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术(中江县石龙乡中心学校四川德阳6181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2-060-01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从牙牙学语直至生命终结,终生受用的学科。如此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中国文化工作者经过千年的探讨摸索,终于形成如今这系统而又科学的教学模式。然而,事物没有绝对的完美,由于小学升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知识层次、侧重方向的巨大变化,出现了部分学生知识脱节、成绩下滑,进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把握好七年级语文的入门训练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下面是我从四个方面对提升初中新生语文兴趣及素养的一些摸索,期望能以此使孩子们能在进入中学的"人之初"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喜爱之心、探索之心。
遍阅
有人说,语文是最容易教的学科;也有人说,语文是最难教的学科。何也?语文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单单说"教"字,固然容易。但是,要想在浩瀚星海中抓住那一个个闪光的星星,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洗练出那一朵朵璀璨的浪花,却是难之又难。语文的功夫不在课内,而是在广阔的课外。阅读,可以养性,可以怡情,可以奠基。
但是,作为教师,需要在两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做好引导。
其一,是读什么。既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阅读的目的,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社会经验少,辨识能力差,一旦陷入低级庸俗甚至毒药当中,不仅拜拜浪费了大好时光,还可能因此误入歧途。所幸,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有许多学者推荐了不少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数目供我们参考。我们语文教师也一定要把好审查关、推荐关,做好学生阅读的"防火墙"。
其二,是怎么读。有些学生书读了不少,但是收获却不大,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书籍当中汲取有用的知识,不是不汲取,而是不会汲取。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圈点、如何去批注、如何去摘录欣赏、如何去理解运用……
明查
在日常阅读中,即使是教师甚至学者,也会遇上疑难之处,或字、或词、或句,那么作为学生就更是如此了。这种时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部分人直接跳过不认识的字词,而另一部分人变魔术般地拿出了两本红宝书--《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日久之后的结局就是:前一部分人不会的越来越多,后一部分人会的越来越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本词典(《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不仅人人必备,而且人人会用、爱用、常用,在学习中随时查阅。这样日积月累,初中三年下来,学生们的词汇就会逐渐丰富,同时也改正了部分学生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
筑基
语文,就是"语"和"文","语"就是读,"文"就是写。师旷、王献之、王冕、司马迁、马良、郭靖……无数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啊!
在读的方面,我要求学生做到能读能背、多读多背,课堂注重朗读,课外注重阅读。不仅能背诵课本上的名篇名段,还能对课外书中的精彩语段有一定的积累,使学生能够形成厚实的文学底蕴。
在写的方面,我注重锤炼学生的两个技能:写一笔好字,写一手好文。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时就有"琴棋书画",不管是学习考试还是实际生活,美观的汉字书写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天,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这个工作,专门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书法课,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于写作文,我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专门作了探讨,这里就不赘述了。
善疑
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一种睿智的学习态度,用我们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批判地接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墨守前人的成规,没有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那就只能人云亦云了。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几千年前的智者孔子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为了偷懒,对着教参书本照本宣科,那是非常不地道的。一道语文题,很多时候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一名合格或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不过在这个方面,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做好导引,让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能抓住重难点,而不是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更不能刻意去标新立异、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