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论文文献综述)
田硕,苗明三,熊维政,熊伟,白明,李磊[1](2021)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的外用功能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外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药的临床外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中可外用中药的外用功能、用法、用量等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记载可外用的中药165味,其中明确记载外用功能的中药25味,包括千金子、千金子霜、天南星、制天南星、巴豆、巴豆霜、甘松、艾叶、白矾、百部、芫花、蜂蜡、蜂蜜、补骨脂、栀子、轻粉、鸦胆子、骨碎补、狼毒、菟丝子、商陆、蛤壳、滑石、滑石粉、蜂胶。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外用的用量多为外用适量,外用用量不明确;外用用法多集中为研未掺敷患处、煎汤熏洗、熬膏等;临床外用多用来治疗湿疹、手足癣、皮肤皲裂、烧烫伤、痈肿疮毒、白癜风等皮肤病。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所载可外用中药的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但这些中药的外用功能、用量及用法仍有待完善。
张晓冬[2](2019)在《NIRS在炉甘石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主成分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炉甘石生品、伪品及炮制品的近红外光谱鉴别模型。探索采用MIV优化的BP-ANN算法建立炉甘石所含ZnO含量的NIR快速测定模型。采用PLS算法建立煅炉甘石中氧化锌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模型,并探索炉甘石在煅制过程中终点判断的方法。实现对炉甘石、煅炉甘石的质量控制和对炉甘石煅烧过程的在线监控。方法:(1)采集炉甘石生品、伪品和炮制品的近红外图谱,每类样品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筛选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建模谱段,分别建立主成分判别分析模型及聚类分析模型。(2)采集炉甘石样品的NIR光谱图,用FD法对光谱作预处理。以EDTA滴定法测得的炉甘石中氧化锌含量为参考值。采用K-S算法将样品划分为校正集和测试集。首先,对训练集样品,采用相关系数的平方(r2)-波数(σ)图初步筛选特征谱段,利用BP-ANN算法建立初步的炉甘石中氧化锌定量分析模型。再采用MIV算法对特征谱段再次优化。然后,以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对BP-ANN的隐含层节点数进行筛选。最后,得到测定炉甘石氧化锌含量的BP-ANN模型。(3)取8批不同大小、质地的水锌矿来源的炉甘石样品,在不同的温度下煅烧。煅烧过程中测定ZnO含量、采集XRD图谱及近红外光谱,并对它们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采用PLS算法建立煅炉甘石中ZnO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模型。另外,对样品的XRD图谱变化规律进行总结,采用“K值”定量方法定义特征T值,当T值等于1时,炉甘石即煅烧完全。将样品的XRD特征T值与近红外光谱进行匹配,采用PLS算法建立预测T值的近红外分析模型。结果:(1)光谱经一阶导数预处理,主成分判别分析模型的特征谱段为4 8004 000 cm-1,聚类模型的特征谱段为7 3007 000,4 8004 000cm-1。在主成分判别分析模型中,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4.34%;在聚类分析模型中,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6.23%。(2)所得到的测定炉甘石氧化锌含量的BP-ANN模型测定氧化锌含量范围为42.0569.98%,在内部交叉验证中RMSECV为1.66%,R2为95.75%,在外部验证中RMSEP为1.98%,R2为97.94%,RPD为6.11。(3)煅炉甘石氧化锌含量测定模型,其测定范围为41.1393.43%;训练集样品的内部交叉验证RMSECV为2.81%,验证集样品验证结果的R2值为94.93%、RMSEV值为3.09%,RPD值为4.52;预测集样品预测结果的R2值为97.75%、RMSEP值为1.89%,RPD值为6.44。T值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模型,内部交叉验证RMSECV为0.0721%,R2为96.01%,RPD为5.01;在外部验证中,RMSEP为0.0829%,R2为94.95%,RPD为4.64。由于模型对T值的预测准确率并不都是刚好100%,综合考虑模型对T等于1时预测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及实验中的误差,本研究规定当T值在1.00±5%时即可判断炉甘石煅烧完全。结论:经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建立的炉甘石定性、定量模型效果均良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实现了炉甘石生品、伪品和炮制品的快速鉴别,炉甘石生品氧化锌含量的快速测定,煅炉甘石氧化锌含量的快速测定,和煅炉甘石煅烧程度的快速判断。为炉甘石及煅炉甘石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环保的方法,也为炉甘石煅烧加工过程提供了在线监控的新方法。
潘芳杰[3](2015)在《龙甘消炎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比较龙甘消炎膏和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效果,客观的评价龙甘消炎膏的临床疗效。2.为新疆肛肠科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效优、价廉、适用于新疆地域特色的痔疾术后镇痛中药外用的膏剂。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14例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58例患者使用龙甘消炎膏,对照组的56例患者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将以上两种药膏按随机双盲原则在手术后换药时均匀涂擦于创面上。两组均于既定时间:术后12小时及术后第1、2、3、4、5天(每日均在便后)进行疼痛观察评估,并记录其相应分值。保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疼痛感受差异性、手术创面大小、精神状况等均差别不大,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的114例混合痔术后的患者均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住院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构成为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龄在19—55岁,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醉,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自术后第一天开始,去除固定胶布和肛门填塞敷料后,分别予以龙甘消炎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涂擦创面。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术后3小时麻醉效果未消失,两组疼痛疗效评分比较无差异性。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3天排便换药后0.5小时两组疼痛长海痛尺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龙甘消炎膏术后止痛效果优于马应龙痔疮膏。术后第4天换药后0.5小时两组间疼痛长海痛尺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龙甘消炎膏与马应龙痔疮膏对创面的止痛效果无明显差异。术后1天,术后首次大便后,试验组6例无效,疼痛积分中位数2;对照组13例无效,疼痛积分中位数4。说明两组患者大便后疼痛均较重,提示术后排便时,创面受到刺激,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病人感觉疼痛较为强烈,病人迫切需要止痛处理。术后第4天,试验组疼痛积分中位数2,对照组疼痛积分中位数2,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龙甘消炎膏的治疗效果在前3天病人疼痛分值较高时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效果。2.证明了本方用于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周灵君[4](2012)在《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煅炉甘石修订项目(YS-129)和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280Z),并对其进行深化研究。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整理国内外多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专着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1.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包括疗效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2.炉甘石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工艺、炮制作用与机理、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3.赤石脂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作用、化学成分、药理与毒理、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以期为本课题即将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使用的矿物药有43种,其中27种已被药典收载,包括金礞石、雄黄、轻粉等3个已很少使用品种,而常用药龙骨、龙齿和阳起石还未载入药典。此外,还存在对炉甘石、赤石脂等矿物药的产地背景不够重视、生熟混用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矿物药作用物质基础、炮制工艺和机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矿物药质量标准和矿物药质量认定体系,充分利用矿物资源。2.采用XRD法对17批炉甘石和15批煅炉甘石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药典法测定ZnO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煆炉甘石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完善锻炉甘石质量标准,在对煆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市售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开展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规定煅炉甘石中ZnO最低含量。以抑菌活性和ZnO含量为指标,对炉甘石多次煅淬的煅淬次数和一次锻淬水飞的具体工艺进行研究,比较多次煅淬与煅淬水飞的优劣。采用XRD、IR、TEM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深入探讨炉甘石炮制工艺和炮制机理。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模型,观察炉甘石对小鼠的抗炎和镇痛作用。采用大鼠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通过考察炉甘石对损伤修复过程中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创面肉芽组织的影响,开展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炉甘石质量评价与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市售矿物药生、煅炉甘石XRD谱显示其多为CaCO3及其它杂质而无应有的ZnCO3或ZnO,与ZnO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少数含有ZnO的煅炉甘石,其XRD图谱则显示为基本未经煅烧分解的生品,样品中Pb、Cd、Cu、As含量也较高。检测结果表明市售炉甘石原矿物品种来源较为复杂,炮制品质量控制较为混乱。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而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生、煅炉甘石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2)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700 ℃煅制能使炉甘石分解较完全;若采用多次锻淬工艺,40目炉甘石1次煅淬后ZnO含量高、抑菌活性强,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次煅淬效果最佳;一次煅淬水飞时,40目炉甘石700 ℃煅烧1 h即可使其分解较完全,ZnO含量高,水飞后颗粒变得小而均匀,可溶性杂质减少,吸湿性增强,抑菌活性增强。且一次锻淬水飞法省时省力,节约能源,是炉甘石合适的炮制方法。ZnO、ZnC03、Zn5(C03)2(OH)6和ZnS04均有抑菌效果,推测炉甘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锌元素。(3)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1.665 mg ZnO·(g·d)-1、3.330 mg ZnO·g·d)-1两个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提示炉甘石可对抗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3.330 mg ZnO·g·d)-1剂量组有明显镇痛作用,而煅炉甘石低剂量组及黄芩膏阳性对照组均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炉甘石抗炎、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生、煅炉甘石对于大鼠体重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生炉甘石有助于缩小创口面积,而锻炉甘石对创口面积的缩小没有明显效果。炉甘石和煅炉甘石在高剂量时均可以促进肉芽组织中的新生毛细血管生成(P<0.01),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恢复。生炉甘石高剂量组在给药8天后,可以增大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5)。而煅炉甘石高剂量组不仅可以增加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1),还增加了毛细血管的周长(P<0.01)。生、煆炉甘石均可增加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管径和数量(P<0.01或P<0.05),对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生、煆炉甘石均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创口愈合。煅炉甘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通过增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创面的免疫功能。炉甘石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炮制后吸湿性、抑菌作用增强,锌元素含量增加,敛口生肌作用增强,提示炉甘石的敛口生肌效应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3.采用IR分析和XRD法对14批赤石脂、3批锻赤石脂和1批白石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Al2O3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煅赤石脂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对赤石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的市售赤石脂进行了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结合TG和烧失率分析,以Al2O3含量、吸湿性和抑菌活性为指标,对直接煅烧和加醋煅烧的赤石脂的具体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煅制温度、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炮制的影响。采用XRD、IR、SEM、TEM、ICP-MS分析和酸碱度、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探讨赤石脂的有效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市售14批赤石脂生品的IR图谱显示其中13批样品的IR图谱与文献多水高岭石特征相一致,但是XRD分析显示只有4批赤石脂的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各样品A1203含量测定结果与XRD分析结果一致。因此IR分析不能单独作为鉴别赤石脂真伪的手段,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赤石脂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部分样品中Pb、Cu、As含量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2)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炮制后赤石脂的Al2O3含量增加,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的A1203含量和结构没有显着影响。每100kg赤石脂加30 kg醋和10 kg水调匀后搓条切段,700 ℃锻制1h能使Al2O3含量较高,吸湿性增强,浸出物增加,炮制后赤石脂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可以有效地酸化创面,降低创面的pH值,促进创面愈合,但是抑菌活性降低。铝在赤石脂中有无作用、有何作用、以何种形态发挥作用以及赤石脂的物质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本研究有以下创新点:1.完善煆炉甘石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成果被2010年版药典采用。参照药材标准,考察了煅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在对收集的15批煅炉甘石饮片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建立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方法和限度,规定煅炉甘石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56.0%。其中煅炉甘石的性状和含量测定已被2010年版药典采纳。2.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较为系统地阐释炉甘石的炮制机理。采用多种化学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手段,结合药效学指标优选出炉甘石的最佳炮制方法是煅淬水飞法,并对其炮制机理进行系统阐述:高温煅烧使碳酸锌分解成ZnO,且锌不易损失,因此锌元素含量增加;水淬使炉甘石易粉碎;水飞可除去水溶性杂质,且使颗粒变得小而均匀,更适于临床应用;经过炮制,炉甘石吸湿性增强,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增强其收敛功效。3.本文较为系统地对炉甘石外用中医功效及其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评价。炉甘石吸湿性较强,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能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新陈代谢,促进大鼠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加快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加速皮肤创口的愈合。文献认为炉甘石中起抑菌作用的是ZnO,而ZnCO3无抑菌活性,ZnO含量直接影响炉甘石的抑菌活性。本文通过多种含锌化学物质的抑菌活性测试和锌元素含量、物质结构分析,推测炉甘石抑菌活性的有效成分是锌元素,游离态的锌元素含量影响炉甘石抑菌活性。
张杰红[5](2012)在《炉甘石炮制前后物化性质比较及煅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炉甘石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外丹本草》,别名叫异极石、甘石、浮水甘石等。炉甘石来源于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Smith sonitum的矿石,或含水碳酸盐类矿物单斜晶系水锌矿[Zn5(CO3)2(OH)6],性味甘,平,归胃经,具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的功效。目前,炉甘石在临床上经炮制成极细粉后制备成炉甘石洗剂或炉甘石凝胶剂外用。由于炉甘石极其难溶,在制备炉甘石洗剂过程不易保持混悬状态,易沉淀,且外用时有砂感、沙砾感,涂布不均匀等,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应对炉甘石的临床应用形式进行研究。分散片适用于难溶性的药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形成均一混悬的溶液。为了能使炉甘石快速、均匀的分散在炉甘石洗剂的溶剂中,且能达到省时、省力,防治粉尘飞扬的目的。本研究以炉甘石为对象,通过对炉甘石炮制前后物化性质及煅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的研究,为炉甘石提供一种新的应用形式,为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示范。1.炉甘石的资源分布与样品收集鉴定炉甘石主产于广西大苗山族自治县的四项、融安县的长安垆,桂林葛家塘,集散于桂林,以及山西、贵州等地。本研究收集了13批广西玉林、广西融安县、四川、贵州、安徽及山西等地炉甘石,对收集的13批炉甘石药材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滴定法进行鉴定。XRD法结果表明:13批炉甘石中仅有1批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单斜晶系的水锌矿[Zn5(CO3)2(OH)6]和正交晶系的异极矿Zn4Si2O7(OH)2,其余12批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三方晶系的方解石CaCO3,不含碳酸锌;采用滴定法测得仅有1批炉甘石的ZnO含量为63.36%;其余12批炉甘石的ZnO含量均低于40%;XRD法和滴定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市售炉甘石的商品药材伪品比例较大,收集的某几家具有(GMP)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炉甘石是伪品,故亟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XRD法较滴定法简便、快捷,故笔者建议将XRD法纳入药典,可作为炉甘石快检的方法,为矿物药的快检提供依据。2.炉甘石的炮制工艺研究炉甘石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明煅、水飞、三黄汤制等。目前,临床以煅后研细粉较为常用。但对其炮制工艺并无具体参数。《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炉甘石项下仅规定炉甘石煅制红透、水飞,并没有明确煅制温度、时间及药物粒度大小,对于水飞工艺也没有具体要求。本研究以氧化锌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药物粒度、煅制时间及煅制温度进行考察,优选炉甘石的最佳煅制工艺;首次采用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炉甘石的形态和粒径来优化水飞工艺,确定的最优炮制工艺为:取24目炉甘石适量,400℃煅烧4h,加5倍量的水研磨至糊状,再加40倍量的水搅拌,静置8min,倾出上层混悬液,再加水搅拌,水飞6次,将水飞混悬液静置21h以上,于120℃干燥,即得。通过炉甘石炮制过程中各因素对有效成分氧化锌含量及炉甘石形态、粒径影响的研究,为炉甘石的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3.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物相研究炉甘石的炮制不仅是粉碎过程,而且是碳酸锌(ZnCO3)/碱式碳酸锌[Zn5(CO3)2(OH)6]向有效成分氧化锌(ZnO)转化及物相变化的过程。XRD法研究表明,炉甘石炮制前主要成分为单斜晶系的水锌矿[Zn5(CO3)2(OH)6]和正交晶系的异极矿Zn4Si2O7(0H)2,经炮制后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六方晶系ZnO和正交晶系的异极矿Zn4Si2O7(OH)2。通过对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物相的研究,为炉甘石的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4.炉甘石分散片的原料药筛选4.1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物化性质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红外分光光度法(IR)、电子扫描显微镜等对极细粉(200目)、300、400、500、1000目煅炉甘石的物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的主要物相和化学成分无显着差异,随着粒径减小,炉甘石逐渐均匀,粒径分布范围逐渐变窄,真密度、孔隙率及孔直径均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小;但滴定结果表明,明煅水飞法制得的煅炉甘石极细粉中ZnO含量相对较高。由于炉甘石的药理作用不仅与ZnO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其粒径大小有关,故研究确定对炉甘石进行炮制时,先采用明煅水飞法制成极细粉(200目)后采用振动磨粉碎成1000目或更细,这样既能使煅炉甘石中ZnO含量相对较高,也可使煅炉甘石的粒径减小,进而提高药效作用,亦可涂布均匀,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4.2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透皮渗透比较研究本研究首次采用将炉甘石制成不同粒径的方法对炉甘石洗剂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200、300、400、500、1000目)煅炉甘石洗剂,其体外渗透过程均符合零级方程,炉甘石粒径的减小,能提高药物累计渗透量及透过率,1000目炉甘石的累积渗透量相对较高,渗透时滞相对较低,故炉甘石粒径的减小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4.3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通过测定抑菌圈的大小,对不同粒径(200、300、400、500、1000目)煅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炉甘石相比较,经炮制的炉甘石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活性有增强的趋势;不同粒径炉甘石对各细菌均有抑菌效果。随着炉甘石粒径的减小,抑菌活性有增强的趋势。其中1000目炉甘石抑菌效果为佳。通过对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的物化性质、体外透皮渗透及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000目煅炉甘石的体外透皮吸收及抑菌活性为佳。5.市售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研究本研究在对收集的13批市售炉甘石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余12批市售炉甘石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CaCO3为主成分的样品无抑菌作用,不能替代炉甘石使用,属炉甘石伪品。6.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本研究以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了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粉体原料、崩解剂、粘合剂的类型及用量,优选出的最佳分散片处方比例为:1000目煅炉甘石:交联甲基纤维素钠: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0:5:34。由于本研究制备炉甘石分散片主要是用于配制炉甘石洗剂用,进而解决在制备过程中不易保持混悬状态,易沉淀,且外用时有砂感、沙砾感,涂布不均匀等问题,故制备的片剂的大小及重量应根据临床使用的剂量来定。由于本课题还在进行中,关于炉甘石分散片的片重及质量标准的建立的详细内容,还在不断完善中。
刘慧,孙志强,王徽[6](2010)在《炉甘石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炉甘石为临床常用药,本文对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李婷婷,李媚,廖尧生[7](2009)在《三黄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黄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2例及对照组18例,治疗组将炉甘石洗剂1瓶(90 m1),弃去上层澄清液20 ml,加入雷佛奴尔20 ml,再加庆大霉素注射液4~8万U和三黄粉10 g,摇匀后涂在脓疱疮上,每天3~4次,直至皮疹消退。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每天3~4次,直至皮疹消退。结果两组新生儿脓疱疮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新生儿脓疱疮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皮疹消退早于对照组。结论三黄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疗效好,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柳娜[8](2005)在《纳米炉甘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炉甘石和生肌八宝散作为常用的外科中药,治疗皮肤病疗效确切,但因炉甘石质地坚硬,不溶于水,且由传统方法得到的炉甘石粉体粒度不够细,粒度分布较宽,而生肌八宝散因含有有毒药物——轻粉,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纳米制剂技术的应用将使炉甘石的粒径减小,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考虑用纳米炉甘石代替生肌八宝散中的轻粉可能降低生肌八宝散的毒性。在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的支持下,本课题对纳米炉甘石的制备、表征、抗菌活性及其对生肌八宝散中轻粉的替代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对用激光粒度仪测量纳米炉甘石粒径的最佳分散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粒径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同时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测量结果相对照。结果表明:分散纳米炉甘石粉体的最佳分散介质为焦磷酸钠水溶液(0.2%),最佳的纳米炉甘石粉体悬浮液浓度为0.1 mg/mL,分散时间是25 min,放置沉化时间为510 min。测量纳米炉甘石粒径的方法重复性较好。2.采用QM 行星式球磨机和激光粒度仪研究纳米炉甘石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添加有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助磨剂,比纯水的助磨效果好; 助磨剂的量在浆料比为60%左右时,研磨效果较好; 球料比在20:140:1 时为宜; 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然后由又减小的趋势,这说明在球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逆粉碎”现象。球磨机的转速较大时,得到的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窄,但球磨机的转速不能超过其最大转速的2/3。3.采用纸片法、打孔法、琼脂二倍稀释法研究炉甘石纳米化前后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探讨了纳米化炉甘石对生肌八宝散中有毒药物——轻粉的替代作用。结果表明:纳米炉甘石对试验菌种的抗菌活性均强于炉甘石; 去轻粉生肌八宝散中的抗菌活性明显低于生肌八宝散,而用纳米化炉甘石替代生肌八宝散中的轻粉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由17.4±0.5 mm 升到21.3±0.8 mm,对铜绿假单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由8.4±0.3 mm 升到11.0±1.0 mm。且当纳米去轻粉生肌八宝散浓度在1.0 mg/mL
周坤,陈少春,郑肇敏[9](2004)在《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炉甘石混合液用于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分别给予炉甘石、雷佛奴尔及庆大霉素混合液和炉甘石洗剂外涂脓疱疮处,观察脓疱疮消退天数及其疗效、副作用等,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炉甘石混合液用于治疗新生儿脓疱疮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为4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脓疱疮消退天数为4.72±1.86d,对照组为6.56±2.3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毒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炉甘石混合液用于治疗新生儿脓疱疮能杀灭患部细菌,促进患部及早结痂,明显缩短病程并无毒副作用,是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有效方法。
林兴德,张朝晖[10](2002)在《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的外用功能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版《中国药典》可外用中药的统计分析 |
2 165味外用中药的应用与分析 |
2.1 功能主治 |
2.2 外用用量 |
2.3 外用用法 |
3 讨论 |
(2)NIRS在炉甘石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近红外主成分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鉴别炉甘石生品、伪品和炮制品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近红外光谱采集 |
2.2 主成分判别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MIV优化的BP-ANN算法建立炉甘石氧化锌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模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及鉴别 |
2 方法 |
2.1 含量测定 |
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
2.3 r~2-σ图优选特征谱段 |
2.4 BP-ANN模型 |
2.5 MIV算法 |
2.6 模型验证与评价 |
3 实验结果 |
3.1 样品的常规分析 |
3.2 近红外光谱图及预处理 |
3.3 样品集划分结果 |
3.4 r~2-σ图 |
3.5 建立BP-ANN |
3.6 模型优化 |
3.7 BP-ANN模型评价 |
4 讨论 |
第三章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研究炉甘石的煅烧加工工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 |
1.3 炉甘石煅烧工艺研究 |
1.4 采用PLS算法建立煅炉甘石中ZnO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 |
1.5 采用PLS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预测T值 |
2 实验结果 |
2.1 炉甘石充分煅烧前后XRD图谱对比 |
2.2 炉甘石样品煅烧过程中ZnO含量变化与XRD特征T值变化 |
2.3 炉甘石煅烧过程中的近红外光谱 |
2.4 测定煅炉甘石ZnO含量的近红外模型 |
2.5 预测XRD特征T值的近红外模型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矿物药炉甘石的本草考证与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龙甘消炎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的剔除 |
3.4 病例脱落标准 |
4.病例分组 |
5.治疗方法 |
6. 质量控制 |
7.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个人简历 |
(4)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第一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疗效研究 |
1 中药内服 |
2 中药汤剂外洗湿敷 |
3 复方膏剂外治 |
4 复方散剂外治 |
5 单味药外用 |
第二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2 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
3 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作用 |
4 调节创面免疫功能 |
5 对纤维结合蛋白(FN)的影响 |
6 对创面微量元素、pH值的影响 |
第二章 炉甘石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工艺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炮制作用与机理 |
1 炮制作用的古代研究 |
2 炮制作用和机理的现代研究 |
第五节 临床应用 |
1 眼类疾病 |
2 皮肤病 |
3 肛门类疾病 |
4 慢性宫颈炎 |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
6 腋臭 |
第三章 赤石脂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作用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化学成分 |
第五节 药理与毒理 |
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2 抗炎作用 |
3 止泻作用 |
4 保护消化道粘膜作用 |
5 对磷烧伤的治疗作用 |
6 毒性或不良反应 |
第六节 临床应用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及建议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矿物药化学成分 |
2.2 矿物药用量 |
2.3 矿物药名称 |
2.4 矿物药来源 |
2.5 矿物药使用类型 |
2.6 矿物药治疗范围 |
3 讨论 |
4 建议 |
4.1 加强对矿物药基源的研究 |
4.2 加强对矿物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4.3 加强对矿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 |
4.4 加强对矿物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炉甘石炮制机理和效应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炉甘石质量评价及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1.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1.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2 煅炉甘石性状 |
2.3 炉甘石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煅炉甘石含量测定 |
2.4.2 铬黑T法测定市售生、煅炉甘石ZnO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用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物炮制 |
2.1.1 多次煅淬 |
2.1.2 煅淬水飞 |
2.2 ZnO含量测定 |
2.3 热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XRD测试 |
2.5.2 IR测试 |
2.5.3 TEM测试 |
2.5.4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6]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炮制工艺 |
3.1.1 煅制温度的选择 |
3.1.2 多次煅淬次数的选择 |
3.1.3 一次煅淬水飞工艺 |
3.1.4 多次煅淬与一次煅淬水飞的比较 |
3.2 炮制机理 |
3.2.1 有效成分 |
3.2.2 微量元素 |
3.2.3 酸碱度 |
3.2.4 吸湿性 |
3.2.5 炮制作用 |
3.2.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自制煅炉甘石 |
2.2 炉甘石洗剂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5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3 讨论 |
3.1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条件 |
2.1.2 统计学方法 |
2.1.3 实验分组和剂量 |
2.1.4 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建立[7,10] |
2.1.5 炉甘石对损伤的修复治疗 |
2.2 实验结果 |
2.2.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2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直径的影响 |
2.2.3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4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面积及周长的影响 |
2.2.5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面密度及周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的影响 |
3.2 炉甘石对创面血液循环的作用 |
3.3 炉甘石对创面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4 炉甘石对创面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 炉甘石的抗菌作用 |
3.6 炉甘石对创面微量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石脂的质量评价与炮制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2.1.1 各批次赤石脂、煅赤石脂和白石脂红外光谱图 |
2.1.2 红外光谱分析[1-3] |
2.2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2.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2.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3 砷、汞、铅、锡、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KF置换EDTA容量法与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比较 |
2.4.2 KF置换EDTA容量法的方法学考察 |
2.4.3 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市售生、煅赤石脂和白石脂Al_2O_3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Al_2O_3含量测定[34] |
2.2 药物炮制 |
2.2.1 加醋对赤石脂Al_2O_3含量的影响 |
2.2.2 正交法优选赤石脂炮制工艺 |
2.3 热分析 |
2.3.1 TG曲线 |
2.3.2 烧失率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IR测试 |
2.5.2 XRD测试 |
2.5.3 SEM观察 |
2.5.4 TEM观察 |
2.5.5 浸出物测定 |
2.5.6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7-12]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2.6.5 验证不同工艺赤石脂、白石脂、硅酸铝体外抑菌活性(试管+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热分析 |
3.2 酸碱度 |
3.3 吸湿性 |
3.4 IR光谱分析 |
3.4.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IR光谱分析 |
3.4.2 醋处理对赤石脂红外光谱的影响 |
3.5 XRD分析 |
3.5.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XRD分析 |
3.5.2 醋处理对赤石脂的影响 |
3.6 SEM观察 |
3.7 TEM观察 |
3.8 浸出物测定 |
3.9 ICP-MS分析 |
3.10 正交试验 |
3.11 Al_2O_3含量 |
3.12 抑菌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炉甘石和赤石脂炮制及敛口生肌效应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1 炮制方法 |
2 炮制机理 |
3 敛口生肌效应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二、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炉甘石炮制前后物化性质比较及煅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炉甘石概述 |
1.1.2 炉甘石研究现状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工作内容 |
1.3.1 市售炉甘石成分分析 |
1.3.2 炉甘石炮制工艺研究 |
1.3.3 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物相比较研究 |
1.3.4 煅炉甘石分散片原料药的筛选 |
1.3.5 市售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1.3.6 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材料及试剂 |
2.1.3 药材 |
2.2 市售炉甘石成分分析 |
2.2.1 市售炉甘石的ZnO含量测定 |
2.2.2 炉甘石XRD光谱测定比较、 |
2.2.3 炉甘石的CaCO_3含量测定 |
2.2.4 差热分析 |
2.2.5 小结 |
2.3 炉甘石的炮制工艺研究 |
2.3.1 炉甘石的煅制工艺研究 |
2.3.2 水飞炮制工艺 |
2.3.3 炉甘石炮制品质量标准研究 |
2.3.4 小结 |
2.4 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物相比较研究 |
2.4.1 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
2.4.2 炉甘石炮制前后物相对比研究 |
2.4.3 小结 |
2.5 炉甘石分散片原料药的筛选 |
2.5.1 炉甘石分散片原料药的制备 |
2.5.2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物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
2.5.3 小结 |
2.5.4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透皮渗透作用研究 |
2.5.5 小结 |
2.5.6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2.5.7 小结 |
2.6 市售炉甘石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
2.6.1 ZnO含量测定 |
2.6.2 CaCO_3的含量测定 |
2.6.3 样品配制 |
2.6.4 盐酸四环素标准品溶液制备 |
2.6.5 抑菌活性测试 |
2.6.6 讨论 |
2.7 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 |
2.7.1 分散片处方中单因素的筛选 |
2.7.2 小结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炉甘石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
3.2 炉甘石的炮制工艺研究 |
3.3 炉甘石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物相研究 |
3.4 炉甘石分散片原料药的筛选 |
3.4.1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物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
3.4.2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透皮渗透比较研究 |
3.4.3 不同粒径煅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
3.5 市售炉甘石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3.6 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 |
3.7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炉甘石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眼类疾病 |
1.1睑缘炎 |
1.2 复发型单纯疱疹 |
1.3 眼睑带状疱疹 |
2 皮肤病 |
2.1皮肤过敏 |
2.2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
2.3新生儿皮肤病 |
2.3.1 新生儿湿疹 |
2.3.2 新生儿臂红 |
2.3.3 新生儿脓疱病 |
3 肛门类疾病 |
3.1压疮 |
3.2 肛门瘙痒症 |
3.3肛周湿疹 |
4 慢性宫颈炎 |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
6 腋臭 |
(7)三黄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8)纳米炉甘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炉甘石的研究进展 |
1.3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纳米炉甘石的分散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纳米炉甘石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炉甘石的抗菌活性及对生肌八宝散中轻粉的替代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的外用功能及应用分析[J]. 田硕,苗明三,熊维政,熊伟,白明,李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8)
- [2]NIRS在炉甘石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晓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龙甘消炎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D]. 潘芳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4]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D]. 周灵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炉甘石炮制前后物化性质比较及煅炉甘石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D]. 张杰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6]炉甘石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刘慧,孙志强,王徽. 齐鲁药事, 2010(08)
- [7]三黄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观察[J]. 李婷婷,李媚,廖尧生. 护理学报, 2009(01)
- [8]纳米炉甘石的研究[D]. 柳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9]炉甘石混合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周坤,陈少春,郑肇敏. 现代临床护理, 2004(02)
- [10]复方炉甘石散治疗脓疱疮19例[J]. 林兴德,张朝晖. 时珍国医国药,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