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源性散光论文_姜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术源性散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内障,超声,手术,切口,角膜,小切口,激光。

手术源性散光论文文献综述

姜秀[1](2019)在《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方式,观察组采取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2.5mm,散光出现率为5.0%,对照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3.0mm,散光出现率为2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散光值,在患者术后1周与患者术后2周,观察组的散光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更优。结论:通过在角膜缘附近开2.5mm切口,应用非超生乳化技术,可保障手术效果,提升手术质量,全面降低患者术后出现散光的概率,应用效果显着,能够保障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7期)

王彦,张嵘,叶向彧[2](2018)在《Toric人工晶状体术后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IA)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患者52例(62眼),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角膜曲率等,并计算出个体SIA、平均数SIA和centroid SIA。结果术后目标残余散光为0.02~0.32(0.17±0.15)D,术后实际残余散光为0~1.50(0.4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散光值为0.93~3.70(1.94±0.75)D,术后角膜散光值为0.68~3.80(1.95±0.80)D。术后个体SIA为0.08~1.39(0.44±0.25)D,平均数SIA为0.44 D,centroid SIA为0.12 D@126°。结论利用Barrett Toric公式及centroid SIA计算Toric IOL度数精确及稳定,但术后仍残留一定度数残余散光,SIA仍需进一步优化。(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卢敏[3](2017)在《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行普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经验对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50例56眼,平均年龄64.5±10.8a,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6眼,二组30眼。手术方式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第一组由白内障专家手术,第二组则由住院医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角膜曲率和自动屈光检测。SIA应用向量分析程序-Alpins法计算,于术后1d,1mo及2mo重复上述检查并记录结果变化。应用Shapiro Wilk和Mann-Whitney检验判断两组间SIA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人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分析显示,一组术后1d,1mo及2mo的SIA分别为0.79±0.41D,0.54±0.41 D及0.47±0.37 D;二组分别为1.27±0.66 D,0.98±0.56 D及0.94±0.54 D。可见一组术后1d(P=0.002),1mo (P=0.004)及2mo (P=0.001)的SIA更小。结论:手术经验是影响SIA的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应增加超声乳化术手术量以获取更多手术经验。(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李博[4](2017)在《2.2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2.2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白内障一科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4例(105眼),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和角膜地形图数据。视力记录为log MAR视力,使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并从术后随访时间(术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晶状体核硬度(分Ⅱ、Ⅲ、Ⅳ级核3组)、角膜散光类型(分顺规、逆规、斜轴组3组)、眼别(左眼、右眼组2组)4个方面分析SIA。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4例(105眼)患者UCVA术前为0.65±0.24,术后1、3、6个月为0.07±0.02、0.06±0.01、0.06±0.0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SIA分别为0.28±0.11D、0.25±0.13D、0.24±0.10D;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晶状体核硬度分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3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组与左眼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2mm角膜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能够提供稳定的术源性散光,同时显着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且术源性散光与裸眼视力自术后1个月起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4-19)

刘志强,白玫,李亚坤,梁春利[5](2016)在《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构建角膜缘2.5 mm辅助小切口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的手术性散光影响。方法对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38例患者实行传统手法实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试验组40例患者实施术中建构2.5 mm辅助切口,实行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散光值进行对比。结果在术后的1~2周,试验组患者手术散光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构角膜缘2.5 mm辅助切口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的发生,并且在降低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6年16期)

曾凡超,司马晶,杨浩江,李敏超,陈炳衡[6](2016)在《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许俊艳[7](2016)在《浅谈切口缝合对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发生手术源性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切口缝合对进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发生手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60例患者(64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缝合方法的不同将这60例患者分为缝合组和不缝合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对缝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对不缝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不进行缝合。在术后的第7天、第14天、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患者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及其裸眼视力进行检查,并利用Cravy向量法分析法计算在不同时间段其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的时间段其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及其裸眼视力≥0.5的比率。结果 :缝合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的平均度数明显好于不缝合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缝合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其手术源性散光的平均度数差异不显着(P>0.05)。不缝合组患者在术后不同的时间段其手术源性散光的平均度数差异显着(P<0.05)。在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裸眼视力≥0.5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切口缝合,可减小其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6年07期)

Numan,Eraslan,Ufuk,Elgin,Emine,Sen,Pelin,Yilmazbas[8](2015)在《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行普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经验对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50例53眼,平均年龄64.5±10.8a,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3眼,二组30眼。手术方式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第一组由白内障专家手术,第二组则由住院医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角膜曲率和自动屈光检测。SIA应用向量分析程序-Alpins法计算,于术后1d,1mo及2mo重复上述检查并记录结果变化。应用Shapiro Wilk和Mann-Whitney检验判断两组间SIA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人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分析显示,一组术后1d,1mo及2mo的SIA分别为0.79±0.41D,0.54±0.41 D及0.47±0.37 D;二组分别为1.27±0.66 D,0.98±0.56 D及0.94±0.54 D。可见一组术后1d(P=0.002),1mo(P=0.004)及2mo(P=0.001)的SIA更小。结论:手术经验是影响SIA的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应增加超声乳化术手术量以获取更多手术经验。(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田菁,孟秀文[9](2014)在《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手术源性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手术源性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70眼未经手术的白内障患者,运用Gravy向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和方向,将所有患者进行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角膜曲光率运用相同的方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的度数和方向,对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裸眼视力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后手术源性散光度分别为(+0.95±0.81)D、(+0.95±0.08)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0);手术前后患者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23±0.11)D、(+0.76±0.23)D,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485,P=0.000)。结论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会影响到手术源性散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4年10期)

朱安仑[10](2014)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两组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术前两组散光度及裸眼视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术后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和术后裸眼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而术后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够有效预防早期手术性散光,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8期)

手术源性散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患者52例(62眼),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角膜曲率等,并计算出个体SIA、平均数SIA和centroid SIA。结果术后目标残余散光为0.02~0.32(0.17±0.15)D,术后实际残余散光为0~1.50(0.4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散光值为0.93~3.70(1.94±0.75)D,术后角膜散光值为0.68~3.80(1.95±0.80)D。术后个体SIA为0.08~1.39(0.44±0.25)D,平均数SIA为0.44 D,centroid SIA为0.12 D@126°。结论利用Barrett Toric公式及centroid SIA计算Toric IOL度数精确及稳定,但术后仍残留一定度数残余散光,SIA仍需进一步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术源性散光论文参考文献

[1].姜秀.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2].王彦,张嵘,叶向彧.Toric人工晶状体术后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IA)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8

[3].卢敏.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4].李博.2.2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5].刘志强,白玫,李亚坤,梁春利.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

[6].曾凡超,司马晶,杨浩江,李敏超,陈炳衡.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6

[7].许俊艳.浅谈切口缝合对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发生手术源性散光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6

[8].Numan,Eraslan,Ufuk,Elgin,Emine,Sen,Pelin,Yilmazbas.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15

[9].田菁,孟秀文.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手术源性散光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4

[10].朱安仑.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

论文知识图

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后表面散光...数字导航系统散光计划操作界面夹持娩核法对Ⅳ~Ⅴ级核的娩核过程飞秒组术后1W前节OCT图像人工晶体调位钩尖端附带的“钩”有助于...

标签:;  ;  ;  ;  ;  ;  ;  

手术源性散光论文_姜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