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市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市民,农民工,人口,城镇化,陵水黎族自治县,流动人口,海南省。
市民化论文文献综述
农民工工作司[1](2019)在《从加强管理服务向推进市民化迈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为城镇创造了财富,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为改革发展增添了活力,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9-12-27)
魏婷,时匡[2](2019)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居民之间的融合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居民融合不仅包括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包括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农民市民化是在城乡互动中逐渐发展的,推进农民市民化是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交流的有效途径。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受历史、政治、社会、个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入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市民化寻找合适的出路。(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钟晓敏,童幼雏[3](2019)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基于浙江省数据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不能仅以城镇化率来评判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成果。如何让2.87亿农民工共享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关键。然而其对应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进行测算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好地规划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更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良序推进。浙江省的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前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及分担机制,所提供的测算框架亦可适用于其他地区。(本文来源于《财经论丛》期刊2019年12期)
张逸山,郑承钰,廖冰滢[4](2019)在《小微企业福利待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的数据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很多,关于其研究较为完整,但从小微企业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在南京和苏州两市的实地调研,通过建立Logistics模型分析了小微企业待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能力,发现小微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险、是否签订劳务合同与农民工市民化呈显着正相关影响。据此,小微企业可以从这叁个角度出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34期)
王颜波[5](2019)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切入点和关键点,也是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在深入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发展的目标与手段匹配,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遵循发展规律,才能有序推进该区域人口的市民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面临的共性问题出发,提出应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构建完善的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其公共服务基本保障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杨绪忠,单卓伟,潘海军[6](2019)在《在融合发展中统筹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是流动人口输入型城市。全市现有登记流动人口470余万人,其中务工人员380余万人,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近60%,流动人口群体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流动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以实现流动人口社会(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11-29)
李海波,仇保兴[7](2019)在《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引入迁移福利作为中介变量,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和中介效应法,分析了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结果显示:农民工市民化倾向与城市级别呈现倒U型关系;在县城与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最强,其次是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最弱,建制镇次之;城市级别主要通过收入水平、居住福利、社交福利和心理福利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就业福利和居住成本的中介效应则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11期)
许寿童,陈强[8](2019)在《“候鸟”流动人口与市民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流动人口已进入全面推进市民化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壁垒,促进市民化的发展。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正案)新增了“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的规定。根据此法,各级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27)
陈艳[9](2019)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陕西坚持走新型城镇化(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1-27)
俞林,印建兵,许敏[10](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约束因素及价值感知驱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的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限制,但想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依然存在种种复杂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需要考虑"人"的复杂性因素。通过对江苏、安徽两省部分地区978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研,借助顾客价值感知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价值感知驱动的概念模型和关系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结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个体特性、内部特性、外部特性和市民化价值感知构成模型结构变量,且所有假设关系均得到验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价值感知的影响因子差别迥异,并清晰地区分出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性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价值感知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市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乡居民之间的融合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居民融合不仅包括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包括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农民市民化是在城乡互动中逐渐发展的,推进农民市民化是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交流的有效途径。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受历史、政治、社会、个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入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市民化寻找合适的出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民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农民工工作司.从加强管理服务向推进市民化迈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
[2].魏婷,时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19
[3].钟晓敏,童幼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基于浙江省数据的估算[J].财经论丛.2019
[4].张逸山,郑承钰,廖冰滢.小微企业福利待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的数据调研[J].中国市场.2019
[5].王颜波.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策略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6].杨绪忠,单卓伟,潘海军.在融合发展中统筹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N].宁波日报.2019
[7].李海波,仇保兴.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9
[8].许寿童,陈强.“候鸟”流动人口与市民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9].陈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N].陕西日报.2019
[10].俞林,印建兵,许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约束因素及价值感知驱动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