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甘北山东段中南带金矿成矿规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蕾[1](2019)在《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指出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产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的黑鹰山弧内的超大型独立金矿床,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LA-ICP-MS、热电性、石英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划分了黄铁矿的类型、矿化与无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黄铁矿原位测试数据、热电性参数以及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激光拉曼数据,讨论了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黄铁矿成因、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取得以下主要进展: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于英云闪长岩的断裂和节理裂隙中,与围岩界限清晰。矿区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钙碱性长英质火山沉积岩和碎屑岩为主;构造以NW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将该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安山质凝灰岩中黄铁矿(Py0)、磁铁石英岩中黄铁矿(Py1)、粗大石英-黄铁矿脉阶段黄铁矿(Py2)、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金)阶段黄铁矿(Py3)4种类型,LA-ICP-MS原位测定结果显示:Py0中Al、Ti、V、Cr、Mn、Co、Ni、Cu、Zn、Y、Zr、Pb的含量值相对最高;Py1中相对富含Ti、Co、Ni、Cu、As、Se、Pb、Bi,除了As、Se的含量值高于Py0,其余均低于Py0;Py2中Ti、Co、Ni、Cu、Zn、As、Se的含量值相对最低;Py3中Co、Ni的含量值低于Py0,高于Py1和Py2,Cu、Au、Ag、Pb、Bi等成矿元素较Py2含量显着提高。Co、Ni、As和S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的晶格中;Au主要以Au+1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可能以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仅有部分Py3中存在Au0纳米粒子,Ag还可能部分赋存于含Bi的矿物包体中,Cu和Pb分别以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Py0、Py1和Py3中。D348号脉3个黄铁矿样品导电类型均为N型,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280-120 uV/℃,算得黄铁矿形成温度为212.71348.25℃,平均值为280℃,剥蚀率为84.25%87%,表明黄铁矿形成温度低,矿体剥蚀程度较高。石英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NaCl-H2O型包裹体,仅存在个别含子矿物包裹体,以椭圆状、似圆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包裹体大小集中在47μm之间,矿化和无矿化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均一盐度分别为118.2275.6℃、119.3216.9℃,0.3511.93%NaCl.eqv、0.1811.93%NaCl.eqv,矿化石英至无矿化石英脉温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综合黄铁矿和石英流体包裹体分析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Py0和Py1是在沉积和沉积改造作用下在早石炭世形成的粒状黄铁矿;Py2和Py3形成晚于Py0和Py1,随着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Au、Ag和Bi等成矿元素在Py3中显着富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随着大气降水的逐渐增多,在地层中形成了众多的无矿石英脉。
张洲远[2](2016)在《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地处东天山和塔里木两大板块交汇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区域内地层发育齐全、基本均有出露。区内金矿床分布广泛,矿床类型繁多,成矿机制复杂。总体而言,北山造山带金矿床大多产于古生代陆内板块碰撞对接带,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花牛山金矿为北山造山带中的典型金矿,本文通过对花牛山金矿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形成以下认识:花牛山金矿床矿体呈对称状赋存于蓟县系上统第三岩性段大理岩与黑云长英质角岩(原岩系泥质粉砂质碎屑岩)接触带部位的钙硅质角岩和层间断裂破碎带中以及印支-燕山期正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的矽卡岩内。含矿岩石有矽卡岩、大理岩、花岗岩、黑云长英角岩、石英透辉石角岩、黑云母堇青石角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其中石英透辉石角岩为主要矿化岩石。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喷流-沉积期、岩浆热液期(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表生期。花牛山金矿的形成与印支-燕山期侵入的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化常产于岩枝或岩基外接触带。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牛山金矿印支-燕山期的正长花岗岩应属I型花岗岩。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下地壳的深熔作用,在侵位成岩过程中受到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交代混染。控矿因素分析表明,花牛山金矿主要受控于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其中岩浆活动对矿床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燕山期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5.26±29.24Ma和220±4Ma。金矿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221.0±3.4Ma,说明成岩、成矿时代近一致。花牛山金矿中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标型特征显示,S/Fe绝大多数小于2,证明矿床中的黄铁矿属于亏硫型,有利于金的富集。Co/Ni多数介于15之间,个别值达到15.167,符合岩浆热液成因的黄铁矿,同时说明成矿物质的深源特征。Au/Ag达到2以上,反映矿床为中高温岩浆热液成因。S/Se再次证明花牛山金矿中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Fe/(S+As)在0.4990.513之间,显示矿床中黄铁矿深源形成特征。综上所述,花花牛山金矿应与中高温岩浆热液有关,成矿物质来源显示深源特征。花牛山金矿矿石硫化物δ34S平均值为-0.57‰,具有典型幔源硫特征,说明矿床中的硫可能来自深源,而花牛山金矿印支-燕山期的正长花岗岩侵入体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下部地壳的深熔作用。综上所述,成矿物质是幔源硫和同熔型花岗岩演化而来的岩浆硫混合物。流体δ18OV-SMOW为9.2‰10.8‰,δDV-SMOW为-116‰-97.8‰,获得的成矿流体δ18O H2O为3.9‰5.5‰δ,认为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主成矿阶段的温度应为320℃370℃,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低盐度、富CO2、CH4流体。花牛山金矿经过早期喷流沉积作用可能有金的预富集,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活动不但汇集了盆地沉积物中的金,同时热接触变质作用使黄铁矿发生磁黄铁矿化,使原生黄铁矿中的金析出和再富集。认为花牛山矿床成因为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的复合成因金矿床。
金建斌[3](2016)在《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文中指出库鲁克塔格地块位于塔里木地块东北缘,处于塔里木克拉通与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是研究古南天山洋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附《兴地阿匍口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库鲁克塔格地块西段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重点针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库鲁克塔格西段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研究资料对库鲁克塔格地块古生代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对其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古生代晚期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确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辛格尔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古生代挤压构造变形。发现研究区中部的新元古代中晚期岩层中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右行剪切的韧性剪切带,为辛格尔断裂在研究区内的延伸部分,是在SN向主压应力及东西向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韧性剪切带,与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大量同期SN向压扁构造变形相配套,显示区域SN向的挤压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得到剪切带中右行剪切变形的辉长岩脉成岩年龄为415.93±0.91Ma,限定韧性变形的变形期时代在早泥盆纪之后,与区域与挤压构造体制有关的岩浆事件时代相应,代表本次构造事件的主变形期。(2)查明了新元古代中晚期-早古生代的两期伸展构造。早期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早中期岩层中,以青白口系底部与古元古代基底之间存在一条韧性拆离断层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指向NW-SE的伸展滑脱构造组合为构造标志,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推断其变形时代在841.0738.9Ma期间。晚期以广泛发育密集平行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墙群为标志,根据前人研究结果限定这些岩墙的形成时代为820Ma650Ma,延续了早期伸展构造体制。(3)提出自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构造应力场的转变。第一次发生于738.9Ma650Ma之间,区域最大伸展方向由NW向转变为NE向,并伴有近EW向的左行剪切作用;第二次发生于650Ma458Ma,构造应力场从NE或NW向的最小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SN向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完成了伸展构造体制向挤压构造体制的转换。(4)厘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的构造变形序列。自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古生代晚期划分为新元古代中晚期、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古生代早中期以及古生代晚期四个构造世代。(5)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本思想,以洋-陆转换过程为主线探讨了塔里木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总之,本文以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及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厘定了新元古代以来至古生代晚期的构造变形序列,确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由伸展构造体制向挤压构造体制的构造机制转换,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限定了各构造阶段的变形时限,推导出新元古代末期至古生代初期古南天山洋由扩张转为收缩的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为探讨塔里木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提供了系统、详细的数据和资料。
张文钊,卿敏,牛翠袆,王科强,黄辉,王美娟[4](2014)在《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文中提出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国的金矿床类型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找矿方向。立足于中国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以矿床基本地质特征为依据,对中国的金矿床进行了类型划分,阐述了8类独立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基于构造单元和地质演化历史对金矿床区域分布的制约,将中国金矿划分为5大成矿域、37个成矿集中产出区带,并总结了各区带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相对应的金矿床类型。将矿床作为地质演化的历史指针来研究,把中国金矿床矿化时期划分为7个集中时期,并阐述了各成时期金矿化强度、主要金矿床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综合不同方法定量预测成果,认为中国未查明金矿资源潜力巨大,东部深部和西部还有很大找矿空间。简要评述了各个成矿区带找矿潜力,指出了下一步金矿找矿方向。
韩琼[5](2014)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部位,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矿区带上属于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Ⅳ级),金矿成矿条件十分优越,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以卡拉麦里成矿亚带、库布苏-库普成矿亚带、金山沟成矿亚带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将研究区金矿分为四个类型: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代表;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代表;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金矿为代表;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代表。以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为基础,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化探特征等方面对典型矿床展开系统的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分析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从成矿带的整体层面开展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形成了东准噶尔基本构造格架,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与金成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清水组(C1q)和巴塔玛依内山组(C1b),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下亚组(D1tb),中泥盆统北塔山岩组(D2b),志留系库布苏群(Skp)。浓缩比率K和变异系数CV表明:与Au以及Ag、As、Ti、Bi等相关的元素在含矿地层中均属于强富集和强分异型;主要成矿元素含量随地质时代的变化规律为:地层由老到新(D→J)Au、Ag、Cu含量逐渐降低,而Hg、Pb、Sb逐渐增高;构造方面的规律为:由NW-NWW向和NE-NEE组成的“X”型共轭的断裂控制了金矿矿带的总体方向,次级断裂则控制了矿床(点)的具体部位,形成了该区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相互控矿的格局,内生金属矿床与线性构造密度的关系为:线性构造越密集的地段内生矿产越多,反之内生矿产少;矿床时间分布规律为:卡拉麦里成矿带绝大多数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晚期,泥盆纪和志留纪金矿床较少;空间分布规律为:内生金矿床呈点状分布,外生金矿床比较密集,呈裙带状分布;岩体与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岩体形成时代上来看,黄羊山系列最早(305Ma)>库布苏南系列(287±2Ma)>贝勒库都克系列(283±2Ma>锡矿北斑岩(277±11Ma)系列;从岩性上,花岗岩带在成分上的演化序列为钙碱性→偏碱性→碱性。前人研究认为在成矿带上已经确定的与花岗岩在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金矿只有黄羊山金矿,但本次研究认为苏吉泉、苏吉泉东金矿在成因上与苏吉泉花岗岩岩体关系密切,金水泉金矿和南明水金矿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在成因上具有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建立了东准噶尔金矿带的成矿系列。区域成矿模式方面:在成矿规律基础上,建立了碰撞理论下的东准噶尔金矿区域成矿模式和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成矿模式。
艾宁[6](2014)在《宁夏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卫宁北山金场子小型金矿床是宁夏境内最为典型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北接华北陆块区阿拉善地块,东接华北陆块区鄂尔多斯地块,属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的叠合部位,区内地层仅出露上泥盆统老君山组、下石炭统前黑山组、臭牛沟组、上石炭统土坡组及少量全新统风积砂、冲洪积层。研究区以发育近东西向褶皱、断裂构造和北东、南东向共轭剪切带为特征,主压应力为南北向。区内岩浆活动较弱,仅见少量闪长玢岩脉出露,其它为与气成-热液活动有关的重晶石脉、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等。本文在综合运用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应用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该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该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矿模式,以期对该地区的后续矿产勘查工作,以及卫宁北山一带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金场子金矿床规模小、品位较低,总体受东西向的构造控制。本文对矿床的近矿围岩、岩浆岩、以及矿石的微量元素、REE以及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表明成矿元素金主要来源于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下石炭统前黑山组的地层。矿石以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为主,围岩蚀变常见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硅化等。矿石中石英包裹体和H、0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20℃~360℃,为中-低温;成矿流体的密度为0.65/cm3-0.96g/cm3左右,属低密度流体;盐度在4.3%-12.4%wt%NaCleqv之间,盐度较高。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层间水混合,后经构造作用形成含矿热液,混入少量的岩浆热液。总结该矿床的成矿要素主要有:1、含金沉积建造—具磨拉石建造性质的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和咸化泻湖相沉积的下石炭统前黑山组中均含金,构成金的初始富集矿源层。2、构造—近东西向的断裂、褶皱及构造破碎带提供了导矿和容矿的空间。3、成矿热液—古大气降水混合层间水,经强烈的构造改造后升温形成该成矿流体,也有少量的岩浆热液混入。4、成矿时代—锆石SHRIMP测试结果显示金场子地区出露的闪长玢岩具有两期岩浆活动:170Ma和143Ma-148Ma。因而,该金矿床成矿晚期应晚于143Ma。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认为,金场子金矿床属于沉积型的金矿床,后经构造-热液改造进一步富集金,因次,本次研究将金场子金矿划分为与沉积岩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类卡林型金矿)。金场子金矿的成因和成矿模式研究,能够为宁夏境内以及邻区寻找同类型的金矿床提供指导思想。
云龙[7](2014)在《高放废物处置库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地壳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技术上可行的高放废物处置方法为深地质处置,即将废物固化体置于由工程屏障和天然屏障组成的“多重屏障体系”中,以达到与生物圈长期隔离的目的。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选址过程中,要考虑包括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及围岩性质等多种因素。当选址工作进入场址比选阶段后,预选场址的地壳稳定性成为影响处置库选址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为主要研究区域,以上述预选场址附近及岩体内的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造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光释光测年(OSL)、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等手段,给出以上预选场址附近及岩体内断裂的活动时代,进而评价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的地壳稳定性。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高放废物北山预选区位于整体稳定的阿拉善地块内。新场预选场址附近和岩体内部主要发育20条断裂,分为5组:(1)北西向的咸水井断裂系,位于新场岩体西北侧,多发育于花岗岩山丘间的沟谷、槽地内,为早、中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断裂;(2)近东西向的金庙沟断裂(F6),位于新场岩体北侧,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为前第四纪断裂;(3)北东向旧井断裂系,发育于新场西侧,以正走滑为主,其中旧井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但受其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对新场预选场址的影响较弱;(4)北东和北北东向的新场岩体断裂系,发育于新场岩体内,主要沿沟谷和槽地发育,以左旋走滑为主,为前第四纪断裂。(5)新场南侧的F95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为早、中更新世断裂。2、芨芨槽预选场址附近和岩体内主要发育12条断裂,分为2组:(1)近东西的红旗山断裂(F1),位于芨芨槽岩体南侧,以右旋剪切为主,为前第四纪断裂;(2)北东向的芨芨槽岩体断裂系,发育于芨芨槽岩体内,以左旋走滑为主,为早、中更新世断裂。3、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北端的分支断裂之一,断裂沿一系列北东向的线性断层三角面分布,断裂的左旋位移速率为0.1~0.4mm/a。探槽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约5.6万年前、距今约4万年前和距今7.4~2.4ka,表明三危山断裂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4、旧井断裂在断层几何上呈复杂的张性“帚”状构造,断裂沿线性排列的断层三角面分布,断裂以正断左旋走滑为主,水平位移量为1.3~6.5m,多集中于3.0~4.0m的范围,垂直位移量约3.0m。探槽揭露出2次古地震事件,分布发生于距今7.6~7.8万年之间和距今约2.2万年,表明旧井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5、参考相关规范,初步给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标准,依据此标准,初步判定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处于地壳稳定区。
姜寒冰,杨合群,谭文娟,董福辰,赵国斌,任华宁,贾健[8](2014)在《东天山-北山中带成矿系列与地质建造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地质建造和成矿特征,借鉴中国地质学家创立的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对东天山-北山中带的成矿系列与地质建造的关系进行了深化研究。按照成矿作用与地质建造的时间关系,将成矿系列细化为"同生"、"准同生"、"后生"、"表生风化"等类别。同一套地质建造有关的几个世代的成矿系列自然地构成一个成矿系列家族。本文在东天山-北山中部地区初步总结9个成矿系列家族,为阐明区域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
肖伟峰[9](2013)在《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文中指出天山是欧亚大陆中部的一条巨型的东西向造山带,主要形成于古生代阶段的洋陆板块演化过程。由于地处西北荒漠地区,对于天山造山带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研究程度还较低,对于其构造演化的过程还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中天山的南北两侧在古生代期间各发生了一次洋壳的俯冲和碰撞过程,时间上南早北晚。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两期俯冲碰撞在时间上是北早南晚。针对这个问题,对天山中段干沟至冰达坂一带进行了构造变形的观测,并开展了一些糜棱岩和岩浆岩的年代学测试,搞清了各地段岩石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获得了一些糜棱岩和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形成了天山中段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获得的主要成果认识有:1、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经历了晚志留世和晚二叠世两期构造变形作用,其中晚二叠世构造变形表现为右行走滑剪切,是中大山北缘最显着的构造变形。2,中天山地块的北部发育早古生代地层,南部发育早石炭世时期的上叠盆地,早古生代地层发生了强烈韧性变形,晚古生代地层变形很弱。3、中天山南缘带是天山地区的一个最大的糜棱岩带,也是天山中段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蛇绿岩带,糜棱岩组构指示北向南左行斜冲运动,变形时代为300Ma左右。4、加里东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北天山早古生代洋壳向南俯冲和碰撞的过程(470-420Ma),伴随着南天山洋盆的拉张形成。5、海西早期的构造变形主要体现在南天山洋向北俯冲(390-360Ma)的过程。6、海西中期的构造变形及相关岩浆活动是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并发生碰撞闭合过程的结果(330-300Ma)。7、海西晚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后碰撞岩浆事件(290-270Ma)和北天山右行走滑作用(270-250Ma)。
朱江[10](2013)在《北山造山带南带构造—岩浆建造与金多金属成矿》文中研究说明中亚造山成矿域是全球最显着的显生宙大陆增生区,该区域大陆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大规模成矿机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成矿域南缘,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铜、镍、铅锌成矿带。论文以北山南带为研究区,以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为主线,在深刻认识造山演化过程和动力学背景基础上,对典型矿床展开进一步解剖研究,对区域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地质背景与动力学演化研究选取相关中酸性侵入岩体展开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起源。研究对象分别为:小西弓钾长花岗岩(841.34±8.1Ma)、拾金坡岩体(405.5±1.8Ma)、辉铜山钾长花岗岩(424.4±2.5Ma)、白山堂流纹斑岩(374.9±2.3Ma)、石板泉花岗岩(280.5±5.5Ma)、小西弓石英正长斑岩体(246.4±2.5Ma)、花牛山钾长花岗岩(225.6±2.2Ma)、金场沟钾长花岗岩。研究区造山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前造山期(前寒武纪-早寒武世)、洋陆演化期(奥陶纪-二叠纪)、造山后(三叠纪-)。综合本文研究及前人资料,划分出四次中酸性侵入岩活动峰期:新元古代(880Ma-840Ma)、晚奥陶世-泥盆纪(451-374Ma)、石炭纪-二叠纪(310Ma~270Ma)、三叠纪(240Ma~220Ma)。不同阶段岩浆活动反映了不同的动力学环境:i.新元代的s型花岗岩、榴辉岩共同反映了早期陆块(地块)的汇聚拼合事件,并暗示同碰撞岩浆活动的峰期可能在860~880Ma。小西弓钾长花岗岩(841Ma)是北山地区目前发现最古老的A型花岗岩,侵位于新元古代中期,暗示了后碰撞伸展背景。属首次在北山地区解离出的新元古代后碰撞环境。ii.早中古生代-晚古生代研究区处于俯冲背景下,发育大量的I-S-A型花岗岩、埃达克质花岗岩、岛弧火山岩,代表岩体有辉铜山钾长花岗岩(424.4±2.5Ma)、拾金坡岩体(405.5±1.8Ma)、白山堂流纹斑岩(374.9±2.3Ma)、石板泉花岗岩(280.5±5.5Ma)。岩浆活动时间从奥陶纪一直持续到早二叠世,记录了洋陆体制下陆壳侧向增生作用。iii.三叠纪区域进入造山后伸展环境,中酸性岩浆活动依然强烈,代表性岩体有花牛山钾长花岗岩(225Ma)、金场沟钾长花岗岩等,侵位时间集中在240Ma~220Ma,属中晚三叠世。岩石成因类型主要为高分异I型-A型,岩浆起源于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受到混染改造的富集地幔)导致的年轻地壳物质(可能为早期洋壳和岛弧建造)重熔。该期岩浆活动揭示了三叠纪造山后伸展环境和陆壳垂向增生作用。2、典型矿床解剖与矿床成因新认识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基础上,对拾金坡金矿床、小西弓金矿床和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展开进一步解剖研究,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的成因综合研究,较大程度填补了前人研究空白。拾金坡金矿床产在花岗岩体边部,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属受构造控制石英脉型金矿。获得热液蚀变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364.6±3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泥盆世。成矿时间与赋矿花岗岩成岩年龄(405.5±1.8Ma)相差近40Ma,二者不存在直接成因联系。结合氢氧同位素和野外地质特征认为,初始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变质)热液。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群具明显沸腾作用特征,不同气液比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包裹体集群分布,均一温度范围集中于270~340℃,盐度为4.65%~9.21%NaCl。晚阶段石英中仅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30℃,盐度为9.47%~11.1%NaCl。成矿流体属中温、低盐度、富CO2流体。流体从早阶段演化到晚阶段,温度降低100℃,压力由约113MPa骤减到约11Mpa。温度和压力降低是石英大脉中金沉淀、富集的最主要原因。石英脉型矿石硫主要来自地层,蚀变岩型矿石硫更多地继承了花岗岩围岩硫。该矿床形成于晚泥盆世俯冲作用的应力松弛阶段。小西弓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和新元古代钾长花岗岩中。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为281~325℃,盐度变化范围为3.2%-9.2%NaCl,富含CO2、CH4组份,属于中高温、低盐度、CO2-H2O-CH4-NaCl热液体系。矿石硫化物63nS值范围为1.2‰~12.79‰,具有混源特征,暗示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和中元古界片岩。成矿流体为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该矿床形成于中二叠世主碰撞晚期。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由花牛山金矿床、花西山金矿床、花黑滩钼矿床、花牛山铅锌矿床组成,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高温岩浆热液型、中低温岩浆热液型以及沉积-改造型,构成与岩浆热液有关的Au-Mo-Pb-Zn-(W)成矿系列。论文对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进行了详细了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分析:1)花牛山金矿床具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特征,矿体产在钾长花岗岩体与大理岩接触部位,受断裂构造控制,磁黄铁矿和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矿石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221.0±3.4Ma,与花岗岩侵位年龄(225Ma)基本一致。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三叠世。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捕获了不同气液比H20溶液包裹体和含CO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0~425℃,峰值为330~370℃,盐度介于6.59%~14.04%NaCl。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中等盐度、富CO2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8O和δD值分别为-0.01‰~0.29‰和-109‰--116‰,投点在岩浆水与大气降水区范围之间。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且大气降水所占比重较高。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集中在4.21‰-6.53‰,硫源较为单一,成矿物质来自岩浆。2)花西山金矿床产在钾长花岗岩体边部,属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矿体以石英脉和蚀变岩形式产出,赋存在EW、NE和NNE向次级断裂破碎带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化发生在154~408℃这一较宽的温度区间,早阶段流体为中高温246~334℃、中等盐度(16.24%~9.86%NaCl)、富CO2热液;晚阶段成矿流体具中低温(154-214℃)、低盐度(2.41%~6.88%NaCl)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2.6%‰~4.25‰,表明硫源单一,且均一化程度较高,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3)花黑滩钼矿床产于钾长花岗岩体边缘及其外接触带,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洗肠井群第二岩组黑云长英角岩。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5.2±2.4Ma,与花岗岩U-Pb年龄(225Ma)一致。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为342~583℃,盐度为15.67%~16.53%]NaCl,属高温、中等盐度热液;晚阶段流体具中低温(142-306℃)、中低盐度(12.62%~15.66%NaCl)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3.3‰~3.9‰(除一个样品为负值外),暗示矿石硫主要来自岩浆,有少量地层组份的贡献。4)花牛山铅锌银矿床产在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体中心到边部,由块状矿石向浸染状矿石过渡。成矿流体属中高温(276-362-C)、中等盐度(10.23%~21.11%NaCl)热液。闪锌矿形成于高温条件。矿石S、Pb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一矿区(主矿区)矿石矿δ34S值均为负值,范围是-10.1‰~3.68‰;三矿区范围是δ34S值0.71‰-4.82‰。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花牛山铅锌银矿床属于岩浆中高温热液矿床,但成矿物质具有继承性。蓟县纪区域处于海底火山喷发和稳定沉积交替环境,大量成矿物质在地层中预富集,形成原始矿源层或矿胚。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促使成矿元素不断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整体上,花牛山矿田金、钼、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花牛山钾长花岗岩存在密切的时间、空间及成因联系,岩浆侵位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热能、流体和成矿物质。不同矿床之成矿流体构成一个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流体演化系统。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造山后伸展环境,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和花岗岩浆上侵,继而导致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3、金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研究以区域成矿学为理论指导,对北山南带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①与志留纪-泥盆纪沟弧盆体系有关金铜成矿系列;②与石炭纪-早三叠世岩浆弧体系有关金铜(铁)成矿系列;③与二叠纪强应变构造带有关的金(铜)成矿系列;④与三叠纪造山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金钼铅锌(钨)成矿系列。分别对其成矿时间、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成矿模式。初步构建了区域金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格架,指出晚泥盆世、二叠纪和三叠纪是金成矿的主要峰期。不同地质体边缘、构造体制转换环境是金成矿有利条件。对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金成矿作用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北山南带金矿床的成矿远景进行了评价,指出二叠纪绿岩带型金矿床和三叠纪与岩浆热液有关金钼多金属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花牛山-金场沟找矿远景区和小西弓-乌龙泉找矿远景区具有明显的化探异常和较好成矿条件。
二、新甘北山东段中南带金矿成矿规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甘北山东段中南带金矿成矿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与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产出特征 |
3.3 矿石特征及组构 |
3.4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4章 黄铁矿特征 |
4.1 类型与结构 |
4.2 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测试结果 |
4.3 微量元素相关性 |
4.4 热电性研究 |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0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成分 |
5.2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 |
5.3 流体压力与深度计算 |
第6章 讨论 |
6.1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2 黄铁矿成因 |
6.3 流体来源与演化 |
6.4 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概况及位置范围 |
1.2 选题依托项目、依据和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岩石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花牛山矿田地质特征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3.1.1 矿田地层 |
3.1.2 矿田构造 |
3.1.3 岩浆岩特征 |
3.1.4 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 |
3.2 花牛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和特征 |
3.3.2 矿石结构和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4.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硫同位素 |
4.3.2 氢氧同位素 |
4.4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研究探讨 |
5.1 控矿因素研究 |
5.1.1 赋矿地层与成矿关系 |
5.1.2 构造与成矿关系 |
5.1.3 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
5.2 成矿时代 |
5.3 矿床成因分析 |
5.4 成矿模式 |
5.5 找矿标志 |
5.6 成矿远景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韧性剪切带研究现状 |
1.2.2 伸展构造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范围 |
1.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 |
1.5 论文采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精度 |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区域变质岩概况 |
2.5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3章 库鲁克塔格西段地区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3.1 面理特征 |
3.2 线理特征 |
3.3 褶皱变形特征 |
3.3.1 青白口系北塞纳尔塔格组中的褶皱变形 |
3.3.2 南华系贝义西组中的褶皱变形 |
3.3.3 赛列克托克拉克向斜 |
3.4 辛格尔韧性剪切带 |
3.4.1 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 |
3.4.2 几何学特征 |
3.4.3 运动学特征 |
3.4.4 应力场特征 |
3.4.5 变形时代讨论 |
3.5 动力学背景讨论 |
3.6 小结及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提出 |
第4章 关于库鲁克塔格西段地区新元古代中晚期-早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讨论 |
4.1 早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 |
4.1.1 几何学结构 |
4.1.2 变形特征 |
4.1.3 运动学特征 |
4.1.4 变形时代讨论 |
4.2 晚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 |
4.2.1 几何学分布特征 |
4.2.2 应力场特征 |
4.2.3 应力场构造解析 |
4.3 伸展变形的动力学背景讨论 |
4.4 构造体制转换的机制及时代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构造变形序列 |
第6章 构造演化特征 |
6.1 南华纪初期大陆裂解阶段 |
6.2 南华纪-奥陶纪早期扩张成洋阶段 |
6.3 奥陶纪-泥盆纪收敛俯冲阶段 |
6.4 石炭纪碰撞造山阶段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金矿成矿地质环境概述 |
2金矿床类型及其特征 |
2.1独立岩金矿床 |
2.1.1产于太古宙中深变质岩或其衍生的后期花岗岩 (通称“绿岩带”) 中的金矿床 (Ⅰ) |
2.1.2产于浅变质碎屑岩 (包括变火山-沉积岩) 中的金矿床 (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 (Ⅱ) |
2.1.3产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 (卡林-似卡林型金矿) (Ⅲ) |
2.1.4产于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Ⅳ) |
2.1.5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Ⅴ) |
2.1.6产于中深成侵入岩内及其外接触带中的金矿床 (Ⅵ) |
2.1.7产于风化壳 (红土型) 中的金矿床 (Ⅶ) |
2.1.8产于砂砾岩中的金矿床 (Ⅷ) |
2.2砂金矿床 |
2.3伴生金矿床 |
3金矿床的空间分布———成矿区带 |
3.1金矿成矿区带及其矿化特征 |
3.2金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3.1.1金矿成矿区带分布的大地构造环境受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 中国金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古陆块及基底构造层隆起区的边缘, 裂陷、隆起带、地壳断裂带、碰撞带 (陆—陆、弧—陆) 、古大陆边缘等控制了金矿区 (带) 的展布 (陈纪明, 1994;蒋志等, 1996) 。 |
3.3.2不同成矿域主要金矿床类型 |
4金矿床的时间分布———成矿时代 |
4.1成矿时代划分 |
2500 Ma)'>4.1.1太古宙成矿期 (>2500 Ma) |
4.1.2元古代成矿期 (2500~570 Ma) |
4.1.3早古生代成矿期 (570~409 Ma) |
4.1.4晚古生代成矿期 (409~250 Ma) |
4.1.5三叠纪成矿期 (250~208 Ma) |
4.1.6侏罗-白垩纪成矿期 (208~65 Ma) |
4.1.7新生代成矿期 (65Ma以来) |
4.2成矿时代演化 |
5金矿资源潜力及找矿方向 |
5.1中国金矿资源总量预测 |
5.2金矿成矿区带资源潜力预测 |
5.3金矿找矿建议 |
(5)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2.1 大地构造分区 |
2.2 大地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5 区域变质岩 |
2.6 区域构造 |
2.7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
第三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例 |
3.2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例 |
3.3 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北金矿为例 |
3.4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例 |
3.5 对比研究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 |
4.2 控矿因素与成矿 |
4.3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4.4 岩体空间组合规律 |
4.5 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 |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 |
5.1 碰撞造山与金成矿 |
5.2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 |
第六章 结论 |
6.1 取得的成果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6)宁夏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的意义和依据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4 沉积环境演化 |
2.5 岩浆岩特征 |
2.6 区域构造 |
2.7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8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脉岩 |
3.4 矿化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类型 |
4.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4.4 矿石的矿物组成特征 |
4.5 围岩蚀变和泥化带 |
4.6 金场子金矿床Au品位 |
4.7 成矿作用类型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稀土元素特征 |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章 成矿流体特征 |
6.1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 |
6.2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6.3 包裹体温度、盐度分析 |
6.4 成矿条件分析 |
第七章 成矿年龄厘定 |
7.1 闪长玢岩脉岩相学特征 |
7.2 分析方法 |
7.3 金场子闪长玢岩年代学特征 |
7.4 闪长玢岩测年对成矿时代的制约 |
7.5 闪长玢岩的年代学意义 |
第八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8.1 成矿机制与矿床成因 |
8.2 成矿要素及成矿模式 |
8.3 找矿标志 |
8.4 成矿规律 |
8.5 成矿靶区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高放废物处置库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地壳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高放废物处置的意义 |
1.1.1 高放废物的定义、特点及处置方法 |
1.1.2 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过程中的地壳稳定性问题 |
1.2 选题依据及目标 |
1.2.1 研究现状 |
1.2.2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2.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2 北山地区区域地质与构造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2.1.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1.2 北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
2.3.1 区域地貌单元划分 |
2.3.2 新构造运动特征 |
2.3.3 新构造运动分区 |
2.3.4 区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概述 |
3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对预选场址的影响 |
3.1 地震资料的收集及评价 |
3.1.1 地震资料的收集 |
3.1.2 地震资料的评价 |
3.2 区域地震活动特点 |
3.2.1 区域地震目录 |
3.2.2 区域地震的活动特征 |
3.3 区域主要历史强震 |
3.4 历史地震对预选场址的影响 |
3.5 小结 |
4 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附近断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
4.1 新场预选场址附近断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
4.1.1 地质构造概述 |
4.1.2 地貌与第四系 |
4.1.3 断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
4.1.4 小结 |
4.2 芨芨槽预选场址附近断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
4.2.1 地质构造概述 |
4.2.2 地貌与第四系 |
4.2.3 断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
4.2.4 小结 |
5 三危山断裂与旧井断裂系的构造成因与组合关系 |
5.1 三危山断裂的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5.2 旧井断裂系的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5.3 桥湾断裂系的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5.4 三危山断裂与旧井断裂系的构造关系 |
6 青藏高原北东缘断裂的影响与新场、芨芨槽预选场址的稳定性分析 |
6.1 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活动的影响范围 |
6.2 新场、芨芨槽场址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
6.2.1 已有规范中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
6.2.2 影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过程中评价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
6.2.3 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的地壳稳定性分析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东天山-北山中带成矿系列与地质建造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带地质背景 |
1.1 伊犁南缘-中天山-旱山成矿带(III-11)东段 |
1.2 金窝子-公婆泉-东七一山成矿带(Ⅲ-14) |
2 成矿系列家族划分 |
3 伊犁南缘-中天山-旱山成矿带东段地质建造的成矿系列家族 |
3.1中元古代沉积-变质岩系有关Fe-Pb-Zn-Ag成矿系列家族 |
3.2 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有关Au-Ag成矿系列家族 |
3.3 海西期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有关Cu-Ni-V-Ti-Fe成矿系列家族 |
3.4 海西期中酸性岩有关Fe-Sn-As-Pb-Zn-W-Cu-Au-Ag成矿系列家族 |
3.4.1海西期中酸性岩准同生Fe-W-Sn-As-Cu-Ag成矿系列 |
3.4.2 海西期中酸性岩后生Pb-Zn-Au成矿系列 |
4 金窝子-东七一山-公婆泉成矿带中地质建造的成矿系列家族 |
4.1 奥陶纪火山-沉积岩系有关Cu-Au成矿系列家族 |
4.2 加里东期镁质超基性岩有关Cr成矿系列家族 |
4.3 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有关Cu-Au成矿系列家族 |
4.4海西期中酸性岩有关Rb-W-Sn-Cu-Au萤石成矿系列家族 |
4.5 海西期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有关V-Ti-Fe成矿系列家族 |
(9)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天山地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天山造山带中段主要地层单元 |
第一节 前寒武系地层单元 |
第二节 早古生界地层单元 |
第三节 晚古生界地层单元 |
第三章 中天山北缘的构造变形 |
第一节 干沟地区的构造变形 |
第二节 底坎尔地区的构造变形 |
第三节 后峡地区的构造变形 |
第四节 中天山北缘构造变形的特征及时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天山地块内部的构造变形 |
第一节 干沟地区 |
第二节 巴伦台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天山南缘的构造变形 |
第一节 库米什地区 |
第二节 拱拜子地区 |
第三节 乌瓦门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山岩浆作用及构造变形的年代学 |
第一节 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 |
第二节 加里东期 |
第三节 海西早期 |
第四节 海西中期 |
第五节 海西晚期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北山造山带南带构造—岩浆建造与金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及地理位置 |
§1.2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北山地区研究历史回顾 |
1.3.2 研究区大地构造学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岩浆活动与地质背景研究现状 |
1.3.4 研究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
1.3.5 前人研究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地层单元划分 |
2.1.2 太古宇 |
2.1.3 元古宇 |
2.1.4 古生界 |
2.1.5 中、新生界 |
§2.2 构造 |
2.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2 深大断裂和古缝合带 |
2.2.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3.1 中酸性侵入岩时空分布 |
§3.2 中酸性侵入岩类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地质和岩相学特征 |
3.2.2 U-Pb成岩年龄 |
3.2.3 地球化学特征 |
3.2.4 Sr-Nd-Pb、Hf同位素组成 |
3.2.5 岩石成因类型 |
§3.3 岩浆演化过程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3.3.1 新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 |
3.3.2 志留纪-泥盆纪岩浆活动 |
3.3.3 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 |
3.3.4 三叠纪岩浆活动 |
§3.4 岩浆活动记录的增生造山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多金属区域成矿系列与典型矿床研究 |
§4.1 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划分 |
§4.2 与志留纪-泥盆纪沟弧盆体系有关金铜成矿系列 |
4.2.1 成矿时问与构造环境 |
4.2.2 矿床类型与地质特征 |
4.2.3 成矿地质条件 |
4.2.4 成矿模式 |
4.2.5 典型矿床——拾金坡金矿床 |
4.2.6 典型矿床——辉铜山铜矿床 |
§4.3 与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弧体系有关金铜(铁)成矿系列 |
4.3.1 成矿时间与构造环境 |
4.3.2 矿床类型和地质特征 |
4.3.3 成矿地质条件 |
4.3.4 成矿模式 |
4.3.5 典型矿床——新、老金厂金矿床 |
4.3.6 典型矿床——白山堂铜矿床 |
§4.4 与二叠纪强应变构造带有关金(铜)成矿系列 |
4.4.1 成矿时间与构造环境 |
4.4.2 矿床类型与地质特征 |
4.4.3 成矿条件 |
4.4.4 成矿模式 |
4.4.5 典型矿床——小西弓金矿床 |
§4.5 与三叠纪造山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钼铅锌(钨)成矿系列 |
4.5.1 成矿时间与构造环境 |
4.5.2 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
4.5.3 成矿条件 |
4.5.4 成矿模式 |
4.5.5 典型矿床——花牛山金钼铅锌多金属矿田 |
4.5.6 典型矿床——金场沟金钼多金属矿床 |
第五章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规律 |
§5.1 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 |
5.1.1 地层建造对成矿的控制 |
5.1.2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
5.1.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
5.1.4 变质作用与成矿 |
§5.2 区域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
5.2.1 时间分布规律 |
5.2.2 空间分布规律与成矿区带划分 |
§5.3 地球动力学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作用 |
§5.4 与邻区成矿作用对比及相关问题探讨 |
5.4.1 北山南带与北带成矿对比—关于“南金北铜、南新北老”的讨论 |
5.4.2 新疆北山与甘肃北山二叠纪与韧性剪切带有关金矿床 |
5.4.3 东天山东段-北山三叠纪钼、金成矿作用 |
第六章 区域成矿远景分析 |
§6.1 找矿标志 |
6.1.1 晚泥盆世受构造控制石英脉型金矿床 |
6.1.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6.1.3 二叠纪与韧性剪切带有关金矿床 |
6.1.4 三叠纪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金多金属矿床 |
§6.2 区域化探异常信息分析 |
6.2.1 基于局部奇异性分析的异常提取 |
6.2.2 主成分分析与多元素综合异常提取 |
§6.3 区域找矿远景评价 |
6.3.1 有利的构造、岩浆类型 |
6.3.2 重要矿床类型 |
6.3.3 主要找矿远景区 |
第七章 结论 |
§7.1 取得主要认识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涉及的测试分析仪器及实验方法介绍 |
四、新甘北山东段中南带金矿成矿规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D]. 张蕾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D]. 张洲远. 长安大学, 2016(02)
- [3]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 金建斌. 新疆大学, 2016(02)
- [4]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J]. 张文钊,卿敏,牛翠袆,王科强,黄辉,王美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5)
- [5]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D]. 韩琼. 新疆大学, 2014(02)
- [6]宁夏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D]. 艾宁. 西北大学, 2014(02)
- [7]高放废物处置库新场和芨芨槽预选场址地壳稳定性研究[D]. 云龙.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4(08)
- [8]东天山-北山中带成矿系列与地质建造的关系探讨[J]. 姜寒冰,杨合群,谭文娟,董福辰,赵国斌,任华宁,贾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2)
- [9]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D]. 肖伟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0)
- [10]北山造山带南带构造—岩浆建造与金多金属成矿[D]. 朱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