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格取向论文-周刚

晶格取向论文-周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晶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孪晶,晶格再取向,合金化,第一原理计算

晶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周刚[1](2017)在《钛和镁晶格再取向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排六方结构中的{1012 }<1011>孪晶由于可以提供独立的滑移系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变形方式。这一孪生模式在改善密排六方结构及其合金的塑性上具有显着的实际意义。不论在{1012}孪晶丰富的镁中和相对较少的钛中,都能够通过抑制或者促进这一孪晶的产生而改善强度或者塑性。与传统的孪生模式不同,近期的研究工作在Mg、Ti和Co中确定了一种新的变形模式(晶格再取向)。这一变形模式产生的基体与孪晶的取向关系与传统{1012}孪晶类似,其成核是借助晶格局部直接取向转变的方式进行的,从而产生一个基面/柱面界面。转变前后垂直的取向关系和基面/柱面的转换对合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有关这一变形模式的一些重要细节问题,比如转变路径以及合金化影响等仍然需要明确。因此本文采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对与晶格再取向变形模式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第一原理计算的方法,在一系列具有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包括Be、Mg、Sc、Ti、Co、Y、Zr、Tc、Ru、Gd、Tb、Dy、Ho、Er、Tm、Lu、Hf、Re和Os中,系统研究了与{1012}孪晶相关的晶格再取向转变的能量路径。结果表明,不同密排六方金属中再取向过程需要不同的激发能,在这些被研究的体系中,Mg中晶格再取向过程需要的激发能最低,而Os最高。所有密排六方金属中的晶格再取向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按照Mg、Gd、Tb、Dy、Zr、Tc、Ti、Ho、Y、Co、Er、Sc、Be、Tm、Lu、Hf、Re、Ru和Os依次增加。这些结果解释了为何晶格再取向模式能够在Mg的纳米柱压缩实验中观测到,但是只能在Ti的高应变速率的原子尺度模拟中出现。然后,本文将钛和镁中的晶格再取向分解为剪切变形和原子重排两个自由度。结果表明,在镁中原子重排部分贡献了激发能的主要部分;但是在钛中,当相对剪切变形量足够大时,随后的原子重排部分为能量下降过程。根据这一区别,将所研究的19种密排六方金属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Ti、Tc、Be、Y、Gd、Tb、Dy、Ho、Zr、Er、Sc、Hf、Lu和Tm,在这一组中如果相对剪切变形量达到一个适当的程度(至少是总剪切变形量的60%),随后的原子重排部分就是一个能量下降过程;第二组包括Mg、Co、Ru、Re和Os,在这一组中不论相对剪切变形量达到多少,随后的原子重排部分都是能量升高过程。这些结果定性的解释了目前密排六方金属中所观察到的现象,阐明了对{1012}孪晶行为的一个广义理解,并以改善材料性能作为目的。随后,本文详细研究了合金元素对晶格再取向的影响,发现适当合金化可以有效减少晶格再取向过程所需要的能量。在合金化后的Ti中,这一降低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合金元素的某些性质和晶格再取向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当相对剪切变形量大于65%时,任何一种合金元素都可以使Ti中原子重排的能垒消失;但是对于Mg来说,仅有La、Zr和Mn的添加可以在相对剪切变形量大于95%时,使Mg中原子重排的能垒消失。这一结果表明,在Mg及其合金的晶格再取向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中,原子重排所需要能量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对于Ti及其合金,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原子重排是Mg及其合金中孪晶形成的阻碍,导致其{1012}孪晶具有温度依赖的特点。在密排六方金属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的c/a比与材料的许多性质密切相关,比如在结构材料中极其重要的位错和孪生行为。因此,本文同样采用第一原理方法高通量计算了钛合金和镁合金中的c/a比。其结果表明,合金元素对Ti和Mg的c/a比产生周期性的影响。在所研究的合金元素中,Mn、Fe、Ru、Ir和W对Ti的c/a比具有显着影响;但相对来说,合金元素对Mg的c/a比的影响较小。这些计算结果对助力合金设计和性能预测具有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0-01)

刘明,曹世勋,袁淑娟,康保娟,鲁波[2](2013)在《Pr掺杂DyFeO_3体系的自旋重取向相变、晶格畸变与Raman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Dy1-xPrxFeO3系列化合物.X射线粉末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随着Pr掺杂量x的增加,样品晶胞体积逐渐增大,晶格畸变减弱.Raman光谱测量表明稀土离子有效质量[meff=xmPr+(1-x)mDy]与晶格结构的变化共同导致该体系Raman光谱的变化.随Pr掺杂量的增加,波数小于200cm-1的振动模式基本保持不变,而波数大于200cm-1的振动模式(除420cm-1处的B3u模式外)向低频移动.磁测量结果表明,由Dzyaloshinsky-Moriya相互作用导致的宏观磁性随Pr掺杂量增加逐渐减弱.稀土离子与铁离子磁晶格的耦合作用以及晶格结构畸变的变化共同导致该体系自旋重取向相变温度在一定的掺杂量(x=0.3)前后先升高后降低.(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4期)

胡家光,徐文,肖宜明,张丫丫[3](2012)在《晶格中心插入体的对称性及取向对二维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维钢/气体系声子晶体为模型,采用平面波法研究了圆柱正方及六角晶格中心添加插入体的对称性及取向与带隙的关系,给出了四方、六方、八方及圆柱插入体结构的带隙分布图及带隙随柱体取向的变化关系图.发现在低填充率条件下,插入体的截面形状与晶格类型相同时最有利于能带简并态的分离而获得带隙,但填充率较高时,采用高对称性的插入体可以获得最宽的带隙.正方晶格中心插入体取向对带隙的影响要比在六角晶格中更为显着.对四方柱正方晶格声子晶体的研究表明,仅旋转原柱体要比在其中心插入柱体后旋转更容易获得低频宽带隙,单独运用添加柱体或旋转非圆柱体来降低晶格对称性以获取低频带隙的方法要比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效果更好.此外,从机理上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高婕,胡安民,赵文婷,李明,毛大立[4](2009)在《晶格取向对铜氧化失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具有不同晶格取向的铜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铜的晶格取向对氧化物的生长速率、氧化层的形貌以及氧化失效的程度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剪切实验,发现Cu(110)面上的氧化层与基底结合强度最佳,相反Cu(311)面上氧化层与基底结合强度最差。SEM照片显示Cu(311)面上的氧化层起皮现象最为严重,而Cu(100)和Cu(110)面则基本没有起皮现象。Cu(100)和Cu(110)面上的氧化层厚度比Cu(311)和Cu(111)上的薄。通过计算得到Cu(100)和Cu(110)表面的活化能最高,相比之下Cu(311)的最高。(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11-01)

石林,倪军[5](2007)在《利用外延生长中动力学各向异性制备有序取向周期转变超晶格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报道了关于外延生长中动力学各向异性导致有序取向转变的理论研究结果.以CoPt合金薄膜在Pt缓冲层上的外延生长为例,在生长温度适宜时,研究发现,随生长速率的加快,体系有序结构会逐渐从L10[001]有序过渡到L10[100]有序再发展到无序结构.基于这些机制,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制备有序取向周期变化超晶格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07年02期)

侯建国[6](2002)在《C_(60)分子在低维晶格中的取向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取向序是由大分子或团簇构成的新型材料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 ,对两种典型的低维C60 分子晶格体系的取向序进行了研究 :二维C60 分子阵列和C60 分子多层膜(111)表面。由于外部晶场环境的改变 ,这两种体系的分子取向序与宏观C60 晶体材料有着明显不同 ,并且出现了一些特殊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02年03期)

吴秀玲,杨光明,孟大维,潘兆橹[7](1994)在《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中不同多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的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中不同多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的微结构,发现氟碳钙铈矿(BS)及B_2S规则混层矿物不同多型体之间存在5种新的共晶格取向连生现象,共晶格取向连生面网为(0001).研究表明,多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结构与B_mS_n型规则混层矿物、多型体、微体双晶和矿物种间的共晶格取向连生等以衍生体的形式共存于氟碳钙柿矿自然品位之中。这种多型休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结构的形成可能与氟碳钙柿矿中CO_3在结构层间的分布和排列有关。(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1994年02期)

吴秀玲,杨光明,潘兆橹[8](1993)在《氟碳钙铈矿及B_2S规则混层矿物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的透射电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晶格取向连生或体衍生是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重要特征。本文报道了该系列矿物中氟碳钙铈矿不同多型体间的8种共晶格取向连生以及B_2S规则混层矿物两种多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现象的研究结果。这9种共晶格取向连生现象均为首次发现。电子衍射和晶格象研究表明,在钙-铈氟碳酸盐B_mS_n型系列矿物中共晶格取向连生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变化相当复杂。(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李震川,何崇智,佟玉昆,吕其春,何忠治[9](1983)在《X射线积分宽度法测定取向硅钢不同位相的晶格畸变贮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X射线积分宽度法测定了含MnS一般取向硅钢和含AlN+MnS高磁感取向硅钢冷轧态的不同位向的晶格畸变贮能;结果表明,畸变贮能和下同位向的关系为:V_(100)>V_(112)>V_(111)>V_(110);由实验结果推断:在初次再结晶织构转变中,定向长大过程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与测试(冶金物理测试分册)》期刊1983年04期)

晶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Dy1-xPrxFeO3系列化合物.X射线粉末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随着Pr掺杂量x的增加,样品晶胞体积逐渐增大,晶格畸变减弱.Raman光谱测量表明稀土离子有效质量[meff=xmPr+(1-x)mDy]与晶格结构的变化共同导致该体系Raman光谱的变化.随Pr掺杂量的增加,波数小于200cm-1的振动模式基本保持不变,而波数大于200cm-1的振动模式(除420cm-1处的B3u模式外)向低频移动.磁测量结果表明,由Dzyaloshinsky-Moriya相互作用导致的宏观磁性随Pr掺杂量增加逐渐减弱.稀土离子与铁离子磁晶格的耦合作用以及晶格结构畸变的变化共同导致该体系自旋重取向相变温度在一定的掺杂量(x=0.3)前后先升高后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周刚.钛和镁晶格再取向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刘明,曹世勋,袁淑娟,康保娟,鲁波.Pr掺杂DyFeO_3体系的自旋重取向相变、晶格畸变与Raman光谱研究[J].物理学报.2013

[3].胡家光,徐文,肖宜明,张丫丫.晶格中心插入体的对称性及取向对二维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2

[4].高婕,胡安民,赵文婷,李明,毛大立.晶格取向对铜氧化失效的影响[C].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

[5].石林,倪军.利用外延生长中动力学各向异性制备有序取向周期转变超晶格的方法[J].物理.2007

[6].侯建国.C_(60)分子在低维晶格中的取向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

[7].吴秀玲,杨光明,孟大维,潘兆橹.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中不同多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的微结构研究[J].矿物岩石.1994

[8].吴秀玲,杨光明,潘兆橹.氟碳钙铈矿及B_2S规则混层矿物型体间共晶格取向连生的透射电镜研究[J].矿物学报.1993

[9].李震川,何崇智,佟玉昆,吕其春,何忠治.X射线积分宽度法测定取向硅钢不同位相的晶格畸变贮能[J].冶金分析与测试(冶金物理测试分册).1983

标签:;  ;  ;  ;  

晶格取向论文-周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