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萼花臂尾轮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轮虫,小球藻,种群,诺氟沙星,温度,毒性,密度。
萼花臂尾轮虫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男,王再兴,夏洋,吴建新,陆正和[1](2019)在《辛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生态学毒理学方法,研究了环境雌激素辛基酚(OP)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效应。包括24 h急性毒性、慢性浓度(0.01~0.16 mg/L)对轮虫发育阶段、2 d的种群增长率r及7 d休眠卵产量影响。结果显示:OP对轮虫24 h的急性毒性LC50为0.91 mg/L;OP浓度0.08、0.16 mg/L显着降低轮虫的生殖前期、生殖期和寿命历时,0.04 mg/L以上降低轮虫的生殖量;OP浓度0.08、0.16 mg/L显着降低轮虫2 d的r,0.01 mg/L及以上浓度显着降低轮虫7 d的休眠卵产量。以上研究表明:OP对轮虫的生殖具有干扰作用,其中轮虫7 d休眠卵产量为监控水体OP污染最敏感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10期)
朱韩,席贻龙,徐秋磊,黄克强,李加男[2](2019)在《不同藻密度下诺氟沙星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氟沙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其对轮虫的毒性作用尚不清楚。为调查诺氟沙星对轮虫的毒性及其与藻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试验终点对诺氟沙星污染的相对敏感性,本文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cells·m L~(-1))下不同浓度(0、5、20、35、50、65和80 mg·L~(-1))的诺氟沙星对其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与3个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暴露于5~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显着延长,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提高。5 mg·L~(-1)的诺氟沙星使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的延长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减小; 5 mg·L~(-1)的诺氟沙星对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的提高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在2.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最小,4.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最大。1.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诺氟沙星浓度对轮虫后代混交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 2.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着降低; 4.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着降低。当藻密度为1.0×10~6和2.0×10~6cells·m 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当藻密度为4.0×10~6cells·m 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的诺氟沙星促进轮虫的存活、发育、孤雌生殖和种群增长,促进作用的幅度受藻密度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邓平,张立强,周伟东,张生元,喻运珍[3](2019)在《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4期)
黄克强,席贻龙,朱韩,张丙行[4](2019)在《不同藻密度下布洛芬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个细胞/m L和4.0×10~6个细胞/m L)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0、1、10、100、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1.0×106个细胞/m L时,10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着缩短,1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着缩短,1.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显着提高,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显着提高。当藻密度为2.0×10~6个细胞/mL时,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着缩短,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着缩短,1、10、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提高,1μg/L和1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显着提高。当藻密度为4.0×10~6个细胞/mL时,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显着缩短。藻密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性影响(P<0.05),布洛芬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性影响(P<0.05),藻密度和布洛芬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实验设置的布洛芬浓度范围内,2.0×10~6个细胞/m 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与布洛芬浓度之间均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4.0×10~6个细胞/m 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与布洛芬浓度之间均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项贤领,朱凌云,陈莹莹,宛凤英,康琳[5](2018)在《微囊藻毒素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形态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现象频发;由此引发的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备受关注.本实验探究了4个温度(16、20、24和28℃)和3个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2.0、4.0和6.0μg/ml)对4个品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2种DNA分类方法——自动条形码查询系统和Yule溯祖模型将萼花臂尾轮虫划分为3个进化种;4个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总体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在16℃下,轮虫的形态特征在各品系间未见显着差异;20℃下的昆明品系KMC23形态参数最小,而西宁XN2品系最大;在24℃下,西宁XN2品系的形态参数显着增大;兰州LZB1和西宁XN2品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相似且在28℃下最小,这可能与两者属于同一进化种有关.4个品系轮虫的卵特征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各有不同.可见,品系和隐种的不同是造成4个轮虫克隆形态学参数对温度差异响应的重要内源性因素.各品系轮虫中,兰州LZB1品系受温度、MC-LR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最为显着,形态可塑性最强.在高温胁迫下,兰州LZB1品系的所有形态学参数均显着减小,但MC-LR浓度对该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并未产生显着影响;经低温胁迫后,低浓度的MC-LR没有显着改变兰州LZB1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而高浓度的MC-LR显着降低了轮虫的大部分形态学参数.微囊藻毒素对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受到了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综合制约.(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苏宇琦[6](2018)在《维生素B_(12)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B12(Vitamin B12)又叫钴胺素,是唯一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依靠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植物中基本不含有维生素B12。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是淡水经济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作为开口生物饵料具有营养价值全面、繁殖迅速和容易进行大量培养等优点,并且无污染、能满足不同鱼类的营养需求,极大提高育苗成活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轮虫种群高峰期难以控制,苗种培育阶段供应严重不足,影响苗种生产效率。因此,探讨快速提高轮虫生产密度、延长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在苗种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为本论文结合轮虫繁殖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维生素B12对轮虫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旨在为轮虫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参数的影响光照强度约为4000lx,昼长比L:D=16:8,投喂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密度为 3.0×106cells/mL。温度为20℃时,接种24h时,0.2、0.4、0.8和1.0 μg/ml维生素B12的处理组种群增长率(r)依次为0.26、0.36、0.33和0.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7)p<0.05)。第48h后,种群开始出现下降趋势,0.2、0.4、0.8、1μg/ml的增长率r值依次为0.21、0.34、0.28和0.40,但是依然高于对照组的0.12。添加浓度为1.0 μg/ml维生素B12的处理组,1-5d的增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其他组。温度为25℃时,各组在前叁天均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除对照组在第3d开始下降外,其他处理组第3-5d种群增长率缓慢上升。其中第5d,对照组和处理组(0、0.2、0.4、0.8 和 1.0μg/ml)r值依次为 0.76、0.89、0.91、0.92 和 0.93,各处理组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9d开始,各组的增长率渐渐降低(低于第1d),第10d各组的种群增长率均低于第1d,浓度为0.2μg/ml的实验组增长率最低。0.8μg/ml处理组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10d,各浓度组的种群密度依次为:10.69±0.02、11.82±0.10、5.79±0.02、5.79±0.04 和 3.39±0.04ind./ml,种群密度差异显着(p<0.05)。30℃时,其中第1d各实验组均快速增长,第2d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第3d种群增长率呈现顶峰,对照组及各浓度组的增长率r值依次为1.18、1.26、1.37、1.32和1.40。第3d后,各实验组均呈现下降趋势,到第5d,种群开始衰减,增长率均低于第1d的增长率,各浓度组的增长率r值为0.97、0.90、1.09和1.03,但各维生素B12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的0.88。对照组的增长率从第3d开始就一直处于各实验组的最低状态。2.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平均寿命的影响光照强度约为4000lx,昼长比L:D=16:8,温度25℃,投喂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密度为3.O×106cells/ml。不同浓度维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寿命影响的实验发现:浓度为1μg/ml的实验组轮虫的平均寿命最长,为137.3±6.6h,与对照组比,各维生素处理组轮虫平均寿命均有显着延长。实验浓度为0、0.2、0.4、0.8和1μg/ml的萼花臂尾轮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97.33±2.56h、101.00±6.039h、97.33±2.906h、108.66±5.129 和 99.00±4.698h。轮虫的总体寿命随维生素B12浓度的增加而延长。3.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光照强度约为4000lx,昼长比L:D=16:8,温度25℃,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食物投喂轮虫,密度为3.0×106cells/ml。实验对净生殖率(Ro)、世代时间(T),内禀增长率(rm)等生命表参数进行研究。从实验结果中我们的得出:净生殖率(Ro)随着维生素B12浓度的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各实验组0.2、0.4、0.8 和 1.0μg/ml 的净生殖率依次为 6.66±0.41、0.66±0.55、6.88±0.51 和6.39±0.57,均高于对照组的6.18±0.74。在0.8μg/ml浓度组中Ro表现出最大值:6.88±0.51。世代时间(T)和内禀增长率(rm)均较对照组相比更高,世代时间(T)除了 0.40μg/ml的68.93±0.26外均高于对照组的71.75±1.13。各实验组的内禀增长率(rm)依次为 0.03±0.001、0.03±0.007、0.03±0.001 和 0.022±0.001。内禀增长率总体的趋势是随着浓度的增加二升高,但高浓度组的增长率却有所下降但依旧高于对照组的0.02±0.001。总体而言叁种生命表的参数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上升。实验得出:在108h时,各浓度组的寿命时长出现很大分歧,在120h前均高于对照组,156h后浓度为0.2μg/ml的实验组均高于其他组,但大致走向基本相同。4.维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平均后代数及繁殖前期时长的影响光照强度约为4000lx,昼长比L:D=16:8,温度25℃,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食物投喂轮虫,密度为3.0×106cells/ml。研究表明,随着维生素B12浓度的增加,萼花臂尾轮虫的平均后代数也随之增加,并且从幼体孵出到产第一枚卵所用的时间随着浓度的加大而延长。各实验组0、0.2、0.4、0.8 和 1μg/ml 的平均后代数依次为 14.50±1.40、15.33±0.60、16.00±0.23、16.67±0.36和19.83±0.19ind.。与对照组相比,0.2、0.4、0.8和1μg/ml的后代数分别增加了5.52%、10.34%、14.94%、36.78%,差异显着(p<0.05)。浓度为 1 μg/ml 浓度组的轮虫繁殖前期的时长最长,为21.00±0.34h。其余各实验组的繁殖前期的时长为 16.33±0.18、16.67±0.11、17.00±0.06h,均高于对照组的 15.67±0.30h。因此可得出结论高浓度组的维生素B12可以对轮虫的平均后代数及繁殖前期产生影响,但结合其他各实验可以看出高浓度组虽前期耗时较大,繁殖前期较长但后期维生素B12却能够有效地提高轮虫的后代数量,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度。5.雄生素B12对萼花臂尾轮虫CAT、MnSOD以及HSP60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中,实时定量PCR的目的为探究维生素B12的营养强化能否提高CAT、MnSOD以及HSP60基因的表达量,从而观察维生素B12对轮虫这叁个基因的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设置光照强度约为4000lx,昼长比L:D=16:8,温度25℃,投喂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密度为3.0×106cells/mL。从实验结果分析看出,维生素B12对轮虫CAT、MnOD以及HSP60基因的表达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大致均呈现随着实验浓度上升而上升的趋势。浓度为0.2、0.4、0.8、1μg/ml的实验组轮虫CAT基因的表达量依次为3.07、2.22、6.11、7.56,轮虫体内的CAT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Mn O 基因的表达量依次为5.98、6.82、6.58、10.20,轮虫体内的MnSOD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轮虫HSP60的基因表达量依次为5.54、9.25、11.8、8.34,轮虫体内的HSP60 mRNA的表达量也都呈现显着上调的趋势(P<0.05)。因此我们认为维生素B12能够对轮虫体内的CAT、MnSOD以及HSP60基因产生一定的刺激,使得轮虫代谢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有所增强,并且维生素B12的浓度越高,上升趋势越明显。这说明了在轮虫的大规模培养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B12对轮虫的种群及生命时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8)
许欢欢,苏宇琦,郭蕾,罗玉霞,单雨燕[7](2018)在《无机硒及富硒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无机硒及富硒藻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动态的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直接暴露在亚硒酸钠中的效果显示,亚硒酸钠浓度为0.1、0.2、0.4 mg/L时,其种群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r分别上升了12.76%、16.76%、14.22%;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0、0.05、0.10、0.20、0.40 mg/L)培养富硒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轮虫投喂小球藻密度3×10~6 cells/mL时,与对照组相比,0.05、0.1、0.4 mg/L浓度组种群增长率均表现出明显抑制(P<0.05)。各试验组的r分别下降了36.94%、40.96%、17.63%、28.44%,大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促进轮虫种群增长,但单纯从种群增长率分析,富硒饵料微藻在短期内对轮虫种群增长效果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源浩[8](2018)在《原花青素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alyciflorus Pallas)隶属于轮虫动物门(Rotifer),单巢纲(Monogononta),游泳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其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现象。近年来,由于其个体小(约3000μm)、生命周期短(5-7d)、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衰老表征明显等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在应用价值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模式动物。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C)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聚多酚类混合物,拥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是近年来抗衰老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类物质。本论文以淡水常见轮虫为研究受试动物,设计了叁种不同实验(原花青素和温度处理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原花青素和温度组合处理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原花青素和温度处理后对萼花臂尾轮虫子代衰老和种群的影响),旨在探究原花青素和温度作用下,萼花臂尾轮虫个体和种群的反应规律,探讨两种外源性因素对轮虫衰老的影响,为推动萼花臂尾轮虫作为衰老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两种外源性因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变化的研究,探讨外源性添加物质在轮虫生产性应用上的潜在作用效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实验温度25±1℃、光照40001x、昼长比(L:D)16:8条件下,设空白对照组和0.2、0.4、0.8和1.0μg/mL四个浓度梯度处理组。结果显示:对照组萼花臂尾轮虫的平均寿命为167.5±1.32h,随原花青素浓度增加,轮虫的平均寿命先延长然后寿命缩短,超过一定浓度甚至会受到抑制。其中,0.4pg/mL处理组轮虫的平均寿命为195±4.82h,比对照组显着延长16.77%(P<0.05);原花青素浓度到达1.Oμg/mL时,轮虫平均寿命为132±3.12h,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21.19%。原花青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生殖和种群亦存在影响,但对轮虫生殖前期均无影响。低浓度处理组,能延长生殖高峰12h左右,但对总生殖量无影响;而高浓度处理组,则明显降低轮虫的后代数,比对照组减少(约20%)。适当浓度的原花青素能促进轮虫种群的增长速度,提高种群密度,本实验中,0.8μg/mL处理效果最佳,种群增长明显加快,种群密度提高了 25%左右。2、不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光照40001x,昼长比(L:D)16:8时,设置20℃,25℃和30℃叁个温度处理。结果发现,25℃培养萼花臂尾轮虫,轮虫的平均寿命为166.5±5.27h:20℃处理组,轮虫的平均寿命为209±1.32h,其寿命延长效果显着(25.53%,P<0.05),但轮虫的生殖前期和总生殖量等变化不明显;温度30℃时,轮虫的存活率和寿命无明显变化,但轮虫的生殖高峰可提前24h左右,轮虫的后代数显着减少。在研究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时,结果表明:25℃是萼花臂尾轮虫最适增长温度,此时轮虫种群在第6d到到高峰,种群最大密度80 ind./mL个左右;环境温度降低到20℃时,种群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被推迟,最大种群密度相对减少(60ind./mL);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界限(30℃)时,虽然可以加快轮虫的种群增长,但种群最大密度会明显减小,仅为45ind./mL。3、温度和原花青素组合处理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实验结果经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外源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寿命、生殖量和种群变化存在明显的影响。25℃时,原花青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影响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20℃时,低浓度原花青素对轮虫的延寿作用不明显,反而高浓度原花青素会抑制轮虫寿命,各浓度原花青素对轮虫的生殖前期、生殖量和种群变化的影响均无显着差异。30℃时,原花青素对轮虫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空白对照组轮虫的平均寿命为156±6.87h,0.8μg/mL处理组轮虫的平均寿命得到显着延长(P<0.05),为200.5±7.37h;原花青素能将轮虫的生殖高峰推迟至少12h,但对其生殖前期和生殖量无显着影响;空白组每毫升最多容纳40只左右的轮虫,各浓度原花青素均能扩大轮虫的环境容纳量,以0.4μg/mL效果最佳,每毫升能容纳约65只轮虫,比空白组提高了约40%。4、原花青素和温度处理后对萼花臂尾轮虫子代衰老的影响萼花臂尾轮虫子代经原花青素和温度处理后,其寿命和生殖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萼花臂尾轮虫的平均寿命为167±4.44h,经过0.2、0.4、0.8和1.0μg/mL原花青素处理后,子代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64±8.23、175.5±6.54、160.5±7.40 和 169.5±4.82h,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轮虫子代的生殖前期和生殖量亦无明显变化。分别使用20℃和30℃刺激萼花臂尾轮虫时,其子代平均寿命、生殖前期和生殖量基本无差异。该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和温度这两种外源性因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继代可塑性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梁叶[9](2018)在《铜绿微囊藻及衍生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和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轮虫是初级消费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组成。轮虫数量变动会导致更高营养级鱼、虾、蟹等产量的波动。因此,轮虫类是连接初级生产者与更高营养级的纽带。轮虫类的生长状况和种群变动在水域生态系统动力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定义为“生态交互者(ecological interactor)”。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因分布广、个体小、生命周期短、易于培养、对毒物敏感等特点,常作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受试动物。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的优势种,是导致水华(waterbloom)的主要藻类,这一现象在夏季高温阶段尤为显着。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研究最多也是危害最大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释放毒素、缺乏关键的营养物质并且会聚集形成群体,从而导致轮虫类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此外,在与微囊藻长期共存的环境中,轮虫能摄食微囊藻,抑制微囊藻的过度繁殖。在微囊藻和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轮虫类为响应微囊藻和微囊藻衍生物,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特征和生活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适合度。水华微囊藻及衍生物对轮虫的生态学影响是什么?轮虫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在微囊藻衍生物胁迫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轮虫类响应有毒微囊藻的分子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利用经典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着重探讨轮虫耐受水华微囊藻及衍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分子机理。1.有毒、无毒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和摄食的影响本实验在给定食物密度1 × 105、1 × 106和1 × 107cellsmL-1下,用相同比例体积的小球藻和微囊藻投喂萼花臂尾轮虫,评估用有毒、无毒微囊藻单独投喂以及与蛋白核小球藻混合液投喂的轮虫生命表、生活史特征和摄食强度响应。结果表明在世代时间(T)、净生殖率(R0)、体长、游泳速度和繁殖期食物密度和食物类型出现了协同效应(p<0.05)。相反,食物密度和食物类型在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产第一窝时间、繁殖后期和每只雌体所产总子代数出现了拮抗效应(p>0.05)。轮虫摄食率随摄食时间而下降。尽管微囊藻在摄食后释放的毒素对轮虫生长和繁殖有负面影响,萼花臂尾轮虫改变其生活史特征和摄食强度以响应富营养化的条件。2.有毒、无毒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酶活性和营养含量的影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该化合物对轮虫有毒害作用。本实验评估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体内酶活性和营养含量的影响。轮虫用小球藻、斜生栅藻、有毒和无毒微囊藻单独投喂,并用绿藻分别与有毒和无毒微囊藻的混合液投喂。轮虫暴露于微囊藻的环境压力后,测定其体内酶的活性,如:淀粉酶(amylase)、胃蛋白酶(pepsase)、胰蛋白酶(trypsin)、纤维素酶(cellul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分析营养素含量,如:糖原(glycogen)、蛋白质(protein)和甘油叁酯(TG)。单一蓝藻以及与有毒微囊藻的混合液抑制SOD活性(pp<0.05)。摄食小球藻和有毒微囊藻混合液的轮虫体内CAT和GPx活性增加(p<0.01)。在单一和混合饮食中,消化酶活性与小球藻组相比增加。Glycogen和protein含量在微囊藻混合液投喂的轮虫体内降低,而TG含量增加:轮虫的摄食率(G)随摄食时间下降。在每个处理组中高的摄食率出现在绿藻组。尽管摄食微囊藻后释放的毒素影响轮虫酶活性和营养含量,萼花臂尾轮虫随食物类型改变生理特性和摄食强度以响应不利的水环境。3.藻毒素和氯化铵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性能和表型特征的交互影响在微囊藻水华降解时藻毒素(MC-LR)和氯化铵(NH3-N)同时存在,并对水生有机体有毒害作用。将淡水萼花臂尾轮虫暴露于MC-LR(0、10、30和100μgL-1)和NH3-N(0、270和540μgL-1)以评估这两种毒物对繁殖性能和表型特征的联合影响。单一 MC-LR(1000μgL-1)和NH3-N(540 μgL-1)溶液对轮虫生殖历时和繁殖力有负面影响。繁殖前期、繁殖后期随MC-LR和NH3-N浓度而波动,而繁殖期和每只雌体的总子代数在MC-LR和NH3-N的混合液中下降(p<0.05)。轮虫摄食率随摄食时间和这两种毒物的浓度而下降(p<0.001)。MC-LR混合NH3-N对游泳速度和体长有负面影响,但刺激了轮虫侧棘刺的发展(p<0.001)。这两种毒物对繁殖前期、繁殖期、每只雌体的总子代数、摄食率、游泳速度和体长有协同效应(p<0.05)。相反,这些影响对繁殖后期和侧棘刺长有拮抗作用(p>0.05)。这些结果表明MC-LR和NH3-N协同和拮抗地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性能和防御表型的形成产生毒性。4.藻毒素和氯化铵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参数和谷胱甘肽相关酶的影响本实验将轮虫暴露于不同浓度组合的MC-LR(0、10、50、100和200 μg L-h)和NH3-N(0、740和1.580 μg L-1)混合溶液以评估MC-LR和NH3-N对生命循环参数和氧化压力的联合影响。单一 MC-LR(200μg L-1)和NH3-N(1,580 μg L-1)溶液以及这两种毒物的混合液对轮虫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谷胱甘肽酶(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PHGPx基因表达量不利。MC-LR结合NH3-N降低了世代时间(T)、Na+/K+-腺苷叁磷酸酶(Na+/K+--ATPase)活性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但增加了活性氧(ROS)含量(pp<0.05)。ROS含量与GSH相关酶活性呈负相关性(p<0.01)。MC-LR 和 NH3-N 对R0、rm、ROS 含量和 GSH、GR、GST 活性以及PPHGPx基因表达量有交互影响(pp<0.05)。相反,这些影响对T、Na+/K+-ATPase和GPx活性有拮抗效应(pp>0.05)。结果表明微囊藻代谢物以协同和拮抗的方式对轮虫产生毒性。轮虫生命循环参数与GSH相关防御系统联系在一起以响应MC-LR和NH3-N。5.藻毒素和亚硝酸盐不同温度下对萼花臂尾轮虫寿命和热休克响应的影响毒性物质如藻毒素(MC-LR)和亚硝酸盐(NO2-N)在蓝藻水华降解时释放,这对浮游动物有不利影响。我们将轮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C-LR(0、10、30和 100μgL-1)和 NO2-N(0、1、3 和 5mgL-1)以评估20、25 和 30℃ 时这些毒物对轮虫寿命和热休克响应的联合影响。轮虫寿命在单一 MC-LR(100 μg L-1)和NO2-N(5 mg L-1)溶液中缩短。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的表达量随毒物浓度而波动,而活性氧(ROS)含量在每个温度下每个处理组中增加(pp<0.05)。在30 ℃,由MC-LR和NO2-N诱导的氧化压力对寿命和hsps表达有负面影响。在20和25℃,MC-LR和N02-N对寿命和hsps表达有协同效应(p<0.05),但在30℃对hsp40和hsp60表达有拮抗效应(p>0.05)。温度、MC-LR和N02-N对寿命、ROS含量和hsps表达有交互影响(pp<0.05)。蓝藻的代谢物会对轮虫引起毒性并且hsps的表达可作为暴露于MC-LR和NO2-N有用的生物标记。6.藻毒素和亚硝酸盐对萼花臂尾轮虫生长、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响应的影响MC-LR和NO2-N影响水生有机体的生长。将淡水萼花臂尾轮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 MC-LR(0、10、50、100和 200μgL-1)和NO2-N(0、2、4、6和 mg L-1)以评估MC-LR和NO2-N对生命循环参数和氧化压力的联合影响。单一MC-LR(200 μg L-1)和NO2-N(8 mg L-1)对轮虫有毒害作用。MC-LR混合N02-N降低了种群增长率(r)、存活和繁殖,但增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p<0.01)。在高浓度的MC-LR或N02-N,SOD和CAT活性以及MnSOD、CuZnSOD和CAT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轮虫体内ROS的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MC-LR和NO2-N对r、繁殖、ROS、MDA含量、SOD活性以及MnSOD和CAT的表达有交互影响(pp<0.05)。相反,这两种毒物对存活、CAT活性、GSH含量和CuZnSOD表达有拮抗效应(p>0.05)。MnSOD基因在MC-LR和N02-N压力下表达量最高,且MnSOD原核表达纯化后的蛋白在体外30 ℃、pH 9.0和2%SDS诱变剂诱导下活性最高,表明外界不利的环境会影响轮虫的抗氧化效应。这些结果表明MC-LR和NO2-N对轮虫有毒害效应并且认为ROS引起的毒性是由MC-LR和NO2-N诱导损伤的分子机理。7.转录组水平上萼花臂尾轮虫响应有毒铜绿微囊藻的分子机理本实验以种群增长率(r)为指标探讨了萼花臂尾轮虫对有毒微囊藻的耐受性,发现摄食100%有毒微囊藻的轮虫r值下降(p<0.05),表明有毒微囊藻对轮虫的种群增长不利。结合RNA-seq技术,将对100%有毒微囊藻投喂的轮虫和100%小球藻投喂的轮虫的转录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数据首次揭示了轮虫响应有毒微囊藻的基因变化主要属于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叁大类。这些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下降的生态学现象与最显着富集的下调通路细胞周期、剪接体、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有关,以及与RNA的代谢过程和细胞的衰亡有关,这些通路的下调影响抗氧化系统中酶活性和抗氧化蛋白表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陈兴兰[10](2018)在《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和有毒物质在水生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各种污染物从不同途径进入水体,不仅会降低水产品质量,引起大批水生生物的死亡,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正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壬基酚(Nonylphenol),是一种外源性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典型代表,广泛用于塑料、洗涤剂合成的生产中,其具有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经食物链作用可在水生动物中富集的特性,研究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轮虫(Rotifer)是浮游动物中重要的类群之一,分布广泛,大多数种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具有对有毒物质敏感、生活周期短和繁殖快等优点,因此是生态毒理学中理想的受试生物。本实验选用的受试生物是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培养温度为25±1℃,投喂密度为3.0×106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光照强度为40001x,昼长比L:D=16:8,主要研究内容为:以种群密度、生命表参数以及存活率和生殖率作为评价参数,分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壬基酚、不同母体暴露的时间和后代生活环境的不同(有无壬基酚的存在)对萼花臂尾轮虫生理生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1)种群密度经0.5、5.0、10.0和15.0μg/L壬基酚暴露处理后,萼花臂尾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16、110、100和85ind/mL,对照组为139ind/mL,且对照组在第7d之前种群密度就达到100ind/mL,在处理组中,浓度为0.5、5.0 μg/L时,种群密度在第8d前达到100ind/mL,而浓度为10.0μg/L时,种群在第10d达到100ind/mL,15.0μg/L时在实验阶段种群密度始终低于100ind/mL。实验表明高浓度的壬基酚不仅影响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而且还影响高峰期到来的时间,表明:高浓度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2)存活率、生殖率和生命表参数实验中,每间隔12h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次,挑出幼体和死亡的母体并记录数据,每24h换一次新鲜培养液,实验一直持续到母体全部死亡。在壬基酚的作用下,不论是生殖率、存活率还是生命表参数,总体呈现随着壬基酚浓度增加,对轮虫的毒性效应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生殖率实验中,处理组(15.0μg/L)的最高生殖率为0.6,与对照组的生殖率1.6相比下降62.5%,其生殖率显着受到抑制(P<0.05)。存活率而言,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0.5-15.0μg/L),轮虫的存活曲线由A型(前期死亡率低,后期死亡率增高)转变为B型(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基本相等)和C型(前期死亡率很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生命表参数rm、R0、T均表现出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叁个参数的敏感度不同,净生殖率R0在浓度为5.0μg/L时就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世代时间T在1Oμg/L时显着性降低(P<0.01),内禀增长率rm在15.0μg/L时显着性减少(P<0.01),因此,在实验中净生殖率表现出更好的敏感性。2、母体在壬基酚中暴露后对后代种群动态的影响(1)母体暴露不同的时间总体而言,不论暴露时间是12h还是24h,最大种群密度均是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母体在浓度为10.0、15.0μg/L的壬基酚中暴露12h,其子代最大种群密度为83ind/mL和65ind/mL,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40.29%和53.24%(P<0.05);母体在10.0、15.Oμg/L的壬基酚中暴露24h,子代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84ind/mL和72ind/mL,和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39.57%和48.2%(P<0.05),但同一壬基酚浓度,经过12h和24h暴露处理,两个不同时间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和幼体开始直接暴露在壬基酚中的相比,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也没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的存活率在第192h后低于40%,而母体在10.0、15.0μg/L的壬基酚中暴露12h后,子代的存活率在第84h和60h后就低于40%,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前了 56.25%和68.75%(P<0.05);同样在10.0、15.0μg/L的壬基酚中暴露24h后,其存活率低于40%时始于72h和60h,和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显着提高(P<0.05),但是不同暴露时间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生殖率为平均每个雌体繁殖2个,母体在低浓度0.5、5.Oμg/L中暴露12h和24h后,其子代的繁殖率和对照组相当,但是在高浓度15.0μg/L时,母体暴露12h和24h后子代的最高繁殖率分别为0.8和1.25,均比对照组显着减少60%和37.5%(P<0.05)。在生殖率中,同样表现出不同暴露时间之间,子代的繁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论母体暴露时间多长,R0、rm、T均表现出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时间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的下降速率:母体暴露24h后后代的参数下降速率低于暴露12h的后代参数。相同浓度不同的暴露时间,经过母体提前暴露24h后的子代的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均高于只暴露了 12h的母体的后代的参数,但是内禀增长率的表现却和净生殖率、世代时间的相反。(2)改变后代生活环境在实验中,母体在不同浓度的壬基酚(0.5-15μg/L)中生活12h和24h后,将其子代F1分别移入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含有相应浓度壬基酚的培养基和不含有壬基酚的EPA培养液),并观察子代的生殖和存活。通过分析死亡率的实验数据可知,死亡率达到60%,对照组是从192h开始,子代继续生活在10.0、15.0μg/L的壬基酚中,分别是从72h和60h开始,比对照组显着提前了 62.5%和68.75%(P<0.05),移入EPA培养基中生活的子代,是在72h和36h后死亡率开始大于60%,比对照组显着提前了 62.5%和81.25%(P<0.05),不论后代生活的环境如何,存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后代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子代与母体相比,母体暴露在10.0、15.0μg/L中均是从48h开始死亡率大于60%,虽然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与子代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生命表参数的比较和分析,后代即使生活在EPA中,各种参数仍然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不论后代的生活环境如何,从壬基酚浓度为0.5μg/L开始,净生殖率就表现出和对照组的差异(P<0.05)。后代生活在壬基酚中和生活在EPA中,分别是从10、15μg/L开始,内禀增长率表现出和对照组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生活环境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萼花臂尾轮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诺氟沙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其对轮虫的毒性作用尚不清楚。为调查诺氟沙星对轮虫的毒性及其与藻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试验终点对诺氟沙星污染的相对敏感性,本文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cells·m L~(-1))下不同浓度(0、5、20、35、50、65和80 mg·L~(-1))的诺氟沙星对其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与3个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暴露于5~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显着延长,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提高。5 mg·L~(-1)的诺氟沙星使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的延长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减小; 5 mg·L~(-1)的诺氟沙星对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的提高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在2.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最小,4.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最大。1.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诺氟沙星浓度对轮虫后代混交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 2.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着降低; 4.0×10~6cells·m 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着降低。当藻密度为1.0×10~6和2.0×10~6cells·m 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当藻密度为4.0×10~6cells·m 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的诺氟沙星促进轮虫的存活、发育、孤雌生殖和种群增长,促进作用的幅度受藻密度的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萼花臂尾轮虫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若男,王再兴,夏洋,吴建新,陆正和.辛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效应的研究[J].水产养殖.2019
[2].朱韩,席贻龙,徐秋磊,黄克强,李加男.不同藻密度下诺氟沙星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9
[3].邓平,张立强,周伟东,张生元,喻运珍.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J].水产养殖.2019
[4].黄克强,席贻龙,朱韩,张丙行.不同藻密度下布洛芬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项贤领,朱凌云,陈莹莹,宛凤英,康琳.微囊藻毒素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形态学特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8
[6].苏宇琦.维生素B_(12)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许欢欢,苏宇琦,郭蕾,罗玉霞,单雨燕.无机硒及富硒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8].杨源浩.原花青素对萼花臂尾轮虫衰老和种群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梁叶.铜绿微囊藻及衍生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和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陈兴兰.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动态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