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网络论文_杨鲤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网络,交联,结构,分子,通信,粘弹性。

纳米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新型二维纳米网络结构纤维材料兼具刚性与粘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及东华大学教授丁彬带领的纳米纤维研究团队在自组装二维纳米网络结构纤维空气过滤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高效、高透光、多功能自组装二维纳米网络结构纤维空气过滤材料》为题,发表于纳米材料领域着名期刊《ACS Nano》上。该团队提出的构筑自组装二维纳米网络结构纤维材料的策略,不仅为制备高性能、多功能超薄空气过滤材料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型高效过滤/分离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指导与借鉴思路。(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杨鲤婷[2](2019)在《纳米网络中基于趋化效应的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通信(Molecular Communication,MC)是利用生物化学信号在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通信技术,涉及通信理论、生物技术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领域。与传统的电磁波通信相比,以分子等粒子作为信息载体的分子通信是实现纳米网络的有效技术途径。在许多领域如健康监测、精准靶向药物递送等方面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扩散的信道模型是分子通信最典型的信道模型之一。在扩散信道中,分子遵循随机布朗运动规则,因此会带来分子运动无目的性、传输时延长、可靠性低等问题,其通信速率远远低于电磁波通信。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技术被认为是提高分子通信效率和实现精准靶向药物递送的关键技术,近几年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但分子无方向的自由扩散特性使得控制分子定向移动十分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药物递送和目标检测的应用场景中,实现分子定向通信控制的技术方案:即利用分子可以响应化学刺激的趋化效应来实现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研究了引诱剂浓度梯度场与纳米机定向移动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基于趋化效应的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性能。2.针对目标检测的场景,首次提出了基于中继节点的分子定向控制模型:针对基于趋化效应的定向控制模型中存在长距离的扩散导致引诱剂作用失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继的纳米网络模型,使用多种引诱剂扩大趋化效应作用范围,分析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对分子定向通信和移动效率的影响。3.针对基于多跳中继的纳米网络模型,本文提出了动态中继策略,只使用一种引诱剂来协助纳米机定向移动到目标,降低了系统实现复杂度,简化了纳米机功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中继节点的纳米网络模型比普通的基于趋化效应的定向通信控制模型更有效,多跳中继策略能够明显地提升定向移动的效率,加快纳米机整体向目标定向移动。动态中继策略可以优于两跳中继策略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20)

王识君,高恩来,徐志平[3](2019)在《纳米网络结构在高应变率力载荷条件下的动态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米结构的网络,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薄膜,得益于纳米尺度上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学稳定性,在结构应用上有着极大的潜力。然而,将这些优点映射到宏观尺度却是有困难的,这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来生长大尺度的样品或者难以控制宏观组装体中的微纳米结构的取向。为了理解复杂材料中微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关系,我们分别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聚焦于材料在高应变率力载荷下的动态力学行为。通过对碳纳米管纺织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得到的细观尺度下的微结构构建粗颗粒分子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将碳纳米管结构薄膜受冲击载荷的模拟结果与其他材料如高分子、金属等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变形和界纳米结构界面的失效,对网络材料的动态力学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纳米结构界面的失效为能量的有效耗散提供了重要方式,并且能够通过自愈合的方式来保持宏观结构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杨广明,沈璐璐,刘玲[4](2018)在《二维碳纳米网络微观结构及宏观力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碳纳米管(或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性能,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是材料、力学、生物等领域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可用于材料增强和功能导电组分。本文从碳纳米管或片的微观表面结构出发,通过合理设计微观表面结构,探索其对宏观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表面负载不同化学官能团,可以形成管与管或管与片之间不同的化学链接。微观模拟表明,这些不同化学官能团或链接改变了管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改变了网络的连续性和应力传递效率。其次,通过对网络进行宏观拉伸性能测试,发现不同的管间作用力导致不同的宏观力学性能,如图1(a)和(b)所示,随着长链官能团的引入,二维网络的应力-应变行为从线性行为转变为弹塑性行为。通过测试二维网络的体积电导率,发现由于微观链接使得网络的导电性显着增强。最后,通过对网络的力-电行为分析发现,随着变形增加,网络的压电阻效应从初始的非线性转变为线性行为,如图2所示。(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麦伟聪,孙镔,吴丁财,符若文[5](2018)在《空心纳米网络结构聚苯乙烯及其炭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纳米网络结构聚苯乙烯及其炭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及其构效关系.以二氧化硅为载体,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傅克超交联联合法成功在分子水平上设计制备出具有空心微孔聚苯乙烯纳米球网络单元的叁维纳米网络结构聚苯乙烯(HNNS-PS),并通过控制PS分子量对叁维纳米网络结构进行调控.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N2吸附等手段考察HNNS-PS的纳米结构和形貌,利用IGA研究HNNS-PS的有机蒸汽吸附性能,并通过升温速率控制实现叁维纳米网络结构在炭化过程中的可继承性.结果表明,通过调控PS分子量HNNS-PS网络单元粒径为263~332 nm,PS分子量越大,BET比表面积(BrunauerEmmett-Teller specific surface area,SBET)越大,最高可达450 m2 g-1,甲苯蒸汽吸附量最高可达534 mg g-1.此外,当炭化升温速率较低(1~2 K min-1)时,制得的空心纳米球炭网络保留了典型的叁维纳米网络结构形貌,SBET最高可达696 m2 g-1.(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程瑶[6](2018)在《基于听觉神经系统纳米网络分子通信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是由数十亿个相互作用的纳米机器即细胞组成的大规模纳米级分子通信网络,其功能依赖于纳米级分子通信。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纳米级神经网络分子通信的基本模型,并讨论了一个实用分子通信网络。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人体的分子通信机制,为新兴的纳米网络设计实用的通信技术,为提高学习能力发展铺平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05期)

麦伟聪,左媛,李传发,符若文,吴丁财[7](2017)在《具有聚丙烯酸嵌段衬里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新型多孔材料,具有独特的、叁维连通的层次化纳米网络孔道结构。迄今为止,在纳米网络结构材料领域,网络单元设计普遍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共性缺陷,那就是只关注网络单元的纳米形貌及多孔性,没有赋予其功能性,无法满足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超交联化学的联合策略,设计制备了一类具有聚丙烯酸嵌段衬里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FNNSP-PAA)。通过SI-ATRP在SiO_2纳米球表面接枝丙烯酸叔丁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制得SiO_2-g-Pt BA-b-PS构筑单元,再由超交联反应赋予材料丰富的微孔、独特的叁维纳米网络结构以及聚丙烯酸功能嵌段衬里,最后通过刻蚀Si O2模板,获得FNNSP-PAA。该材料具有叁维纳米网络结构及独特的PAA功能嵌段衬里,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对叁苯甲烷类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具有更加优异的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期刊2017-10-10)

林燕欢,陆志涛,张钊杰,刘绍鸿,符若文[8](2017)在《具有纳米银蛋黄核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构建具有功能化的网络单元,从而发展全新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包埋有银纳米颗粒的二氧化硅纳米球表面接枝聚苯乙烯(PS)作为构筑单元,基于超交联化学策略,结合HF刻蚀作用,设计制备了具有纳米银蛋黄核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FNNS-P-Ag)和炭材料(FNNS-C-Ag)。SEM、TEM和氮气等温吸脱附等表征手段表明,所得材料中纳米银蛋黄核粒径均一且高度分散,多孔聚合物及其多孔炭壳层内部具有大量微孔结构,核壳结构网络单元相互交联,形成微孔-中孔-大孔层次孔结构。由于独特的纳米网络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特性,FNNS-C-Ag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优异的持续抗菌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卢磊磊,张易,潘钊,姚宏斌,周飞[9](2017)在《亲理性铜-镍核壳纳米网络框架提升锂金属负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锂金属由于极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负的电势(3.040 V vs.标准氢电极),成为下一代高能锂电池很有前途的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金属电极在循环过程中"无尽的"体积变化,以及锂枝晶的生长,导致锂金属电池循环性能差且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问(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7-06-09)

彭木根,艾元,纪晓东[10](2016)在《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与身体域纳米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通信技术能够实现纳米尺度上的信息通信,由于其具有生物兼容性,可应用于身体域纳米网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首先介绍了分子通信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描述了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原理;给出了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的身体域纳米网络的组网理论和方法,讨论了相应的信息理论研究成果;最后以微粒药物递送技术为例展望了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理论在身体域纳米网络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纳米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子通信(Molecular Communication,MC)是利用生物化学信号在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通信技术,涉及通信理论、生物技术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领域。与传统的电磁波通信相比,以分子等粒子作为信息载体的分子通信是实现纳米网络的有效技术途径。在许多领域如健康监测、精准靶向药物递送等方面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扩散的信道模型是分子通信最典型的信道模型之一。在扩散信道中,分子遵循随机布朗运动规则,因此会带来分子运动无目的性、传输时延长、可靠性低等问题,其通信速率远远低于电磁波通信。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技术被认为是提高分子通信效率和实现精准靶向药物递送的关键技术,近几年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但分子无方向的自由扩散特性使得控制分子定向移动十分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药物递送和目标检测的应用场景中,实现分子定向通信控制的技术方案:即利用分子可以响应化学刺激的趋化效应来实现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研究了引诱剂浓度梯度场与纳米机定向移动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基于趋化效应的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性能。2.针对目标检测的场景,首次提出了基于中继节点的分子定向控制模型:针对基于趋化效应的定向控制模型中存在长距离的扩散导致引诱剂作用失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继的纳米网络模型,使用多种引诱剂扩大趋化效应作用范围,分析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对分子定向通信和移动效率的影响。3.针对基于多跳中继的纳米网络模型,本文提出了动态中继策略,只使用一种引诱剂来协助纳米机定向移动到目标,降低了系统实现复杂度,简化了纳米机功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中继节点的纳米网络模型比普通的基于趋化效应的定向通信控制模型更有效,多跳中继策略能够明显地提升定向移动的效率,加快纳米机整体向目标定向移动。动态中继策略可以优于两跳中继策略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新型二维纳米网络结构纤维材料兼具刚性与粘弹性[J].纺织科学研究.2019

[2].杨鲤婷.纳米网络中基于趋化效应的分子定向通信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王识君,高恩来,徐志平.纳米网络结构在高应变率力载荷条件下的动态力学行为[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4].杨广明,沈璐璐,刘玲.二维碳纳米网络微观结构及宏观力电性能[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5].麦伟聪,孙镔,吴丁财,符若文.空心纳米网络结构聚苯乙烯及其炭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J].高分子学报.2018

[6].程瑶.基于听觉神经系统纳米网络分子通信模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

[7].麦伟聪,左媛,李传发,符若文,吴丁财.具有聚丙烯酸嵌段衬里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2017

[8].林燕欢,陆志涛,张钊杰,刘绍鸿,符若文.具有纳米银蛋黄核的功能纳米网络结构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2017

[9].卢磊磊,张易,潘钊,姚宏斌,周飞.亲理性铜-镍核壳纳米网络框架提升锂金属负极性能[C].第二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摘要集.2017

[10].彭木根,艾元,纪晓东.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与身体域纳米网络[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静电纺丝法所合成TiO2纳米纤维和纳米...轴向拉伸碳纳米管薄膜不同载荷状态下...压力诱导自组装使球形的金纳米粒子阵...五种叁维金刚石型纳米网络的单...聚苯胺/石墨纸电极的FESEM照片:正面...由CNT组成的四种纳米网络的示意...

标签:;  ;  ;  ;  ;  ;  ;  

纳米网络论文_杨鲤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