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_张淑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师,理论,解释学,教学实践,思维,意识,自由。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晗[1](2015)在《叙事研究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关系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研究,是用叙事的方式展开教育研究,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提炼出普遍适用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所指的就是教师个人持有的教育观念。通过对它们的概念、特征、知识观进行辨析,可以了解它们之间这种天然的适切性。叙事研究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叙事研究没有了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就没有了灵魂,失去了作为叙事研究的优势所在;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必须依靠叙事研究才能有更接近事实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5年13期)

杜芳芳[2](2010)在《思想返归实践的故里——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感悟和内化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只有浸透教师个人思想或理论的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技术理性的控制、经验思维的禁锢、研究意识的缺乏以及科层体制的束缚,使得现实的教师却处于"均值人"的状态,自身质朴的智慧跌落。个人理论的形成需要教师培育专业精神、转变思维方式、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勇于实践并拥有一定的教学自由。(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0年25期)

杨行[3](2007)在《地方高校英语教师个人理论与教学实践——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试图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探究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个人理论两者间的关系,揭示教师个人理论对其教学实践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7年12期)

罗红[4](2005)在《个人实践理论与叙事研究: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教师群体专业化转向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当代西方解释学特别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思维方式和理论支点。以“个人实践理论为轴心”的教师专业内在发展观,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出发点,对个人实践理论的解读与修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并以叙事研究方式追索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实践理论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但巍[5](2005)在《通过课堂观察和批判性反思促进教师理论化个人实践并实践个人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现状的脱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已从一味追随国外的新潮理论到偏向语言学研究,但大多数教学理论仍然仅是从国外照抄照搬,亦或是高深莫测难以付诸实践。而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范围,没有将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个人、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一定方法上升到理论并加以推广。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且随着Kumaravadivelu(2003)所宣称的后教学法时代的到来,本文强调教师需自我构建教学理论,探索有效教学的性质。与此同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本文也强调教师教育应帮助教师发展理论化个人实践并实践个人理论的能力。 在过去整整一个世纪里,语言教育者们一直试图寻求一种“最佳教学法”,期望能一次性解决所有的语言教学问题(Richards,1990:35)。因此教学法的含义仅限于二语和外语教学专家们概念化并构建的语言教学理论。然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能适合于各种教学环境的固定的教学方法。直至九十年代,这一概念受到了抨击,其局限性也被揭示出来。教师们不满既有的教学法,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折中主义。但这种折中的方式并未有助于教师真正获得具情景敏感性的专业理论,及其个人教学理论的充分发展。因此,随着“提升了的意识”(Kumaravadivelu,2003:32)的涌现,“后教学法时代”的到来,旧的教学法概念不应再继续被重复循环和包装着。(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王春光[6](2005)在《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被世界各国的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广泛接受。因此,发展合理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对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国际视角对反思型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公共理论与个人实践理论的对比入手,深入探讨了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的要素构成,以及个人实践理论的来源与运用,以期达到全面认识和理解反思型教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王雪松[7](2003)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个人行动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这一术语并作了详细解释的是加拿大的课程专家康内利(Connelly,F.M.)和柯兰迪宁(Clandinin,D.J.)他们认为,“个人实践知识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它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的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为(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期刊2003年08期)

鞠玉翠[8](2003)在《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改革声势浩大、教育理论空前繁荣,对于教师“应该如何”,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探讨;但是,仅有“应该”或者过于看重“应该”而忽视现实,会使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失去立足点。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把目光投向教师日常工作的情境和言语、行为,试图挖掘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因为所有的政策、理论、培训都要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对教师发生作用,它体现了真实的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本文无意提出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而是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与当前教育研究中大量的从既有理论框架中推演出某种论点并加以论证的所谓“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更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的策略: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用叙事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流动、机缘、感受,邀请读者一同倾听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理解,也期望通过立足中国现实土壤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本土化做一点哪怕微不足道却是扎实的工作。 本研究讲述了六位教师的故事。期望由此了解不同学科、具有不同教育经验、专业知识背景尤其是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其个人实践理论的异与同。在本文的最后,从人与知识关系的视角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大体表现出“游移和极端化——加法——保持张力”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序列。 在对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发现,一般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实践性因素”,而教育理论培训等“理论性因素”则作用甚微。这使得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往往处于一种未加批判的状态。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按照某种理论所揭示的一般模式、达到某种理想化的标准。如果转变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的工具而不是必须照办的僵化的教条;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胸怀理想,以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为根基,把它作为可以依靠、但是存有疑问的可能性和假设,并参照专业理论和他人经验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逐步加以批判、改进,教师的成长才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自为的生命历程,而不是任由外部力量裹挟的、完全被动的过程,这才是既有立足点又有发展张力的实现教师可能发展的途径。 叙事探究作为教育经验的一种理论方式,在理解与更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本研究中已经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鞠玉翠[9](2003)在《教师教育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师范院校口耳相传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和教育实践层面的师徒制培养,都忽略了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这个至关重要的教师成长要素,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实践理论更新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因此研究教师实践理论形成与改善、更新的机制和促进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03年03期)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感悟和内化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只有浸透教师个人思想或理论的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技术理性的控制、经验思维的禁锢、研究意识的缺乏以及科层体制的束缚,使得现实的教师却处于"均值人"的状态,自身质朴的智慧跌落。个人理论的形成需要教师培育专业精神、转变思维方式、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勇于实践并拥有一定的教学自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淑晗.叙事研究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关系辨析[J].时代教育.2015

[2].杜芳芳.思想返归实践的故里——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3].杨行.地方高校英语教师个人理论与教学实践——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4].罗红.个人实践理论与叙事研究: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但巍.通过课堂观察和批判性反思促进教师理论化个人实践并实践个人理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5

[6].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

[7].王雪松.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个人行动理论[J].早期教育.2003

[8].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9].鞠玉翠.教师教育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3

论文知识图

课程群支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年龄和职称情况示意图洛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1)洛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2)平合的组成和运行洛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3)

标签:;  ;  ;  ;  ;  ;  ;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论文_张淑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