渡带很可能是塑性变形区,因此未来大地震的破裂可能很难穿过过渡带,从而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Gofar转换断层,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能够每5-6年准周期地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而这些大震的破裂总是不能穿过另外一些特定区域(称为破裂边界区)。与此同时,断层上小地震的分布也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断层上的地震行为,我们利用布设了一年的海底地震仪数据和新发展的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沿着断层走向的高精度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断层区内不同尺度的物性结构变化可能控制了该断层上大震的孕育和破裂传播,以及小震的分布。6级主震发生在一个8千米长的凹凸体上,该凹凸体很可能是由较为完整的岩石组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在该凹凸体的两侧存在着不同尺度的破碎区,这些破碎区可能富集流体,强度较弱,但这些破碎区能否停止主震的传播可能与它们的大小有关。此外,小地震的分布与断层结构的变化也存在一些明显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沿着Gofar转换断层走向强烈的物性结构变化很可能控制着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地震行为。近十多年来,在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广泛观测到了一种低频震颤事件。研究认为这种震颤事件的产生代表了断层深部的脆性滑动,很可能与较高的孔隙流体压有关。然而,流体的来源以及断层区中流体的分布情况尚不清楚。与此同时,许多震颤事件特征沿着和垂直断层走向方向存在明显变化,但其控制机制也不清楚。我们通过叁重差定位和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Parkfield地区的地震和震颤事件的地震数据,得到了 SAF中段在整个地壳内精细的地震剪切波速度结构,并同时改善了震颤事件的位置。我们的结果显示,震颤事件源区具有超低的速度异常,表明存在高孔隙流体压。我们的结果揭露了从上地幔顶部延伸到上地壳的流体通道,这些流体很可能源于断层东北侧下方的蛇纹石化的地幔楔物质的脱水。断层区孔隙流体压的变化可能控制了中下地壳内震颤事件和低频地震的各种特征以及上地壳断层的地震耦合分段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崔芳鹏,武强,刘守强,季媛,王文军[3](2019)在《霍州干河井田南北边界断层导水性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断层水影响下煤层的安全开采,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抽水试验、连通试验,以及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干河井田南北边界断层的导水性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井田北部边界的下团柏断层、F1断层和井田南部边界的下张端断层均为张扭性正断层,断层两盘奥灰岩层存在明显的破碎带,即大型构造影响带,该层位的断层导水性较好;井田南北边界3条断层两盘的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含水层水力联系明显,均为局部导水断层。测试结果为该矿的采区设计和水害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张美华,王春华,栾颖[4](2019)在《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边界断层构造反转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边界断层通常为同沉积断层,同沉积断层活动时间相对短且具有间歇性,地层沉积时间相对较长,这决定了断陷盆地的地层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同沉积断层理论模式,认为断陷缓坡带地层厚度与边界断层下盘厚度相当,边界断层下盘通常缺失与上盘对应的地层,可选择断陷盆地缓坡带地层厚度代替边界断层下盘厚度,建立虚拟下盘厚度格架,然后运用位移-距离曲线等方法对边界断层开展定量研究。伏龙泉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为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发育4条边界断层,依次控制了4个沉积次洼,4条边界断层的活动强度和反转程度存在差异。伏龙泉断陷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反转期叁个主要的构造期次,分别对应于边界断层强烈活动、停止活动、反转活动3个演化阶段,发生于白垩纪末的反转活动使得边界断层再次活化,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深层油气向上运移到浅层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通过定量计算伏龙泉断陷各边界断层的反转率,结合油气富集规律认识,认为反转率适中的区域最有利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江涛,官大勇,李慧勇,胡安文,步少峰[5](2019)在《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成藏期差异活动与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包裹体、单井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资料,结合边界断层分段特征,研究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成藏期活动性与油气差异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成藏期边界断层活动速率"强—弱"交替变化特征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特征。曹妃甸6-4油田古近系油藏存在3. 6~8. 5 Ma和3. 6 Ma至今2期油气充注,新近系油藏为3. 6 Ma至今一期充注成藏。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20~30 m/Ma时,油气在古近系相对富集;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30~40 m/Ma时,具有复式油气成藏特征;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40~60 m/Ma,断层活动对古近系古油藏具有破坏和调整作用,有利于新近系油气聚集。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陡坡带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张志业,何登发,李智,聂国权,何敏[6](2018)在《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边界断层叁维几何学与运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开断层位于开平凹陷北部,是发育在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的大型伸展拆离边界断层.本文以高精度2/3D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首次对神开断层的叁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断距变化,结合走向、倾向、倾角特征,将神开断层分为西南、中、东北叁段;空间上认为神开断层断面是由多个等倾角区组成的复杂曲面,重建其几何学形态模型,通过5个垂向轴面和3个横向轴面将神开断层断面分为20个区.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神开断层运动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平衡剖面对比,认为断层西南段、东北段在始新世早期开始发育,中段在始新世中晚期发育并与西南段和东北段连锁形成一条断层;断层旋转程度自西南向东北变弱;断层西南段反转强度最大,中段次之,东北段无反转.神开断层西南段为"反犁式"形态;中段为"座椅式"形态,与大洋核杂岩伴生;东北段为"犁式"形态.断层下盘的波瓦状构造为古老的拆离断层面,与神开断层一起构成拆离断层系.(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曹筠,冉勇康,许汉刚,李彦宝,马兴全[7](2018)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郯庐断裂带东地堑边界断层在断裂带演化过程和现今构造格局中都是重要断层,对该边界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有助于了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历史和地震活动性,而有关该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较少且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两边界断层开展系统的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昌邑-大店断裂(F_1)第四纪以来未见构造运动证据,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_2)在第四纪早期曾发生有关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迹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8年03期)

童亨茂,龚发雄,孟令箭,赵宝银[8](2018)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边界断层的“跃迁”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对裂陷盆地成盆和油气成藏要素的重要控制作用,边界断层在裂陷盆地构造研究中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然而,关于边界断层在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存在跃迁的认识还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在对南堡凹陷叁维联片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广义断层模式"(先存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模式)及区域应力场演化成果,结合冀东油田最新的勘探成果,对南堡凹陷北部边界断裂进行了系统的构造解析,提出了边界断裂形成演化的新认识,建立了边界断层"跃迁"的构造模式。结果表明:(1)南堡凹陷在断陷阶段,随着应力场的演化,北边界断层是不断变迁的,存在显着的"跃迁"特征;(2)5号断层在E_2s~3期为凹陷西侧的北边界断层,高柳断层在E_3d~(1-2)期间为凹陷中部的北边界断层;(3)裂陷阶段应力场变化(伸展方向的改变)是导致裂陷盆地边界断层跃迁的根本原因。考虑到40~38 Ma伸展方向的改变涉及到几乎中国东南部所有的新生代裂陷盆地,预期边界"跃迁"的构造模式对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的精细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有普遍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胜军,丁亚恒,姜春露[9](2017)在《深部矿井大型边界断层导水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郊煤矿F_(20)断层为例,通过放水试验过程中太灰含水层连通性和补给来源分析,结合太灰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了深部矿井大型边界断层的导水性。研究结果表明,城郊煤矿F_(20)断层附近太灰含水层导水性良好,且能够得到有效且快速的补给,补给来源为奥灰含水层,补给通道为F_(20)断层。太灰水在空间上表现为随着与F_(20)断层距离的减小,矿化度和Na~++K~+含量均降低,Ca~(2+)含量增加;在时间上表现为随着涌水时间的延长,水样矿化度和Na~++K~+含量降低,而Ca~(2+)+Mg~(2+)含量增加;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也表明奥灰水通过F_(20)断层补给太灰水。(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10期)

张煜颖,何登发,单帅强[10](2017)在《精细叁维迭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约束下的边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分析: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断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的伸展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引发的变形在尺度上及形态上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断裂的成核与发育将对物质的空间配置产生直接影响。在区域伸展背景下,初始的独立断层可以在生长过程中渐渐联锁形成较大的断裂系统,因此一个复杂的断面可能是多个独立的断裂逐渐扩张、连接所形成的结果。现今基于地震反射资料对边界断层几何学特征的刻画,是研究这一过程(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5: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6: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7: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期刊2017-10-15)

边界断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是活动断层快速运动的产物,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发生于主要的板块边界断层内。在大陆和海洋地壳内,断层可以处于震间闭锁状态从而不断地累积应力并最终产生大地震,也可以发生持续性的蠕滑并伴随小地震,或者间断性的滑动并伴随低频震颤事件。在俯冲带区域,不同深度的俯冲板块界面可能会发生地震、幕式震颤与慢滑移、无震蠕滑等不同断层行为。理解控制这些断层行为的断层区物理状态和力学性质对于理解常规地震和慢地震的物理机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非常重要。本论文首先发展了叁种先进的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新方法用于提高地震和震颤事件的定位精度以及断层区的速度模型分辨率,然后将新方法应用到叁个不同的板块边界断层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断层区的物性结构变化与不同断层行为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发展了叁种基于地震体波走时的地震定位和地震层析成像新算法。(1)我们发展了一种叁重差定位方法,可以提高地震和震颤事件定位精度。该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台站对到时差(同一地震事件到两个台站的到时差)和双对到时差(两个地震事件到两个台站的到时差)数据可以同时提高事件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2)我们将叁重差定位方法进一步发展为叁重差层析成像方法来联合反演事件位置和速度模型,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事件位置精度,并同时确定高精度的地震源区的深部速度结构和源区以外的浅层速度结构。(3)我们发展了Vp/V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S-P数据以及Vp/Vs模型一致性约束可以得到更可靠更高分辨率的Vp/Vs模型。我们使用合成和实际数据验证了这叁种新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我们对Cascadia大型逆冲断层上未来将会发生的大地震的破裂范围缺乏直接的观测或者物理约束。测地学模型显示,该俯冲板块的界面在大约20千米深度以内处于震间闭锁状态,30-50千米深度为幕式震颤和慢滑移事件(ETS)的发生区域,在闭锁区和ETS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闭锁区累积的弹性应变能将会通过大地震的形式释放,但大地震破裂能否通过下方的过渡带还不清楚。我们通过分析布设在Cascadia最南端Gorda板块上的海底地震仪和陆地上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数据,利用新发展的叁重差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算法,得到了俯冲板块界面附近高精度的地震位置以及地震波速比模型。结果显示,从闭锁区到过渡带,板块界面附近的波速比存在明显变化。我们推测这种变化很可能与孔隙率和流体含量的变化有关。将我们的结果与一个最新的电阻率模型相结合分析,我们认为,闭锁区和ETS区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流体含量,而过渡带的孔隙率要低一个量级。结合断层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认为板块界面附近的孔隙率和流体含量随着深度的变化反映了断层流变性的变化,浅部的孕震区和深部的ETS区之间的过渡带很可能是塑性变形区,因此未来大地震的破裂可能很难穿过过渡带,从而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Gofar转换断层,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能够每5-6年准周期地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而这些大震的破裂总是不能穿过另外一些特定区域(称为破裂边界区)。与此同时,断层上小地震的分布也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断层上的地震行为,我们利用布设了一年的海底地震仪数据和新发展的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沿着断层走向的高精度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断层区内不同尺度的物性结构变化可能控制了该断层上大震的孕育和破裂传播,以及小震的分布。6级主震发生在一个8千米长的凹凸体上,该凹凸体很可能是由较为完整的岩石组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在该凹凸体的两侧存在着不同尺度的破碎区,这些破碎区可能富集流体,强度较弱,但这些破碎区能否停止主震的传播可能与它们的大小有关。此外,小地震的分布与断层结构的变化也存在一些明显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沿着Gofar转换断层走向强烈的物性结构变化很可能控制着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地震行为。近十多年来,在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广泛观测到了一种低频震颤事件。研究认为这种震颤事件的产生代表了断层深部的脆性滑动,很可能与较高的孔隙流体压有关。然而,流体的来源以及断层区中流体的分布情况尚不清楚。与此同时,许多震颤事件特征沿着和垂直断层走向方向存在明显变化,但其控制机制也不清楚。我们通过叁重差定位和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Parkfield地区的地震和震颤事件的地震数据,得到了 SAF中段在整个地壳内精细的地震剪切波速度结构,并同时改善了震颤事件的位置。我们的结果显示,震颤事件源区具有超低的速度异常,表明存在高孔隙流体压。我们的结果揭露了从上地幔顶部延伸到上地壳的流体通道,这些流体很可能源于断层东北侧下方的蛇纹石化的地幔楔物质的脱水。断层区孔隙流体压的变化可能控制了中下地壳内震颤事件和低频地震的各种特征以及上地壳断层的地震耦合分段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界断层论文参考文献

[1].汤立方,王云,刘顺喜.大型边界断层对煤矿及周边矿床(点)的影响分析——以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逆断层为例[J].陕西煤炭.2019

[2].郭浩.板块边界断层区高精度地震定位和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崔芳鹏,武强,刘守强,季媛,王文军.霍州干河井田南北边界断层导水性测试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4].张美华,王春华,栾颖.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边界断层构造反转率[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5].江涛,官大勇,李慧勇,胡安文,步少峰.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成藏期差异活动与成藏[J].特种油气藏.2019

[6].张志业,何登发,李智,聂国权,何敏.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边界断层叁维几何学与运动学[J].地球物理学报.2018

[7].曹筠,冉勇康,许汉刚,李彦宝,马兴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J].中国地震.2018

[8].童亨茂,龚发雄,孟令箭,赵宝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边界断层的“跃迁”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9].张胜军,丁亚恒,姜春露.深部矿井大型边界断层导水性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7

[10].张煜颖,何登发,单帅强.精细叁维迭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约束下的边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分析: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断层为例[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5: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6: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7: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2017

论文知识图

马家村一带沉积物变形综上认为,东昆...王111井孔店组河流-洪泛平原沉积相干属性地震剖面4-18 Inline1380 低租高吸收 图 4-19 I...阿尔金断裂与海原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研究区域内边界断层控制之下所...

标签:;  ;  ;  ;  ;  ;  ;  

边界断层论文_汤立方,王云,刘顺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