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脂含量论文_梁英,王玥,石伟杰,田传远,赖秋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脂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小球藻,生长,脂肪酸,吸浆虫,光照度,营养盐。

总脂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梁英,王玥,石伟杰,田传远,赖秋璇[1](2018)在《不同浓度柠檬酸对2株绿藻生长及总脂含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0(对照组)、0.05、0.1、0.2和0.4g/L)对海绿球藻(Halochlorococcum sarcotum)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_m、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α、最小饱和光照强度I_k)、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2株绿藻对照及低浓度处理组(0~0.1g/L)的F_v/F_m、P_m、I_k、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总脂产率均显着高于高浓度处理组(0.2~0.4g/L)。其中,海绿球藻0.1g/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高,比对照组增加了21.26%;0.4g/L处理组的总脂含量最高(35.20%),比对照组增加了17.77%;0.1g/L处理组的总脂产率最大(0.018g/(L·d)),比对照组增加了14.19%。微绿球藻的细胞密度在柠檬酸浓度为0.1g/L时达到最大值,比对照组增加了15.34%;总脂含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0.4g/L时达到最大值(40.42%),比对照组增加了36.97%;总脂产率在柠檬酸浓度为0.1g/L时达到最大值(0.025g/(L·d)),比对照组增加了12.84%。与对照组相比,0.05~0.4g/L的柠檬酸能够显着促进2株绿藻的18:1n-9和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和)合成,而高浓度柠檬酸(0.2~0.4g/L)能够显着抑制16:3n-3和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和)的积累。研究结果显示,适合2株绿藻生长及产脂的最佳柠檬酸浓度均为0.1g/L,该研究为2株绿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梁英,孟祥荣,范丽敏,田传远,黄徐林[2](2018)在《IAA对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0.1~5mg/L的3-吲哚乙酸(IAA)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0.1~3mg/L的IAA对棕鞭藻(Ochromonas neopolitan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条件下,2株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其中,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2.6%和37.1%,总脂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棕鞭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在IAA浓度为0.25mg/L时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8.7%和34.4%,总脂含量在IAA浓度为0.5mg/L时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但与0.25mg/L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0.1mg/L的IAA浓度对球等鞭金藻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它各脂肪酸(14:0、16:0、16:1n-7和18:1n-9)含量均无显着影响;0.25mg/L的IAA浓度促进了棕鞭藻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结果为2株藻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丁玉惠,蒋霞敏,梁晶晶,张泽陵,韩庆喜[3](2016)在《二次培养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此前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及高光照的胁迫环境下有利于龙骨藻(Tropidoneis sp.)的油脂积累,但不利于其生长,为了解决生长及油脂积累条件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二次培养这一培养方式。为探究二次培养(低温和高光照强度胁迫)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将龙骨藻置于适宜条件(温度25℃,光照强度36μmol/(m~2·s),盐度25)下培养10 d后,采用单因子试验,将藻迅速转移到低温(10℃)或高光照[80μmol/(m~2·s)]条件下进行二次培养,。每组设叁平行,分别测定1d、2d、3d、4d后藻的总脂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对照组为一直处于最适环境下培养天数一致的藻。并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温度(10℃、15℃、20℃)和光照(48μmol/(m~2·s)、64μmol/(m~2·s)、80μmol/(m~2·s))两因子叁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单因子试验在第3d获得最大总脂含量(39.10±0.34)%,而与其它组无显着差异(P>0.05),到第4d时,EPA含量最大(28.65±0.21)%,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与第3d无显着差异(P>0.05),PUFA含量在第3d时达到最大值(43.28±1.06)%,与第4d无显着差异(P>0.05);高光照单因子试验,在第3d总脂含量达到最大值(43.19±1.29)%,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第2d、4d无显着差异(P>0.05)。PUFA也在第3d具有最大值(41.78±0.2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EPA含量在第3d达到最大(27.11±0.25)%,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子试验表明,最佳二次培养的时间为3d,低温10℃有利于总脂、EPA、PUFA积累,分别为(39.10±0.34)%、(28.65±0.21)%和(43.28±1.06)%;光照强度80μmol/(m~2·s)有利于EPA、PUFA积累,分别可达(27.11±0.25)%和(41.78±0.22)%。两因子交互试验表明,低温且高光照强度对大龙骨藻总脂含量的影响显着。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μmol/(m~2·s)时效果最佳,此时藻的总脂含量为(42.99±2.51)%,其次是温度20℃、光照强度80μmol/(m~2·s)组,该组藻的总脂含量为(41.57±1.20)%,此二组总脂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EPA含量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μmol/(m~2·s)组具有最大值(32.83±0.58)%。PUFA含量也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μmol/(m~2·s)组达到最大(46.43±0.22)%,与温度10℃、光照强度48μmol/(m~2·s)组以及温度10℃、光照强度64μmol/(m~2·s)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显着大于其它各组(P<0.05)。综合以上试验,温度10℃、光照强度80μmol/(m~2·s)条件下二次培养3d,将获得最大总脂含量与最大EPA和PUFA。综上所述:采用低温高光照二因子胁迫的二次培养方式即能在保证龙骨藻获得较高生物量又能提高其总脂、EPA、PUFA等的积累。为提高产油微藻油脂积累提供了一种新的培养方式,此方式利于藻生长又能使油脂积累达到较高水平,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梁晶晶,蒋霞敏,张泽凌,韩庆喜[4](2016)在《磷、铁、硅对大龙骨藻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大龙骨藻的营养盐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铁源,铁、磷和硅质量浓度对大龙骨藻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铁、硅对大龙骨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影响显着(P<0.05);大龙骨藻最适生长、EPA和PUFA积累最高的磷质量浓度为2 mg/L,EPA和PUFA含量分别为(24.48±2.05)%、(40.12±1.38)%;最佳铁源为Fe SO4,生长最适铁质量浓度为0.5 mg/L;低铁质量浓度利于总脂积累,铁质量浓度0.25 mg/L时总脂含量高达(37.74±2.29)%;高铁质量浓度利于EPA和PUFA积累,铁质量浓度0.5 mg/L时EPA和PUFA含量最高,分别为(25.16±1.22)%和(42.75±2.12)%;生长适宜的硅质量浓度为0.5~1 mg/L,低硅质量浓度利于总脂和PUFA的积累,硅质量浓度0 mg/L时,EPA和PUFA含量最高,分别为(28.15±1.00)%和(40.88±0.06)%。综上所述,大规模培养大龙骨藻时,可采取二步法培养,即先培养获得高生物量,后进行磷、铁、硅质量浓度的调控,获得总脂、EPA及PUFA较高水平的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5期)

孙明辉[5](2015)在《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底栖硅藻筒柱藻(Cylindrotheca sp.)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方式,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浓度、氮源和磷源、氮磷硅营养盐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及氮磷硅营养盐饥饿时间等影响因子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干重、叶绿素含量、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培养基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f/4和f/2处理组对筒柱藻的光合作用有限制作用,这2个处理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qP显着小于另4个处理组,而非光化学淬灭NPQ显着大于另4个处理组。到培养后期时,f/4和f/2处理组的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m、光饱和曲线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k均显着较小。低浓度培养基(f/4和f/2)中的细胞密度、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显着较低,而总脂含量最高。表明低浓度培养基有利于筒柱藻的总脂积累,高浓度培养基有利于筒柱藻的生长繁殖。低浓度培养基(f/4和f/2)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都较高,而2f培养基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最高。2.用不同氮源对筒柱藻进行培养时,第1-4d,尿素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最大,第7-9d,硝酸钠组的Fv/Fm最大;第3-9d,硝酸钠组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和光化学淬灭qP最大,尿素组的Pm和qP在整个培养周期内部最小;第1~7d,硝酸钠组光饱和曲线的初始斜率α最大;第4-9d,硝酸钠组的半饱和光强Ik最大。硝酸钠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干重都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氯化铵组最小,硝酸钠组和尿素组较高,但2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磷源对筒柱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长也有显着影响,第5-9d,磷酸二氢钠组的Fv/Fm最大,叁磷酸腺苷二钠组的Fv/Fm最小;第3-9d,磷酸二氢钠组的qP和α值都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第6-9d,磷酸二氢钠组的Pm和Ik值最大,叁磷酸腺苷二钠组的Pm和Ik值最小。实验结束时,磷酸二氢钠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以尿素为氮源时,总脂含量最高;磷源对总脂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硝酸钠和尿素有利于SFA的积累,氯化铵有利于PUFA的积累。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时,SFA和PUFA的含量较高。3.不同氮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0和0.11mmol/L处理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f/Fm下降幅度最大,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Fv/Fm值较高。1.76mmol/L处理组的光化学淬灭qP和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m下降幅度最大。培养后期,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光曲线初始斜率α较大,0和0.11mmol/L处理组的半饱和光强Ik较大。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较大,且差异不显着,0mmol/L处理组细胞密度最小。0mmol/L处理组干重最低,0.11~1.76mmol/L处理组较高,但差异不显着。叶绿素含量随氮浓度增大而上升。0.11mmol/L处理组的总脂含量最高,此后随氮浓度增加而降低。C16:1、SFA和MUFA含量随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C20:4、C20:5和PUFA含量均随氮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培养后期,不同磷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36.7和73.4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Fv/Fm值较大;73.4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qP值较大,0和4.58μmol/L处理组的NPQ显着增加;73.4μmol/L处理组的Pm、α和Ik值均较大。实验结束时,73.4μmol/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大。9.18~73μmol/L处理组之间的干重较大,但无显着差异。36.7μmol/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最大,0~18.35μmol/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较低。9.18和18.35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总脂含量较大,分别达到31.8%和31.4%。在36.7μmol/L处理组中,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较低,C20:4、C20:5和PUFA的含量较高。5.不同硅浓度对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0-14.7μmol/L硅浓度范围内Fv/Fm值下降幅度较大,117.6μmol/L处理组的Fv/Fm值下降幅度最小。培养后期,7.35和14.7μmol/L处理组的Pm、α和Ik值较低。硅浓度对筒柱藻细胞密度有显着影响,细胞密度随硅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117.6μmol/L处理组最高,为8.18×106个mL-1。0~14.7μmol/L处理组的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较低,117.6μmol/L处理组的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较高。总脂含量随硅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均随硅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而C20:4、C20:5和PUFA的含量随硅浓度的增大而增加。6.温度对筒柱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35℃条件下,Fv/Fm从0.68降到0.2。10℃处理组的光化学淬灭qP、Pm和Ik均较高,而在35℃处理组中较低。温度对细胞密度有显着影响,小于10℃和大于35℃条件下,筒柱藻无法生长。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在25℃处理组中。总脂含量随培养温度的升高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和25℃处理组中达到最大,这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C14:0和C16:1的含量随温度的上升整体呈降低趋势。C20:4和C20:5的含量随培养温度上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25℃处理组中达到最高。PUFA的含量在25℃条件下达到最大。7.光照强度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Fv/Fm随光照强度的增大整体呈降低趋势。从第4d开始,20μmol·m-2·s-1处理组的Pm值始终显着最大。20和50μmol·m-2·s-1处理组的Ik值随培养时间呈上升趋势,而90~210μmol·m-2·s-1处理组的Ik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2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低,50~70μmol·m-2·s-1范围内各组差异不显着,21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大。210μmol·m-2·s-1处理组干重最大,50μmol·m-2·s-1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显着最大。总脂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C14:0、C20:4、C20:5和PUFA的含量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C16:0和C16:1的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均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130和170μmol·m-2·s-1处理组中达到最大。SFA和MUFA的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8.随着氮、磷和硅营养盐饥饿时间的增加,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显着影响,Fv/Fm、qP、Pm和Ik等参数显着下降,光合作用活性均降低。3种元素分别饥饿条件下,细胞密度和干重均随饥饿时间有较大增加。氮、硅营养盐单独饥饿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随饥饿时间先增大后降低,磷饥饿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氮饥饿条件下,总脂含量逐渐升高;磷硅饥饿条件下,总脂含量在饥饿第4d达到较高值,此后随饥饿时间增加无显着上升。氮饥饿条件下,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磷饥饿条件下,C16:0和SFA的含量随磷饥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硅饥饿条件下,C16:1、C18:1、C20:5、MUFA和PUFA的含量均随硅饥饿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根据上述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各种生长条件对筒柱藻生长繁殖速度、总脂含量的积累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筒柱藻的大规模高密度培养,及以其为原料开发生物柴油和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31)

张倩,李祥蕾,孟范平,李永富[6](2014)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4株小球藻的生长及总脂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工业CO_2生物固定进而制备生物柴油的微藻需具有一定耐酸性、耐高温性,以应对烟气持续通入培养体系后引发的高温、酸性逆境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所用微藻应保持较高总脂含量以获得较高的产油量。本研究以4株小球藻(2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普通小球藻(C.vulgaris)和海水小球藻(C.pacifica))为实验对象,分别探讨其在不同初始pH值(3.0~8.0)和培养温度(20℃~35℃)下的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及总脂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pH3.0~4.0时,微藻生长受到较大抑制,耐酸性顺序为:海水小球藻>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1#>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2#。相同pH值条件下,H_2SO_4所致酸性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普遍大于HNO_3。②4株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高温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1#的影响很大,30℃时生物量仅为25℃时的6.35%。35℃时,普通小球藻生物量为25℃时的48.07%,其他3种微藻的生物量均不足25℃时的10%。③酸性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小球藻积累脂肪酸。总脂含量以普通小球藻最高、海水小球藻最低;温度对总脂含量的影响趋势因藻种而异,但高温总体上不利于脂肪酸积累。④综合考虑逆境耐受性以及固碳产油要求,在所研究的4株微藻中,海水小球藻因其在逆境下的高生物量而较适于工业烟气CO_2的生物固定。(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期刊2014-08-22)

张倩,李祥蕾,孟范平,李永富[7](2014)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4株小球藻的生长及总脂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工业COc2生物固定进而制备生物柴油的微藻需具有一定耐酸性、耐高温性,以应对烟气持续通入培养体系后引发的高温、酸性逆境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所用微藻应保持较高总脂含量以获得较高的产油量。本研究以4株小球藻(2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普通小球藻(C.vulgaris)和海水小球藻(C.pacifica))为实验对象,分别探讨其在不同初始pH值(3.0~8.0)和培养温度(20℃~35℃)下的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及总脂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pH3.0~4.0时,微藻生长受到较大抑制,耐酸性顺序为:海水小球藻>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1#>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2#。相同pH值条件下,H_2SO_4所致酸性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普遍大于HNO_3。②4株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高温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1#的影响很大,30℃时生物量仅为25℃时的6.35%。35℃时,普通小球藻生物量为25℃时的48.07%,其他3种微藻的生物量均不足25℃时的10%。③酸性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小球藻积累脂肪酸。总脂含量以普通小球藻最高、海水小球藻最低;温度对总脂含量的影响趋势因藻种而异,但高温总体上不利于脂肪酸积累。④综合考虑逆境耐受性以及固碳产油要求,在所研究的4株微藻中,海水小球藻因其在逆境下的高生物量而较适于工业烟气CO_2的生物固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期刊2014-08-22)

魏东,袁显渊,向文洲[8](2014)在《微藻总脂含量快速测定的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可靠、简便的总脂含量测定方法在富油藻种筛选、功能性藻油评估及微藻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叁种微藻(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sp.、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藻粉为原料,系统比较了四种方法(Bligh-Dyer法、改良Bligh-Dyer法、ASTM标准法和皂化法)用于测定微藻中总脂含量的差异,并以原位转酯法为对照,进一步分析了各方法总脂提取物中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改良Bligh-Dyer法和ASTM标准法总脂测定结果稳定,脂肪酸回收率最高,叁种藻粉中分别为93.65%和93.74%、85.02%和85.77%、88.62%和88.84%;两者总脂含量及提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显然,改良Bligh-Dyer法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1 h)、所需样品量少(0.25 g),可替代ASTM标准法,作为实验室快速准确测定微藻总脂含量的首选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7期)

晏妮,胡晓红,陈椽[9](2014)在《十种淡水微藻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具有产油潜力的能源微藻,从贵州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纯化了10种淡水微藻(4种绿藻,4种硅藻,2种蓝藻)并对其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含油淡水微藻的总脂含量为2.92%~20.82%,有3种总脂含量超过10%;脂肪酸组成上,均以C16和C18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蓝、绿藻门C18∶4脂肪酸含量最高,均超过50%,其次为C18∶1脂肪酸和C18∶2脂肪酸,硅藻门除舟形藻外,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较高,针杆藻属检测出少量C22∶0和C20∶4脂肪酸。10种淡水微藻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0%以上,蓝、绿藻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8%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3期)

李丹,龙治任,王越,仵均祥,许烨[10](2014)在《麦红吸浆虫滞育发生和解除过程中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脂类与昆虫滞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éhin)滞育过程中脂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麦红吸浆虫滞育与脂类物质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香兰素硫酸显色法测定了2008年5月-2010年1月不同时间陕西杨凌养虫圃内麦红吸浆虫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幼虫和蛹体内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结果】滞育前幼虫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分别为378.12和291.67μg/mg,显着高于整个滞育期(P<0.05)。滞育年周期中,冬季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最高,翌年1月结茧幼虫二者含量分别为335.29和275.72μg/mg,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0.05);整个滞育期间,裸露幼虫和结茧幼虫总脂和甘油叁酯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同期结茧幼虫含量高于裸露幼虫;滞育当年与第2年同期幼虫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滞育解除后,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随着幼虫的发育和变态逐渐降低,其中中蛹和后蛹显着低于活动幼虫(P<0.05)。【结论】麦红吸浆虫滞育不同时期幼虫及蛹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滞育与脂类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总脂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0.1~5mg/L的3-吲哚乙酸(IAA)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0.1~3mg/L的IAA对棕鞭藻(Ochromonas neopolitan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条件下,2株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其中,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2.6%和37.1%,总脂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棕鞭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在IAA浓度为0.25mg/L时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8.7%和34.4%,总脂含量在IAA浓度为0.5mg/L时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但与0.25mg/L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0.1mg/L的IAA浓度对球等鞭金藻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它各脂肪酸(14:0、16:0、16:1n-7和18:1n-9)含量均无显着影响;0.25mg/L的IAA浓度促进了棕鞭藻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结果为2株藻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脂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梁英,王玥,石伟杰,田传远,赖秋璇.不同浓度柠檬酸对2株绿藻生长及总脂含量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梁英,孟祥荣,范丽敏,田传远,黄徐林.IAA对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丁玉惠,蒋霞敏,梁晶晶,张泽陵,韩庆喜.二次培养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4].梁晶晶,蒋霞敏,张泽凌,韩庆喜.磷、铁、硅对大龙骨藻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6

[5].孙明辉.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6].张倩,李祥蕾,孟范平,李永富.酸性和高温条件下4株小球藻的生长及总脂含量研究[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2014

[7].张倩,李祥蕾,孟范平,李永富.酸性和高温条件下4株小球藻的生长及总脂含量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2014

[8].魏东,袁显渊,向文洲.微藻总脂含量快速测定的方法比较[J].现代食品科技.2014

[9].晏妮,胡晓红,陈椽.十种淡水微藻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特点[J].湖北农业科学.2014

[10].李丹,龙治任,王越,仵均祥,许烨.麦红吸浆虫滞育发生和解除过程中总脂和甘油叁酯含量变化[J].昆虫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培养基中的蛋白质浓度的时相变化不同接种密度对脂肪酸甲酯组成的影响两株产油微藻总脂含量的时相变...不同氮浓度下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中的~#...雌性成体点篮子鱼不同组织中的   ...总脂含量与病级关系

标签:;  ;  ;  ;  ;  ;  ;  

总脂含量论文_梁英,王玥,石伟杰,田传远,赖秋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