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论文文献综述)
尹鹏[1](2015)在《改性工业废渣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重金属污染土壤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和土地的安全利用,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某受到Cd、Pb和Cu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三种改性工业废渣:活化低品位磷矿(MP)、改性脱硫灰渣(MF)及改性脱硫灰渣与磷酸的配比混合物(MFP)作为钝化剂对目标土壤进行稳定化修复。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三种钝化剂对土壤p H、矿物质营养元素含量、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作物生长状况及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状况等指标的影响,评价了这三种钝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可能的修复机理。同时,通过吸附/解吸实验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及扫描电镜(SEM)的表征进一步揭示三种钝化剂对Cd、Pb和Cu的钝化机理。三种钝化剂的添加显着地改善了土壤质量,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钝化剂的添加均显着地提升了土壤p H及土壤交换性Ca、Mg及有效Si的含量(P<0.05),但又存在差异性。MP的添加使土壤有效P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而MF和MFP的添加使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另外,三种钝化剂的添加均显着地降低了土壤中危害较大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的含量,可交换态Cd最多降低了31.9%,且主要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交换态Pb最多降低了56.39%,且主要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可交换态Cu最多低了34.26%,且主要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p H的增加和有效矿物元素(硅、钙、磷)含量的提升是影响土壤重金属Cd、Pb和Cu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MP、MF和MFP三种钝化剂的添加显着的减少了小白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土壤质量改善并降低重金属对小白菜生长的抑制使小白菜极大地促进了小白菜的生长。通过对吸附/解吸后的钝化剂样品的表征分析发现,钝化剂与重金属反应后有新的物质生成且表面形态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对MP吸附重金属后的样品进行XRD和SEM分析发现,MP与Cd反应有Cd(OH)F和Cd(H2PO4)2的生成;MP与Pb反应生成了氯磷铅矿(Pb5(PO4)3Cl)、羟基磷铅矿(Pb5(PO4)3OH)和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铅矿的中间体:Ca8Pb2(PO4)6(OH)2,且这一过程是通过吸附→离子交换完成的;对MF吸附重金属后的样品进行XRD表征发现:MF与Cd反应生成了Cd CO3及Cd SO3;MF与Pb反应有水白铅矿(Pb3(CO3)2(OH)2)、白铅矿(Pb CO3)和硫酸铅矿(Pb SO4)生成;MFP与Pb反应生成了白铝铅矿(Pb2Al4(CO3)4(OH)8)和水白铅矿(Pb3(CO3)2(OH)2);。尽管XRD并未检出MF和MFP与Cd、Pb和Cu有硅酸盐类矿物生成,但在SEM分析中可以看到MF和MFP与重金属反应前后表面形态发生了显着地变化,这间接证明溶液中的重金属确实与MF和MFP中的硅酸盐物质发生了某种反应,由于反应时间太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晶体或生成了非晶体沉淀如生成Si-Cd共沉淀、Si-O-Pb沉淀物等,又或被MF和MFP中的硅酸盐物质包裹固定而未能通过XRD检测到。
文琳[2](2007)在《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已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伴生的环境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更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管理问题及其理念已经成为国家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公民综合素质水准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企业实际及发展环境,就企业环境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吴志强[3](2007)在《城市污泥用于土法炼锌矿区污染修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废弃地不仅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日益加剧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矿山废弃物的排放和堆存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大力加强矿山废弃地的复垦工作已是刻不容缓。黔西北地区的土法炼锌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山坡上、河道边到处倾倒着废渣,使得许多旱作地荒耕;这些尾渣的风化、氧化、淋滤对矿山周围水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矿区废弃地对周围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亟待进行复垦治理和植被恢复。本课题在对黔西北铅锌矿区污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活性污泥改良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在借鉴前人利用污泥的经验基础之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纯污泥和不同配比的粉煤灰钝化污泥对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的栽培基质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植株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探讨粉煤灰钝化污泥在矿山复垦中的应用前景,为粉煤灰和污泥的土地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达到既能充分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资源又不污染环境的目的。本实验条件下,取得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贵州黔西北地区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含量非常高,Zn、Cd、Pb、Cu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12310.39 mg·kg-1、79.08 mg·kg-1、2626.63mg·kg-1、183.90 mg·kg-1。这导致了矿区附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较高,四种重金属含量都明显大于中国A层土壤均值,Cd、Pb、Zn在土壤中的含量都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1995的三级标准,Cu污染较轻。且矿区植被及一些农作物中所含重金属也严重超标,对该区土壤生态环境和人类都有潜在的威胁。因此,要在污染区内种植农作物或生态恢复必须对矿区进行适当的治理和改良。2、用污泥改良矿渣,污泥含量较低时,对矿渣中的重金属有钝化作用;但当污泥含量过高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过高,反而会使重金属有效性的提高。因此说,污泥的土地利用应谨慎,适当比例的污泥才能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本次实验表明,当矿渣和污泥按2:1、1:1比例混合时,污泥对矿渣中的重金属Zn、Cd、Cu的钝化效果较其他处理好。3、随着污泥在矿渣中比例的增加,盐分含量有所增加,各处理都显着高于对照。矿渣:污泥≥2:1时所带入盐分对玉米发芽率有所影响,但不会对玉米造成危害,还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当矿渣:污泥<2:1时,对玉米的发芽率、幼苗和根的生长都会产生抑制作用,玉米不能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粉煤灰的加入对污泥盐分的毒害有一定的缓和作用。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污泥+50%粉煤灰=2:1条件下生长玉米的生物量最大,相对其它处理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且总的来说,矿渣:污泥+50%粉煤灰=2:1处理对于控制重金属Cd、Pb污染向植物的转移效果相对较好。这说明:适当的比例粉煤灰钝化的污泥是玉米良好的生长介质,不但能改善矿渣的贫瘠条件,保障玉米的生长,还能降低重金属的毒害作用。5、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粉煤灰和污泥的生物学效应和环境效应,污泥中加入50%粉煤灰后再与矿渣以1:2的比例试用较宜,对土法炼锌矿区生态恢复较好。
江映翔[4](2003)在《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研究了紫外线损伤水域中微生物的作用、反应及其抵御紫外线损伤的机理,指出虽然紫外线对域中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损伤作用,但是微生物同样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机能,微生物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确保微生物即使生活在强辐射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其种属特性。 本文通过机理研究还发现,微生物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同,比如微生物细胞膜结构、膜成分的差异,细胞内含物的差异;微生物大小的不同,生长情况的不同,均会使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为人们利用紫外线辐射提供了契机。 作为紫外线辐射的对象,本文综述了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群和聚糖原菌群的特点。 基于对这些理论研究的分析,本文作了紫外线辐射增强活性污泥降解废水的实验,发现紫外线能提高活性污泥降解效率,在辐射剂量为20W(254nm)、0.5min时,紫外线可提高活性污泥降解COD的能力20%以上,提高降解TP的能力10%以上。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紫外线的增强作用是由于紫外线导致微生物产生突变的结果,本论文详细地研究了诱变的机理和几率后,认为紫外线对活性污泥的增强作用不可能是紫外线诱变所致,因为,活性污泥中突变了的极少数微生物不能发挥只有优势菌群才能发挥增强的作用。 同时,本文提出了紫外线可能会改变活性污泥优势菌群的状况导致其具有增强作用的假说。为了证实该假说,本文利用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实验,首先对活性污泥各优势菌群进行了微生物分类学研究,调查了原污泥中各优势菌群的比例,然后在紫外线辐射增强活性污泥的TP实验过程中,利用菌群整体参数监测、菌群整体染色监测的方法,监测活性污泥的各种特性参数,以观察活性污泥中各优势菌群的表现。通过对实验原始记录的静态对比和动态分析发现,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TP去除率的原因就是改变了活性污泥中的菌群结构状况,紫外线辐射优化了聚磷菌群在活性污泥中的生活环境,导致聚磷菌群的作用在活性污泥中被突出出来,从而使得活性污泥的整体聚磷效率的提高。这一结论充分证实了先前的假说。 紫外线对活性污泥增强作用新理论解释的发现,为人们利用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的处理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将来这方面的研究拓宽了道路。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活性污泥菌群及其变化规律透彻的了解上,可以断言人们对活性污泥中所需要的目标菌群特性越了解,紫外线辐射对活性污泥降解能力的增强作用将越显着。
李慧韫,张天胜[5](2002)在《磷和水体富营养化(续前)》文中提出
李兴[6](2000)在《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磷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含磷洗涤剂不是造成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无磷未必有利于环保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才是根治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
李兴[7](2000)在《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文中研究表明磷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含磷洗涤剂不是造成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无磷未必有利于环保,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才是根治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
二、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工业废渣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2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1.3 钝化剂概况 |
1.3.1 无机类钝化剂 |
1.3.2 有机类钝化剂 |
1.3.3 复合型钝化剂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土壤 |
2.1.2 供试钝化剂 |
2.2 盆栽实验 |
2.3 吸附和解吸实验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试剂和仪器 |
2.4.1.1 实验试剂 |
2.4.1.2 实验仪器 |
2.4.2 土壤指标的测定 |
2.4.2.1 土壤pH值的测定 |
2.4.2.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2.4.2.3 土壤有效矿物营养元素的测定 |
2.4.2.4 土壤重金属全量的测定 |
2.4.2.5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
2.4.3 钝化剂指标的测定 |
2.4.3.1 钝化剂pH的测定 |
2.4.3.2 钝化剂有效成分的测定 |
2.4.3.3 钝化剂中目标重金属含量测定 |
2.4.4 植物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钝化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3.2 钝化剂的理化性质 |
3.3 钝化剂对污染土壤pH的影响 |
3.4 钝化剂对污染土壤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及分析 |
4.1 钝化剂对土壤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 |
4.2 钝化剂对土壤中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
4.3 钝化剂对土壤中铜形态分布的影响 |
4.4 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钝化剂对植物吸收重金属及其生长的影响 |
5.1 钝化剂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
5.2 钝化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吸附和解吸实验及表征分析 |
6.1 钝化剂对重金属Cd、Pb和Cu的吸附和解吸效果 |
6.2 表征分析 |
6.2.1 MP处理的表征分析 |
6.2.2 MF处理的表征分析 |
6.2.3 MFP处理的表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城市污泥用于土法炼锌矿区污染修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矿业废弃地及矿山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1.1.1 矿业废弃地定义及其特征 |
1.1.2 矿山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影响 |
1.1.3 矿山开采带来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 矿区重金属污染研究 |
1.2.1 重金属概念及环境化学行为 |
1.2.2 矿区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其危害 |
1.3 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1.3.1 物理性修复 |
1.3.2 化学性修复 |
1.3.3 植物修复技术 |
1.3.4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二章 城市污泥用于土法炼锌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原理 |
2.1 化学改良技术 |
2.1.1 方法和原理 |
2.1.2 有机质运用于土壤重金属的固定 |
2.2 城市污泥在矿山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 |
2.2.1 剩余污泥特性与常用处置方法 |
2.2.2 剩余污泥应用于矿业废弃地复垦的可行性 |
2.3 城市污泥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添加粉煤灰) |
2.3.1 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 |
2.3.2 粉煤灰资源的现状 |
2.3.3 粉煤灰资源的农业利用 |
2.3.4 粉煤灰钝化污泥在园林绿化和矿区废弃地中的应用和前景 |
2.4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三章 矿区废弃地现状调查研究 |
3.1 采样区调查 |
3.1.1 矿区的自然条件 |
3.1.2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铅锌矿区废渣和污染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质 |
3.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Zn、Pb、Cu和Cd含量的相关分析 |
3.2.3 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 |
3.2.4 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与土壤中相应重金属总量及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复垦栽培实验 |
4.1 基质材料:供试污泥、粉煤灰及废渣 |
4.2 实验方法:植物种植实验 |
4.2.1 植物栽培与管理 |
4.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3.1 每个处理基质取样测定(方法同3.1.2.2) |
4.3.2 收获之后的植物样品分析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贵阳市城市生活污泥、粉煤灰和矿渣的理化性质 |
5.2 污泥和粉煤灰钝化污泥对矿渣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1 对矿渣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2 对矿渣中重金属的影响 |
5.3 污泥和粉煤灰钝化污泥对矿渣上生长植物的影响 |
5.3.1 对玉米发芽率的影响 |
5.3.2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5.3.3 对玉米植株中Zn、Cd、Pb、Cu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辐射目标菌群的研究 |
1.1 概述 |
1.1.1 活性污泥额外磷降解机理的发展 |
1.1.2 活性污泥额外磷降解条件的研究发展 |
1.1.3 聚磷菌群生理生化形态研究的发展 |
1.2 额外磷去除菌群形态学 |
1.2.1 不动杆菌科Acinetobacter不是额外磷去除过程中主要菌群的论述 |
1.2.2 优势磷聚菌群的种系发生研究发展 |
1.3 聚糖元菌群 |
1.3.1 聚糖元菌群与聚磷酸菌群代谢过程的对比 |
1.3.2 聚糖元菌群与聚磷菌群形态学上对比 |
1.3.3 小结 |
第二章 紫外线影响微生物基础理论研究 |
2.1 紫外线对微生物影响的本质 |
2.2 光的波粒二象性 |
2.3 能量、电子轨道与键 |
2.4 电子轨道转换 |
2.5 分子的激发态和激发态衰竭以及Jablonski图 |
2.6 小结 |
第三章 紫外线光敏化机理及其反应研究 |
3.1 紫外线的波谱 |
3.2 光敏化剂概述 |
3.2.1 光敏化剂 |
3.2.1.1 内源光敏化剂 |
3.2.1.2 外源光敏化剂 |
3.3 激发态分子之间的反应 |
3.3.1 光离解反应 |
3.3.2 光敏化反应 |
3.3.3 光氧自由基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的生理影响及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抵御 |
4.1 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的生理影响 |
4.1.1 紫外线对DNA的影响 |
4.1.2 紫外线抑制微生物的膜代谢过程 |
4.2 紫外线对微生物细胞的其他影响 |
4.3 紫外线对氮元素代谢过程的影响 |
4.4 小结 |
4.5 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抵御 |
4.5.1 微生修补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理 |
4.5.2 光复活反应 |
4.5.3 酶切反应 |
4.5.4 SOS修补反应 |
4.5.5 复制后修补 |
4.5.6 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抵御 |
4.5.7 物理适应 |
4.5.8 小结 |
第五章 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降解污染物作用效果的研究 |
5.1 COD去除率的增强效果实验 |
5.1.1 辐射实验方法与器材 |
5.1.2 紫外线增强COD去除率的实验 |
5.2 TP去除率增强效果实验 |
5.2.1 实验方法与器材 |
5.2.2 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去除TP的实验 |
5.3 小结 |
5.3.1 活性污泥的菌群驯化意义 |
5.3.2 紫外线适量辐射的增强作用 |
第六章 紫外线增强作用机理探讨及假说 |
6.1 诱变的机理及其几率 |
6.1.1 紫外线增强作用的确认 |
6.1.2 诱变的机理 |
6.1.3 诱变的几率 |
6.2 紫外线辐射增强作用的新理论基础 |
6.2.1 生理结构的差异 |
6.2.2 生长特性差异 |
6.2.3 生长速度差异 |
6.3 新理论假说的内含 |
6.4 新理论解释形成的假说 |
第七章 菌群分类学研究 |
7.1 菌群的纯种分离 |
7.1.1 菌属分离纯化的基础 |
7.1.2 条件 |
7.1.3 材料和器皿 |
7.2 优势菌种鉴定实验 |
7.2.1 微生物需氧性的测定 |
7.2.2 过氧化氢酶试验 |
7.2.3 氧化酶试验 |
7.2.4 甲基红试验(M.R.试验) |
7.2.5 葡萄糖代谢类型测定 |
7.2.6 细胞内含物的染色 |
7.2.7 革兰氏染色 |
7.3 聚磷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属鉴定实验结果 |
第八章 机理研究与假说论证 |
8.1 活性污泥驯化前后菌群的变化 |
8.1.1 活性污泥驯化耗氧生长曲线的测定 |
8.1.2 监测活性污泥的菌群个数的变化实验 |
8.2 TP降解实验中的菌群监测实验 |
8.3 静态实验数据分析 |
8.3.1 活性污泥干重浓度、总菌数浓度的变化 |
8.3.2 活性污泥种群的变化 |
8.4 操作过程中阶段去除率变化趋势与菌群变化的关系的动态分析 |
8.5 小结 |
第九章 总结论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论文提纲范文)
1 含磷洗涤剂不是造成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国际上对禁磷、限磷的态度和做法至今仍观点不一 |
2 磷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
3 无磷未必更有利于环保, 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 |
4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才是根治太湖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 |
四、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工业废渣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研究[D]. 尹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2]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的初探[A]. 文琳.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 2007
- [3]城市污泥用于土法炼锌矿区污染修复的试验研究[D]. 吴志强. 贵州大学, 2007(05)
- [4]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D]. 江映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4)
- [5]磷和水体富营养化(续前)[J]. 李慧韫,张天胜.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2(06)
- [6]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J]. 李兴.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S1)
- [7]含磷不是污染 无磷并非环保[J]. 李兴.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