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刘红莲(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411100)

【摘要】目的研究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进一步做好传染科护理感染预防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对导致这些危险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这些感染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再观察2013年2月到2013年7月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的情况。结果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发生感染的危险程度比较高,要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护,同时提高感染科护理行为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关键词】传染科护理行为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58-02

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国,总感染率大约60%,同时艾滋病的发病率出现快速的增长,所以经常接触这些患者的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行为时发生感染的危险就比较高[1]。为了进一步做好传染科护理感染预防工作,更好地保护护理人员安全,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对导致这些危险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进行总结,在这期间共有传染病患者721例,发生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

1.2方法对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这些感染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观察2013年2月到2013年7月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的情况。

1.3预防措施

1.3.1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时一定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用一次性消毒的用品,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的锐利器械、各种废弃的标本、感染性敷料等,应送往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

1.3.2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如果不可避免要进行接触患者的血液以及体液等的护理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穿上隔离衣,当可能出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飞溅时,要佩戴具有一定防渗透功能的医疗口罩和防护眼镜,穿着具有一定防渗透功能的医疗隔离衣等进行自我防护,并且根据不同的病种及时的更换防护装备[2]。

1.3.3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所使用的诊疗器要固定专用,使用后的医疗物品在使用后严格按照消毒、清洁、再消毒的操作流程进行处理。感染患者的病房要经常的换气通风,并保持室温在18℃到20℃,同时相对湿度在50%到60%[3]。每天在固定时间使用空气消毒机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一次,病房的床头柜、墙、地面、门、柜等每天使用过氧乙酸或者含氯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一次。

1.3.4锐利的处理:在进行侵袭性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操作时光线充足,并且注意避免被针头或刀片等造成刺伤或划伤。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专门的容器内。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不要徒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

1.3.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如果发生护理人员完整皮肤被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以及分泌物等污染后,要及时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再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进行搓洗,最后使用流动水将泡沫冲洗干净。如果发生了黏膜的污染,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或者蒸馏水进行反复的冲洗。如果出现了伤口污染,要在伤口的旁端进行轻轻的挤压,尽量全部挤出伤处的血液,再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再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水进行搓洗,然后使用流动水将伤口冲洗干净,最后使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经包扎后马上向上级报告,同时进行相关抗体的检测,接种预防疫苗或者服用药物预防。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传染科共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中,发生针刺伤16例,占总事故25.40%;交叉感染35例,占总事故55.56%;消毒液的处理不当8例,占总事故的12.70%;肺部感染4例,占总事故6.35%。

2.2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传染科共有病患721例,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63例,发生率8.74%,针对这些感染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后,2013年2月到2013年7月本院传染科共有病患701例,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8例,发生率1.14%。在危险事故发生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0.92,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在我院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故中以交叉感染和针刺伤最为常见,传染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其他的分泌物,这些都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具有感染威胁性的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4],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管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行为规范的同时,应对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切实落实标准预防的各项防护措施。近年来,正是由于系统管理得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切断了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从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9):64—65

[2]孙孝芹,崔霞,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7):852—853

[3]谭双燕,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5):190—190

[4]王晓红,陈建华,浅谈规范行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2):195—196

标签:;  ;  ;  

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