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过渡带论文_王梦媛,高小叶,侯扶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渡带,黄土,东亚,家畜,层析,季风,黄土高原。

黄土过渡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媛,高小叶,侯扶江[1](2019)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通渭-渭源-夏河样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渭-渭源-夏河样带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生态区,是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带。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带来生态、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该地区草地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从能值角度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可为农(牧)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优化区域农业生产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研究区农户作物和家畜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用能值方法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结构特征、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及生产系统耦合作用,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农户生产系统能量的组分间流动。研究发现,随海拔增高,农户作物生产活动减少,作物总产出能值递减;尽管作物生产主要投入和产出要素相同,但同一作物不同地点的同一要素投入、产出能值和能值收益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同一地点不同作物的同一要素投入、产出能值和能值收益率均差异显着(P<0.05);作物生产投入要素中,有机肥能值在通渭和渭源均有较高贡献;作物投入和产出能值的农户生产决策阈值自东向西递减,在能值投入初始增加时,夏河农户作物生产规模扩增最为迅速。家畜养殖规模、能值投入和产出自东向西递增;通渭和渭源,小麦秸秆和苜蓿作为中间投入,能值贡献率达到80%;夏河家畜生产投入要素中,补饲粮食能值贡献率高达90%;家畜投入和产出能值的农户生产决策阈值点自东向西递增;能值收益率随耦合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通渭和渭源能值收益率的增加速度,随耦合度的增加趋于缓慢,而夏河能值收益率增速随耦合度的增加而上升。调整作物生产内部粮、经、饲产品比例结构,加强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耦合作用,优化天然草地利用方式,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阈值点调控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实现该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彭露茜,高小叶,侯扶江[2](2018)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以通渭-渭源-夏河样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区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重要生态区,农户生产与独特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实现这一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识其农户生产系统的结构与特征.为此,建立通渭-渭源-夏河样带,根据统计年鉴、实地问卷调查和各类政府报告统计,收集目标数据,分析农户作物、家畜和综合系统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结构、生产系统水平和农户占比.结果显示,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水平自东向西呈梯度变化,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农户占比和农户生产系统水平显着相关(P=0.000),农户占比对农户生产系统水平响应速度和阈值点处农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不同.(1)作物生产:过渡带自东向西户均耕地面积、劳动力、作物投入和产出递减,其中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量占总投入75%以上,马铃薯、玉米经济效益高于小麦;农户占比在阈值点50%时的经济效益递减,通渭(13.67千元/户)>渭源(12.65千元/户)>夏河(-2.68千元/户).(2)家畜生产:家畜养殖规模、天然草地面积、投入递增,产出东西高,通渭、渭源、夏河的农户的动物生产分别以猪(0.14千元/户)、羊(1.84千元/户)和牛的经济效益最高(32.79千元/户).(3)综合生产:经济投入,夏河农户占比响应速率为1.30,比通渭和渭源分别高0.61和0.70;经济产出,夏河农户占比响应速率最低(0.085),低于通渭(0.17)和渭源(0.37);农户占比增长到阈值点50%时,经济效益夏河(30.57千元/户)>通渭(20.22千元/户)>渭源(13.07千元/户).农户占比由增长拐点进入饱和期时,通渭、渭源和夏河农户占比对于投入分别增加了45.76%,47.98%和45.60%,而产出分别增加了43.20%,42.60%和45.60%,阈值点处经济效益分别为30.52,16.32和64.70千元/户.为实现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耦合,可加强作物副产品和"废弃物"补饲家畜,在阈值点附近调控农户占比,减少草地资源消费"搭便车"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利杰,毕志伟,杨振京,王成敏,郭娇[3](2015)在《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风成砂—砂质黄土—砂质古土壤型地层序列的粒度、磁化率、硅铁铝率和全铁含量等多项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光释光(OSL)与14CAMS测年结果资料,探讨了近万年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3.0~11.7ka B.P.,气候干冷,环境恶劣,沙漠处于扩张活化阶段;11.7~10.0 ka B.P.,气候趋于略温干,沙漠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10.0~6.4 ka B.P.,气候温和偏湿,为该地区全新世适宜期,沙漠处于(半)固定状态;6.4~1.6 ka B.P.,气候偏冷干,沙漠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1.6~0 ka B.P.,气候继续向冷干方向发展,并且存在着气候冷暖频繁交替。(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5年05期)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4](2016)在《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带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增温期和全新世高温期是人类古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黄土过渡带两个自然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区LGM以来为草原植被景观,但优势群落和伴生植物随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植被演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气候干冷时,以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种属为主,群落成分单一,植被盖度低;增温期和高温期,出现少量暖温带乔木植物如胡桃科、栎属等,植被盖度高,群落发育良好。全新世暖期是植被发育良好、植被盖度高的适宜期。本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增温下植被响应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相似型。(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月红[5](2015)在《近60a沙漠—黄土过渡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漠与黄土过渡带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特别是近60 a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和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沙漠与黄土过渡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气象站点的数据,分析了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过程和特征,探讨两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在1960-2013年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大约以0.34℃/10 a的速率上升,年降水量以4.85 mm/10 a的速率下降,研究区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2)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1990-2013年)的平均气温比突变前(1960-1989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08℃。研究区的年降水量没有发生显着的突变。(3)在10 a尺度上,1960-1969年、1970-1979年和1980-1989年为低温期,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和2010-2013年为高温期。1960-1969年和2010-2013年为明显多雨期,1970-1979年次之,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为少雨期。从1960-1969年到2010-2013年,研究区气候依次经历了冷湿—冷湿—冷干—暖干—暖干—暖湿的变化过程。(4)从季节变化来看,四季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速度最快,约为0.50℃/10 a,夏季最慢,为0.24℃/10 a,春季上升速率为0.36℃/10 a,秋季为0.29℃/10 a。四季降水量变化不一,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分别以1.05 mm/10 a,1.10 mm/10 a和3.08 mm/10 a的速率下降,冬季降水量则以0.37 mm/10 a的速率上升。冬季气候趋于暖湿,春、夏、秋季气候趋于暖干。(5)在空间分布上,在1960-2013年间,研究区西北和东南地区气温较高,西南和东北地区气温较低,中部地区成为过渡区。1970-1979年研究区东南、西北、中部地区和东北西部增温明显,而西南地区气温略微下降。1980-1989年研究区西北、东北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南东部增温明显。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研究区各地大幅度增温,2010-2013年全区降温。在1960-2013年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1970-1979年和1980-1989年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1990-1999年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东北和西北地区增加明显,东南降水量减少明显。2000-2009年东南地区降水量增加明显,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2010-2013年,东南大面积地区降水量增加明显,西北角降水量减少。(6)研究区厄尔尼诺年平均气温比1960-2013年平均气温高,厄尔尼诺年平均降水量比1960-2013年平均降水量少。拉尼娜年平均气温比1960-2013年平均气温低,拉尼娜年降水量比1960-2013年平均降水量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2)

熊望雪[6](2015)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地 秦汉文化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 西宁 张骞出使西域在此观赏高原古城绚丽的风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亦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宁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5年03期)

吴利杰,石建省,郭娇,王成敏,毕志伟[7](2015)在《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中20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探讨了该地区13.0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地层分布规律明显,化学成分具有很高地一致性,Cr、Cs、Co、Cu、Mn与I可作为衡量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根据主要微量元素演替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将该地区气候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13.0~11.7ka B.P.气候干燥寒冷;11.7~10.0ka B.P.气候略温偏干;10.0~6.4ka B.P.气候温暖湿润;6.4~1.60ka B.P.偏冷干气候恶化期;1.6ka B.P.以来气候继续朝冷干方向发展,并且冷暖干湿交替频繁。通过与黄土、石笋等记录变化对比,发现杨桥畔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02期)

董江伟[8](2013)在《黄土塬过渡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地表结构属于黄土塬到山地过渡区域,地貌比较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变化大是导致该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干扰波发育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子波一致性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其叁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如下:1)采取多种静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层析静校正解决长波长的静校正问题,使用最大能量法解决剩余静校正;2)综合运用多种去噪方法,在去除干扰波的同时尽量保护有效波;3)采取地表一致性子波和频率一致性处理技术,保证剖面能量均衡性和一致性。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使用上述处理方法使该地区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贾卓,陈兴鹏,杨金强[9](2013)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城市群功能定位和支撑路径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群内各城市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连成一体,产生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能够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兰白西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兰白西城市群进行总体功能定位,明确兰白西城市群的发展重点,并且提出了支撑兰白西城市群功能实现所需的路径,为兰白西城市群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范泽孟,李婧,岳天祥[10](2013)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生态系统过渡带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其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逐渐成为土地利用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GIS的时空分析方法,在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的判别标准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系统过渡带的时空分析模型。在建立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规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指数模型。并以黄土高原为案例区,在定量识别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土地覆盖的转换情况。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共有14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其总面积占整个黄土高原的25.21%。在1985—2005年期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内的耕地面积平均每10 a减少0.93%,而湿地和水体、林地、草地的面积则平均每10 a分别增加3.47%、0.24%、0.06%。整个过渡带区域土地覆盖的转换率从28.53%降低到21.91%,且其正向转换和逆向转换面积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另外,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区域和非过渡带区域的土地覆盖转换率对比分析显示,过渡带区域土地覆盖的转换率高于非过渡带区域。(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黄土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区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重要生态区,农户生产与独特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实现这一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识其农户生产系统的结构与特征.为此,建立通渭-渭源-夏河样带,根据统计年鉴、实地问卷调查和各类政府报告统计,收集目标数据,分析农户作物、家畜和综合系统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结构、生产系统水平和农户占比.结果显示,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水平自东向西呈梯度变化,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农户占比和农户生产系统水平显着相关(P=0.000),农户占比对农户生产系统水平响应速度和阈值点处农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不同.(1)作物生产:过渡带自东向西户均耕地面积、劳动力、作物投入和产出递减,其中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量占总投入75%以上,马铃薯、玉米经济效益高于小麦;农户占比在阈值点50%时的经济效益递减,通渭(13.67千元/户)>渭源(12.65千元/户)>夏河(-2.68千元/户).(2)家畜生产:家畜养殖规模、天然草地面积、投入递增,产出东西高,通渭、渭源、夏河的农户的动物生产分别以猪(0.14千元/户)、羊(1.84千元/户)和牛的经济效益最高(32.79千元/户).(3)综合生产:经济投入,夏河农户占比响应速率为1.30,比通渭和渭源分别高0.61和0.70;经济产出,夏河农户占比响应速率最低(0.085),低于通渭(0.17)和渭源(0.37);农户占比增长到阈值点50%时,经济效益夏河(30.57千元/户)>通渭(20.22千元/户)>渭源(13.07千元/户).农户占比由增长拐点进入饱和期时,通渭、渭源和夏河农户占比对于投入分别增加了45.76%,47.98%和45.60%,而产出分别增加了43.20%,42.60%和45.60%,阈值点处经济效益分别为30.52,16.32和64.70千元/户.为实现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耦合,可加强作物副产品和"废弃物"补饲家畜,在阈值点附近调控农户占比,减少草地资源消费"搭便车"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过渡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媛,高小叶,侯扶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通渭-渭源-夏河样带为例[J].生态学报.2019

[2].彭露茜,高小叶,侯扶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农户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以通渭-渭源-夏河样带为例[J].科学通报.2018

[3].吴利杰,毕志伟,杨振京,王成敏,郭娇.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J].干旱气象.2015

[4].杨青,李小强,周新郢.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带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人类学学报.2016

[5].王月红.近60a沙漠—黄土过渡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6].熊望雪.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地秦汉文化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西宁张骞出使西域在此观赏高原古城绚丽的风光[J].中国地名.2015

[7].吴利杰,石建省,郭娇,王成敏,毕志伟.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

[8].董江伟.黄土塬过渡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

[9].贾卓,陈兴鹏,杨金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城市群功能定位和支撑路径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

[10].范泽孟,李婧,岳天祥.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内植被情况(A:淳化;B:宜川...沙漠一黄土过渡带位置图(据文献...最近13 ka年以来柳树湾剖面花粉浓度...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的空间分布姬塬工区地形地貌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渡带土地覆盖的时空...

标签:;  ;  ;  ;  ;  ;  ;  

黄土过渡带论文_王梦媛,高小叶,侯扶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