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盆地论文_刘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万大山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大山,成矿,砂岩,地层,凤凰山,地质。

十万大山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刘瑶[1](2016)在《十万大山盆地铀成矿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万大山盆地是南方目前为止已知的唯一的铀矿产于侏罗系地层的产铀盆地。前人对该盆地油气资源研究较多,铀资源研究较少,研究程度不高。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分析测试,总结十万大山盆地有利成矿的地质特征及铀储层特征;以扶隆-凤凰山和新棠两条剖面为例,分析盆地沉积、岩石学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时通过与北方典型产铀盆地对比,综合上述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十万大山盆地构造活动频繁,裂隙发育,有利于含氧含铀水体及深部热液流体运移;周边出露大量岩浆岩,在风化作用下,可以持续为盆地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盆地基底均为海相地层,盖层则以河湖相为主。(2)两剖面岩石学特征表明,岩石中碎屑由长石、石英和岩屑组成,石英和岩屑多来自于盆地周边花岗岩体;分类叁角图投点表明盆地物质来源较复杂。剖面分组沉积特征对比显示,两剖面沉积环境较为接近,多为滨浅湖和叁角洲平原沉积相,成矿条件须满足:(1)砂泥岩呈互层状产出;(2)砂泥比以及最厚砂泥岩厚度均应达到一定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地层及花岗岩U含量较地壳丰度较高,地层均可提供铀源,以花岗岩为主。δEu和δCe异常及特征元素参数比值表明从泥盆纪到侏罗纪,盆地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其间兼有还原环境。(3)根据区域地层岩性、岩相和古气候特征等,已知和推测可能的盆地铀储层主要以侏罗纪地层为主,包括叁迭纪板八组和平垌组、白垩纪新隆组叁段及新近纪地层。以上地层岩性均以浅色层为主,同时富含还原性介质;γ异常较高;砂岩孔隙度较好。(4)与北方典型产铀盆地及典型矿床对比表明十万大山盆地具有成矿有利的条件:构造裂隙发育、充足的铀源、良好的铀储层以及丰富的还原性介质。(5)综合研究得出,十万大山盆地砂岩型铀成矿类型为热液迭加改造型,层间氧化带型和层间氧化带改造型。从目前375矿床工作情况看,有意义的铀矿化必定产于浅色层中。(6)总结得出铀成矿与地层、岩性有密切关系,铀最初来源为盆地周边花岗岩及部分基底岩性。盆地特殊的地质特征(向斜成山)及方解石与泥岩强烈胶结均成为阻碍铀继续成矿的不利因素。但盆地沉积岩相多,沉积地层厚度大,浅色层分布广,物质来源丰富,具备铀富集成矿的有利环境,成矿潜力较大。因此最终将研究区分为新棠热液迭加改造型铀矿找矿远景区;凤凰山层间氧化带型铀找矿远景区;那拔—贵台层间氧化带改造型铀矿找矿远景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徐争启,王勇,程发贵,唐纯勇,刘瑶[2](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万大山盆地位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结合部,为印支运动后形成的断陷盆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生代产铀盆地之一。十万大山盆地基底主要为古生界,部分为中下叁迭统和海西期花岗岩。其中西北部为晚古生代和中叁迭世的碳酸盐岩、砂页岩、酸性火山岩;东南部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和上二迭统一下叁迭统磨拉石建造。盆地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地层(大盆)和新生界地层(小盆)两个不同红色碎屑岩建造,具大盆套小盆双盖层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从上叁迭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其中侏罗系广泛发育的(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刘瑶,徐争启,赵晶,程发贵,唐纯勇[3](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盖层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万大山盆地盖层划分是根据印支运动第叁幕-龙华运动造成的中叁迭系不整合面为界线划分的,包括上叁迭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叁系的陆相和下部一部分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物。凤凰山剖面出露侏罗系地层,从下往上依次为百姓组和那荡组。对剖面样品进行微量稀土元素参数分析,Th-Sc-Zr/10判别图解指示碎屑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δEu、δCe及V/(V+Ni)比值表明当时沉积环境以厌氧的弱还原环境为主。(本文来源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杨创,匡经水,郭超,杨力川[4](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聚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十万大山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该地区聚煤规律,结合实测野外地层剖面、钻孔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和连井剖面分析等手段,运用当代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上叁迭统扶隆坳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基准面旋回类型及聚煤规律。识别出了河流相、河流叁角洲相和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研究表明:研究区聚煤作用主要发育在河漫滩沼泽环境,短期基准面上升的非对称性旋回的晚期。盆地可容纳空间/供给量大,沉降速度快。煤层厚度0.2~1.0 m,连续性差,厚度不稳定。(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肖瑞卿[5](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剖十万大山盆地,对钦州盆地进行了路线控制并做了对比研究。十万大山盆地接受了从上叁迭统至白垩系的较为完整的以陆相碎屑岩堆积为主、底部夹浅海-泄湖相碎屑岩的盆地沉积,主要为洪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钦州盆地接受了下-上侏罗统陆相碎屑岩-红层沉积,主要为河流相、湖泊相和河流叁角洲相。在横切十万大山盆地和钦州盆地的东西向路线上,测得71个指示古水流方向的方位,表明平垌组一段古水流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反映了一个海进过程。平垌组二段出现典型陆相红层堆积,反映了海退过程,自此十万大山盆地完全进入陆相沉积环境。并且对十万大山盆地和钦州盆地进行了构造原型恢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靳学斌[6](2015)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岩相学特征及物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万大山盆地系晚叁迭世印支期后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其他地区相比,中生代十万大山盆地的研究现今比较薄弱,基础地质资料相对贫乏,近年主要集中在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及岩浆活动等方面。本论文以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碎屑岩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的实测踏勘及室内相关分析,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沉积盆地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鉴定了典型碎屑岩镜下特征,总结出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碎屑岩6大类20小类宏观岩相类型及2大类5小类宏观组合类型。从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方面针对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碎屑岩物源进行综合分析,石英颗粒类型较为丰富,岩屑类型组合为浅变质岩屑和细粒沉积岩岩屑,Dickinson图解显示物源区具有再旋回造山带性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本区上叁迭统和下侏罗统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及特征值基本一致,且各剖面、各时代泥岩样品稀土元素REE配分曲线模式一致,盆内碎屑岩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均来自盆地东南侧方向,物源区离沉积区距离较近,且其源岩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可能含有或少量具有花岗岩质岩石的供给。而相关地化参数及判别图解显示扶隆坳组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具有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性质,而下侏罗统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整体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性质。结合本区的构造演化史,认为在晚期碰撞前陆盆地阶段(T3-K),由于钦防海槽再次的复活造山,为西北侧的十万大山盆地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物质。泥盆纪-早二迭世在钦防海槽地区沉积了大套复理石建造,其中在晚古生代钦防海槽内发生了连续沉积,且主要为钦州组(D1q)、小董组(D1-2xd)、石夹组(D3C1sj)以及板城组(C1P1b)中发育大量的灰色硅质岩、硅质页岩、泥岩。中叁迭世末期,由于受滨太平洋板块的继续俯冲碰撞,在十万大山盆地东南侧钦防造山带产生多处深大断裂,发生逆冲推覆作用,并且原沉积于海槽内的碎屑岩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包括片岩-千枚岩-板岩等浅变质岩类,后期在深大断裂处的扭压应力作用下,部分源岩发生动力变质作用,且挤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使得上地壳发生部分重融,形成壳源型花岗质岩石,成为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碎屑岩的次要来源。母岩演化的过程中,温度和埋深影响较小,构造作用是致使母岩演化的重要因素。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是在构造控盆基础上沉积的一套地层,冲断推覆构造运动的节律性控制着碎屑岩碎屑组分含量的变化。砾岩成分变化及砂岩碎屑组分各种参数指示在扶隆坳组第二、叁、四段时期,研究区的母岩区构造活动性较强,造山运动较活跃,物源区发生风化剥蚀快速堆积在前缘盆地之中造成了扶隆坳组叁、四段砂岩成熟度较低,而至后随着造山运动的减弱,汪门组和百姓组砂岩成熟度相对升高,显示了造山运动后填平补齐的沉积过程。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物源区构造背景特征同样揭示出晚叁迭世研究区碎屑岩的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处在构造活动转化的阶段,而到了早侏罗世碎屑岩物源区大地构造活动性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新建,李国军,马明亮,黄春伟[7](2014)在《十万大山盆地西部凹陷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队在十万大山盆地东部凹陷区东南缘发现了屯林铀矿床,这是迄今我国南方发现的最富的一个砂岩型铀矿床。同时期,我队也在西部凹陷区的凤凰山盆地完成了1:5000~1:5万地质测量和顺便伽马测量438 km2、地质剖面6.7 km,还开展了径迹测量、爱曼测量等放射性物探测量工作,投入槽探1247 m3,钻探466m,发现异常带条39条,异常点434个。由于槽、钻探工程揭露成果不理想,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凤凰山盆地的成矿远景意见出现分歧:一种观点认(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4年S1期)

靳学斌,李壮福,陆鹿,冯乐[8](2014)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扶隆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扶隆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在显微镜下对研究区砂岩进行了系统鉴定、碎屑颗粒组分统计,并利用ICP-MS对该区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扶隆坳组砂岩碎屑颗粒组分石英颗粒含量较高,长石含量较少,岩屑以浅变质岩屑为主,Dickinson图解显示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泥岩样品的REE受成岩作用改造微弱,且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及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参数显示晚叁迭世扶隆坳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热,沉积了一套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碎屑岩。综合前述认识,结合本区构造演化史,推断扶隆坳组物源供给主要来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钦防海槽沉积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及泥岩,源区构造背景兼有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4年04期)

陆鹿[9](2014)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万大山盆地是一个晚海西-印支-燕山期由于云开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钦州残余海盆关闭造山而形成的前陆盆地,其形成和发展与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在晚二迭世的褶皱回返历史和中生代的构造复活历史密切相关。因此,中生代沉积环境的研究对于认识盆地及临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十万大山盆地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矿物岩石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古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岩石组合整体以紫红色或褐红色的中-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其次为中、粗砂岩,局部层位或局部位置发育细-中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从下部的晚叁迭世平垌组到上部的早侏罗世百姓组,不同岩石地层单元在岩性组成上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其中扶隆坳组岩性组成在盆地西部和中东部位置具明显差异。(2)砂岩碎屑组分分析认为本区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发育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最为常见,其次为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石英和岩屑为最主要的碎屑组分,不见长石,其中岩屑以浅变质岩屑居多。碎屑组分物源区分析认为物源区构造背景基本上是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属于碰撞缝合线及褶皱-逆掩带。(3)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研究区以河流、湖泊沉积为主,其次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包括辫状河和低弯度曲流河,其中辫状河沉积为常见类型,低弯度曲流河仅出现在局部位置或沉积演化的个别阶段。平垌组、汪门组和百姓组均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少量层段为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扶隆坳组沉积相在盆地不同位置具明显差异,西部以河流沉积为主,尤其是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沉积,而中东部则主要为冲积扇的扇中至扇端亚相沉积。从样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看出,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研究区整体为陆相沉积,为一种总体偏氧化、局部偏还原性质的环境,沉积物来源具有统一物源。(4)在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地层中识别出两处层序界面,分别为汪门组底部的杂色泥岩和平垌组底部的灰色、灰黑色及灰绿色泥岩,并以此为基础将整套地层划分为2个层序。从整体来看,两个层序界面与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深水浅湖泥岩段是相辅相成的。在此划分基础上,依据剖面中存在的成因地层单元类型及其组合在垂向上发生的变化、砂泥岩厚度旋回变化及地层迭置样式变化,将研究区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一步划分为5个体系域。(5)以体系域为基本作图单元,采用优势相法编制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图。所选取的体系域分别为第一层序的水进体系域(SQ1-TST)和第二层序的低位体系域(SQ2-LST)、水进体系域(SQ2-TST)、高位体系域(SQ2-HST)以及第二层序低位体系域内部的扶隆坳组第二段沉积期。SQ1-TST阶段,大致等同于平垌组底部沉积期,为湖盆扩张时期,该时段水体深度快速增大,湖水进侵超覆,占据整个研究区范围。SQ2-LST阶段,为湖盆收缩低水位时期,主要沉积为辫状河与冲积扇,而在第二段沉积期以及第四段顶部层段则以低弯度曲流河为主。SQ2-TST阶段,为湖盆再次扩张时期,研究区主体沉积为滨湖至浅湖沉积,沉积相带呈北东向展布。SQ2-HST阶段,为湖水达到最大深度之后开始沉积物充填的时期,主体为滨湖、浅湖及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局部可能发育少量的冲积扇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4-05-01)

魏涛[10](2014)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地质调查及勘探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层剖面观察描述和分析,开展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并对本区的聚煤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的地层剖面及钻井岩心中所观察到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将研究区晚叁迭世地层划分出6类24种岩相类型。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指示了陆相氧化环境。总结出了两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根据各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识别出3种沉积相,分别为河流相、湖泊相及冲积扇相,平垌组主要为滨浅湖沉积,扶隆坳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将研究区上叁迭统划分为3个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以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结合十万大山盆地研究区所处的构造-沉积背景、钻孔位置及岩心剖面发育特点,识别并确定了钻孔岩心剖面的层序界面。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划分,分为A型和C型两种类型,五种亚类型。A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主要在河道沉积位置分布,以河道及边滩沉积为主;C型则主要存在于泛滥平原等低洼沉积区。中期旋回分为五种类型,通常由若干A型或A+C型的短期旋回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十万大山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结合部,为印支运动后形成的断陷盆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生代产铀盆地之一。十万大山盆地基底主要为古生界,部分为中下叁迭统和海西期花岗岩。其中西北部为晚古生代和中叁迭世的碳酸盐岩、砂页岩、酸性火山岩;东南部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和上二迭统一下叁迭统磨拉石建造。盆地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地层(大盆)和新生界地层(小盆)两个不同红色碎屑岩建造,具大盆套小盆双盖层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从上叁迭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其中侏罗系广泛发育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万大山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瑶.十万大山盆地铀成矿前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

[2].徐争启,王勇,程发贵,唐纯勇,刘瑶.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J].矿物学报.2015

[3].刘瑶,徐争启,赵晶,程发贵,唐纯勇.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盖层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

[4].杨创,匡经水,郭超,杨力川.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聚煤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

[5].肖瑞卿.广西十万大山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J].四川地质学报.2015

[6].靳学斌.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下侏罗统岩相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

[7].刘新建,李国军,马明亮,黄春伟.十万大山盆地西部凹陷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研究[J].矿床地质.2014

[8].靳学斌,李壮福,陆鹿,冯乐.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扶隆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4

[9].陆鹿.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10].魏涛.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上叁迭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1 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图十万大山盆地位置十万大山盆地河流水系与现今水...十万大山盆地河流水系与现今水动...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正构烷...十万大山盆地位置(a)及区域地质简...

标签:;  ;  ;  ;  ;  ;  ;  

十万大山盆地论文_刘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