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

杨令媛[1]2003年在《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二十几年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使国际竞争第一次成为关系到我国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加入WTO后更是如此。虽然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但中国经济学界在产业国际竞争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却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尚显薄弱。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与国外此类相关研究滞后了将近二十年。中国此类相关研究始于90年代初,1995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起步很晚,很多领域尚未涉及。所以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有着现实的迫切的需要和重要深远的意义。论文首先从理论上追溯了竞争力的研究。笔者依据自己的关于层次递进的分析思路将众多的竞争理论分为简洁的两类:产品层次的竞争理论、企业和产业层次的竞争理论。另外,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逐步阐释和探究了国际竞争力研究所需的经济学基础和其它学科对竞争力的影响范围,从而得出对竞争力的深入研究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一结论。 在介绍了波特教授和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后,提出了本文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通常是从表面到内核,由简到繁。在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时,笔者受到这一普遍认识思路的启发,将认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为叁个层次:从最直观最简单明确的产品层次开始推溯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当在产品层次无法再进一步寻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时,自然地引入企业这个竞争力形成原因具有内生性的层次,并构建了一个动态简洁的因素决定模型——企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来探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由于企业是产业组成的单位,相应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微观基础,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又构筑了一个比较能全面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模型。各个层次的模型简要图如下:产品层次的竞争力因素决定模型:竞争潜力(即影响竞争力的间接因素)→竞争实力(即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因素)→竞争力的实现(即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企业层次的竞争力因素决定模型:企业竞争力的培育阶段(企业家、企业人才、有价值的企业资源的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创新)→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阶段(企业家、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产业竞争力层次因素决定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模型):共有四个决定因素:基本条件、微观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宏观环境竞争力在最后的模型应用部分,运用了这种层次递进分析的思路和各层次的决定因素模型开展分析。首先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典型企业——中国联通做了产品层次和企业层次国际<WP=5>竞争力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联通公司处于企业竞争力提升阶段的初期。并针对中国联通在第一阶段即国际竞争力培育阶段和第二阶段即国际竞争力提升阶段的一些弱项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然后在前者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电信业进行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得出各方面因素的结论(参看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系统模型图)并提出了提高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建议。中国联通公司的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阶段: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家、企业人才中国联通竞争力的提升阶段:管理制度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国联通竞争力的培育阶段:有价值的企业资源的形成(资产重组、上市、基础设施投资,业务结构改造)企业家、企业人才(企业领导的非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正确认识的建立) 中国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模型:宏观环境 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微观基础竞争力 基本条件总之,本论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从较新颖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希望能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做些微薄的贡献。

孙晓[2]2015年在《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经济已高度发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市场能否占有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能否有效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并在国际市场更多实现产品价值,提高国民福利,成为各国考察评价其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作为中观层次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可以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由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便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互联网与通信产业作为21世纪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产业之一,由于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扩张,对各国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此外,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由于对传统产业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已经渗入社会全产业链条和全生命周期,其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经济形态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引发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当今世界,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已成为各国产业的制高点,是一国产业整体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志。与其他国家一道,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紧随国际发展趋势,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正在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在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互联网与通信设备的普及率、新技术的推广、配套产业发展还是在对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互联网与通信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有利于我国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此外,借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还有利于在理论上寻找继“资源禀赋理论”之后,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探索后进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缩短与先进国家之间差距的规律,为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理论借鉴,为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提升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以值得借鉴的途径。本文从传统的贸易理论开始,从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到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沿着事物认识的逻辑和现实历史轨迹,梳理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结合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原则,从内外因素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指标相权衡的角度,建立了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运用统计学的层次分析法,利用MATLAB软件,较全面、系统地对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分析与评价,并结合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对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叁个方面:一是搭建了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二是构建了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叁是开创性地对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做了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这部分梳理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的理论和评价方法,为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建立了理论框架。二是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概述。这部分介绍了产业的分类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互联网与通信产业范围、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特征。叁是关于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与介绍。这部分对世界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四是关于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这部分通过分析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外在因素,建立了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使用MATLAB软件,对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做了综合性分析与评价。五是提出了提高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这部分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为我国提升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值得借鉴的对策和可操作的建议。

王盛[3]2007年在《中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探讨了竞争力和产业等基本概念,进而引入了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古典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是从比较优势出发,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现代产业竞争力理论则是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钻石模型。钻石模型包含六大要素,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竞争力的量化分析和评价。接着,利用钻石理论的六要素,依次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企业竞争和战略、政府和机会。研究发现,我国信息产业在基本生产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高等生产要素上存在结构问题;国内外需求前景一片光明,但供给结构不合理;支持性产业方面产业链优势明显,核心环节薄弱,产业融合度不够;企业战略存在优势,但竞争方式依然初级,核心能力不足;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软硬件)力度大,但存在前瞻性方向问题;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要注重产业对接工作。为了克服薄弱环节,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应加快培养优秀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和企业家,加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信息产业技术标准,促进信息产业中企业的战略整合,建立强大的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

朱淑芳[4]2013年在《中国电信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电信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电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不同地区间的电信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电信业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不利于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发挥电信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辅助作用。以地区电信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运用“钻石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3-2011年31个省区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得出地区电信业竞争力得分;然后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省区分成若干类地区,用收敛分析对几类地区和全国进行绝对收敛分析和条件收敛分析,了解不同类别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为综合提高中国省区电信业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根据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收敛分析,文章发现:第一,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显示:从电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看,作为基础产业的电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从电信业务总量锡尔系数、电话普及率、电信业务总量贡献率和人均电信看,31个省区之间、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利用改进后的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区2003-2011年的21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1个指标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竞争实力因子、竞争潜力因子和竞争力实现能力因子。其中竞争实力因子对竞争力的贡献最大,竞争潜力因子其次,竞争力实现能力因子最小。第叁,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力实现能力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显示:对大部分省区,竞争实力与竞争力成正相关关系,竞争潜力、竞争力实现能力与竞争力成负相关关系。从综合得分看,中国电信业竞争力处于较强竞争力范围。此外,东、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特点不同:东部地区竞争实力强、竞争潜力较强、竞争力实现能力弱;中部地区竞争实力较强、竞争潜力弱、竞争力实现能力较弱;西部地区竞争实力弱、竞争潜力弱、竞争力实现能力强。其中,东部地区间的竞争力差异最大,中、西部较为平衡。第四,对31个省区的聚类结果显示:综合得分将31个省市地区分为5大类,分别为最强竞争力、强竞争力和较强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弱竞争力。较强竞争力类主要由东部地区构成,较弱竞争力类主要由中部地区构成,弱竞争力类主要由西部地区组成,但也存在特殊的省市,如天津市、海南省、四川省等。第五,综合得分的收敛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1年,全国存在不显着的。一发散现象,第一、二类和第叁类地区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现象,第四类地区存在明显的。-发散现象,第五类地区存在明显的。-收敛现象;全国存在不显着的绝对β-发散现象,第叁类地区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其他地区存在不显着的绝对β-条件收敛;加入了地区人口和地区GDP后,各个地区和全国均显示出收敛现象。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第一,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地区电信业的特征,构建地区电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丰富了中国电信业评价体系;第二运用改进后的因子分析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客观评价不同2003-2011年各年的竞争力水平,以及该阶段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第叁,对综合竞争力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别对待,了解各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提出差异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李素喜[5]2008年在《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业竞争力是直接反映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依赖于服务业竞争力。由于各国和各地区在地域环境、经济基础、政策重点、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研究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可以成为决策者制定服务业的竞争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决策参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角度来研究服务业竞争力问题,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构建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了动态分析。论文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以及研究问题的提出等。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系统梳理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综述了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了本文对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3章,对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首先,界定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从而将“区域”角度的服务业竞争力与其它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概念区分开。其次,对区域服务业竞争的背景、动因、目的、实质、特征、关键与内容及层次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叁部分,包括论文的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首先,明确地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性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区分开,提出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基于增长程度的竞争力动态综合排序方法,进行竞争力水平评价研究。其次,建立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建立变参数模型的动态影响分析,对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在参阅相关文献结论的基础上,依据前文的理论分析,选取了一些主要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将规模绝对值和比重相对值通过回归分析进行比较,从中筛选对服务业竞争力有显着影响的因素。第四部分,包括论文的第7章和第8章,主要内容是针对河北省服务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前面所构建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首先统计出全国31个省市相关指标的具体数据,对不同年度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全国其他30个省份进行横向的比较,总结出河北省服务业目前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现状。在对河北省服务业竞争力影响性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在比较了各个因素影响的显着性后,确定对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第8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邹俊[6]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闫文[7]2008年在《跨国并购对我国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广告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近年来跨国广告集团并购我国本土广告公司的风潮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考察此种趋势将对我国广告业产生的影响,本课题将广告业置于宏观市场环境中,采用产业经济学中跨国并购相关理论来构建分析框架,考察在跨国并购风潮的影响下,整个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本课题在学科交叉点上,从产业结构、组织管理、市场结构和专业能力四个层面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发现,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也是我国广告企业提高组织管理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外资公司在国内扩张,刺激了规模经济的形成,也给我国广告企业带来严酷的竞争环境。此外,4A公司的创意和执行水平开阔了我国广告人的视野,但要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洞察相吻合,还需要广告人更多的探索。在分析了跨国并购给我国广告产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之后,本文对如何快速提高我国广告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政策层面的思考和建议。

王延青[8]2008年在《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电话(VoIP)技术因其对传统电信产业的深刻影响而受到产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在宽带及语音技术成熟后迅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新兴产业。由于直接对电信、互联网等产业存在重大影响,且对互联网电视(IPTV)及下一代网络(NGN)等产业存在重要的借鉴意义,VoIP在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力争夺中显示出突出的战略位置,发达国家纷纷在管制实践、科研投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取得全球竞争优势。此外,作为研究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越来越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当评估诸如VoIP这类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时尤为如此。本文系统地发展了产业价值链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进而开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进行了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提出“价值链理论丛林”概念,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产业价值链理论的重要地位;构建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提出的统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指明该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完成了产业价值链建模工作。提出价值势能概念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决定价值势能的叁个作用力,揭示价值创造、分配、传递背后的动力机制,以此作为衡量价值链外部竞争优势的量化手段;利用图论及线性代数的相关理论,提出产业价值矩阵概念并完成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提出测定产业价值链内部竞争力的叁个主要指标:吞吐系数、可靠度和信息化度。分析了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动因、VoIP产业形成的“五力模型”及价值势能模型叁种方法,对互联网电话产业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将原来的“叁模式”分类法改进为“七模式”分类法,从技术的角度为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从VoIP产业价值链要素分析入手,整理了七种VoIP运营模式,并建立了每种模式的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分析VoIP产业价值链的具体特征,并归纳我国产业价值链的现存问题。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竞争要素整理及SWOT分析基础上,利用价值势能模型、哈佛的“产业演进”理论、波特的“五力模型”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发现我国VoIP产业积蓄着巨大的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均不容乐观的结论;随后系统地分析了制约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VoIP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建议通过调控VoIP产业价值势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通过“第叁方管制”和消除电信垄断等策略来提升“管制-垄断系数”并最终解除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发展电信、有线电视等主要产业价值链模式来增强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网络融合前做好准备工作;最后引出对全球VoIP产业繁荣未来的思考。研究成果表明:(1)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发展很不健全;(2)尽管该产业存有巨量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及国际竞争力都表现不佳;(3)管制滞后和电信垄断是我国VoIP产业发展落后的症结;(4)包括“调控价值势能”、“第叁方管制”及“电信增收”等政策建议有望成为解开产业发展困局的参考。

郭佳冰[9]2015年在《基于中美日韩四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网络化进程,电子信息产业井喷式发展,由于资源密集、技术导向等特点,至今以及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战略性意义。对经济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新机遇,然而电信产业国际竞争态势复杂多变,老牌传统强国和新兴工业国家市场争夺激烈。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电信产业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产业,抓住世界竞争机遇是提升国家经济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大量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数据收集整体的基础上,以中美日韩四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对象,分析其历史发展过程及特点,从中总结适用中国的经验及教训。而后,在参考了“钻石模型”、WEF评价指标等竞争力体系后,构建了包含36个指标的适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此对37个国家进行实证因子分析。主要结论为:一、国际竞争力可由产业环境、知识储备、生产增长、市场竞争、出口能力、政府促进、互联网化7个因子描述;二、中国在技术知识储备与美日韩等国还有一定差距,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效的贸易壁垒;叁、中国由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整体经济环境,在生产增长方面较于其他国家有独特的优势;四、中国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举足轻重,规模大,但低价出口,利润微薄,出口竞争力有待提升。定量分析之后,文章还对中国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朱亚东[10]2013年在《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战略作为联结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纽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研究成果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企业战略会受到产业战略的影响,但它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成果资料,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产业竞争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等为依据,结合作者与政府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专家的访谈结果,提出了关于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假设。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对18个产业大门类(其中包括21个政府管理部门、15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262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产业战略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产业战略管理特征,从战略一致性和博弈性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针对我国产业战略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改进、完善对策和建议;并以电信产业为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旨在为我国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产业和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体上说,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较大;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较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具体为:(1)结构集中型产业中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要大于结构分散型产业中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反过来,集中型产业中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要大于分散型产业中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2)在垄断程度较高的产业中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影响较大,其中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产业中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最大。反过来,随着产业市场结构垄断程度的增加,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影响程度增加;在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中,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最大。(3)产业战略对国有企业战略的影响要大于对民营企业战略的影响。反过来,国有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要大于民营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4)随着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呈∩型上升趋势,产业战略对全球化程度较高和较低的企业战略的影响较小,对全球化程度中等的企业战略影响较大。反过来,随着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呈线性增加。(5)随着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从下游向上游变化,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呈∩型变化,即产业战略对位于上游和下游的企业战略影响较小,对中游企业战略的影响较大。反过来,随着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从下游向上游变化,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呈∪型变化,即位于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较大,中游企业对产业战略的影响较小。(6)产业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反过来,企业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呈平缓上升趋势。(7)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同产业和企业的绩效正向相关。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与产业战略一致性较高,产业和产业内企业的绩效普遍较好。或者说,在产业和企业绩效普遍较好的产业中,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较高。第二,针对我国产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主要建议如下:(1)在产业战略管理方面:建立完备的产业管理的理论体系,健全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产业战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产业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控、评估、反馈以及产业战略的控制、调整机制。(2)在推动产业战略一致性方面:产业战略要兼顾企业利益、能力和目标,企业战略要以产业战略为指导。并通过提高企业对产业战略的参与度、加强产业战略的宣传力度、树立产业管理的权威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等措施推动企业战略与产业战略的一致性和协同性。(3)在处理两者博弈关系方面: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的服务职能,合理控制产业市场竞争结构;通过对产业战略科学、有效的监控和调整,通过产业、企业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减小它们之间目标和资源的冲突;正确引导产业和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绩效观;产业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信息平台,为产业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撑。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辩证统一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分析,充分利用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参考文献:

[1]. 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D]. 杨令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孙晓. 吉林大学. 2015

[3]. 中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盛.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中国电信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 朱淑芳.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5].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 李素喜. 河北工业大学. 2008

[6].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7]. 跨国并购对我国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闫文. 苏州大学. 2008

[8]. 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 王延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9]. 基于中美日韩四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郭佳冰. 天津大学. 2015

[10]. 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D]. 朱亚东.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