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秦军[1]2003年在《美洲黑杨×青杨连锁图构建及重要材性QTLs分析》文中认为杨属(Populus)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在我国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均有天然分布。杨树在解决工业建筑用材、胶合板材、纸浆材、薪碳材以及生态造林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青杨(P.cathayana)叁代谱系为作图群体,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微卫星(SSR)标记技术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结合材性遗传变异分析首次在杨树中对重要木材品质性状进行QTLs定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筛选出适合于美洲黑杨×青杨杂种遗传图谱构建的AFLP引物41对以及SSR引物39对。41对AFLP引物组合一共检测到AFLP多态标记873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多态标记21.3个。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的AFLP标记784个,偏分离标记89个;SSR标记26个,偏分离标记13个。 2.首次利用AFLP和SSR标记构建美洲黑杨×青杨杂种遗传图谱。以F_2群体的87个单株为材料构建的连锁图共有19个较大的连锁群,16个二联体(Doublets),7个叁联体(Triplets)和5个较小的连锁群。19个较大的连锁群上包括356个AFLP标记和12个SSR标记共368个标记,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3382.4cM,图谱上相邻标记的平均间距为9.69cM。 3.首次对美洲黑杨×青杨杂种基因组长度进行估计。估计基因组长度在2607cM~3319cM之间,平均为3042cM,平均每厘摩所代表的真实物理图距为3.8×10~5bp。同时采用Lander和Bishop的方法计算期望基因组覆盖度,平均值分别为96.7%和98.4%。 4.作图群体中纤维长度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基本密度表现出近交衰退。纤维宽与基本密度为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之间为正相关;而微纤丝角与其他性状之间均不相关。遗传变异系数幅度在9%~12%之间。 5.首次对杨树重要材性性状进行QTLs定位研究。利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0个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微纤丝角有关的QTLs。6个QTLs与木材基本密度有关,其联合贡献率为27.1%;3个QTLs与微纤丝角有关,联合贡献率为38.6%;5个QTLs与纤维长度有关,联合贡献率为65.3%;6个QTLs与纤维宽度有关,联合贡献率为69.0%。对这些QTLs在连锁图上的定位和效应分析,可为美洲黑杨×青杨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染色体定位以及目的基因分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王源秀[2]2008年在《响叶杨×银白杨遗传图谱构建及杨属图谱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双拟测交(two-way pseudo-testcross)策略构建了响叶杨(P. adenopoda)×银白杨(P. alba)两亲本的遗传图谱。母本响叶杨图谱包括122个标记(116个SSR和6个SRAP),31个连锁群。连锁群图距从2.1 cM~153.7 cM,共1857cM;平均每个连锁群长度59.90 cM;标记间距平均15.22cM。父本银白杨153个标记(143个SSR和10个SRAP),35个连锁群。连锁群图距从4.2cM~257.4cM,共2273.1 cM ;平均每个连锁群长度64.95cM;标记间距平均14.86cM。根据寻找到的毛果杨参照图的同源标记,在毛果杨19个连锁群上共发现了181个与响叶杨和银白杨两遗传图谱同源的SSR标记。银白杨和响叶杨两图谱于参照图之间具有较好的同线性(Synteny)。银白杨图谱中127个同源标记中有90个具有同线性,占70.87%;而响叶杨图谱中107个同源标记中有71个具有同线性,占66.36%。同时,两图谱与参照图同源连锁群之间具有较好的共线性(co-linearity)。两亲本图谱90和71个同源标记中分别有78和63个具有共线性,各占88.73%和88.63%。根据银白杨和响叶杨图谱与毛果杨参照图上的同源标记把银白杨遗传图谱35个连锁群和响叶杨遗传图谱的31个连锁群分别组成了17和16个主要的连锁群。将构建的响叶杨和银白杨图谱与本实验室张博博士构建美洲黑杨和欧美杨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比较,4张图谱共有42个相同的SSR标记。本研究将响叶杨和银白杨(白杨派)、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黑杨派)的图谱和毛果杨(青杨派)参照图进行比较。在5份图谱共发现345个相同的标记,其中有19个标记出现在4张图谱的同源连锁群上;93个同源标记出现在3张图谱的同源连锁群上;178个同源标记只出现在2张图谱的同源连锁群上;有52个标记出现在不同连锁群上。标记间的顺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保守的。所有图谱中连锁群I是最大连锁群,所拥有的同源标记最多(28个)。白杨派中响叶杨图谱的ADⅨ、ADⅫ及ADⅩⅧ和银白杨图谱的ALⅫ及ALⅩⅨ连锁群上都没有同源连锁群,黑杨派中只有欧美杨E17连锁群没有同源连锁群。利用图谱定位了16个与树高相关的QTLs和2个与春季萌芽时间相关的QTLs。16树高QTLs解释表型变异范围是5.83%~36.78%。并初步揭示QTLs位点在杨树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过程。2个与春季萌芽时间相关的QTLs共解释表型变异的17.64%。
黄秦军, 苏晓华, 黄烈健, 张志毅[3]2004年在《美洲黑杨×青杨木材性状QTLs定位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来自 87个F2 代单株的 81 0个标记 (784个AFLP标记和 2 6个SSR标记 )构建了美洲黑杨×青杨杂种分子连锁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 1 9个主要连锁群 ,共有 36 8个标记 (35 6个AFLP标记和 1 2个SSR标记 )。框架图总图距为 3382 4cM ,平均标记间距为 9 6 9cM。利用区间作图法在LOD≥ 2 ,检测区间为 2cM条件下检测到 8个与木材性状有关的QTLs。其中与木材基本密度关联的 3个QTLs贡献率分别为 2 7 1 %、2 7 1 %、2 5 5 % ,与微纤丝角关联的QTLs贡献率为 1 8 6 % ,与纤维长度关联的QTLs贡献率为 4 8 9% ,与纤维宽关联的 3个QTLs贡献率分别为 1 7 4 %、2 7 4 %和 4 8 3%。这 8个QTLs遗传作用方式均为超显性 ,其中只有 2个与基本密度关联的QTLs来自于美洲黑杨 ,其余 6个均来自于青杨。
李旭冉[4]2012年在《美洲黑杨×小叶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杨树是林木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树种,其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具有良好的基础;杨树全基因组信息为其他树种基因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以美洲黑杨‘I-69’为母本,小叶杨为父本,经2009~2011年连续3年杂交,共获得杂种子代(F1)600余株。以该杂种子代205个体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构建了美洲黑杨‘I-69’×小叶杨的遗传连锁图谱,分析了两种作图软件的作图效率,同时,并进行杨树遗传图谱比较,为今后构建杨树高密度遗传图谱、QTL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等领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美洲黑杨×小叶杨连锁遗传图谱构建:利用FsLinkageMap2.0软件得到一张包含108个标记(88个SSR标记和20个SRAP标记)、30个连锁群的遗传框架图谱。其中,4个标记(含4个)以上的连锁群12个,叁联体6个,二联体12个。所获得图谱总图距为1462.52cM,最大连锁群的图距为140.10cM,最小连锁群的图距为4.51cM,平均每个连锁群的长度为34.75cM,标记间最大间距34.6cM,最小间距为1.0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3.67cM。(2)两种构图软件的作图效率:两种作图软件所构图谱在连锁群数目、同一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及标记顺序均存在差异。与JoinMap4.0相比,FsLinkageMap2.0具有较高的作图效率,连锁群数目及标记数目均更多、图谱总图距及标记间距离更大。(3)杨树比较图谱:利用54个同源SSR标记对美洲黑杨×小叶杨图谱与毛果杨×美洲黑杨(P.trichocarpa×P.deltoides)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14对同源连锁群和1对推定同源连锁群,同源连锁群之间最多有9个同源位点,各个同源连锁群之间存在良好的共线性关系;利用29个同源SSR标记对美洲黑杨×小叶杨图谱与美洲黑杨×欧美杨(Populus.deltoides×P.euramericana)图谱进行比较,7个连锁群可以建立同源连锁群关系,5个连锁群建立推定同源连锁群,同源连锁群之间最多有6个同源位点。美洲黑杨×小叶杨图谱与响叶杨×银白杨(P.adenopoda×P.alba)图谱仅得到7个同源标记。依据这7个同源标记,美洲黑杨×小叶杨图谱的7个连锁群与响叶杨×银白杨图谱的7个连锁群可以建立推定同源连锁群关系。图谱间同源连锁群数和同源标记数的多少与所用作图群体亲缘关系的远近呈现正相关。即亲缘关系越近图谱间比较得到的图谱间同源连锁群数和同源标记数越多;反之越少。另外,图谱间同源连锁群数和同源标记数的多少还与图谱密度有关,密度相当的图谱间对比才更能体现出图谱间的异同。
藕丹[5]2017年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SSR和SCoT指纹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洲黑杨×青杨派是优良的杂交组合,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速生、抗逆境等优良特性的杨树新品种,但是这些杂种无性系苗期形态特征差异很小,肉眼不易分辨,特别是在冬季落叶后,更加难以准确鉴别,严重影响品种早期选育及推广进程。分子标记是鉴定品种、无性系以及遗传关系分析的有力工具,因此运用分子标记对杨树无性系的鉴定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很有必要。本研究以9个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和3个父母本为材料,利用SSR和SCoT分子标记对这12个供试材料进行分子鉴别、指纹图谱构建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并且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分析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如下:1.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94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7.8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0.4%,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100~300 bp之间。2.从40个SCoT引物筛选出14个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27条,每个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9.0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74.8%,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200~1 500 bp之间。3.基于SSR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353~0.8000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177,变幅为0.3647,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3大类;基于SCoT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043~0.872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383,变幅为0.4680,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5大类。4.利用12对SSR引物扩增出的85条多态性条带和14个SCoT引物扩增出的95条多态性条带分别绘制12个无性系指纹图谱,在指纹图谱中,每个无性系的谱带位置和大小都各不相同,说明这12个供试无性系在DNA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将它们区别开来。5.对2种分子标记进行比较,SSR和SCoT标记的条带平均信息量分别为0.45,0.40;有效多元比率分别为7.08,6.79;分子标记指数分别为3.19,2.72。前者的各指标数值均比后者高。6.Mantel检验表明SSR分子标记和SCoT分子标记所得到的两个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之间呈显着相关(r=0.5013,P=0.003),2种分子标记在杨派杂种无性系品种鉴定和遗传关系研究中均是可行。
张德强, 张志毅, 杨凯[6]2000年在《杨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介绍了在杨树育种中常用的叁种分子标记 :RFLP ,RAPD和AFLP ,并综述了其在杨树指纹图谱、遗传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江锡兵[7]2011年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是我国和世界有关国家的重要造林树种,也是工业用材林和生态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因此对杨树进行遗传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通过人工杂交、苗期选择获得的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为材料,经过无性繁殖并于2006年在河北平泉建立田间测定林,对其连续5年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以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对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以及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绘制无性系指纹图谱。主要结果如下:1.杂种树高、胸径、地径和材积无性系间以及不同年份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生长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57-21.82,无性系重复力均在0.620及以上。进一步对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以及增长趋势综合分析得出,135、136、141、146、147、153、163、177、181、183、190、191、192、193共14个杂种无性系生长各性状显着大于对照北京杨(P<0.05)。2.杂种冠高等21个表型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性状变异系数在3.30-19.17,重复力在0.558-0.989。利用21个表型性状对无性系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留前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表示“冠高、冠幅、侧枝长度和叶面积”的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表示“叶缘齿数”的因子,基于此,绘制包括对照在内的28个无性系的二维排序图,28个无性系被分为两组。3.杂种净光合速率等17个光合生理指标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性状变异系数在0.64-10.84,重复力在0.843-0.998,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146等7个杂种无性系的P。等14个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对照北京杨,且差异显着;杂种无性系Pn、Tr、Gs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10:00和16:00出现高值,且10:00的峰值大于16:00,而Ci日变化呈现“V”形曲线,最低点出现在14:00;光饱和曲线中,杂种无性系Pn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增大,达到各自的饱和光强后,Pn达到最大并保持基本不变。4.杂种可溶性糖等8个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5℃低温胁迫72 h前后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指标变异系数在3.05-10.48,重复力在0.738-0.991,各指标值在低温胁迫后均显着升高,分析得出146、147、183、190、191、192和193共7个杂种无性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不同温度低温胁迫时,在10℃和5℃低温胁迫24 h后,无性系各生理生化指标值相比对照(25℃)均不同程度升高,当温度降至0℃、-5℃、-10℃以及-15℃时,除MDA外,其余7个抗寒性生理指标逐渐降低;连续5℃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及CAT、APX、GR活性在3h后开始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活性在胁迫刚开始时出现小幅降低,随后上升且处于波动状态,之后又逐渐下降。5.采用AFLP标记技术,利用Mse I+2/EcoR I+3引物组合对12个杂种无性系进行分析鉴定。从3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对扩增条带较多的引物组合,10对引物组合多态性水平为23.5%-41.6%;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12个无性系的系谱关系一致,表明亲本相同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利用6个引物组合的9条多态性条带绘制了12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可以为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鉴别以及品种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揭示了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以及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这些性状及指标对杂种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7个生长、表型以及抗性等表现优良的无性系,同时采用AFLP标记技术绘制了包括表现优良无性系在内的12个杂种无性系的指纹图谱,为进一步选择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优良无性系以及新品种审定、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对不同低温胁迫下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的抗寒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今后杨树乃至林木抗寒冻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赵丹, 张宪红, 裴崎君, 薛金芝, 刘欣[8]2007年在《分子标记在杨树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述了分子标记在杨树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图谱构建、QTLs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遗传多样性分析、杂种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明了分子标记在林木研究上的发展趋势。
郭娟[9]2014年在《美洲黑杨5个优良品种EST-SSR和SRAP指纹图谱构建》文中指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丰富,树干通直,是黑杨派中最具栽培利用价值的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先后引入我国后,杨树育种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杂交育种培育了一系列的速生优良无性系,但由于引进的无性系种类较少,致使杂交育种形成的品种或无性系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容易混淆,这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良种的推广上造成了一定困难。指纹图谱是鉴定品种、品系和无性系的有利工具。因此,为了正确保护和充分利用杨树资源,有必要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杨树品种或无性系进行鉴定研究并构建其指纹图谱。本研究以美洲黑杨I-69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4个美洲黑杨品种为材料,利用EST-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这5个美洲黑杨品种进行鉴别及指纹图谱构建,并且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分析美洲黑杨品种的遗传差异性的分析效力。研究结果如下:1.从22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多态性引物,17对引物共扩增出86条谱带,多态性条带69条,多态性比率为80.2%;特异性条带24条,特异性比率为27.9%;引物扩增条带数在2~10条之间,平均5.06条,产物分布在100~450bp之间。2.72对SRAP引物组合经过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21个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都可以完全将5个美洲黑杨品种鉴别开。21对引物组合共扩增条带287条,多态性条带209条,多态性比率72.8%,特异性条带61条,特异性比率21.3%。每对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13.7条,扩增产物分布在100~1000bp之间。3.基于EST-SSR分析的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444~0.7172,平均相似系数为0.5808,变幅为0.2728。基于SRAP分析的5个美洲黑杨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81~0.7692,平均相似系数为0.6587,变幅为0.2211。4.利用17对EST-SSR引物扩增出的69条多态性条带和21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出的61条特异性条带分别绘制了5个美洲黑杨品种的指纹图谱。5.对EST-SSR和SRAP标记进行比较,SRAP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较EST-SSR的小,SRAP分析和EST-SSR分析的聚类结果不太一致,表现为陕林3号被分为不同的类群,但SRAP分析与两者数据综合后的聚类结果是一致的。对SRAP和EST-SSR以及两者混合数据形成的3个遗传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为SRAP和EST-SSR分别同综合数据之间呈显着相关。
胡建军[10]2002年在《美洲黑杨叶面积、生长量、酚类物质及抗虫性状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Populus spp.)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绿化、工业用材树种之一,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达667万公顷。但杨树天牛危害十分严重,其中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已给我国“叁北”防护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防治天牛和培育抗虫速生杨树新品种刻不容缓。开展抗虫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基因定位,对于图位克隆、抗性遗传基础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运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分子标记技术和拟测交策略(Two-way pseudo-testcross),以美洲黑杨(P. deltoides Marsh.)回交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张AFLP 整合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生根等性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的叶面积、生长量、酚类物质、抗虫性等表型性状的测定,进行了QTL 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美洲黑杨F1 代高抗云斑天牛无性系南抗杨1 号(34-135)为母本,与其父本I-63 杨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回交,成功获得了美洲黑杨分离群体,建立家系测定林,通过人工接虫和田间试验,培育抗天牛、速生杨树新品种。2.回交群体组培苗表现出形态和生根性状的多态型,首次报道美洲黑杨种子生根的性状为质量性状,推测受一对完全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美洲黑杨回交群体嫩枝水培试验表明,在高、低浓度营养液中,无性系间根系总干重差异不显着,而二级根系干重差异显着;在低营养液中,各无性系一级根数量和长度差异显着。由叶片性状间相关分析可知,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均极显着正相关,叶长与叶宽不相关,叶长宽比与叶长极显着正相关,与叶宽极显着负相关;而且叶面积与苗高、地径生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酚甙类物质以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类型存在,在机械致伤诱导条件下,水杨甙、柳皮甙、美洲黑杨甙和总酚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5.1%–59.8%),其中柳皮甙增加最为明显,为59.8%。并且酚甙类物质含量为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4.首次进行了酚甙类物质与天牛的相关性分析,美洲黑杨甙含量与对桑天牛抗虫率正相关,达极显着水平,总酚甙含量与光肩星天牛虫口密度负相关,达显着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洲黑杨×青杨连锁图构建及重要材性QTLs分析[D]. 黄秦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2]. 响叶杨×银白杨遗传图谱构建及杨属图谱比较研究[D]. 王源秀.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 美洲黑杨×青杨木材性状QTLs定位研究[J]. 黄秦军, 苏晓华, 黄烈健, 张志毅. 林业科学. 2004
[4]. 美洲黑杨×小叶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D]. 李旭冉.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5]. 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SSR和SCoT指纹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D]. 藕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6]. 杨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张德强, 张志毅, 杨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7].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研究[D]. 江锡兵.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8]. 分子标记在杨树育种上的应用[J]. 赵丹, 张宪红, 裴崎君, 薛金芝, 刘欣.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9]. 美洲黑杨5个优良品种EST-SSR和SRAP指纹图谱构建[D]. 郭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0]. 美洲黑杨叶面积、生长量、酚类物质及抗虫性状基因定位[D]. 胡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