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余寅同[1](2021)在《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用权重构和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重构了信用权的主体、客体和权能,使其成为各类社会主体信赖利益和信用信息的有机统一体。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也引发了新的信用权侵权行为。信用权侵权行为的抽象、间接和滞后性等特征,反映了当下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思路、法律制度、操作规范以及救济渠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通过培育社会共识、做好公私权力(利)配置、规范管理过程进一步加强保护。
薛媛[2](2021)在《J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纳税信用,是指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应当依法、诚信。它是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基础,同时又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用环境的变化,税务系统现有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机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构建覆盖全体、科学有效的现代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诚信纳税缴费环境,是亟需研究的课题。为更好地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本文以J市税务部门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情况为案例,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了解纳税信用的发展历程,同时研究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为文章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搜集内部资料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梳理J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发展脉络,发现J市的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在社会认可度、体系构建、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更好地完善J市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通过问题剖析原因,归纳出J市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的成因,由于纳税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相配套的法律存在缺失、信用治税的管理模式不完善等导致问题的发生。在总结归纳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文化培植、体系构建、强化结果运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J市纳税人纳税信用管理的模式,为基层税务部门纳税信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张忠森[3](2021)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 ——理论分析、问题维度和改进路径》文中认为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失信惩戒制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到2020年中共中央《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要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探索信用监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运用多样化、全面化的失信惩戒手段规制和打击失信行为,失信惩戒就逐渐被应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失信惩戒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对惩戒手段的论证尚不充分,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于相关的政策文件上,更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展开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失信惩戒,尤其指行政机关的失信惩戒。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主要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失信惩戒的概念、特性分析、法律性质分析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失信惩戒法律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反思我国当前失信惩戒法制建设现状,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再次,借鉴征信发达国家失信惩戒立法成果与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发展实际,提炼出有利于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完善并具备操作性的经验和启示。最后,针对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征信立法先进经验,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失信惩戒相关立法、明确规范失信惩戒裁量范围、规范信用信息甄别公布程序、构建高效科学联合惩戒机制、切实加强失信主体权利保护、扩宽失信主体法律救济途径等,以促进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陈涛[4](2021)在《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是对纳税人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国纳税信用管理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纳税人,全国范围内没有专门针对自然人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2019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提出了承诺申报制,对纳税人自主诚信申报纳税的要求更高了,涉及到千千万万的自然人纳税人,建立完善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再有,自然人人口数量众多,涉及范围较广,流动性较大,自然人收入渠道多,且多为现金支付,收入比较隐蔽,在现实税收征管中难于管理,通过对纳税信用进行管理,有利于优化对自然人的管理,从根本上培养提高自然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因此构建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我国正在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自然人纳税信用建设在其中的分量很重,通过构建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本文根据本人工作经验,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首先分析了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现状问题,得出根源是目前Y县尚未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结论;然后分析了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无法构成体系原因,以及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空缺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参考目前已在企业实行的管理经验及国内外有的地区在自然人范围内探索试行的先进经验,提出构建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在后文中,“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简称为“Y体系”)
李琛[5](2020)在《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信用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和税收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全国税务系统征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与税收工作特点密切相关的制约性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破解面临的阶段性难题,才能在优化征纳关系、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质效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纳税信用优势。济南市税务局作为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的主体单位,负责全市纳税信用的机制建设、等级评定、结果应用与宣传引导等工作。本文以济南市税务局纳税信用情况为案例,在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明确了纳税信用相关概念及评价规则。运用了调查问卷及内部资料的方式收集信息和数据,总结存在的问题,列举出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度、管理体系、奖惩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在问题基础上剖析原因,得出这些问题是由于税收社会道德意识不强,税收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纳税信用管理水平低,纳税信用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等原因导致。在分析原因基础上逐一提出对策,结合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从思想、法律、信用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完善措施。
张贝尔[6](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刘艳秋[7](2020)在《新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改善营商环境、维护社会秩序、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有力措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新治理理论在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同时,更加强调政府政策工具的运用,这一理论较好的契合了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在新治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维度对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文献进行解读;结合第一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建设经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的角色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央层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文献解读发现:首先,中央政府主要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抓手,不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提升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并扩大信用信息开放力度;适当引入需求型政策工具,提升社会各界对信用的需求水平。其次,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环境型政策工具推进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以供给型政策工具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策工具使用具有兼具强制性、灵活性和偏好性的特点。最后,从参与主体维度看,一方面,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部门逐渐增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银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牵头作用,商务部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参与度较为显着。另一方面,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参与情况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实施信用监管、探索区域间的信用合作、积极实现信用惠民。而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组织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通过信用评级的方式辅助政府进行信用监管。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益,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政策工具仍以强制性为主;在建设主体方面,政府作用突出,而信用中介机构发展较为缓慢,信用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面临挑战。未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在新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有序推进,不断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使用;合理配置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的使用比例;依赖新兴技术打破政策工具使用的路径依赖;积极深化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沟通和共享;重新定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提升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组织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戴昱[8](2020)在《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于信用管理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规范,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纳税信用管理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理所当然的被提上议程,良好的纳税信用管理对保障我国税收收入,降低征纳成本,完善社会信用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税务总局对纳税信用管理也十分重视,2014年颁布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的出台成为了我国纳税信用管理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但经过各级税务机关一段时间的实践,纳税信用管理在采集、评价、应用等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扬中市税务局基层税务机关的实际,通过引入理性经济人假设、博弈论和纳税遵从等相关理论,对纳税信用管理的相关概念作了简单阐述,对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针对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的现状作了调查与分析,指出目前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纳税信用管理认识不足、纳税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纳税信用管理结果应用不广泛、纳税信用管理满意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纳税信用意识淡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信用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税收服务和征管能力不足。综合发现的问题和原因,从政府和税务机关的角度,对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给出一些对策,主要有:提高纳税信用管理意识、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扩大纳税信用管理应用以及提升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水平。旨在通过采用这些对策,扬中市税务机关能够不断提升纳税信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收入的能力,保障征收管理的高效运转。
刘瑜[9](2020)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纳税信用管理又在税收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纳税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纳税信用管理是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指标对其纳税信用进行评价,并将其运用于税务机关的日常税收征管及其对纳税人的分类管理之中。这对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升税务机关征管质效、减轻征纳双方涉税负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合力,让依法诚信纳税成为一种广泛认同的社会公约。本文以纳税信用管理的理论依据、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所进行的实例分析,发现其纳税信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汇总,总结出适合我国纳税信用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并针对该区纳税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预测我国纳税信用管理发展的趋势。最终总结出一个观点,纳税信用管理要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需要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及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识等方面入手,同时它还必须融入到社会信用建设体系中去,涉及到税收立法、征管体制、政府部门间的配合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作用结果。纳税信用管理的不断完善,不仅需要提升纳税信用的在税制中的法律层级,明确纳税人在信用管理中的权利义务,使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还需要转变税务机关的管理理念,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增强其公信力和认可度。从外部来说,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管理要强化与市场监督、公安、银行等信用建设相关部门的合作,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信用评价等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税收信用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深化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实施与应用,从而推动我国纳税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该论文有表2个,参考文献50篇。
曹娜[10](2020)在《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大力推进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既是响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要求,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进行部署,也是为了推进税收现代化的进程。纳税信用管理是以智能化的集约数据平台为依托,设置合理可行的信用评价模式,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并给出评定级别,并将信用评定结果运用到税务机关的分级分类管理中去,其目标是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社会信用水平。论文是在对国内外纳税信用管理文献进行收集、分析的前提下,以徐州市税务机关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比较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徐州市区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归纳出纳税信用制度社会认可度不高、信用管理参评范围过窄、信息来源单一,后续动态调整不足、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纳税信用管理与日常征管工作配合不力、纳税信用评定结果利用不足等纳税信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发现的问题中探讨背后产生的原因,包括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水平较低,信用制度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纳税信用管理方式有待提升,信用评价指标设置存在缺陷和纳税信用工作流程需要优化这些原因。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做法经验,笔者尝试提出了提升社会诚信纳税意识、推动纳税信用管理法制建设、优化纳税信用评价体系、提高纳税信用管理工作质量等解决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为徐州市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科学、专业、规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该论文有图幅4个,表4个,参考文献53篇。
二、关于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用权重构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重构基于信用利益和民商事法律关系概念表达 |
(一)以“信用权”定义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个体权利 |
(二)“信用权”与相关权利的边界 |
(三)信用权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特点以及重新定义 |
由行政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
(一)信用权的政策表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
(二)信用权的法律表述:《征信业管理条例》 |
(三)信用权的公共管理:诚信档案和联合奖惩 |
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信用权保护以及非显性的侵权行为 |
(一)信用权保护力度不足的原因 |
1.“重管理、轻保护”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思路 |
2.碎片化且模糊的权利法律依据 |
3.散乱且不公开的评价标准体系 |
4.缺乏可操作性的救济程序 |
(二)信用权侵权行为的特点及具体形式 |
1.信用权侵权行为的特点 |
2.信用权侵权行为的具体形式 |
关于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加强对信用权保护的要点 |
(一)权利意识的培育 |
(二)公权力与私权配置的平衡 |
(三)管理活动的告知和管理流程的公开 |
(2)J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信用 |
2.1.2 纳税信用 |
2.1.3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纳税遵从理论 |
2.2.3 博弈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J市纳税信用管理现状 |
3.1 J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
3.2 J市纳税信用评价情况 |
3.2.1 J市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分布情况 |
3.2.2 J市纳税信用评价扣分情况 |
3.2.3 J市纳税信用修复指标分布情况 |
3.3 J市纳税信用管理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J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J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纳税信用社会认可度不高 |
4.1.2 信用管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
4.1.3 信用基础信息采集难度大 |
4.1.4 信用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
4.1.5 纳税信用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
4.1.6 个体工商户信用管理有待探索 |
4.2 J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纳税诚信影响度不高 |
4.2.2 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
4.2.3 信用服务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4.2.4 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纳税信用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
5.1 国内纳税信用管理经验 |
5.1.1 精准实施动态管理 |
5.1.2 强化惩戒效用 |
5.2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的启示 |
5.2.1 强化立法与文化的引导作用 |
5.2.2 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 |
5.2.3 科技为税收信用提供支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优化J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考 |
6.1 扩大信用文化影响力 |
6.1.1 大力培育诚信文化 |
6.1.2 注重税法宣传效果 |
6.2 夯实纳税信用管理的法律基础 |
6.3 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 |
6.3.1 以信息化为依托完善纳税信用评价体系 |
6.3.2 优化系统功能 |
6.3.3 探索完善信用管理工作机制 |
6.3.4 构建信用管税的税收管理模式 |
6.4 完善信用监管机制 |
6.4.1 强化执法监督机制 |
6.4.2 强化信用惩戒力度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失信惩戒法律制度 ——理论分析、问题维度和改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失信惩戒的概念及分类 |
一、失信惩戒的概念 |
二、失信惩戒的分类 |
(一)行政黑名单和司法黑名单 |
(二)主体资格限制 |
(三)限制对失信主体高消费及其他措施 |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法律性质探讨 |
一、行政行为说 |
二、行政强制说 |
三、行政处罚说 |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特性分析 |
一、信息对称 |
二、既往再咎 |
三、数事并罚 |
四、责任株连 |
第二章 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建设现状剖释 |
第一节 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建设成效 |
一、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一)中央层面的宏观指导文件 |
(二)国务院各部委分领域规范 |
(三)地方层面的具体规范文件 |
二、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 |
(一)司法机关对失信惩戒的实践 |
(二)各部门对失信惩戒的实践 |
(三)地方对失信惩戒的实践 |
第二节 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失信惩戒法律位阶不够高 |
二、失信惩戒裁量基准不明确 |
三、信用信息甄别公布不规范 |
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不健全 |
五、失信主体权利保护不到位 |
六、失信主体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三章 国外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立法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美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立法经验 |
一、日本失信惩戒立法经验 |
二、德国失信惩戒立法经验 |
三、美国失信惩戒立法经验 |
第二节 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失信惩戒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改进路径 |
第一节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相关立法 |
第二节 明确规范失信惩戒裁量基准 |
第三节 完善信用信息甄别公布机制 |
第四节 构建高效科学联合惩戒机制 |
第五节 切实加强失信主体权利保护 |
第六节 扩宽失信主体法律救济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研究课题 |
致谢 |
(4)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个人与自然人 |
二、税收信用与纳税信用 |
三、自然人纳税信用 |
四、纳税信用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博弈论 |
二、契约论 |
三、纳税遵从理论 |
第二章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情况 |
一、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情况 |
二、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现状 |
第二节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调查问卷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三节 Y县尚未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 |
第三章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尚未构成体系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一节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空缺原因 |
一、法制机制不完善 |
二、自然人管理不规范 |
三、对自然人纳税信用重视度不高 |
四、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
五、自然人纳税信用应用范围不广 |
第二节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空缺影响 |
一、影响税制改革进程 |
二、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
三、难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第四章 构建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现有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一、我国纳税信用管理政策 |
二、我国纳税信用管理方法 |
三、Y县纳税信用管理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一、国内经验借鉴 |
二、国外经验借鉴 |
三、国内外先进做法的启示 |
第五章 构建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
第一节 构建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评价体系 |
一、自然人纳税信用主体范围 |
二、自然人纳税信用信息的采集 |
三、自然人纳税信用评定方式及指标设定 |
四、纳税信用动态调整 |
五、评价结果应用 |
第二节 完善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保障措施 |
一、加快信用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保障 |
二、完善自然人信用管理,提高自然人税收征管水平 |
三、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纳税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
四、加大税收培训宣传,提升税收社会知晓度 |
五、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完善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问卷调查 |
致谢 |
(5)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
2.1.1 信用 |
2.1.2 纳税信用 |
2.1.3 纳税信用评价制度 |
2.2 纳税信用管理发展历程 |
2.3 纳税信用管理基本流程 |
第三章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关于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的调研 |
3.1.1 调研背景和目的 |
3.1.2 调研过程 |
3.1.3 调研基本情况 |
3.2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现状 |
3.2.1 济南市信用发展情况 |
3.2.2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
3.2.3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取得的成效 |
3.3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对纳税信用管理认识不够 |
3.3.2 税收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 |
3.3.3 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
3.3.4 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不到位 |
第四章 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
4.1 税收社会道德意识不强 |
4.1.1 社会诚信大环境不成熟 |
4.1.2 纳税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 |
4.2 税收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 |
4.2.1 税收立法存在不足 |
4.2.2 法律规定难以落实 |
4.3 纳税信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
4.3.1 纳税信用宣传不到位 |
4.3.2 信息系统缺乏技术支撑 |
4.4 纳税信用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
4.4.1 税收队伍素质偏低 |
4.4.2 奖惩制度不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5.1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 |
5.1.1 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5.1.2 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 |
5.1.3 依靠中介和社会组织 |
5.1.4 充分实施联合奖惩 |
5.2 国内纳税信用管理经验 |
5.2.1 开展动态纳税信用管理 |
5.2.2 构建自然人纳税缴费信用监管体系 |
5.3 启示 |
5.3.1 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
5.3.2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5.3.3 充分发挥中介作用 |
第六章 加强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纳税信用思想认识 |
6.1.1 加大宣传力度 |
6.1.2 加强教育培训 |
6.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6.2.1 完善纳税信用法律规范 |
6.2.2 推行中介信用评级制度 |
6.3 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 |
6.3.1 构建纳税信用管理平台 |
6.3.2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方法 |
6.4 强化纳税信用结果应用 |
6.4.1 加强纳税信用分类管理 |
6.4.2 健全完善信用奖惩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三维信用论 |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一)信任 |
(二)信用 |
(三)政府信用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
(一)文化定位 |
(二)制度定位 |
(三)平台定位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7)新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新治理理论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三、新治理分析框架构建 |
四、政策文本选取与编码规则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描述 |
一、政策工具维度 |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 |
第四章 新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存在的问题 |
二、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新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
一、适当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使用 |
二、合理配置环境型政策工具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使用比例 |
三、依赖技术创新突破政策工具使用的路径依赖 |
四、深化政府各部门间协同合作,实现信用信息资源沟通和共享 |
五、重新定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角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同阶段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心性分析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用 |
2.1.2 纳税信用 |
2.1.3 纳税信用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理性经济人假设 |
2.2.2 博弈论 |
2.2.3 纳税遵从理论 |
第3章 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现状 |
3.1 扬中市税收征管基本情况 |
3.2 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成效 |
3.2.1 扬中市纳税信息采集与等级评价 |
3.2.2 扬中市纳税信用信息发布与结果应用 |
3.3 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调查分析 |
3.3.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样本的构成 |
3.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4章 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问题 |
4.1 对纳税信用管理认识不足 |
4.2 纳税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
4.2.1 纳税信用信息采集不全 |
4.2.2 纳税信用管理覆盖面不广 |
4.2.3 纳税信用等级分布不合理 |
4.2.4 涉税失信行为发生率较高 |
4.3 纳税信用管理结果应用不广 |
4.4 纳税信用管理满意度不高 |
4.4.1 涉税咨询量较多 |
4.4.2 涉税举报与投诉频发 |
第5章 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5.1 纳税信用意识淡薄 |
5.1.1 社会历史原因 |
5.1.2 税收法治缺失 |
5.2 纳税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
5.2.1 信用信息获取缺乏制度支撑 |
5.2.2 部分纳税群体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
5.2.3 纳税信用评价制度不科学 |
5.2.4 奖惩制度不完善 |
5.3 社会信用协作机制尚未形成 |
5.3.1 纳税信用管理与社会信用管理缺乏整合 |
5.3.2 纳税信用市场机制不健全 |
5.4 税收服务与征管能力不足 |
5.4.1 纳税服务精准度不够 |
5.4.2 税收管理效率低下 |
5.4.3 工作人员老龄化 |
5.4.4 征管体系不健全 |
第6章 完善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对策 |
6.1 提高纳税信用管理意识 |
6.1.1 加强日常教育与宣传 |
6.1.2 完善税制和信用管理立法 |
6.2 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 |
6.2.1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支撑体系 |
6.2.2 扩大纳税信用管理的范围 |
6.2.3 优化纳税信用评定方式 |
6.2.4 增加更多优惠待遇 |
6.2.5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
6.3 扩大纳税信用管理结果的应用 |
6.3.1 推动纳税信用与社会信用管理的深度融合 |
6.3.2 大力发展纳税信用服务市场 |
6.4 提升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水平 |
6.4.1 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6.4.2 加强税源管理 |
6.4.3 提升税务员工能力素质 |
6.4.4 完善机构设置和征管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9)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 |
2.2 纳税信用的理论依据 |
2.3 纳税信用的影响因素 |
3 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
3.1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概况 |
3.2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举措 |
3.3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评价情况分析 |
3.4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取得的成效 |
4 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和启示 |
5.1 国外部分国家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5.2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启示 |
6 完善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赣榆区纳税信用环境建设 |
6.2 完善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机制 |
6.3 积极参与赣榆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7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纳税信用管理基本问题分析 |
2.1 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 |
2.2 纳税信用管理理论依据 |
2.3 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经验分析 |
3 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
3.1 徐州市纳税信用管理工作成效分析 |
3.2 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归因分析 |
4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
4.1 美国的纳税信用管理 |
4.2 日本的纳税信用管理 |
4.3 加拿大的纳税信用管理 |
4.4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5 解决徐州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的措施 |
5.1 提升社会诚信纳税意识 |
5.2 推动纳税信用管理法制建设 |
5.3 优化纳税信用评价体系 |
5.4 提高纳税信用管理工作质量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关于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用权重构和保护研究[J]. 余寅同. 中国信用, 2021(06)
- [2]J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研究[D]. 薛媛.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失信惩戒法律制度 ——理论分析、问题维度和改进路径[D]. 张忠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Y县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 陈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济南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琛. 山东大学, 2020(10)
- [6]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7]新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研究[D]. 刘艳秋. 山东大学, 2020(10)
- [8]扬中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戴昱. 江苏大学, 2020(05)
- [9]连云港市赣榆区纳税信用管理研究[D]. 刘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10]徐州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管理研究[D]. 曹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