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毅融恺陈平波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四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案导学模式在创伤骨科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在2012和2013级中医、骨伤班的实习学生中随机抽取76名本科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方式与病案导学方式教学两组。学生在入科和出科时安排考试。结果:经研究对比观察组在病案导学方式的教学成绩优于常规方式教学,通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应用病案导学方式在创伤骨科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满意的带教效果。结论:病案导学方式具有主观的引导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临床能力,同时锻炼综合临床能力,是推广的一种临床教学方式。
【关键词】病案导学方式;创伤骨科;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359-02
由于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创伤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多为严重创伤。在创伤的患者中,致残率最高的却是四肢和脊柱损伤,占全部创伤的75%~90%[1]。然而创伤的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是此类患者的发生特点,然而对于刚步入临床实习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结合临床病案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应用这样教学方式可取得临床教学的满意效果。本研究通过在2012和2013级中医、骨伤班的本科实习学生,在创伤骨科实习中随机抽取76名本科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分析病案导学方式在创伤骨科中临床教学效果。具体的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和2013级中医、骨伤班实习学生中随机选取76名同学,同时要排除研究生实习、进修生与本院转科医生。其中男生51名,女生25名。将76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
1.2方法
临床的教学内容以创伤骨科优势病为主,并已完成教学实习大纲为最终目标。要在创伤骨科实习4周时间为主。
对照组:常规方式教学,按教学实习大纲的实习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临床中带领学生接诊,老师通过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提出问题,根据病情进行分析,通过完善相关检查后给出诊疗见意。在接诊的过程中随时提问学生,并且由老师最终给予学生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去查资料分析原因。
观察组:病案导学方式。临床老师通过教学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实习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接诊患者,由老师询问病史,老师与学生各自查体,同时查阅患者的病史及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接诊、查看相关资料时就会有疑问,老师在现场回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并作现场解答。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下一步诊疗见意。通过检查学生书写完的病例,在用讨论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最终根据患者病情,指出学生不足,与形成的错误思路,并且进行临床思路的点评与总结。
实验的过程: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并安排入科考试,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科室工作环境和流程的熟悉,考试是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摸底,考试的范围是在创伤骨科的实习教学内容为主。实习结束时,并组织出科考试,内容还是以创伤骨科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并且要求保证考试的真实性。
1.3统计学方法
收集数据为计量资料,并服从正态分布,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测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当P>0.05时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当P<0.05时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2.2资料分析
表两组本科实习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对两组学生入、出科考试成绩的对比和统计学分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病案导学方式优于常规教学方式,并且显著提高临床的教学成绩。
3.讨论
创伤骨科的患者病情主要发生特点,是以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为主,同时合并有皮肤、肌腱和血管神经损伤的综合情况。患者的病情也是比较复杂并涉及有多学科,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有别于其他外科专业的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所以在临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临床实际为依据,这样才能对创伤骨科学有一定掌握。
然而在临床带教学过程中常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安排,在临床中发现学生面对一些开放性多发复合伤的患者时,不知该做什么?以至于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导致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着,我们也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临床应用病案导学模式教学,让学生与老师同样是主体,让学生去接诊,自己查体患者、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这样学生形成了临床诊疗思路与意见。并且学生自己也就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老师纠正错误,使其形成正确诊疗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临床教学方式。通过整体来看,这种病案导学方式在创伤骨科的教学工作中,与传统教学方式效果相比,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炳芳,刘旭东.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4):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