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层状,复合材料,材料,石墨,纳米,界面,陶瓷。
层状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杨占鑫,吴琼,齐国超,杨晨,张雅斌[1](2019)在《无压烧结制备高纯层状Ti_3AlC_2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钛粉、铝粉和石墨粉混合作为原料并添加少量低熔点元素——锡粉以改变烧结温度和铝含量,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在烧结温度为1 400℃,原料Ti/Al/C的摩尔比为3∶1.2∶2下制备出叁元Ti_3AlC_2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其结构,获得的Ti_3AlC_2的纯度为96.7%,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观察其微观形貌为典型的层状结构。为进一步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Xene相Ti_3C_2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陶瓷》期刊2019年12期)
康福伟,王洪滨,汪恩浩,胡万文[2](2019)在《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及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并分别在750、850和950℃条件下进行退火。利用XRD、SEM和EDS对材料的成分及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对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结构没有影响,仍然保持热处理前的Ni Ti层、反应带和金属间化合物层(两相区)结构,但热处理改变了反应带的厚度,并促进了Al3Ni相的形成。Hopkinson压杆试验表明,垂直于迭层方向的抗压强度为1233 MPa,平行于迭层方向的抗压强度为1163 MPa;在垂直于迭层方向上,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的硬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反应带处达到最高值,其次是两相区,最后是Ni Ti层和中间带,热处理后试样的硬度仍保持这一规律,但硬度值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彭叔森,陈星云,马永存,冯亚琳[3](2019)在《电泳沉积仿生“砖-泥”层状结构材料用于防腐蚀涂层的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制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机涂层在服役期间不可避免会遭受物理及化学腐蚀作用而使防护失效。贝壳珍珠层是一种天然的"砖-泥"层状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隔绝效果,引起人们对该材料的广泛研究。首先,对"砖-泥"层状结构的增韧机制、材料的仿生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其次,探讨了纳米复合涂层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仿生"砖-泥"涂层和传统复合涂层在结构及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将"砖-泥"层状结构引入到涂层设计中,将充分发挥片状填料对力学性能和隔绝效果的增强作用,进而在提高涂层对物理和化学腐蚀破坏的抵抗的同时,增强涂层的防护性能。然后,在分析仿生"砖-泥"层状材料现有制备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电泳沉积技术制备仿生"砖-泥"层状涂层的可行性及其在防腐蚀中的应用前景。最后,介绍了利用电泳沉积构建"砖-泥"层状仿生涂层的研究内容及方案,研究结果将为构建长效防护涂层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陈晓轩,李晟,胡泳钢,郑时尧,柴云轩[4](2019)在《锂离子电池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失效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钴锰叁元层状氧化物(NCM)正极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在动力/储能电池系统(ESS)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虽然Ni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叁元材料的比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但相关电池体系的容量保持率和安全性将会变差。如何有效解决该矛盾是此类NCM电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NCM电池体系循环过程中常见的体相结构破坏和正极-电解液界面组成改变两方面失效现象出发,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NCM失效模式研究中所提出的新理论、方法、应用,从机械破坏、结构演变、电化学极化、化学副反应、正负极协同效应等多个角度对NCM材料的衰退机理提出见解,对指导电池用户合理制定充放电协议、缓解电动汽车(EV)里程焦虑乃至材料设计本身均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姚明光,杨振兴,胡阔,王岩,刘冰冰[5](2019)在《层状碳及碳氮材料的高压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氮都具有独特的成键能力,可形成spx (x=1,2,3)杂化的共价键。通过sp、sp~2杂化,碳/碳氮可以形成层状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光学、电学等特性,比如sp~2杂化的石墨烯可看成是半金属,而sp、sp~2杂化的石墨炔是窄带半导体,sp~2杂化的碳氮(Cx Ny)结构其带隙与C:N比例相关。因其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层状结构的碳/碳氮材料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热情,其光学、电输运等物理性质与其电子结构密切相关。如何调控这些材料的电子结构,揭示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与变化规律一直是材料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压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力学参数,能够有效地缩短材料中原子的间距、改变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其成键甚至排列发生转变,诱发材料结构和电子态的变化,因此,是研究与调控碳/碳氮材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课题组最近围绕层状石墨炔/烯、C_xN_y材料展开的高压研究工作。主要利用拉曼、红外光谱等实验手段,研究了高压下这些材料的结构转变及其对性质的影响,发现了压致层间作用变化、层间成键等对材料结构与电子结构有显着影响,进而实现对对其光学、电学输运性质的压力调控,并讨论了相应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王同敏[6](2019)在《层状铝合金复合材料连铸坯凝固过程模型化及界面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工业生产中常用的3系和4系铝合金为典型,以不同形状的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为对象,针对连续铸造过程中复合界面的控制问题以及复层铸坯的成型问题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以期为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直冷连续铸造制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9-10-28)
姚文娟,樊磊,刘光焰[7](2019)在《石墨烯及石墨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辐照损伤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天器、核动力船舶、核聚变发电等工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材料拥有优异的性能,还要求材料在极端条件下(辐照、高温等)仍能正常工作。那么如何保证材料在长时间辐照条件下的使用寿命?设计和制备抗辐照性能优异的金属复合材料已成为国防领域和核聚变发电的热点问题,此外,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在辐照条件下的结构演化、性能变化及内在机理也是设计、制备抗辐照材料的关键所在。石墨烯具有优异的抗辐照能力,将石墨烯加入金属中又将会产生什么新变化呢?本文综述了离子辐照技术在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及石墨烯的裁剪、修饰改性、结构设计及产业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理解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辐照后的变化机理,为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在核工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陈月铃,勾星月,曹智文,吴婷,冉隆昌[8](2019)在《纳米层状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叁种利用纳米层状结构材料对聚合物进行阻燃改性的机理,包括阻挡层机理、炭层阻燃机理、层间活性位点自由基捕捉机理。比较了熔融插层法、溶液插层法、原位聚合插层法等常用的插层复合法的优劣,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层状阻燃添加剂如石墨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蒙脱土和α–磷酸锆在聚合物中的机理和作用效果,旨在为层状阻燃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启发。(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宋俊杰,樊恒中,苏云峰,张永胜,胡丽天[9](2019)在《氧化铝/石墨-硫酸钡层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及润滑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石墨和硫酸钡按一定比例复合作为弱界面层,通过铺层-冷压-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了Al_2O_3/GraphiteBaSO_4层状复合材料.考察了复配润滑剂的组分对层状复合陶瓷在室温至800℃连续加热过程中自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磨损表面分析探讨了其在宽温域下的协同润滑机制.结果表明:通过复配在室温和中高温度段具有优异自润滑性能的固体润滑剂,并借助仿贝壳材料独特的层状结构特征,可有效改善氧化铝陶瓷在不同温度段的摩擦学性能,进而实现材料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的连续润滑.基于润滑相组分优化的复合材料在室温至800℃温度范围内与Al_2O_3栓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可保持在0.28~0.48之间,比块体Al_2O_3陶瓷/Al_2O_3栓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降低了近60%.(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曾帅,郑士建,马秀良[10](2019)在《层状金属结构材料原子尺度界面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纳米晶金属材料晶界上原子呈无序排列,晶界能高,因此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热稳定性很差。研究发现通过界面调制作用制备纳米多层复合金属材料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及力学和抗辐照损伤等综合性能。本文综述了通过迭加轧制法制备得到的多层Cu-Nb复合板材的界面结构与性能。由于材料内部高密度半共格界面的调控作用,此层状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抗辐照损伤性能。例如,经500℃退火1 h此层状材料硬度基本不变。同时,本文对退火引起的层状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演化机理做了系统分析。此外,辐照研究发现当辐照剂量低时,界面的局部高能区域为空洞形核提供了有效位点;当辐照剂量高时,界面可以显着抑制空洞的生长并调控空洞分布特征。此结果为通过合理设计界面结构使材料同时实现高热稳定性,高耐辐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层状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并分别在750、850和950℃条件下进行退火。利用XRD、SEM和EDS对材料的成分及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对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结构没有影响,仍然保持热处理前的Ni Ti层、反应带和金属间化合物层(两相区)结构,但热处理改变了反应带的厚度,并促进了Al3Ni相的形成。Hopkinson压杆试验表明,垂直于迭层方向的抗压强度为1233 MPa,平行于迭层方向的抗压强度为1163 MPa;在垂直于迭层方向上,Ni 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的硬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反应带处达到最高值,其次是两相区,最后是Ni Ti层和中间带,热处理后试样的硬度仍保持这一规律,但硬度值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占鑫,吴琼,齐国超,杨晨,张雅斌.无压烧结制备高纯层状Ti_3AlC_2材料的研究[J].陶瓷.2019
[2].康福伟,王洪滨,汪恩浩,胡万文.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及力学性能[J].金属热处理.2019
[3].彭叔森,陈星云,马永存,冯亚琳.电泳沉积仿生“砖-泥”层状结构材料用于防腐蚀涂层的展望[J].表面技术.2019
[4].陈晓轩,李晟,胡泳钢,郑时尧,柴云轩.锂离子电池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失效模式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5].姚明光,杨振兴,胡阔,王岩,刘冰冰.层状碳及碳氮材料的高压光谱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6].王同敏.层状铝合金复合材料连铸坯凝固过程模型化及界面质量控制[C].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9
[7].姚文娟,樊磊,刘光焰.石墨烯及石墨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辐照损伤研究进展(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8].陈月铃,勾星月,曹智文,吴婷,冉隆昌.纳米层状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9
[9].宋俊杰,樊恒中,苏云峰,张永胜,胡丽天.氧化铝/石墨-硫酸钡层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及润滑机理[J].摩擦学学报.2019
[10].曾帅,郑士建,马秀良.层状金属结构材料原子尺度界面结构与性能[J].电子显微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