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纤维论文_李剑,酒亚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纤维,蛋白,纤毛虫,波形,类中,骨架。

中间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李剑,酒亚明[1](2019)在《中间纤维的功能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s, IFs)与微丝、微管共同组成细胞骨架的纤维网络体系。除了结构支撑作用,中间纤维在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了重要调控功能。此外,中间纤维还参与调控细胞运动、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相关基因突变或翻译后修饰会导致癌症、创伤、炎症、病原体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多种疾病。该综述将简要介绍中间纤维参与的细胞功能调控,并重点介绍与其他骨架体系的协同互作及参与相关疾病的调控。中间纤维作为参与多种生物功能和组织特异调控的重要元素,对其深入全面的研究将会对相关生理过程、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禹岐[2](2017)在《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系统超微结构及其免疫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改进后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技术,研究了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的亚显微结构和免疫学特征。分别获得了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的样品制备条件,从而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分别在叁种纤毛虫不同部位发现约10nm的类中间纤维结构。然后选择选择叁种抗体——小鼠单克隆角蛋白抗体(AE1+AE3),兔单克隆核纤层蛋白抗体(A+C)和兔单克隆波动蛋白抗体,对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进行免疫学实验,证实了在叁种纤毛虫中的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种类的类中间纤维。具体结果如下:(1)在叁种纤毛虫皮下均观察到了丰富的类中间纤维结构,直径10nm左右单独存在或交织成网状,覆盖在表膜下的各种细胞器上。有些聚集形成直径30nm左右纤维束。皮下纤维层厚度为:尾草履虫>扇形游仆虫>贻贝棘尾虫。(2)在贻贝棘尾虫和扇形游仆虫表膜下,首次发现了除细胞膜外的第二层膜结构。尾草履虫无第二层膜结构,但表膜下的纤维层相对致密。(3)观察到贻贝棘尾虫细胞核呈半球形,表面有许多核孔,在其周围有密集的纤维包裹。(4)贻贝棘尾虫的胞咽整体形似一个漏斗状,有包括类中间纤维在内的多种纤维和微管致密包裹,漏斗末端延长成纤细的管状,深入细胞质中。尾草履虫的胞咽形似一个卷曲的蛋卷,外部包裹大量纵横交错的纤维,卷曲时还夹带一些两侧纤毛,末端膨大。这与之前观察到的浮萍棘尾虫和伪尾柱虫的胞咽形状和结构均不相同。在细胞质中的一些食物泡结构周围,也观察到疏密程度不一的纤维结构包围。(5)小鼠单克隆角蛋(AE1+AE3)。在贻贝棘尾虫和扇形游仆虫的食物泡周围免疫反应明显。在尾草履虫的细胞核周围密集分布,在细胞质中则呈现比较均匀的网状分布。(6)兔单克隆波动蛋白在贻贝棘尾虫口围带和细胞质中的食物泡周围显示分布。在扇形游仆虫背腹面的表膜下呈明显的纵向分布带,在尾草履虫胞咽处和表膜下区域免疫反应强烈。(7)兔单克隆核纤层蛋白(A+C)仅在贻贝棘尾虫细胞核部位有明显反应。在扇形游仆虫和尾草履虫的细胞核区域都未见免疫反应。在叁种纤毛虫的口区均有分布,尤其是游仆虫口围带和胞咽部位核纤层蛋白反应强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胡鹏月[3](2016)在《两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系统及部分亚显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纤毛原生动物皮层类中间纤维的亚显微结构及讨论了它的功能。依据红细胞血影技术理论,对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进行改进,调节了扫描电镜样品制作中作为固定剂的高锰酸钾溶液浓度,成功获得了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和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的破膜样品,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将它们的皮层类中间纤维系统及其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比较,获得了如下结果:(1)皮层类中间纤维结构在两种纤毛虫皮下都观察到了由直径10nm的单根类中间纤维和由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直径10~30nm的类中间纤维网格状骨架系统的存在。观察到表膜下纤维存在位置关系为:表膜--表膜下的皮层颗粒--类中间纤维。冠突伪尾柱虫与浮萍棘尾虫相比,皮膜明显较薄,没有明显的双层膜结构,皮层下类中间纤维层则更厚和更加细密。分析认为此类中间纤维结构起细胞支架的作用,保持细胞膜的形态,在不同纤毛虫体皮层的类中间纤维形态结构、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密度都应有所不同。(2)体内类中间纤维结构与其他胞器的结合分布在虫体体内远离皮层的细胞质区域同样发现了大量类中间纤维,稀疏的网络区域主要含有直径10nm左右的类中间纤维,较致密的网络区主要是直径为10~30nm的类中间纤维或纤维束,这些类中间纤维有些连接各种细胞器如:皮层颗粒,有些则交织成网状包裹食物,细胞大核等。两个虫体内类中间纤维分布和密度都有所不同,在浮萍棘尾虫中看到了食物泡结构,由致密类中间纤维包裹,另附有稀疏的较粗大纤维结构缠绕在外围;在冠突伪尾柱虫没有看到明显的食物泡结构,食物团外仅有稀疏的一层纤维网包裹。说明了类中间纤维结构的分布是广泛的,功能是多样的,它不仅能保持各种细胞器的形态还与多种细胞结构体系的维持、各种细胞器相互联系相关的。(3)细胞核与类中间纤维的关系在两种纤毛虫体内都观察到了大核形态及核膜上核孔的形态和分布。在尾柱虫细胞内观察到细胞大核的两种形态,在棘尾虫细胞内观察到一种形态的细胞大核。以上两种纤毛虫大核表面都被类中间纤维包裹起来,而且将其与细胞质和细胞质其他泡状结构等相连接,分析此结构可能为细胞的核内外信号传递、细胞通讯等建立一个彼此联系的基础。(4)浮萍棘尾虫胞咽观察在破膜处理后的浮萍棘尾虫膜下观察到了漏斗形的胞咽,这次是用新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浮萍棘尾虫胞咽真实立体构象,也是首次展示了下毛类纤毛虫的胞咽叁维结构。在胞咽外覆盖了一层由类中间纤维密集交织形成的一漏斗形篮子状结构包裹随着胞咽伸入细胞中,还有一层膜状结构覆盖于篮状结构外,说明其类中间纤维结构与消化和摄食功能高度相关。(5)浮萍棘尾虫皮层表面射出体发现在浮萍棘尾虫腹面口围带附近和背面两侧有类似射出体结构,为圆球形,直径为0.5~1.5μm不等。猜测分析这些球状结构可能是浮萍棘尾虫体内的皮层颗粒,由于固定液的改进导致射出体从体内发射到体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陈宗儒[4](2016)在《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Wangzaozin 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对中间纤维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这导致了相关中间纤维的组装以及功能性方面研究的滞后性。并且现在的抗癌药物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特定靶点或多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而细胞骨架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新靶点。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药物,但是,至今尚未见以细胞骨架为研究靶点的相关报道。本文以人非小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为材料,以甘肃产拟缺香茶菜中分离得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Wangzaozin A为受试药物分别利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的生长影响;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着色细胞的骨架结构,探索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采用台盼蓝排染法发现:1μM、2μM、4μM、6μM和8μM的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中6μM的Wangzaozin A处理细胞后其生长完全被抑制并且8μM的时候已有致死效应。2、MTT法检测发现:1μM、2μM、4μM和6μM的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24 h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8μM的Wangzaozin A对于细胞有较高的毒性作用。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现:2μM、4μM和6μM的Wangzaozin A处理A549细胞后,90%以上的细胞均为正常细胞,说明在此浓度范围内细胞未发生凋亡。4、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细胞在微丝和微管特异性抑制剂处理下其骨架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单独处理A549细胞时,4μg·m L-1细胞松弛素B、0.15μg·m L-1或者0.02μg·m L-1秋水仙素单独作用已铺展或铺展中的A549细胞时,可以解聚微丝微管,但是不影响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的组装;4μg·m L-1细胞松弛素B、0.15μg·m L-1或者0.02μg·m L-1秋水仙素联合处理已铺展或铺展中的A549细胞,微丝、微管骨架机构都出于解聚状态,但是对于波形蛋白中间纤维基本上没有影响。表明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组装可不依赖微丝和微管结构。5、2μM、4μM和6μM或者高浓度(15μM和20μM)的Wangzaozin A处理已铺展的或者铺展过程中的A549细胞后发现:Wangzaozin A作用A549细胞24 h后,细胞胞质中的波形蛋白中间纤维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向核的一侧聚集,并且波形蛋白纤维明显减少,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其含量基本没变化;在正铺展的细胞中,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中的波形蛋白中间纤维具有明显的组装抑制作用。表明化合物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6、4μg·m L-1细胞松弛素B和0.15μg·m L-1秋水仙素分别与2μM、4μM和6μM的Wangzaozin A联合作用A549细胞,更进一步证明了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有抑制作用。7、2μM、4μM和6μM的Wangzaozin A处理A549细胞24 h,A549细胞中的应力纤维和片状伪足基本上完整,而丝状伪足却消失不见。说明Wangzaozin A对丝状伪足的解聚有可能是因为胞质内的波形纤维解聚所引起的,即Wangzaozin A对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的抑制作用引起了丝状伪足的解聚。然而,2μM和4μM的Wangzaozin A对A549细胞微管的组装没有影响,但是6μM的Wangzaozin A对于细胞的微管具有明显的影响,说明微管与波形蛋白中间纤维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能是因为波形蛋白的组装改变引起了微管的重排。8、通过细胞抽提建立胞外体系下的波形蛋白纤维,之后加入15μM和20μM的Wangzaozin A处理波形蛋白纤维,发现药物对其没有切割作用。综上所述,2~6μM的Wangzaozin A对于A549细胞中的波形蛋白中间纤维有显着的直接组装抑制作用。因此,Wangzaozin A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相对于波形蛋白具有特异性组装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且这种组装抑制可能具有特异性,但其特异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龚小东[5](2016)在《中间纤维蛋白vimentin突变体E151K病理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形蛋白vimentin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类III型中间纤维(IF)蛋白质,它与微管微丝共同构成细胞的骨架结构,对于支持和锚定细胞器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参与构成细胞衔接和调节细胞粘附及细胞迁移。遗传性白内障是眼睛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遗传性白内障突变的基因包括编码晶状体结构蛋白,转录因子,膜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等一系列基因。已有研究表明,细胞骨架中间纤维蛋白vimentin编码基因中的G596A点突变产生E151K的无义突变蛋白质并导致白内障。究其机理,此突变导致vimentin骨架蛋白组装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改变,从而引发白内障,但是这一突变为何能导致vimentin蛋白组装紊乱目前尚不清楚。SUMO是类泛素小分子蛋白,它在一系列连接酶的作用下,结合到其它蛋白质上,称为蛋白质SUMO化,是一种翻译后重要的修饰方式,能调节一系列的细胞生理过程,包括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亚细胞器定位,蛋白质与DNA作用以及酶活性调节。本实验室对SUMO化调节眼睛发育,特别是晶状体的发育有深入的研究,我们的工作证实在眼睛发育过程中,P32kd PAX6能够被SUMO化,从而激活其DNA结合能力,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SUMO1介导的SUMO化能增强SP1的调节功能从而正向调节细胞分化,而SUMO2/3则通过SP1转录因子的SUMO化而抑制细胞的分化。鉴于vimentin E151K突变产生一个十分保守的SUMO化位点,我们推测vimentin E151K突变引起的白内障是由于在E151K位点产生了SUMO化而抑制它的聚合,从而阻碍细胞骨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我们小组周璐的工作主要是成功构建了pCI-neo-vimentin表达载体和p CI-neo-E151K-vimentin表达载体,并且建立了野生型和E151K突变型转化的稳定细胞系。在此工作基础之上,由于野生型vimentin中存在潜在的两个SUMO化位点,K313和K373,由此我成功构建了pCI-neo-K313R-vimentin表达载体,pCI-neo-K373R-vimentin表达载体,pCI-neo-K313R/K373R-vimentin双突变表达载体,pCI-neo-K313R/K373R/E151K-vimentin叁突变表达载体。通过使用脂质体转染试剂作为介导分子,把双突变型、叁突变型vimentin表达载体转入晶状体上皮细胞α-TN4-1系,在G418药物筛选下,成功获得了表达双突变型,叁突变型转化的稳定细胞株。通过使用西方杂交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稳定克隆进行了鉴定,并挑出了表达相当的克隆用于进一步实验。对比野生型和突变型,双突变型和叁突变型转化的细胞株vimentin的表达水平,SUMO化状态和细胞形态结果,初步推断E151K被SUMO化,造成其聚合受阻,因此导致白内障发生。我们的工作首次阐明了vimentin E151K突变造成白内障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胡鹏月[6](2016)在《原生动物类中间纤维系统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原生动物类中间纤维结构的功能,这一体系结构对生命活动起到的作用和对高等动物细胞的中间纤维结构研究提供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叁方面论述了在生化去膜技术在扫描电镜下,分级抽提和DGD包埋去包埋技术透射电镜及免疫学方法及荧光显微镜下几种原生动物类中间纤维结构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原生动物在类中间纤维结构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06期)

蔡兴隆[7](2012)在《纤毛虫营养期与休眠期类中间纤维体系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类中间纤维体系在纤毛虫营养期及休眠期不同状态综述其相关功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曾晶,陈东妮,徐进[8](2011)在《中间纤维与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IF)与微管、微丝一起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纤维网络体系。叁种骨架纤维中最复杂的是IF,它由最大的基因家族所编码,组成了一个包含73个成员的蛋白大家族。IF除了支架作用还形成复杂的信息平台,并与各种激酶、受体和凋亡蛋白相互作用。目前,已知80多种人类相关疾病包括皮肤起泡、肌肉萎缩症、心肌病、早衰综合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白内障等与IF有关,且数量仍在增长。其中,IF的变异至少与30多种人类组织特异性疾病有关,在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肉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还会出现特征性的包涵体。IF可作为细胞类型的标志,其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因此研究这些疾病与IF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它们的作用机制对全面认识IF在细胞和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王磊,郭恒,段王平,卫小春[9](2011)在《细胞骨架中间纤维破坏对体外软骨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破坏中间纤维对体外软骨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 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双膝关节全层软骨消化为原代软骨细胞,培养3d贴壁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原代培养基继续培养,实验组在原代培养基中加入中间纤维破坏剂丙烯酰胺(终浓度为2.5mmol/L)。加药后第1、2天利用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第6天用细胞爬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第3、6、9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糖胺多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mRNA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在加药后第2天软骨细胞的早期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在加药后第6天HE染色观察到细胞形态不规则,呈多角形,胞核深染且分裂像增多,细胞基质减少;在加药后第3、6、9天检测到实验组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的mRNA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下降(P<0.05);在加药后第6、9天MMP-13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结论中间纤维破坏后可以诱导软骨细胞的早期凋亡,致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产生减少,而炎性因子MMP-13表达增多,可能是骨关节炎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1年07期)

陈东妮,曾晶,徐进[10](2011)在《中间纤维与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纤维家族由约70个中间纤维蛋白组成,在真核细胞内组成横跨核膜和胞质的网状骨架.中间纤维最初仅仅被当做是细胞骨架的一种,主要起机械支撑作用.这个观点正发生快速的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间纤维蛋白参与各种主要的细胞信号通路,如细胞应激、细胞凋亡和14-3-3信号通路等.(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中间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改进后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技术,研究了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的亚显微结构和免疫学特征。分别获得了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的样品制备条件,从而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分别在叁种纤毛虫不同部位发现约10nm的类中间纤维结构。然后选择选择叁种抗体——小鼠单克隆角蛋白抗体(AE1+AE3),兔单克隆核纤层蛋白抗体(A+C)和兔单克隆波动蛋白抗体,对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进行免疫学实验,证实了在叁种纤毛虫中的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种类的类中间纤维。具体结果如下:(1)在叁种纤毛虫皮下均观察到了丰富的类中间纤维结构,直径10nm左右单独存在或交织成网状,覆盖在表膜下的各种细胞器上。有些聚集形成直径30nm左右纤维束。皮下纤维层厚度为:尾草履虫>扇形游仆虫>贻贝棘尾虫。(2)在贻贝棘尾虫和扇形游仆虫表膜下,首次发现了除细胞膜外的第二层膜结构。尾草履虫无第二层膜结构,但表膜下的纤维层相对致密。(3)观察到贻贝棘尾虫细胞核呈半球形,表面有许多核孔,在其周围有密集的纤维包裹。(4)贻贝棘尾虫的胞咽整体形似一个漏斗状,有包括类中间纤维在内的多种纤维和微管致密包裹,漏斗末端延长成纤细的管状,深入细胞质中。尾草履虫的胞咽形似一个卷曲的蛋卷,外部包裹大量纵横交错的纤维,卷曲时还夹带一些两侧纤毛,末端膨大。这与之前观察到的浮萍棘尾虫和伪尾柱虫的胞咽形状和结构均不相同。在细胞质中的一些食物泡结构周围,也观察到疏密程度不一的纤维结构包围。(5)小鼠单克隆角蛋(AE1+AE3)。在贻贝棘尾虫和扇形游仆虫的食物泡周围免疫反应明显。在尾草履虫的细胞核周围密集分布,在细胞质中则呈现比较均匀的网状分布。(6)兔单克隆波动蛋白在贻贝棘尾虫口围带和细胞质中的食物泡周围显示分布。在扇形游仆虫背腹面的表膜下呈明显的纵向分布带,在尾草履虫胞咽处和表膜下区域免疫反应强烈。(7)兔单克隆核纤层蛋白(A+C)仅在贻贝棘尾虫细胞核部位有明显反应。在扇形游仆虫和尾草履虫的细胞核区域都未见免疫反应。在叁种纤毛虫的口区均有分布,尤其是游仆虫口围带和胞咽部位核纤层蛋白反应强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李剑,酒亚明.中间纤维的功能和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2].吴禹岐.叁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系统超微结构及其免疫学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胡鹏月.两种纤毛虫类中间纤维系统及部分亚显微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陈宗儒.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Wangzaozin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波形蛋白中间纤维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6

[5].龚小东.中间纤维蛋白vimentin突变体E151K病理机制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胡鹏月.原生动物类中间纤维系统的研究现状[J].西部皮革.2016

[7].蔡兴隆.纤毛虫营养期与休眠期类中间纤维体系功能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

[8].曾晶,陈东妮,徐进.中间纤维与疾病[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

[9].王磊,郭恒,段王平,卫小春.细胞骨架中间纤维破坏对体外软骨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

[10].陈东妮,曾晶,徐进.中间纤维与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1

论文知识图

(a)理想石墨的热导率以及(b)炭纤...中间相沥青基带状石墨纤维的近似理想...绿色木霉固定细胞发酵(RFBB)形成的...在骨骼肌中的位置刚带状纤维热导率与电阻率的关系不同PANI浓度的电纺纤维直径的分布(...

标签:;  ;  ;  ;  ;  ;  ;  

中间纤维论文_李剑,酒亚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